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70分钟的MONO现场,我站着军姿到达了高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70分钟的MONO现场,我站着军姿到达了高潮

MONO上次来华巡演还是两年前,那也是我听的第一场后摇专场,当时MONO 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所以今年的巡演我毫不犹豫买了两天的通票。

作者:李日晴

编辑:李斌

10月15号并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雾霾天,微信朋友圈炸了,先后两拨新闻刷屏,但这些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它只不过让我看MONO的两天专场增添了戏剧色彩。作为东方后摇的代表,MONO乐队10月在中国展开了新专辑7城巡演,北京是两天双专场。MONO上次来华巡演还是两年前,那也是我听的第一场后摇专场,当时MONO 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所以今年的巡演我毫不犹豫买了两天的通票。

day 1

第一天演出的下午,本次巡演的主办方new noise和北京的场地方愚公移山在微信上发布了两天的巡演需知+周边一览。除了常规的兑换票需知,文中还加上了演出时长85分钟的说明(如此精确,顿时感叹日本民族的时间观念)。周边方面,原本只想入手几张专辑,但我对限量只有5件的周边帽衫动了心,不过想到MONO两场基本售罄的人气,帽衫应该会秒没,肯定要提前去买。最终懒癌还是上了上风,决定还是随缘吧。

晚上9点的演出,我跟朋友长发先生约了提前一小时在愚公门口见面,想着应该可以站一个极好的位置。但他的朋友帽子先生却没有到......(听后摇男生太多,身高悲哀生无可恋脸)遂只能一同吸雾霾扯闲天儿等人。愚公外面三三两两聚集着人,他们边聊天边打量着每个从面前走过的人,判断是否也是同类。门口原本暗黄色的愚公移山四个字在雾的作用下显得格外醒目。

帽子先生出现在8点半左右,我们一同进场换票,此时换票已经排起了队,长发先生提醒我帽衫居然还有。

“你要不要买?”

“我……”

“我反正觉得他们挺坑的,卖这么贵!”

不知是过了冲动消费的劲儿还是从重心里作祟,我并没有了热切想要的念头。想起今年Summer Sonic的周边,T恤的价格在120-200元之间,好看的款式一早就售卖一空。与之相比,160元的帽衫并没有跟票房成正比。

放弃了帽衫,我们换了票直接进场,愚公的场地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场有吧台和舞台投影,娱乐性强一些,径直往里走,过了调音台下台阶是内场范围。我们进来时,内场站了不到一半的人,“我还以为下面都站满了!”帽子先生感叹道,“幸亏是周四,明天早来的人肯定就多了”。

9点一刻演出开始,我望了眼场地后面,基本站满人。主音吉他taka和二琴Yoda最先入场,一袭红裙的贝斯手和鼓手紧随其后,“这吉他手(taka)又要坐着演。”我前面的大哥说。

可能由于前两首都是新歌,场子并没有热起来,很多人还在边听边聊微信,刷微博。之前和长发先生谈到MONO专辑并没有达到心里预期的效果,从现场来看,MONO新专辑的歌曲技术性明显增强,配上舞台灯光的频闪效果,倒少了些MONO一直的东方韵味,更像欧美后摇团风格。

第二首歌结束之后,贝斯手卸下琴,走向键盘处坐下,弹出了《kanata》的音符,全场顿时沸腾。

两年前《kanata》的现场

“总能想到去年现场看时 吉他手随旋律在空中摆动的手 如随风飘动的雪花般 加上暗冷色调的灯光 鼓声苍凉 旋律如凛冽的山风呼啸在雪山上”这是我曾经写在《kanata》网易云下面的评论。

猩红的灯光照在舞台上,隐藏了贝斯手的身形,只留下键盘机械的发出毫无生气的旋律。taka穿的白色上衣在舞台上格外显眼,乐章间隙他挥舞着手臂,让我想到了伟大的舞者大野雄一,独特的霓虹魅力,这是我最爱的MONO瞬间。

10.15《kanata》

有了第三首歌的“热场”,现场的气氛明显已经进入状态。其实看现场演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能从每个人的一举一动看出谁是经常来的,谁是乐手、甚至职业、年龄,都能一目了然。在MONO的现场你会发现,有很多“圈外人”。

流媒体歌单的发展,把音乐重新打包推送到大家面前。由于后摇大多数歌没有歌词且旋律优美,所以经常被当做纯音乐BGM一类变为办公歌单必备歌曲。记得曾经有项研究说后摇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之后就出了很多针对办公的后摇歌单。

当然此处我就不深究后摇与BGM的区别了,这大概已经上升到了玄学的高度。令我惊讶的是,我会在现场看到的这些“圈外人”。

我面前站了一位办公室穿着的男士,应该是程序员之类的工作。他的姿态明显和其他人有些格格不入。我从他流露出的陶醉表情中看得到,这音乐带给他的感动与震撼,有时候想要表达却又不知道正确的方式,不停的录视频记录每首他喜欢的歌。

站在他旁边的男生,一身摇滚装扮,头上的脏辫整齐的竖着。我脑海中已经浮现了他疯狂POGO场景。但此时的他,双手环抱胸前,闭上了眼睛头微仰,感受着音墙的碰撞,表情和旁边的办公室男相差无二。

就在我观察周围人的时候,第四首《Recoil, Ignite》的旋律骤然停止,突然一声巨大的嘶吼声在场后炸开。随后被无数声欢呼掩盖。

我曾经几次和朋友戏称听后摇的都是性冷淡。因为它的现场既不像摇滚般狂热,又不像爵士般随性。台下如冰!所有人会像欣赏一幅惊世艺术品般屏息站立,很少有摇摆,几乎没有互动。而台上如火。乐手永远自顾自的疯狂演奏,任由音墙在场地里猛烈的撞来撞去。

第一天的演出,在后几首一阵高过一阵的欢呼声中结束。按照惯例,没有返场,台下的安可声还是持续了很久。

day 2

我们第二天比第一天来的还晚(持续生无可恋脸,注定抢不到taka的拨片),幸亏双日票昨天把票都取了,不用排甩到门外面的大长队,直接进场。周五的人明显多了,内场已经没有地方,我们选择站到了舞台正后方3排左右位置,声场正,视野开阔,面对调音台,perfect。美中不足就是我前面两位高出天际的大哥。

“要是和昨天演的一样,我立刻出门把票卖了不看了。”旁边的帽子先生说道。我笑而不语,其实大概能想到是怎样的套路:新歌+老歌,重点新歌重复也肯定要演,比如《Requiem For Hell》,最有名的几首也都要演。比如《Ashes In The Snow》。你好我好大家好。

今天的现场,气氛从开始就很热。刚演了一首歌,旁边姑娘对旁边大哥说,这个乐队好牛逼啊!大哥一副早和你说过了的表情。

由于视线问题,我无法同时将整个舞台尽收眼底,前面高个大哥把整个舞台一分为二,所以我选择全程盯着taka。

与其他乐队不同的是,MONO的两个吉他手是坐着演奏的,特别是TAKA,从没有站起来过。这其实是一种特别违和的感觉。无论多么激烈的演奏,taka始终把自己的情绪收在椅子小小范围内。从上台坐在椅子上,他仿佛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你看不到taka的眼睛或者任何面目表情,他会像shoegaze一样全程低着头,偶尔看到盖住眼睛的长发会随着身体摆动而不断甩出的汗珠。

演出在第7首《Death In Rebirth》的时候到达了高潮。正如曲名表述的一样,8分钟的乐曲,从开始一层一层的铺垫,在黄金分割线5分钟左右时开始爆发,军鼓持续进行式的鼓点将所有情绪不断向前推。场下也爆发了一阵又一阵的叫喊。

随着旋律的不断加快,taka摇摆甩头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就要到达最高转折点的时候,他竟突然掀凳而起,游走在舞台,释放了所有情绪。7分钟左右,旋律部分结束,吉他开始猛烈轰鸣,taka跪在地上高竖起琴,台下所有人似乎都屏住了呼吸,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止了。“太牛逼了!”旁边的女孩再一次惊呼,“是啊,太牛逼了。”我心中默念道。

没有照到taka站起来瞬间…

最后一首是众望所归的《Ashes In The Snow》。我很爱听这首歌的现场,但主要是痴迷于taka的摇指技能(迷の关注点)。或许这指法有正确的名字吧,但作为学古筝的“老司机”,那弹法确实是摇指弹法无误。以至于每次看他摇指的时候脑海中都会浮现当年古筝老师上课时的话语。连学了10年的我有时还会被吐槽摇指不标准,taka真的已经出神入化,堪称天赋型满分选手。当然这也连累了二琴yoda,所有配合taka摇指的部分,只能手臂僵硬吃力的来回扫。

taka摇指……

原本歌单上只有8首的演出,在《Ashes In The Snow》结束后又演了一首,尽管两天近4个小时的“站军姿”已经让我的身上很不舒服,但听到音乐并没有结束的时候还是激动万分。

演出结束,走出愚公的门,外面雾霾依旧。听着街上的汽车和行人发出的声音,我有种如梦初醒般的不真实感。如果说这两天最大的收获,除了MONO带给我的感动外,应该是我看到了许多原本生活离看现场、livehouse很远的人,被好的音乐带到这里,体验不一样的夜晚,一个只关于音乐的夜晚。

所有图片均来自万年手抖小编

这是我们新开设的一档关于音乐现场个人体验的栏目。本栏目将会不定期以乐迷的角度讲述在那些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燥或静……不同音乐现场的所观所感。无论是台上的歌手、乐手、音乐人,还是台下的粉丝、乐迷、路人甲,甚至大门前那张炫酷的海报、吧台前那杯没有喝完的酒都会是这个栏目站在个人视角下,要讲述给你们的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70分钟的MONO现场,我站着军姿到达了高潮

MONO上次来华巡演还是两年前,那也是我听的第一场后摇专场,当时MONO 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所以今年的巡演我毫不犹豫买了两天的通票。

作者:李日晴

编辑:李斌

10月15号并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雾霾天,微信朋友圈炸了,先后两拨新闻刷屏,但这些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它只不过让我看MONO的两天专场增添了戏剧色彩。作为东方后摇的代表,MONO乐队10月在中国展开了新专辑7城巡演,北京是两天双专场。MONO上次来华巡演还是两年前,那也是我听的第一场后摇专场,当时MONO 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所以今年的巡演我毫不犹豫买了两天的通票。

day 1

第一天演出的下午,本次巡演的主办方new noise和北京的场地方愚公移山在微信上发布了两天的巡演需知+周边一览。除了常规的兑换票需知,文中还加上了演出时长85分钟的说明(如此精确,顿时感叹日本民族的时间观念)。周边方面,原本只想入手几张专辑,但我对限量只有5件的周边帽衫动了心,不过想到MONO两场基本售罄的人气,帽衫应该会秒没,肯定要提前去买。最终懒癌还是上了上风,决定还是随缘吧。

晚上9点的演出,我跟朋友长发先生约了提前一小时在愚公门口见面,想着应该可以站一个极好的位置。但他的朋友帽子先生却没有到......(听后摇男生太多,身高悲哀生无可恋脸)遂只能一同吸雾霾扯闲天儿等人。愚公外面三三两两聚集着人,他们边聊天边打量着每个从面前走过的人,判断是否也是同类。门口原本暗黄色的愚公移山四个字在雾的作用下显得格外醒目。

帽子先生出现在8点半左右,我们一同进场换票,此时换票已经排起了队,长发先生提醒我帽衫居然还有。

“你要不要买?”

“我……”

“我反正觉得他们挺坑的,卖这么贵!”

不知是过了冲动消费的劲儿还是从重心里作祟,我并没有了热切想要的念头。想起今年Summer Sonic的周边,T恤的价格在120-200元之间,好看的款式一早就售卖一空。与之相比,160元的帽衫并没有跟票房成正比。

放弃了帽衫,我们换了票直接进场,愚公的场地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场有吧台和舞台投影,娱乐性强一些,径直往里走,过了调音台下台阶是内场范围。我们进来时,内场站了不到一半的人,“我还以为下面都站满了!”帽子先生感叹道,“幸亏是周四,明天早来的人肯定就多了”。

9点一刻演出开始,我望了眼场地后面,基本站满人。主音吉他taka和二琴Yoda最先入场,一袭红裙的贝斯手和鼓手紧随其后,“这吉他手(taka)又要坐着演。”我前面的大哥说。

可能由于前两首都是新歌,场子并没有热起来,很多人还在边听边聊微信,刷微博。之前和长发先生谈到MONO专辑并没有达到心里预期的效果,从现场来看,MONO新专辑的歌曲技术性明显增强,配上舞台灯光的频闪效果,倒少了些MONO一直的东方韵味,更像欧美后摇团风格。

第二首歌结束之后,贝斯手卸下琴,走向键盘处坐下,弹出了《kanata》的音符,全场顿时沸腾。

两年前《kanata》的现场

“总能想到去年现场看时 吉他手随旋律在空中摆动的手 如随风飘动的雪花般 加上暗冷色调的灯光 鼓声苍凉 旋律如凛冽的山风呼啸在雪山上”这是我曾经写在《kanata》网易云下面的评论。

猩红的灯光照在舞台上,隐藏了贝斯手的身形,只留下键盘机械的发出毫无生气的旋律。taka穿的白色上衣在舞台上格外显眼,乐章间隙他挥舞着手臂,让我想到了伟大的舞者大野雄一,独特的霓虹魅力,这是我最爱的MONO瞬间。

10.15《kanata》

有了第三首歌的“热场”,现场的气氛明显已经进入状态。其实看现场演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能从每个人的一举一动看出谁是经常来的,谁是乐手、甚至职业、年龄,都能一目了然。在MONO的现场你会发现,有很多“圈外人”。

流媒体歌单的发展,把音乐重新打包推送到大家面前。由于后摇大多数歌没有歌词且旋律优美,所以经常被当做纯音乐BGM一类变为办公歌单必备歌曲。记得曾经有项研究说后摇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之后就出了很多针对办公的后摇歌单。

当然此处我就不深究后摇与BGM的区别了,这大概已经上升到了玄学的高度。令我惊讶的是,我会在现场看到的这些“圈外人”。

我面前站了一位办公室穿着的男士,应该是程序员之类的工作。他的姿态明显和其他人有些格格不入。我从他流露出的陶醉表情中看得到,这音乐带给他的感动与震撼,有时候想要表达却又不知道正确的方式,不停的录视频记录每首他喜欢的歌。

站在他旁边的男生,一身摇滚装扮,头上的脏辫整齐的竖着。我脑海中已经浮现了他疯狂POGO场景。但此时的他,双手环抱胸前,闭上了眼睛头微仰,感受着音墙的碰撞,表情和旁边的办公室男相差无二。

就在我观察周围人的时候,第四首《Recoil, Ignite》的旋律骤然停止,突然一声巨大的嘶吼声在场后炸开。随后被无数声欢呼掩盖。

我曾经几次和朋友戏称听后摇的都是性冷淡。因为它的现场既不像摇滚般狂热,又不像爵士般随性。台下如冰!所有人会像欣赏一幅惊世艺术品般屏息站立,很少有摇摆,几乎没有互动。而台上如火。乐手永远自顾自的疯狂演奏,任由音墙在场地里猛烈的撞来撞去。

第一天的演出,在后几首一阵高过一阵的欢呼声中结束。按照惯例,没有返场,台下的安可声还是持续了很久。

day 2

我们第二天比第一天来的还晚(持续生无可恋脸,注定抢不到taka的拨片),幸亏双日票昨天把票都取了,不用排甩到门外面的大长队,直接进场。周五的人明显多了,内场已经没有地方,我们选择站到了舞台正后方3排左右位置,声场正,视野开阔,面对调音台,perfect。美中不足就是我前面两位高出天际的大哥。

“要是和昨天演的一样,我立刻出门把票卖了不看了。”旁边的帽子先生说道。我笑而不语,其实大概能想到是怎样的套路:新歌+老歌,重点新歌重复也肯定要演,比如《Requiem For Hell》,最有名的几首也都要演。比如《Ashes In The Snow》。你好我好大家好。

今天的现场,气氛从开始就很热。刚演了一首歌,旁边姑娘对旁边大哥说,这个乐队好牛逼啊!大哥一副早和你说过了的表情。

由于视线问题,我无法同时将整个舞台尽收眼底,前面高个大哥把整个舞台一分为二,所以我选择全程盯着taka。

与其他乐队不同的是,MONO的两个吉他手是坐着演奏的,特别是TAKA,从没有站起来过。这其实是一种特别违和的感觉。无论多么激烈的演奏,taka始终把自己的情绪收在椅子小小范围内。从上台坐在椅子上,他仿佛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你看不到taka的眼睛或者任何面目表情,他会像shoegaze一样全程低着头,偶尔看到盖住眼睛的长发会随着身体摆动而不断甩出的汗珠。

演出在第7首《Death In Rebirth》的时候到达了高潮。正如曲名表述的一样,8分钟的乐曲,从开始一层一层的铺垫,在黄金分割线5分钟左右时开始爆发,军鼓持续进行式的鼓点将所有情绪不断向前推。场下也爆发了一阵又一阵的叫喊。

随着旋律的不断加快,taka摇摆甩头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就要到达最高转折点的时候,他竟突然掀凳而起,游走在舞台,释放了所有情绪。7分钟左右,旋律部分结束,吉他开始猛烈轰鸣,taka跪在地上高竖起琴,台下所有人似乎都屏住了呼吸,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止了。“太牛逼了!”旁边的女孩再一次惊呼,“是啊,太牛逼了。”我心中默念道。

没有照到taka站起来瞬间…

最后一首是众望所归的《Ashes In The Snow》。我很爱听这首歌的现场,但主要是痴迷于taka的摇指技能(迷の关注点)。或许这指法有正确的名字吧,但作为学古筝的“老司机”,那弹法确实是摇指弹法无误。以至于每次看他摇指的时候脑海中都会浮现当年古筝老师上课时的话语。连学了10年的我有时还会被吐槽摇指不标准,taka真的已经出神入化,堪称天赋型满分选手。当然这也连累了二琴yoda,所有配合taka摇指的部分,只能手臂僵硬吃力的来回扫。

taka摇指……

原本歌单上只有8首的演出,在《Ashes In The Snow》结束后又演了一首,尽管两天近4个小时的“站军姿”已经让我的身上很不舒服,但听到音乐并没有结束的时候还是激动万分。

演出结束,走出愚公的门,外面雾霾依旧。听着街上的汽车和行人发出的声音,我有种如梦初醒般的不真实感。如果说这两天最大的收获,除了MONO带给我的感动外,应该是我看到了许多原本生活离看现场、livehouse很远的人,被好的音乐带到这里,体验不一样的夜晚,一个只关于音乐的夜晚。

所有图片均来自万年手抖小编

这是我们新开设的一档关于音乐现场个人体验的栏目。本栏目将会不定期以乐迷的角度讲述在那些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燥或静……不同音乐现场的所观所感。无论是台上的歌手、乐手、音乐人,还是台下的粉丝、乐迷、路人甲,甚至大门前那张炫酷的海报、吧台前那杯没有喝完的酒都会是这个栏目站在个人视角下,要讲述给你们的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