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你好天府 木子
疫情三年冲击,给我们的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都带来了深远影响,而近几年才兴起的特色小镇行业亦不例外。
自2016年国家正式提出培育特色小镇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小镇历经一窝蜂上马开建与批量倒闭大洗牌。
2021年4月,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流传。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而大浪淘沙后,也有一批特色小镇展现出愈加蓬勃的生命力。
疫消云散,春暖花开,后疫情时代的特色小镇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未来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破局突围?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特色小镇成长史:从爆发式“野蛮生长”到全面洗牌
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某种特色的小镇,例如小镇以某个特色产业闻名,或者有某种特殊的风俗习惯、拥有某个旅游景点、或者专门实现了某一种功能(例如休闲度假)等。
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2016年,国家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中央正式提出2020年前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自此,特色小镇行业发展的序幕拉开,政府、企业等纷纷入局。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第一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全国六大片区共有403个小镇位列榜单。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过2000多个。
而在经历了一段爆发式“野蛮生长”后,大量的“问题小镇”也频频出现。毫无特色的特色小镇、打着特色小镇名义的生产基地、运营成小吃街的文旅小镇……
以成都龙潭水乡为例,该古镇总投资约20亿元,历经4年时间打造,是成都中心城区唯一利用活水资源打造的特色街区,被誉为成都的“清明上河图”,在刚开业时十分火爆,3天就有超过13万游客游玩。但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就对青石灰瓦的“伪古镇”失去了兴趣,游客寥寥,曾经的美食一条街如今只剩下几个空落落的小摊。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指出,一些地方快速发展的特色小镇,很大程度被房地产商“绑架”,打着各种产业旗号,到城市周边的小镇拿地搞开发,结果房子搞了一大片,产业却引不来,反而加大了房地产库存。
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在政策端对于小镇的建设要求不断收紧,“问题小镇”不断淘汰整改,进入“全面洗牌”阶段。
2017年年底前,对外宣称为“特色小镇”的数量较多,其中存在一些虚假、虚拟“特色小镇”。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国各省份清单内特色小镇减少至1600个左右。
而自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则推动了洗牌的加速。由于疫情让人们对于出行以及文旅需求大幅减少,这对于以文康旅产业为核心的小镇行业冲击极大,叠加地产周期的影响,多个特色小镇经营艰难。
小编去年末曾到访龙泉驿洛带古镇,在这个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走到核心保护区的院落式商业街,看到的是一个个店铺大门紧闭,人烟稀少,对比以往热闹的景象,实在是让人唏嘘。

疫情三年,小镇行业也沉寂了三年。但随着疫情的结束,小镇行业也重新迎来了春天。
今年是安仁古镇获评国家级5A景区后的第一个春节,安仁的游客、商家、工作人员都感受到了久违的春节热闹气氛。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7天,安仁古镇景区共接待游客39.9万人次,同比增长99%。
此外,全国多个特色小镇春节期间及今年一季度的游客人数都同比去年有了大幅增长。在出游热度不断恢复、热度走高的助力下,小镇迎来了久违的“春暖花开”。
后疫情时代特色小镇如何突围?产业是核心
经过三年疫情,人们心态、居住状态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小镇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也随着疫情后人们需求的释放,作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细胞”功能更为凸显。
那么,在经过“野蛮生长”和“三年沉淀”后,在未来,如何才能打造一个成功的特色小镇?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业内人士表示,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最终沦为“空心镇”“鬼镇”,表面看多是客流减少或项目烂尾所致,根本原因则是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特色小镇建设的痛点和难点在于,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运营难度大,因而重点在于找准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模式、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排他性和独特性的“原生IP”,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由此来看,特色小镇未来实现发展破局的关键词是“产业”。
在住建部2018年10月公布的首批127个特色小镇产业中,旅游主导产业占比为53.54%,大多以旅游为主,这也体现出小镇对其它产业的特色性和带动性方面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通过优化总结,在住建部2019年7月公布的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中,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占比下降至27.9%,以农业、工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占比有明显上升,支柱产业呈现多元化趋势。


四川《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于2021年12月6日出台,意见提出,坚持“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打造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
在成都,郫都川菜特色小镇、温江三医特色小镇、新都天府沸腾特色小镇等11个特色小镇纳入四川省政府清单管理。从产业上来看,它们都各具特色,而只有立足于特色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的特色小镇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以多数特色小镇都涉及的文旅产业为例,在经历疫情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需求下,我们开始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文旅小镇开始回归到景区逻辑,依托自身独特自然资源禀赋,同时自身打造一些时尚配套,比如研学、露营等文旅配套。只有契合时代发展,提升专业运营水平,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模式,才能在特色小镇之路上走得更远。

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看,一般经历了工业化带动乡村到城市的聚集、城市持续扩大和城市病体蔓延、再到城市人口逐步向郊区性城镇和乡村疏解的三个阶段。参考瑞士达沃斯、日本轻井泽等国外小镇的发展,培育产业、打造小镇,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随着我国城市富裕阶层的壮大,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的田园生活梦想被加速点燃,再加上乡村振兴大潮的助力,以产业基底为人们提供美好生活的特色小镇,探索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热度依旧,其发展方兴未艾。
来源:公众号“你好天府”
原标题:后疫情时代,特色小镇如何破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