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知乎在北京举办的“2023知乎发现大会”,发布了从政策、产品、商业化等维度进一步优化内容生态建设与商业化布局的多项平台举措,包括启动了海盐计划5.0,继续对优秀的创作者与内容进行扶持;揭晓了灯塔计划的获奖名单,并将其升级为双年计划,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发布了中文AI大模型“知海图AI”。
知乎战略副总裁、社区业务负责人张宁对知乎接下来内容生态建设的思路概括为:深耕专业以及发展多元化内容。
在专业化方面,知乎继续推出“海盐计划5.0版本”,围绕创作体系、流量和收益等维度构建,针对“职人创作者群体”进行扶持。并且进一步推进灯塔计划等。
基于既有的专业化优势,知乎还在不断尝试多元化的内容。如在今年5月上线新版知乎App 9.0所更新的版本中,代表知乎短内容的重要功能“想法”被进一步升级;重新打造直播IP等各种形式。
深耕专业,聚焦职人创作者
此次发布会上,知乎战略副总裁、社区业务负责人张宁重点推出了最新的创作者扶持计划“海盐计划5.0”,发力方向主要锚定“职人创作者群体”。
据介绍,“海盐计划 5.0”面向职人创作群体,将开放全新的蓝标认证,参与用户可以进行学历、在职公司及职位和职业资格这三类认证。
完成认证后,创作者们将会获得几大权益:比如专属的蓝色身份标识,“海盐计划”的流量扶持,芝士平台加速变现以及粉丝和互动量的提高等。认证不仅可以提升职人的平台待遇和声量曝光,也体现了知乎对标现实职场环境的考虑。
对于“职人”这一概念,张宁解释称,‘职人’的学术背景、职业经历,都会带来相应专业方面的技能、认知、经验,我们认为这在知乎社区里,是非常有价值的。
“知乎一个特别大的创作特点是,写汽车内容的人,他往往就是汽车设计师、产品经理,写金融内容的人,他可能就是在哪个券商当分析师。”张宁认为 :“知乎创作者天生具有职人的特质。”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潜在的职人群体超过3亿,这些职人群体与知乎的用户群体高度吻合。知乎认为,知乎是一代又一代职人求知成长、丰富生活、找到人生答案的社区。职人群体很多都是活跃在一二线城市的职业工作者,在工作领域和兴趣爱好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知乎将“海盐计划5.0”聚焦于职人,希望他们的专业学识和经验可以服务更广大的群体。
“其他平台讲的专业往往是专家,但知乎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专业的一面拿出来,就可以在知乎获得很好的曝光和流量。”张宁认为,面向职人的海盐计划5.0本质上延续了知乎倡导创作者深耕垂类,定位专业的一贯思路。
作为知乎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盐计划最早的版本始于 2018 年,于去年 5 月启动的海盐计划 4.0,主要通过推出新版创作分、迭代内容流量分发机制、增加创作权益等手段,对优秀创作者在流量与收益上给予更大的倾斜。
发现大会上,张宁还公布了海盐计划 4.0 实施一年后的成绩:近20 万优质核心创作者加入“海盐计划”。在2023年2月,“海盐计划”覆盖的核心创作者的月创作活跃,同比去年增长了 7 %;当月新生产的内容获得的互动量同比增长了 22%;同期知乎移动端的人均在屏时长,同比增长了 16%。
除了上述的权限,张宁还提到,未来知乎还会帮助 " 职人 " 们举办线上活动、训练营等,助其完善内容创作、提升创作水平,而且 " 职人 " 在未来还将开放更多权益,以优化该认证体系的用户体验。
此外,在坚持“专业”的核心定位上,知乎还公布了一项“灯塔计划”作为进阶。据介绍,2022年,知乎启动了“灯塔计划”,拿出了1000万元现金在全网寻找10个最具标志性和启发性的创作项目,目前已完成遴选。
据介绍,灯塔计划的选拔以科学、人文、社区精神为三个方向,成功入选的项目包括了在故宫修钟表、拍中国空间站的高清影像、看粒子对撞机等等。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领域,但也同时是对位置世界的发现和对生活的人文关注。
在张宁看来,除了知乎对获得感的坚持外,还通过灯塔计划打破了内容创作的边界,良好的专业讨论氛围亦有助于吸引站外的优秀创作者加入,知乎的内容生态将因此而长期受益。
在创作者的商业化层面上,张宁介绍称,在鼓励创作者上,知乎构建了“致知计划”、芝士平台、盐选三套体系。
“致知计划”面向专业创者,是基于内容的现金激励政策。张宁表示:“我们希望鼓励创作者创作内容时具有获得感,创作者可以根据流量、点赞分钱。我们对内容有准入门槛,对创作者也有准入门槛。”
芝士平台实际上服务的是商业伙伴,如“好物”栏目,可以为用户推荐商品。许多商业品牌有营销的诉求,会在芝士平台上寻找相应的创作者进行内容撰写,而这也成为创作者变现的一种方式。最后一种盐选体系,则是知乎一直以来开通较早的会员业务。
向多元化延展,打造“讨论场”
张宁在交流会中透露称,除了坚持深耕专业,知乎的内容生态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基于专业去做多元的延展。在这个思路下,知乎在最新的版本中对短内容类的想法功能进行了升级。
知乎产品经理龚子蕙在发现大会上介绍了知乎“想法”新编辑器,新编辑器升级了对图片、视频的多选、编辑、剪辑等功能。龚子蕙介绍道:“我们发现,知友更愿意在视频想法里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于是,知乎的视频剪辑功能用提词器、智能字幕功能提升创作效率,以辅助口播类视频的制作”。
知乎“想法”以双排流的图文和短视频形态呈现真实、鲜活的短内容,并激发了用户的创作潜力。今年一季度,知乎“想法”每日的内容产能同比增长100%,“想法”内容量达到了千万量级。不久后,知乎“想法”将接入致知计划、芝士平台,参与流量和收益分成。
龚子蕙还介绍了知乎最新的讨论场场景。“用户在浏览完回答后,可以通过点击‘下一个’按钮,去到与该回答内容关联性最高的内容中,在自己感兴趣的垂直分类里找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同时,知乎从去年开始也做了一些IP的尝试,比如直播。“我们的形式是圆桌直播,也就是说我们会邀请创作者几个人一起讨论一个问题,这个功能推出以后,整个直播开播场次、观看人数、时长都有大幅增长,比如‘知聊八点半’已经完全IP化了,很多品牌都希望能跟这个栏目有所合作,这些尝试,都是围绕内容形态拓展而去做的各种各样的尝试。”张宁表示。
去年知乎出品了三档自制节目,分别聚焦青年群体关注的高考、职场和精神生活角度,对外再次展现了知乎对优秀内容的生产和再创作能力,其中《荒野会谈》在知乎站内播放超过1亿,引发大量站内甚至全网的相关讨论。
“全网的反响是超出我们预期的,我们发现整个节目实际上还原了知乎所谓的讨论场。”张宁表示。而专业化、多元讨论带来的价值,也给知乎带来了更多商业化的可能性。张宁说:“知乎今天的讨论场具有很强的商业价值,中国的头部品牌几乎都在知乎做相应的营销。”
“知乎实验室”、“知乎考察团”、“谢邀”等系列商业IP及合作案例,也展示了知乎如何通过“讨论场+IP”的组合玩法,帮助品牌实现不同的商业目标。
站在内容社区商业IP的全新价值上,知乎在本次发布会上还提出了一个新的价值标准——“讨论指数”。据悉“讨论指数”是综合了用户在知乎的内容消费、内容互动等影响力数据,最后综合生成的指数。
作为一个面向商业品牌的营销度量体系,“讨论指数”可以帮助品牌方衡量自己在知乎讨论场做营销的效果,并调整改进自己的营销策略。
从去年第四季度的财报数据看,知乎在B端收入层面表现不俗,商业内容解决方案收入为2.98亿元,广告收入为2.75亿元,分别占到总收入的26.7%和24.7%。这些都可以归功于知乎“讨论场+IP”的组合玩法。
公布AI大模型进展,用AI链接更多知识
在宣布“海盐计划5.0”的同时,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与知乎CTO李大海,还对外宣布了一项重大的消息——知乎正式发布“知海图AI”中文大模型。
据介绍,目前知乎大模型所披露的内测功能为“热榜摘要”,能够抓取、整理以及聚合知乎热榜上的问题,并将回答梗概展现给用户。
与New Bing不同的是,这一功能不涉及面向C端的多轮对话,暂无交互性。此前知乎曾在部分热门话题下呈现过类似的观点摘要,即将重要答主的观点进行提取,按时间线或逻辑进行整理呈现。
知乎合伙人及CTO李大海在采访中提及,这一功能没有得到大规模普及,主要原因在于人工操作工作量过大。如今所公布的“热榜摘要”功能,本质上是用AI去替代人工完成这件事。
周源称,这一工程由知乎与其战投公司面壁智能共同开发完成。面壁智能是一家清华系人工智能公司,创始团队来自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刘知远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智源青年科学家;联合创始人以及CTO曾国洋为悟道·文源中文预训练模型团队骨干成员。
李大海在采访中表示,这个具体场景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问题下知友观点抽取是否准确,以及观点抽取后聚合是否合适。不过,单论知识聚合这一功能,李大海称,在这个热榜场景中,可以做到与GPT-4基本持平的效果。
自ChatGPT爆火以来,知乎作为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股被持续关注。知乎拥有大量高质量问答数据,目前以搜索引擎为主要应用场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无法绕开知乎的内容。由于百度曾在2019年对知乎进行战略投资,所以此前市场曾猜测知乎将与百度联手共同开发大模型。
但从此次知乎对外拿出的方案看来,知乎希望训练自己的大模型产品。在本轮发布会后的采访中,知乎CTO李大海表示,知乎目前已经备足大模型训练所需的算力。
此外,知乎还表示,在算力上知乎有着自己的算力基础,能够支撑大模型的训练,并支撑知乎未来上线更多的功能。作为中国最大问答式在线社区,知乎也拥有中文互联网大量高质量内容,这正是知乎研发大语言模型的优势所在。
“我一直都觉得,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发现世界的模型,它连接了无数聪明的大脑,赋予每个人更大的智慧,成为更多人头脑的延伸。”
周源提到,早在10年前知乎便推出了“回答总结”功能,并开放给所有用户,使用户能够进行wiki一样的编辑,把所有的回答做总结归纳。但在实践中却发现“回答总结”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回答内容的增加,使得总结成本变得十分高昂,并且效果不佳。
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CTO曾国洋表示:“经过测试,在知乎热榜的应用场景下,知乎与面壁合作自研的大模型与GPT-4相比达到了持平的效果”。未来,知乎还将拓展更多AI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为创作者赋能。
“社区一定是人为本,知乎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讨论分享,它的起点是人,它的终点也是人。”周源说,“但是AI不是人,这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知乎CEO周源在采访中支持了创作者使用AI进行回答创作的行为,“用这样的工具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大家要对自己生产的东西负责。”周源称,为了规避风险,知乎将在AI创作的内容中进行明确标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