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小岛
一个多月来,淄博烧烤就没离开过热搜。
美团的数据显示,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淄博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上涨800%,增幅位居山东第一。在大众点评上,淄博烧烤近一周的搜索量同比上涨700%,笔记数上涨1400%。
如今的淄博,已经成为山东的“顶流”。仅3月份,淄博就接待外地游客48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34%,旅游收入增长了60%。
淄博烧烤火至今天,成为现象级的存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一、持续时间久,从3月初至今,已经超过一个月。超过了绝大多数互联网事件的热度周期。
二、没有翻车,虽然有个别不同声音,但未出现大的舆情事件。
如今,淄博正努力将互联网流量的力量引入到城市发展中,将旅游、产业等各个层面展现出来,以期带动城市向前;与此同时,无孔不入的流量开始向城市的每个领域渗透,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平时不被注意的一面。
互联网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能让城市“起高楼”,也见证过很多地方的“楼塌了”。由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流量红利与淄博的相互成就,将是最大的看点。
1
淄博到底赢在哪?
回顾过去一个多月淄博的所作所为,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突破常规的城市级营销。当“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的事件爆出后,淄博很快被网络关注。此时,淄博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召开市级新闻发布会推介。
3月10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打造“淄博烧烤”美食品牌新闻发布会。会上表示,拟于“五一”前后举办淄博烧烤节,拟定3月—11月为“淄博烧烤季”,策划“春光正好·淄博烧烤”文旅活动等等。
现在来看,在提振消费促经济的压力下,淄博当时仿佛是抓到了“救命稻草”,借网络热点事件,将推介烧烤当做城市级的大事。这种操作,很有不按常理出牌的意味,是需要魄力的。
有了政府创造的良好氛围,所谓的“报复性消费”有了更大的冲动。而网络传播,尤其是短视频博主与平台的推波助澜作用,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二是淄博上下对于荣誉的集体捍卫。政府与商户,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守护来之不易的关注与客流。这也是淄博烧烤至今没有出现翻车事件的最大原因。
曾有博主到淄博“打假”,但连逛十家店,愣是没找到个缺斤短两、坑骗顾客的,甚至还会多送、试吃。结果,又为淄博安利了一波。
3月初,淄博烧烤刚刚走红时,市场监管部门就对辖区烧烤店开展专项检查,督导烧烤门店诚信经营、明码标价。此后,面对蜂拥而来的客流,有店家甚至喊出“为荣誉而战”。没有谁能长红不衰,但口碑却可以久久流传。淄博政府与坊间着眼长远的共同努力,值得很多地方学习。
此外,城市性格也不得不提。正如“浙江宣传”在分析淄博烧烤时所写:美食是载体,城市性格往往是终极核心。一份美食真正打动人的,不仅是美食本身,更是美食背后这座城市的人。
连夜赶修道路、增开烧烤专列以及公交线路,几乎游客的每一次吐槽都得到了回应。让游客感觉受到重视。
2
巨大流量把城市推到了互联网的“浪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避免流量变味,甚至损害城市形象,也是需要警惕的。
最近几天,“只欢迎清北名校生”的相关炒作,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此事的起因是淄博媒体3月初发布的一则新闻:3月1日,淄博市参加2023年春季“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北京站引才活动,淄博市市委书记马晓磊在现场表示,今年“五一”期间,淄博将对北大、清华在校生实行景区、指定酒店住宿全程免费。
报道发出后,并未在网上引发大的反响。而且,很多地方为了吸引名校生,都出台各种优惠举措。因此,结合当时的活动背景,这一表态并未出格。
但随着淄博烧烤火出圈,这则新闻被网友扒了出来,并扣上了一顶大帽子,迅即冲上热搜。这种对单一事件的无限放大,恰恰是互联网的特点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淄博很快作出回应:“淄博向来是欢迎我们所有大学生来旅游,绝不是网上大家说的只欢迎名校学生。”并且表示,针对清北学生的福利政策尚未落地。
虽然没有带来太大舆情,但对于淄博来说,不能掉以轻心。
3
当流量之门打开后,淄博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如何更好地向年轻人兜售未来,留住人才,做强产业。
旅游会为淄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活力,但仅靠旅游,一方面提振幅度有限,另一方面也不是淄博的终极追求。
以国内网红城市杭州为例。其3月份公布的《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国内外游客总数达到1.5亿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
杭州这种级别的城市,旅游所占比重都算不上高,其他城市可想而知。
淄博公布的2022年数据显示,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648.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391.59 亿元。
今年爆火之后,淄博的数据肯定大幅提高,可鉴于城市的规模与接待能力,赚名声带来的利好,会远远大于消费带来的实际利益。
因此,留住人才是长远之道。
借着烧烤之“火”,淄博大力推介其人才新政。日前,淄博人社局发文《在淄博吃烧烤,还有这些福利》,推介淄博“人才金政50条”“技能兴淄26条”等人才政策,智慧型人力资源市场、“直播带岗”、大学生“就业体验日”活动等就业政策。
淄博也确实需要人才。当地曾透露,全市拥有工业产品近3万个,70%以上属于上游产品、初加工产品、中间产品,建陶、化工、钢铁、矿业等产业中存在不少落后产能,不仅效益差、贡献度低,而且挤占了新动能承载的空间。
淄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抢抓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智力支持。
虽然淄博通过烧烤向外地传递了这座城市的好客与热情,可要让人才真正留下来,仍要动一番脑筋。
比如,淄博的优势和吸引力到底在哪?产业与人才的匹配度如何,工资收入水平是否具有竞争力,等等。
来源:青小岛
原标题:淄博烧烤,到底赢在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