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边的汤臣一品仍然是上海豪宅的标杆,但如今的汤臣集团却与最初的发展愿景渐行渐远了。
曾被视为汤臣集团进行全国拓展起点的天津汤臣津湾一品,日前披露了一则整售消息。
10月24日晚间,汤臣集团披露,全资附属公司天津汤臣建设以11.73亿元将天津汤臣津湾一品中70层高的商办大楼汤臣京津中心51%股权出售予温州中保世纪,这笔交易预计将为汤臣集团录得4.73亿元收益。
尽管汤臣集团仍持有津湾一品其余两栋物业,但难以否认地是,这个被寄予重望的项目并没有延续上海汤臣一品的光芒。
脱手京津中心
在房地产业界,天津汤臣津湾一品的认知度显然远不及上海汤臣一品。
但这个海河边上的综合体,在落地之初被视为汤臣集团首次走出上海进行全国拓展的起点。
汤臣集团副主席兼执行董事汤子嘉早年接受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时亦曾表示,“上海和天津是集团现阶段的两驾马车”。
2010年,汤臣集团与天津城投集团旗下的天津金融城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津湾广场二期重点项目津湾一品,汤臣集团持有项目7号楼和8号楼的75%权益以及9号楼51%权益。
按照规划,位于天津和平区的津湾一品由7号楼、8号楼、9号楼三栋物业组成,以“L形”呈现津湾之内,总建筑面积达52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业态包括高端住宅、高端精品商场、甲级写字楼以及星级会所等。
其中,7号楼和8号楼规划为精装高端住宅及会所,9号楼汤臣京津中心则是甲级写字楼及高端精品商场。
然而,带着上海汤臣一品超级豪宅光环的津湾一品,却没能复制前者的一战成名。
2013年11月,津湾一品销售中心及样板间正式开放;2014年5月,津湾一品7号楼及8号楼的住宅部分推出市场预售,累计749个单位,总可销售面积约15.5万平方米。
截至2016年6月底,津湾一品7号楼及8号楼共售出约48%的销售面积,在2015年度和2016年上半年录得确认收入分别为9.32亿港元及6.57亿港元。
天津业内人士对观点地产新媒体表示,由于采用准现房的方式进行销售,津湾一品启动三年后才入市,而大面积大平层的住宅产品设计在当地客群中的接受度并不算太高,加之天津商办物业供应过剩的市场竞争压力,整体项目的投资回报或许与汤臣集团最初预期有所出入。
对项目投资回报的考量,正是汤臣集团选择整售汤臣京津中心的原因。公告亦称,由于环球物业和金融市场一直起伏不定及面对重重挑战,此时进行出售事项将有助于集团实现相关资产的投资潜力。
作为走出上海的首个异地项目,承担厚望的津湾一品并未打开汤臣集团的全国版图。截至目前,踏入内地房地产业逾二十年的汤臣集团,在国内布局仅剩上海、天津及澳门。
失落的十年
谈及汤臣集团的发展历程,上海汤臣一品是绕不开的标签。
以上海汤臣一品为起点,汤臣集团得以名满地产界。同样以上海汤臣一品为拐点,汤臣集团错过了房地产的“黄金时代”。
1992年,被称“浦东开发投资第一人”的汤臣集团创始人汤君年参加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土地招标,拿下了第一个开发项目。
随后,以浦东汤臣高尔夫球场为起点,汤君年在上海开启了房地产事业。2002年,汤臣集团投资建设汤臣一品,定位为陆家嘴区域罕见的世界级滨江大宅,由两栋40层和两栋44层的豪华公寓和一座高级江景会所组成,提供共220个单位。
倾力之作即将面世之时,汤君年却在2004年10月突然因病离世。两个月后,汤臣一品面向市场揭幕。
2005年,上海房地产的焦点莫过于均价11万的天价楼盘汤臣一品。彼时的上海,内环的房价也不过13000多元/平方米。
在舆论争议中的汤臣一品,为了顶级豪宅的形象,采用了仅面向极少数人群的销售方式。需提供资产证明等严苛的门槛,让汤臣一品变成了市场只能仰望的“殿堂”。
虽然不能将当时汤臣一品销售不佳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推广手法,但直到2009年初,汤臣一品只卖出了4套。
2009年,汤臣集团创始人汤君年与现任汤臣集团董事局主席徐枫之子汤子嘉和汤珈铖走上前台,接班销售工作,采取了与市场更为同步的营销策略,终于让汤臣一品在2010年实现了超60套单位的销售成绩。
截至2016年6月30日,汤臣一品仍有15400平方米住宅面积可供出售,而持作出租的58400平方米住宅面积租出约73%。
时至今日,黄浦江边的汤臣一品,仍旧是上海顶级豪宅的代表作,但汤臣一品入市后的十年,却是汤臣集团坎坷的一段历程。
“在90年代初,汤臣曾经连续5年是投资浦东最大的外商,但是后来很长的时间我们真的是相对比较保守。”汤珈铖曾回忆道,父亲汤君年离开的时候汤臣集团并不是最好最辉煌的时候,而是艰难的时候,“父亲离世的前两年我们也无心打理生意,所以也延误了三五年的时机。”
“守业”难题过早地降临到接手公司的汤氏兄弟身上。汤子嘉亦认为:“对于民营企业的二代掌舵者,我们最大的责任应该是守业。”
从上海的黄浦江到天津的海河,汤臣集团国内地产业务走过汤君年开创的“浦东开发第一人”的时代之后,进入了汤氏兄弟的“守业”时代,却也错失了内地房地产的“黄金时代”。
来源:观点地产新媒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