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齐鲁文明探源 | 烟台:“活态”传承,慧心巧思创手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齐鲁文明探源 | 烟台:“活态”传承,慧心巧思创手造

国风正潮,文化自信,这是文化“两创”在烟台的真实写照。

文|陈明一

文化从历史的尘埃中浮现于世,旅游给予其色彩。这句话的本意在于传递“文旅融合、产业赋能”的重要性。

燕归花开,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市民游客络绎不绝,纷纷感受“烟台手造·仙手创造”品牌的魅力。自今年2月初免费开放,展示中心就凭借手造项目陈列厅、研学教室、沉浸式剧场等多个功能区,以及逾千件实物展品,成为烟台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对于市民游客而言,展示中心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好去处,而之于烟台,展示中心承载着这座城市文化“两创”赋能发展的新机遇。

“山东手造”工作已列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强省建设重点任务。山东也明确力争到2023年基本建成集产销、研发、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山东手造产业体系,到2025年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手造产业集聚区。

烟台市顺势提出擦亮“烟台手造·仙手创造”品牌、打造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为城市拓展消费空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了诸多思路。

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

为什么是“山东手造”?

那么,烟台为什么重视“山东手造”工作?

“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这是山东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部署。而新旧动能转换涉及并非仅是一二产范畴,这是一次包含传统文化在内的全域全业态的谋划。

如果传统文化仅停留在瞻仰观赏,无法充分挖掘深度的价值。作为文化大省,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仅以烟台为例,截至2022年底,烟台市共有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68项、市级228项。

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三核引领之一,烟台必然要率先垂范。而盘活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手造”无疑是最可能的路径。

事实上,烟台重视“山东手造”也是完善城市经济架构的必然要求。

游走烟台,烟台剪纸、烟台绒绣、栖霞泥塑、莱州毛笔、龙口手工线编、长岛砣矶砚……面对琳琅满目的“山东手造”,它们的共同点是大多数来源自于农业农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时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文创产品应不再是简单售卖之后只作为把玩摆设之用,而要再次回归传统文化的源生地,积极转化为生产力。

烟台曾经创造了与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齐名的乡镇企业“胶东模式”,曾有5个县级市进入全国百强县,龙口被誉为“江北第一县”。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烟台全市省级以上园区贡献了全市约5成的GDP、6成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成以上的外资外贸。这种比例在全国城市中着实罕见。在烟台,县域产业强,则乡村产业强;县域经济振兴,则城市经济振兴。

今年,烟台提出经济总量要迈上万亿台阶,县域是最大的希望所在。两年前,烟台市出台了《关于振兴县域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发出了全面振兴县域经济的“动员令”。而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可以说,“山东手造”为烟台突破县域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产业赛道。

2022年5月,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年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从加强非遗记录研究、完善名录体系、强化对传承人支持管理等方面,明确路线图,成为山东率先出台类似方案的地市。

莱州草辫

保护传承背后的产业化变革

不可否认的是,学校教育目前更多是偏向科学文化,通过教育,获取生存技能,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而繁忙的生活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完全变成经济所得,导致从事的人越来越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脆弱的、易于流失的。传承的要义在于,要有人愿意学,不仅是年轻人喜欢,更是一项需要全民关注的工作。

除了联合山东工商学院等驻烟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工作方案》中明确了2022年至2024年的工作任务和支持措施,并采取清单化、条目化的形式明确了责任部门和区市。

随着《烟台市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山东手造”烟台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烟台找准非遗项目与山东手造的结合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激励支持和推动发展。

为了关注传承人源头,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服务非遗专员制度”,制定包片服务、定期走访、共享配合3项机制,组织机关工作人员下沉一线解读政策、了解现状、解决困难。安排年度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补助资金,按照每人3000元标准首批共发放54.9万元,激发传承人传承积极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莱州毛笔制作技艺。图片来源:卢金盛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烟台有了法规条例层面的保障,如何引发全民参与?则要在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打开“烟台文旅云”网站,在“印象烟台·非遗传承”版块,这里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对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具象化呈现,促进非遗名录建设成果全民共享。

烟台市依托网络平台常态化开展“非遗网络大课堂”线上传习活动,组织市级(含)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录制教学视频,并共享传播,年初以来共拍摄非遗教学视频40余部。

同时,依托线下阵地开展“家门口的非遗传习”活动,烟台发动代表性传承人深入社区为居民表演和传授非遗技艺,将非遗技艺带入生活场景,促进项目活态传承,2022年初以来进社区的传承人达到4000余人次,惠及社区居民8万余人次,并依托市文化馆打造非遗“大师工坊”传习品牌,每周利用周末时间邀请1至2名代表性传承人驻馆免费开展传习活动。

烟台这种注重常态化开展社区传习和展演展示活动的方式,依托线上线下两类阵地打造传习品牌,在拓展受众数量、增大传承载体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

目前,烟台市已完成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工作,共认定62个项目(新增项目53项、扩展项目9项),指导区市开展县级非遗名录认定,并将于年内启动第六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

栖霞泥塑。图片来源:苗伟

“活态”传承的上升力

2023年,烟台将创新举办非遗文化生活节活动,市级财政也会安排百万元,对非遗保护传承有力、品牌效应突出、拉动消费成效显著的区市予以补贴。

回顾去年,“山东手造·烟台好礼”2022首届烟台非遗文化周在朝阳街举办了为期7天的展演展示和非遗、手造产品展销活动。其中,“山东手造·烟台好礼”2022年“烟台手造”创新创意大赛,吸引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参加,450余件征集作品为市民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至今日,烟台手造产品的身影频现国内舞台。烟台利用展会平台推介功能,组织烟台剪纸、葫芦雕刻、烟台绒绣等项目参加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第五届青岛国际版权交易博览会手造展、烟台海岸生活节启动仪式、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第三届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展会活动,不断提升烟台非遗项目和产品知名度。

最重要的是,烟台鼓励经营主体将非遗与文创、手造产业相结合,推出具有时代特点的产品,促进非遗与生活融合,增强项目传承发展内生动力,动员140余家经营主体报名参加“山东手造·优选100”遴选推荐活动,15家企业上榜(其中7个企业入选、8个企业获提名),完成了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烟台营销窗口店第一批产品入驻工作。

烟台吉祥家手工线编非遗工坊

漫步芝罘区所城里,20余个非遗项目扮靓着大街小巷,烟台鼓励本地非遗商户入驻,打造非遗特色街区,拓展非遗产品销售渠道。

近些年,烟台“真金白银”为非遗网店提供流量支持,推荐莱州制笔厂、福山大面餐饮有限公司、海阳市步鹤山茶果专业合作社、海阳荣康工艺品厂4家企业申请使用“好客山东”品牌商标,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并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获取政策支持,将作用发挥较好的非遗生产经营单位认定为非遗工坊,全市共认定县级非遗工坊100家,市级非遗工坊41家。

值得关注的是,在烟台,文旅与商务、卫健、市轻工联社等部门的协作,对部分传统技艺类和传统医药类项目及其保护单位进行非遗名录和老字号名录双重认定,从不同领域给予保护和政策支持,目前共有2家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被列入中华老字号企业名录,3家被列入山东老字号企业名录,11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首届烟台市工艺美术大师名录。

可以说,这种“活态”传承让烟台的非遗项目获得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以及广泛的社会认可度。以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烟台关注现代消费市场需求,以产业化思维,推动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

今年,烟台市将继续擦亮“烟台手造·仙手创造”品牌。积极融入山东手造工程,突出烟台神仙文化和“仙手创造”特色,提升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同时,提升非遗文创市场化推广运营水平,推出非遗原创标识和国潮产品。

国风正潮,文化自信,这是文化“两创”在烟台的真实写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齐鲁文明探源 | 烟台:“活态”传承,慧心巧思创手造

国风正潮,文化自信,这是文化“两创”在烟台的真实写照。

文|陈明一

文化从历史的尘埃中浮现于世,旅游给予其色彩。这句话的本意在于传递“文旅融合、产业赋能”的重要性。

燕归花开,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市民游客络绎不绝,纷纷感受“烟台手造·仙手创造”品牌的魅力。自今年2月初免费开放,展示中心就凭借手造项目陈列厅、研学教室、沉浸式剧场等多个功能区,以及逾千件实物展品,成为烟台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对于市民游客而言,展示中心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好去处,而之于烟台,展示中心承载着这座城市文化“两创”赋能发展的新机遇。

“山东手造”工作已列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强省建设重点任务。山东也明确力争到2023年基本建成集产销、研发、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山东手造产业体系,到2025年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手造产业集聚区。

烟台市顺势提出擦亮“烟台手造·仙手创造”品牌、打造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为城市拓展消费空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了诸多思路。

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

为什么是“山东手造”?

那么,烟台为什么重视“山东手造”工作?

“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这是山东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部署。而新旧动能转换涉及并非仅是一二产范畴,这是一次包含传统文化在内的全域全业态的谋划。

如果传统文化仅停留在瞻仰观赏,无法充分挖掘深度的价值。作为文化大省,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仅以烟台为例,截至2022年底,烟台市共有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68项、市级228项。

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三核引领之一,烟台必然要率先垂范。而盘活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手造”无疑是最可能的路径。

事实上,烟台重视“山东手造”也是完善城市经济架构的必然要求。

游走烟台,烟台剪纸、烟台绒绣、栖霞泥塑、莱州毛笔、龙口手工线编、长岛砣矶砚……面对琳琅满目的“山东手造”,它们的共同点是大多数来源自于农业农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时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文创产品应不再是简单售卖之后只作为把玩摆设之用,而要再次回归传统文化的源生地,积极转化为生产力。

烟台曾经创造了与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齐名的乡镇企业“胶东模式”,曾有5个县级市进入全国百强县,龙口被誉为“江北第一县”。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烟台全市省级以上园区贡献了全市约5成的GDP、6成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成以上的外资外贸。这种比例在全国城市中着实罕见。在烟台,县域产业强,则乡村产业强;县域经济振兴,则城市经济振兴。

今年,烟台提出经济总量要迈上万亿台阶,县域是最大的希望所在。两年前,烟台市出台了《关于振兴县域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发出了全面振兴县域经济的“动员令”。而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可以说,“山东手造”为烟台突破县域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产业赛道。

2022年5月,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年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从加强非遗记录研究、完善名录体系、强化对传承人支持管理等方面,明确路线图,成为山东率先出台类似方案的地市。

莱州草辫

保护传承背后的产业化变革

不可否认的是,学校教育目前更多是偏向科学文化,通过教育,获取生存技能,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而繁忙的生活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完全变成经济所得,导致从事的人越来越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脆弱的、易于流失的。传承的要义在于,要有人愿意学,不仅是年轻人喜欢,更是一项需要全民关注的工作。

除了联合山东工商学院等驻烟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工作方案》中明确了2022年至2024年的工作任务和支持措施,并采取清单化、条目化的形式明确了责任部门和区市。

随着《烟台市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山东手造”烟台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烟台找准非遗项目与山东手造的结合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激励支持和推动发展。

为了关注传承人源头,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服务非遗专员制度”,制定包片服务、定期走访、共享配合3项机制,组织机关工作人员下沉一线解读政策、了解现状、解决困难。安排年度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补助资金,按照每人3000元标准首批共发放54.9万元,激发传承人传承积极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莱州毛笔制作技艺。图片来源:卢金盛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烟台有了法规条例层面的保障,如何引发全民参与?则要在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打开“烟台文旅云”网站,在“印象烟台·非遗传承”版块,这里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对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具象化呈现,促进非遗名录建设成果全民共享。

烟台市依托网络平台常态化开展“非遗网络大课堂”线上传习活动,组织市级(含)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录制教学视频,并共享传播,年初以来共拍摄非遗教学视频40余部。

同时,依托线下阵地开展“家门口的非遗传习”活动,烟台发动代表性传承人深入社区为居民表演和传授非遗技艺,将非遗技艺带入生活场景,促进项目活态传承,2022年初以来进社区的传承人达到4000余人次,惠及社区居民8万余人次,并依托市文化馆打造非遗“大师工坊”传习品牌,每周利用周末时间邀请1至2名代表性传承人驻馆免费开展传习活动。

烟台这种注重常态化开展社区传习和展演展示活动的方式,依托线上线下两类阵地打造传习品牌,在拓展受众数量、增大传承载体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

目前,烟台市已完成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工作,共认定62个项目(新增项目53项、扩展项目9项),指导区市开展县级非遗名录认定,并将于年内启动第六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

栖霞泥塑。图片来源:苗伟

“活态”传承的上升力

2023年,烟台将创新举办非遗文化生活节活动,市级财政也会安排百万元,对非遗保护传承有力、品牌效应突出、拉动消费成效显著的区市予以补贴。

回顾去年,“山东手造·烟台好礼”2022首届烟台非遗文化周在朝阳街举办了为期7天的展演展示和非遗、手造产品展销活动。其中,“山东手造·烟台好礼”2022年“烟台手造”创新创意大赛,吸引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参加,450余件征集作品为市民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至今日,烟台手造产品的身影频现国内舞台。烟台利用展会平台推介功能,组织烟台剪纸、葫芦雕刻、烟台绒绣等项目参加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第五届青岛国际版权交易博览会手造展、烟台海岸生活节启动仪式、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第三届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展会活动,不断提升烟台非遗项目和产品知名度。

最重要的是,烟台鼓励经营主体将非遗与文创、手造产业相结合,推出具有时代特点的产品,促进非遗与生活融合,增强项目传承发展内生动力,动员140余家经营主体报名参加“山东手造·优选100”遴选推荐活动,15家企业上榜(其中7个企业入选、8个企业获提名),完成了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烟台营销窗口店第一批产品入驻工作。

烟台吉祥家手工线编非遗工坊

漫步芝罘区所城里,20余个非遗项目扮靓着大街小巷,烟台鼓励本地非遗商户入驻,打造非遗特色街区,拓展非遗产品销售渠道。

近些年,烟台“真金白银”为非遗网店提供流量支持,推荐莱州制笔厂、福山大面餐饮有限公司、海阳市步鹤山茶果专业合作社、海阳荣康工艺品厂4家企业申请使用“好客山东”品牌商标,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并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获取政策支持,将作用发挥较好的非遗生产经营单位认定为非遗工坊,全市共认定县级非遗工坊100家,市级非遗工坊41家。

值得关注的是,在烟台,文旅与商务、卫健、市轻工联社等部门的协作,对部分传统技艺类和传统医药类项目及其保护单位进行非遗名录和老字号名录双重认定,从不同领域给予保护和政策支持,目前共有2家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被列入中华老字号企业名录,3家被列入山东老字号企业名录,11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首届烟台市工艺美术大师名录。

可以说,这种“活态”传承让烟台的非遗项目获得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以及广泛的社会认可度。以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烟台关注现代消费市场需求,以产业化思维,推动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

今年,烟台市将继续擦亮“烟台手造·仙手创造”品牌。积极融入山东手造工程,突出烟台神仙文化和“仙手创造”特色,提升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同时,提升非遗文创市场化推广运营水平,推出非遗原创标识和国潮产品。

国风正潮,文化自信,这是文化“两创”在烟台的真实写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