正在阅读:

关于预测犯罪,马云这么建议政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关于预测犯罪,马云这么建议政府

未来,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做到将犯罪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在2002年的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未来警察可以根据特定的手段预知即将发生的犯罪事件,从而提前对这些犯罪行为予以制止,并批捕相关犯罪人员。听起来是不是很“科幻”?

然而,在2016年10月21日中央政法委举行的第四次百万政法干警学习讲座上,马云受邀发表演讲,称预防犯罪不是科幻,而是现实。未来,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也可以做到将犯罪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马云演讲精彩节选

1、“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整个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做到“事前诸葛亮”,就是有预防机制。

2、俗话说:“菩萨怕因,凡人怕果”。菩萨看到会说:“哎呀,你这家要倒霉了。”凡人摊上倒霉的事,会“哎呀,很生气。”其实,这就是因果关系的辩证法。大数据就是让你提前发现任何的因会导致这个果,会避免出现什么事情。

3、小偷是以前靠反扒警察一天天地跟着,今后,如果他使用了电子支付,警察发现这个人一天之内坐了50辆不同的公交车转来转去,那这个人就可能很可疑。所以,大数据是种完全的对未来的预判。我们人工是看不到这边是有踪迹的,但是它是有踪迹的。

4、大数据时代,大家要记住我们几百万政法干警的组织架构也会迎来变革。未来的政法系统,是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大数据的。这是不同的设计思考,按照这个预防思路,“坏人根本走不进广场”,防弹衣越做越厚、越做越轻。组织的变革后,人的技能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更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公安干警以前是抓扒手的高手,现在用机器给你抓,他可能就要转行。所以这个变迁,也许是非常巨大的。

如何评价这种“预测犯罪”机制?

从演讲来看,马云的思维非常的超前,可以看出,通过大数据处理来预测未来犯罪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是可行并且必将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这种凭借预测,就将还没有发生的犯罪行为进行制裁,是否真的道德?因为我预测到你未来可能会犯罪,所以我要将你逮捕?

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高级生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犯罪分子,在做了大量准备后,因为偶发性因素而突然放弃了作案,也是存在的。但是在大数据预测那里,这个人99%的是要犯罪的,所以,我们的干警可能会为了防止发生更恶劣的犯罪事件,而将这个人提前扣押或者批捕,这合理吗?

难道为了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就要对未来还没有发生的行为进行定性并惩罚吗?大数据是一堆确定的已发生的事实,它的预测可以是最客观最公正的,但它毕竟不是人,它也不能模拟出人的心态,以没有感情的它来预测感情丰富的人的行为,是否有失偏颇?

让这种技术作用于世界反恐事业,相信绝大多数国家都会同意,毕竟影响太恶劣,我们都承担不起这种后果,但把它推广应用于普通的治安管理或者别的安保情境,恐怕还欠缺考虑。

如果预测未来成真,会怎样?

在2003年的电影《记忆裂痕》中,男主角迈克尔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电子工程师,受雇研究出了可预测未来的机器(类似于一台可集中处理大量数据的“数据分析”机器),在机器中,男主看到了未来的世界格局和自己的命运:

美国政府得到了这台机器,并从机器中看到了潜在的恐怖事件和国家战争危机,于是决定提前发动战争,占据主动性,世界因此而战乱动荡。同时,男主看到自己会被雇主杀人灭口,所以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后续逃出路径。最后,历经劫难,男主成功毁掉了自己研发出来的机器并与心上人成功“死遁”。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预测到有犯罪倾向,所以我提前采取反犯罪措施对你进行制裁。电影末尾男主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再重新回到研发部对机器进行摧毁,或许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原因。

当然,科幻电影为了艺术效果必有其夸张之处,我们讲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提升未来的预防犯罪能力与之并不是一回事,但电影依然有其先锋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马云

  • 马云一米八公司及李子园等成立新公司
  • 阿里再次大变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于预测犯罪,马云这么建议政府

未来,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做到将犯罪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在2002年的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未来警察可以根据特定的手段预知即将发生的犯罪事件,从而提前对这些犯罪行为予以制止,并批捕相关犯罪人员。听起来是不是很“科幻”?

然而,在2016年10月21日中央政法委举行的第四次百万政法干警学习讲座上,马云受邀发表演讲,称预防犯罪不是科幻,而是现实。未来,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也可以做到将犯罪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马云演讲精彩节选

1、“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整个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做到“事前诸葛亮”,就是有预防机制。

2、俗话说:“菩萨怕因,凡人怕果”。菩萨看到会说:“哎呀,你这家要倒霉了。”凡人摊上倒霉的事,会“哎呀,很生气。”其实,这就是因果关系的辩证法。大数据就是让你提前发现任何的因会导致这个果,会避免出现什么事情。

3、小偷是以前靠反扒警察一天天地跟着,今后,如果他使用了电子支付,警察发现这个人一天之内坐了50辆不同的公交车转来转去,那这个人就可能很可疑。所以,大数据是种完全的对未来的预判。我们人工是看不到这边是有踪迹的,但是它是有踪迹的。

4、大数据时代,大家要记住我们几百万政法干警的组织架构也会迎来变革。未来的政法系统,是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大数据的。这是不同的设计思考,按照这个预防思路,“坏人根本走不进广场”,防弹衣越做越厚、越做越轻。组织的变革后,人的技能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更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公安干警以前是抓扒手的高手,现在用机器给你抓,他可能就要转行。所以这个变迁,也许是非常巨大的。

如何评价这种“预测犯罪”机制?

从演讲来看,马云的思维非常的超前,可以看出,通过大数据处理来预测未来犯罪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是可行并且必将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这种凭借预测,就将还没有发生的犯罪行为进行制裁,是否真的道德?因为我预测到你未来可能会犯罪,所以我要将你逮捕?

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高级生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犯罪分子,在做了大量准备后,因为偶发性因素而突然放弃了作案,也是存在的。但是在大数据预测那里,这个人99%的是要犯罪的,所以,我们的干警可能会为了防止发生更恶劣的犯罪事件,而将这个人提前扣押或者批捕,这合理吗?

难道为了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就要对未来还没有发生的行为进行定性并惩罚吗?大数据是一堆确定的已发生的事实,它的预测可以是最客观最公正的,但它毕竟不是人,它也不能模拟出人的心态,以没有感情的它来预测感情丰富的人的行为,是否有失偏颇?

让这种技术作用于世界反恐事业,相信绝大多数国家都会同意,毕竟影响太恶劣,我们都承担不起这种后果,但把它推广应用于普通的治安管理或者别的安保情境,恐怕还欠缺考虑。

如果预测未来成真,会怎样?

在2003年的电影《记忆裂痕》中,男主角迈克尔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电子工程师,受雇研究出了可预测未来的机器(类似于一台可集中处理大量数据的“数据分析”机器),在机器中,男主看到了未来的世界格局和自己的命运:

美国政府得到了这台机器,并从机器中看到了潜在的恐怖事件和国家战争危机,于是决定提前发动战争,占据主动性,世界因此而战乱动荡。同时,男主看到自己会被雇主杀人灭口,所以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后续逃出路径。最后,历经劫难,男主成功毁掉了自己研发出来的机器并与心上人成功“死遁”。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预测到有犯罪倾向,所以我提前采取反犯罪措施对你进行制裁。电影末尾男主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再重新回到研发部对机器进行摧毁,或许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原因。

当然,科幻电影为了艺术效果必有其夸张之处,我们讲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提升未来的预防犯罪能力与之并不是一回事,但电影依然有其先锋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