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省委书记连发“六问”背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省委书记连发“六问”背后

山东表态:只要有利于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只要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我们都将不遗余力、全力支持。

山东正在努力给民营经济更多的信心。据大众日报,4月20日上午,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

会上,山东表态:只要有利于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只要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我们都将不遗余力、全力支持。

对于如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山东省委书记林武连发六问——

 

如此一针见血的“六问”,发人深省。同时,也传递出鼓励民营企业消除顾虑、大胆发展的强烈信号。

近年来山东势头不错,GDP增速靠前。但是,离着广东、江苏还有一定差距。其中,民营经济的差距是重要一环。因此,于山东而言,无论是培养经济发展的后劲,还是追赶发达地区,民营经济都急需做强做大。

这一次,希望是个契机。

 

1

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撑起了山东经济的大半边天。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部市场主体总量的98%以上;进出口总额、纳税占比均超过73%;吸纳就业人口超过80%。

对于经济的拉动,民营经济贡献甚大。2022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53万亿元,占GDP的51.8%。投资方面,民间投资占山东固投的60%以上,是不折不扣的强引擎。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信心遇挫。这从2022年山东民间投资增速就能看出来:仅增长1.3%。2021年,这一数字为8.2%;2020年为6.9%。

疫情之后,很多企业看不清方向,持观望态度,有的“躺平”,有的干脆不投资。

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企业家刘永好也提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信心不足。

因此,今年以来,从上到下都在为民营经济发声。

让民营经济活跃起来,首先要让他们看到光明的前景,有前进的意愿。另一个,就是让他们感受到营商环境的善意与友好。

从这一角度看,“六问”中的六个“有没有真正”的表述,切中了要害。

改善营商环境,山东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政策描述的美好与真正落地之间的距离还有多少?有没有隐形壁垒?都值得认真审视。

 

2

山东要想在全国进位,民营经济是最大的“后手”。

与粤苏相比,山东的私营企业还是偏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山东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30万户。

再看广东。至2021年底,广东省实有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630.56万家。虽然山东的数据没有涵盖民营大企业数量,但差距是显而易见的。龙头企业偏少、创新活力不足、产业结构偏传统重化工业等,均是山东民营经济的短板弱项。

差距,恰恰反映了山东经济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民营企业是市场中最具活力的群体,税收、投资指标已经体现得非常直观。

此前有观点认为,山东的民营企业不够发达,与山东的偏“重”的经济结构有关。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成立。以宁波为例,最大的支柱产业是石化。宁波是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绿色石化产业占宁波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20%。

但是,宁波的民营经济同样发达。2021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630.4亿元,占GDP比重66.0%。

究其原因,一是围绕重工业,诞生了很多民营企业;二是具有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渥土壤;三是当地人有发展私营企业的环境氛围。

如果从榜单上看,山东的民营经济并不弱。

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山东共有50家企业入选,位居全国各省市第四位,入围企业数量占500强的比例为10%。

其实,这份榜单,部分反映了山东民营经济的实力。但是,榜单中的很多企业,是从国企改制而来。与一开始“土生土长”的民企,还是有区别的。3山东这次的决心很大,着力在“思想认识”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思想认识上,要充分重视民营经济的作用:地位无可置疑、作用无可替代、潜力无比巨大、未来无限光明。

同时,要求各级各部门树立“国企民企都是自己人,市场竞争必须一视同仁”“法无禁止皆可为,民营企业就要放手干”等理念。这是在给所有山东官员传递信号。

在体制机制方面,最重要的是打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山东提出,着力强化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惠企政策落实、诚信政府建设、公平市场竞争、全链条融资支持、涉企执法服务规范、要素保障、政企常态化沟通、民营企业家权益保障、企业家荣誉激励等10个方面机制,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保障是对民营经济最大的保障。

 

来源:青小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山东省委书记连发“六问”背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省委书记连发“六问”背后

山东表态:只要有利于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只要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我们都将不遗余力、全力支持。

山东正在努力给民营经济更多的信心。据大众日报,4月20日上午,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

会上,山东表态:只要有利于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只要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我们都将不遗余力、全力支持。

对于如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山东省委书记林武连发六问——

 

如此一针见血的“六问”,发人深省。同时,也传递出鼓励民营企业消除顾虑、大胆发展的强烈信号。

近年来山东势头不错,GDP增速靠前。但是,离着广东、江苏还有一定差距。其中,民营经济的差距是重要一环。因此,于山东而言,无论是培养经济发展的后劲,还是追赶发达地区,民营经济都急需做强做大。

这一次,希望是个契机。

 

1

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撑起了山东经济的大半边天。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部市场主体总量的98%以上;进出口总额、纳税占比均超过73%;吸纳就业人口超过80%。

对于经济的拉动,民营经济贡献甚大。2022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53万亿元,占GDP的51.8%。投资方面,民间投资占山东固投的60%以上,是不折不扣的强引擎。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信心遇挫。这从2022年山东民间投资增速就能看出来:仅增长1.3%。2021年,这一数字为8.2%;2020年为6.9%。

疫情之后,很多企业看不清方向,持观望态度,有的“躺平”,有的干脆不投资。

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企业家刘永好也提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信心不足。

因此,今年以来,从上到下都在为民营经济发声。

让民营经济活跃起来,首先要让他们看到光明的前景,有前进的意愿。另一个,就是让他们感受到营商环境的善意与友好。

从这一角度看,“六问”中的六个“有没有真正”的表述,切中了要害。

改善营商环境,山东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政策描述的美好与真正落地之间的距离还有多少?有没有隐形壁垒?都值得认真审视。

 

2

山东要想在全国进位,民营经济是最大的“后手”。

与粤苏相比,山东的私营企业还是偏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山东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30万户。

再看广东。至2021年底,广东省实有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630.56万家。虽然山东的数据没有涵盖民营大企业数量,但差距是显而易见的。龙头企业偏少、创新活力不足、产业结构偏传统重化工业等,均是山东民营经济的短板弱项。

差距,恰恰反映了山东经济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民营企业是市场中最具活力的群体,税收、投资指标已经体现得非常直观。

此前有观点认为,山东的民营企业不够发达,与山东的偏“重”的经济结构有关。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成立。以宁波为例,最大的支柱产业是石化。宁波是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绿色石化产业占宁波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20%。

但是,宁波的民营经济同样发达。2021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630.4亿元,占GDP比重66.0%。

究其原因,一是围绕重工业,诞生了很多民营企业;二是具有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渥土壤;三是当地人有发展私营企业的环境氛围。

如果从榜单上看,山东的民营经济并不弱。

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山东共有50家企业入选,位居全国各省市第四位,入围企业数量占500强的比例为10%。

其实,这份榜单,部分反映了山东民营经济的实力。但是,榜单中的很多企业,是从国企改制而来。与一开始“土生土长”的民企,还是有区别的。3山东这次的决心很大,着力在“思想认识”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思想认识上,要充分重视民营经济的作用:地位无可置疑、作用无可替代、潜力无比巨大、未来无限光明。

同时,要求各级各部门树立“国企民企都是自己人,市场竞争必须一视同仁”“法无禁止皆可为,民营企业就要放手干”等理念。这是在给所有山东官员传递信号。

在体制机制方面,最重要的是打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山东提出,着力强化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惠企政策落实、诚信政府建设、公平市场竞争、全链条融资支持、涉企执法服务规范、要素保障、政企常态化沟通、民营企业家权益保障、企业家荣誉激励等10个方面机制,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保障是对民营经济最大的保障。

 

来源:青小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山东省委书记连发“六问”背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