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住建部公布国家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名单,选取北京市等24个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积极探索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成都市成为24个试点城市之一。促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成都正不断在智能建造上进行积极探索。

在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畔,一座被绿植环绕的退台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由中建西南院投资、运营、设计的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也是中国西部首个“近零碳建筑”。为了将碳排放量保持在“近零”的较低水平,大楼采用了30多项低碳建筑技术,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科技示范工程。在“双碳”、“绿色””的关键词之外,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同时也让数字化手段贯穿了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实现“智慧双碳”。
智能灌溉
一年可节约用水1700吨
走入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布满建筑四周的层层叠翠最先引入眼帘。不仅如此,若从空中俯瞰,楼顶8000多平方米的“屋顶花园”更像是为建筑戴上了“防晒帽”。这些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实现大楼屋顶和四周墙面全覆盖,能实现为大楼降温、消减大楼的城市热岛效应。
但如此大面积的绿植日常如何灌溉和维护?答案不是人工,而是“数字运维技术”,“系统会实时检测植物的生长数据,然后进行智能化的灌溉。通过智慧运维,整座大楼每年可以节约用水大概1700吨”,中建西南院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依托中建滨湖设计总部智慧体系,我们对园区内水电、光伏、储能等各类能源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及趋势分析,结合碳排放模型,建设碳管理系统。”
类似的案例还有大楼内设置的“工位照明DALI控制系统”感应模块,可以感应区域人员活动情况,配合照度感应,进行灯具的开关和亮度调节,避免了办公区空无一人却灯火通明的情况出现。
智慧光储
布式光伏板为大楼装上“充电宝”
顺着大楼的空中楼梯拾级而上,走到顶楼,会发现有大片的光伏板。这些分布式光伏板面积总共865平米,装机容量163千瓦,年发电量可达到约12.9万千瓦时。“光伏板收集的电能会送到地下室的储能中心,就像一个‘充电宝’一样。我们的运维系统还可以可实时监控‘充电宝’的发电量及用电量,有效控制能耗”,该负责人表示。当普通的办公大楼还在采用传统的供电模式时,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已经在西部地区的建筑领域率先使用这一先进的“光储直柔”技术,发电量可满足整个大楼一二层的示范区域照明、电脑用电以及地下室照明和充电,多余的电,还可以储存起来,用于员工进行电动车充电。

无论是智能灌溉、还是地下室的“充电宝”储能,“近零碳建筑”在最大程度实现节能降碳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数字技术在背后的支撑作用,“近几年,根据国家‘新基建、新城建’的政策导向,众多智慧园区项目应运而生,随着项目落地交付、投入使用,偌大的园区后期运营管理问题必将困扰着园区管理者,依托智慧园区能力平台、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管理园区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该负责人介绍道,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项目融合了5G、光网络、物联网、BIM等新技术,依托可视化运维平台,建造人、设备、空间互联、共生共长的智慧建筑,做到状态可视、运营可控、作业可管,助力实现智慧“双碳”目标。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3/21 12:0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