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天文 马程
制图:托马斯
这年头,唯一能比中国国足更加魔幻的,就只有中国电影圈了。
过去媒体习惯用“影帝”、“影后”等头衔称呼诸如梁家辉、巩俐等老牌实力巨星,而在今天之后,这可能算不上什么尊称了,因为能够得到帝、后称号的明星会越来越多。
有一个新鲜出炉的案例。10月26日,在国际A类电影节东京电影节上,来自中国的“人气鲜肉”吴亦凡,凭借《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的夏木一角,获得了东京电影节中日电影金鹤奖最佳男主角。
吴亦凡在《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中的悲伤
晋升影帝,他并没有说出那句经典的“其实,我是一名演员”,仅仅表示将继续努力,并感谢了管虎导演对自己演技提升的帮助。
也许在吴亦凡心里,在《老炮儿》里饰演的小飞,是他演员生涯中的最高……不过,获奖是因为他在《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的表演,感谢的却是管虎导演?而不是赵真奎导演?
那么,在《夏有乔木雅望天堂》里,他的表现如何呢?只能说在这部影片中,吴亦凡延续了《老炮儿》里小飞,用同样的演技演绎了自闭的夏木。从这个角度来说,感谢管虎导演倒也顺理成章。
在其后的各类通稿中,“吴亦凡东京获影帝”成为关键词。但是,关键在于,在东京得影帝,和得东京影帝,差的可不止一个字。这样贴着别的有名气的电影节,还会带给大众不少误导印象。
问题来了,“东京电影节中日电影金鹤奖”到底是个什么奖?
有一种奖,不知是来了就有,还是给了才来
原来,此次金鹤奖只是在东京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周举行,与张艺谋曾获影帝、范冰冰曾获影后的东京电影节评奖,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而在此次评奖中,吴亦凡的两位竞争对手,《狼图腾》的冯绍峰与《唐人街探案》的王宝强,都没有来到现场。从官网的日程安排来看,其他获奖的人也和参加的人完全吻合。
有一种说法,认为“东京电影节中日电影金鹤奖”,又可称为“我出钱你来参加就给奖”。为了重视排场,基本采取了邀请和参加制度,也就是说,来了基本就能获奖。有些奖项会象征性地设置组委会,而金鹤奖则是大众直接评出,可见在人气方面,吴亦凡是比另两位高的。
这样的电影节不仅很受小鲜肉欢迎,不小的鲜肉也需要。2015年10月,刚完婚不久的黄晓明,就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第二届中澳国际电影节上,凭借《何以笙箫默》中的何以琛,获得了金合欢奖最佳男演员的称号。
早前爆出,中澳电影节虽然打着广电总局的招牌,但其实是澳大利亚澳华国际集团和北京刘氏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整个组委会除了一位副秘书长赫曼·瓦·艾肯先生不是中国人,剩下的都是我国电影行业的相关“砖家”。这样的电影节,当然是能来一个明星就给一个奖。哦,也有可能是,给一个奖才来一个明星。
这样的奖项如同“克莱登大学”,对中国明星来说,“百花奖”、“金鹿奖”这类几乎成为“资本玩物”的奖项似乎已经难以满足,海外找些“华语奖项”镀金,才是新潮流。在当下这个奖随便拿的时代,或许用不了多久,随便哪个剧组都是“影帝”、“影后”云集,宣传语都想好了:“十位帝后全程高能飚戏”。
海外的华语电影奖,也可以讲良心
海外电影节举办起来不容易,政府的牵线搭桥,海外华人华侨的支持,都是其能够成功举办的重要因素。海外的华语电影奖项在传播华语电影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是每一个海外的华语电影奖都采取邀请制,往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其中最富盛名的,是金考拉华语电影奖和中英电影节。
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由华语电影节协会主办,于每年的华人农历春节期间在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举办,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语影片参加竞赛和展映,最终奖项由澳大利亚籍影人组成的评委会评出,评委是来自澳洲导演协会等专业影人。
近几年来,获奖的影片包括《让子弹飞》、《海洋天堂》、《一个勺子》等接受了市场检验的高评分的作品,也有《河》、李睿珺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新人导演的优秀作品。选片的高质量,评奖的靠谱,也让金考拉成为是目前海外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国际华语电影节之一。
前身为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的中英电影节,也是在欧洲影响最大华语电影节之一。2016年6月,中英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上交出了一份不错的获奖名单,《烈日灼心》与主演段奕宏分获得最佳影片与最佳男演员奖。《老炮儿》包揽了最佳导演(管虎)、最佳女配角(梁静)、最佳音乐(窦鹏)三项大奖。《师父》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大奖、最佳编剧(徐浩峰)两项大奖。这些都是2015年度内地电影市场高口碑的影片和电影人。
然而,更多的华语电影节还是采取的“邀请+评奖”结合的方式,影片的质量也因参赛影片每年波动较大。如就在2015年,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就把最佳影片颁给了张一白出席的《匆匆那年》,另外最佳女配角唐嫣(《露水红颜》)和最佳编剧王岳伦(《爸爸的假期》),也被很多人诟病为非常不靠谱。
然而,不论是在知名电影节“搭便车”的金鹤奖、柏林华语电影节还是声势浩大的中澳、中美、中英电影节,依旧是资本与体制合作的结果。知名影评人程青松对《三声》(ID:Tosansheng) 记者表示,“这些奖项纯属自娱自乐,也对不了解的观众产生误导。”同时,很多电影节和奖项并没有让电影节在国际上形成想象中的影响力,“没有任何意义”。也许,花费更多精力,拍出受到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和职业评委认可的电影,比起组织多个“不知所以”的奖项更为重要。
当奖项因得奖人而变得不靠谱,自然会失掉观众心中的公允力,关注度也不再是一两个流量明星能搭救得了的。当中国电影人在资本的逐利影响下,不论大众口碑只顾自说自话时,想要提升影片质量,似乎只能成为一场梦。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