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康威视净利润持续下滑,疲态尽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康威视净利润持续下滑,疲态尽显?

龙头日子也不好过。

文︱翠鸟资本

海康威视(002415.SZ)成了“快餐筹码”?

近日,安防视频供应商龙头海康威视披露了2022年年报、2023年一季报,基本面差强人意。

私募巨头现身海康威视股东名单,但操作逻辑令人费解。

一家号称价值投资的私募,在海康威视快速反弹之际,大笔买入后减持获利。一度是机构抱团股的海康威视,似乎成了短线炒作的标的。

基本面显露疲态

财报显示,2022年海康威视实现营收831.66亿元,同比增长2.14%;实现归母净利润128.37亿元,同比下降23.5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23.31亿元,同比下降25.02%。

可以看出,在动荡的2022年,海康威视的净利润亏损幅度不小。

这种趋势在今年春季并未迎来好转,净利润亏损幅度依然是维持20个点以上的量级。

2023年一季度,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收入162.01亿元,同比下降1.94%;实现归母净利润18.11亿元,同比下降20.6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54亿元,同比下降29.67%。

投资者关心的是,这种下滑趋势还要延续多久?

优势下滑

虽然2022年海康威视归母净利润,在所处行业排名第一,但显示“利润实力”的毛利率,在业内排名并无绝对优势。

以2022年年报为例,海康威视的毛利率是42.29%。通过行业内对比可以看出:毛利率的行业中值是40.37%,海康威视刚刚过线,在计算机设备行业排名第九位。

再来看现金流情况。

如上图,2022年末,海康威每股经营现金流1.08元,同比降幅接近2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最具实质的财务指标,其用来反映该公司的经营流入的现金多寡。

费用管控成问题

财报发布后,海康威视与各方投资者对话,透露了利润端的压力来源——2022年公司人员数量有一定扩张。

海康威视在 2021、2022 年这两年中,非产线工人的人员编制的确有 1 万人左右的增长,这是因为公司当时判断公司处于机遇期,结果外部的环境波动较大,当年的销售低于公司预期。海康威视肯定会做相应的调整,但对于底子性质的投入依然会很坚定。

另据了解,海康威视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已严格控制人数增长,费用支出的刚性是这家公司要面对的挑战,预计逐季将有所缓解。

实际上,员工增长对海康威视费用管控已产生挑战。

海康威视对投资人称,费用增长受到人员增加、薪酬上涨影响。传统产业在新经济的冲击下比较被动,跟互联网公司相比,海康威视薪酬相对竞争力不强。

公司更坦诚了财务规划层面的短板:“因为(公司)收入低于预期,这里有我们对收入的判断不太准确的因素,没有预计到 2022 年的实际情况,但是这些投入不是无效的投入,还是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比如我们的人员流动和人员流失率是在下降的。”

面对人工智能的激烈竞争,海康威视采取在人力成本上“动刀子”,是饮鸠止渴,还是实质性解决问题?有待进一步观察。

私募“炒家”现身

此前,海康威视一度是公募机构的“抱团股”,到了2021年一季度,资金抱团的行情突然瓦解,海康威视的股价不断下跌。

仅看2022年前十个月(10月末跌至年内最低点),公司股价跌幅深达42%。有私募选择此时抄底,但是选择了高点减持。

以重阳战略投资为例,其在2022年四季度末出现在股东名单中,相当于动用16亿元资金买入海康威视。

重阳战略投资旗下资产规模超过百亿元,历史上曾长期持有电力股和医药股,属于长线投资的类型。

然而,其对海康威视的投资,出现了快进快出的迹象。

数据显示,2022年末这家私募持有4778万股海康威视,但到了2023年一季度末持股量减至4342万股。而这两个季度海康威视股价反弹幅度超过40%,换言之,重阳战略投资进行抄底,用了不到两个季度的时间,便实现了可观的浮盈,并在高点进行了套现。

即使在部分获利了结之后,重阳战略投资的持股市值依然比去年四季度末高。

让市场不解的是,裘国根过往爱好的股票是高分红、低估值的资产,而海康威视一直有着科技成长股的标签。

一家主打低估值的私募,进军新兴科技资产,并在低点进入高点套现,背后投资团队确实有老辣之处。特别是在海康威视基本面疲软迹象出现后,其“见好就收”,或许也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基本面的判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康威视

4.5k
  • 湖南钢铁集团与华为、海康威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海康威视(002415.SZ):2024年前一季度净利润为19.16亿元,同比增长5.78%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康威视净利润持续下滑,疲态尽显?

龙头日子也不好过。

文︱翠鸟资本

海康威视(002415.SZ)成了“快餐筹码”?

近日,安防视频供应商龙头海康威视披露了2022年年报、2023年一季报,基本面差强人意。

私募巨头现身海康威视股东名单,但操作逻辑令人费解。

一家号称价值投资的私募,在海康威视快速反弹之际,大笔买入后减持获利。一度是机构抱团股的海康威视,似乎成了短线炒作的标的。

基本面显露疲态

财报显示,2022年海康威视实现营收831.66亿元,同比增长2.14%;实现归母净利润128.37亿元,同比下降23.5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23.31亿元,同比下降25.02%。

可以看出,在动荡的2022年,海康威视的净利润亏损幅度不小。

这种趋势在今年春季并未迎来好转,净利润亏损幅度依然是维持20个点以上的量级。

2023年一季度,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收入162.01亿元,同比下降1.94%;实现归母净利润18.11亿元,同比下降20.6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54亿元,同比下降29.67%。

投资者关心的是,这种下滑趋势还要延续多久?

优势下滑

虽然2022年海康威视归母净利润,在所处行业排名第一,但显示“利润实力”的毛利率,在业内排名并无绝对优势。

以2022年年报为例,海康威视的毛利率是42.29%。通过行业内对比可以看出:毛利率的行业中值是40.37%,海康威视刚刚过线,在计算机设备行业排名第九位。

再来看现金流情况。

如上图,2022年末,海康威每股经营现金流1.08元,同比降幅接近2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最具实质的财务指标,其用来反映该公司的经营流入的现金多寡。

费用管控成问题

财报发布后,海康威视与各方投资者对话,透露了利润端的压力来源——2022年公司人员数量有一定扩张。

海康威视在 2021、2022 年这两年中,非产线工人的人员编制的确有 1 万人左右的增长,这是因为公司当时判断公司处于机遇期,结果外部的环境波动较大,当年的销售低于公司预期。海康威视肯定会做相应的调整,但对于底子性质的投入依然会很坚定。

另据了解,海康威视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已严格控制人数增长,费用支出的刚性是这家公司要面对的挑战,预计逐季将有所缓解。

实际上,员工增长对海康威视费用管控已产生挑战。

海康威视对投资人称,费用增长受到人员增加、薪酬上涨影响。传统产业在新经济的冲击下比较被动,跟互联网公司相比,海康威视薪酬相对竞争力不强。

公司更坦诚了财务规划层面的短板:“因为(公司)收入低于预期,这里有我们对收入的判断不太准确的因素,没有预计到 2022 年的实际情况,但是这些投入不是无效的投入,还是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比如我们的人员流动和人员流失率是在下降的。”

面对人工智能的激烈竞争,海康威视采取在人力成本上“动刀子”,是饮鸠止渴,还是实质性解决问题?有待进一步观察。

私募“炒家”现身

此前,海康威视一度是公募机构的“抱团股”,到了2021年一季度,资金抱团的行情突然瓦解,海康威视的股价不断下跌。

仅看2022年前十个月(10月末跌至年内最低点),公司股价跌幅深达42%。有私募选择此时抄底,但是选择了高点减持。

以重阳战略投资为例,其在2022年四季度末出现在股东名单中,相当于动用16亿元资金买入海康威视。

重阳战略投资旗下资产规模超过百亿元,历史上曾长期持有电力股和医药股,属于长线投资的类型。

然而,其对海康威视的投资,出现了快进快出的迹象。

数据显示,2022年末这家私募持有4778万股海康威视,但到了2023年一季度末持股量减至4342万股。而这两个季度海康威视股价反弹幅度超过40%,换言之,重阳战略投资进行抄底,用了不到两个季度的时间,便实现了可观的浮盈,并在高点进行了套现。

即使在部分获利了结之后,重阳战略投资的持股市值依然比去年四季度末高。

让市场不解的是,裘国根过往爱好的股票是高分红、低估值的资产,而海康威视一直有着科技成长股的标签。

一家主打低估值的私募,进军新兴科技资产,并在低点进入高点套现,背后投资团队确实有老辣之处。特别是在海康威视基本面疲软迹象出现后,其“见好就收”,或许也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基本面的判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