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第一家营业执照上写着“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营企业。如果一切按照计划如期展开,零壹空间将于2018年发射首枚自主研制的火箭,实现中国民营航天企业“零”的突破。
去年平安夜晚,舒畅说自己的邮箱爆炸了,面对记者,他细数着一封封情绪激烈的邮件,表情喜忧参半——那时,零壹空间刚刚宣布了获得上千万元天使投资,这个举动,相当于在中国民营太空探索之路上首次大胆“举旗”,一夜间引来剧烈回响,邮件数百封,论坛也炸开了锅。大部分是热血沸腾的支持,却也夹杂着质疑:
融了1000万就敢造火箭,白日梦吧?
这是中国第一家营业执照上写着“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营企业。无论是站在支持还是质疑的一方,问号潜藏在每个人心头。
“造火箭”,岂是个随随便便成事成器的小工程?政策、资金、成本、技术、市场、发射场地、商业模式……个个都是未知数。
热议之后,零壹空间从媒体中消失了。在之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它隐匿于大众视野之外,再未对外界发声。用他们的话说是,“埋头苦干,憋大招。”
上周五,零壹空间回来了。它带着新的重磅消息回归媒体视野:在刚刚过去的9月,零壹完成A轮融资,金额超过1亿人民币。
消息如上一次一样轰动,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发声,其背后的支持力量也浮出水面:领投方为老牌航天院校哈工大旗下投资平台哈工大机器人投资管理公司,及比亚迪联合创始人夏佐全创立的正轩投资,而早期领投方春晓资本也继续跟投。由此,零壹空间将成为哈工大在航天领域联合社会资本共同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
这一次,舒畅比去年淡然了许多。如果说去年,他唯一的筹码是一种“直觉”,一种作为一名投资人出身的创业者骨子里对市场规模的判断和政策方向的直觉,那么此时此刻,壮大的队伍正向着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目标全速推进:
2017年底之前,一发真正的火箭即将停放于零壹空间总装厂房,并将于2018年实现首飞。
成果
一年,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意味着什么?
也许是O2O由盛急衰,数千家公司从光荣榜被丢入死亡录;也许是共享单车扶摇直上,数月之内从小众项目化身独角兽。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造火箭”这个“小目标”,怕的也许不是远方不可行,而是目标如长征光荣遥远,日积跬步的成就感却找不到。
对此,时隔快一年,Xtecher前往北京亦庄,见到了老朋友舒畅和他的团队。
概括来讲,这一年零壹空间都做了什么?
他们给出了以下的答案:
团队壮大了。当初的小团队已发展为近40人,核心技术团队均来自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科院及其他科研院所,从业时间均在5年以上,资历最长已近30年。
思路清晰了。定位于“一家提供系统级航天产品及服务的科技公司”,采用了新的思路和技术,目标是使造火箭的成本降低一半。
供应链和保障中心搭建好了。零壹空间几乎跑遍了国内航天领域所有供应商,并建立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质量体系。
设计过关了。“信使-1”小型商用运载火箭总体方案已于今年7月通过技术评审,团队给行业专家留下了“技术氛围很浓,创新意识很强”的印象。评审团由20余位资深航天技术和管理专家组成,涵盖总体设计、控制设计、动力设计、结构设计、地面支持系统设计等各专业环节和航天系统工程组织方面。
军民关系、政企关系捋顺了。经过主动汇报和频繁沟通,零壹空间获得了对口工业主管部门和军方主管机关的认可,“继承创新,有序发展”的理念得到了认同,他们一致希望在商业航天和军民融合的发展大潮中,零壹空间作为“民营航天的排头兵”能够不辱使命,加快步伐。目前,零壹空间不仅与相关主管部门建立了常态沟通汇报机制,而且也在国家组织的商业航天相关政策研究论证中积极建言献策。
实验室动工了。目前,一千平米的实验室已进入动工装修阶段,完成后将进行火箭正式飞行前的仿真飞行、模拟装配等若干实验。
瞧,政策、资金、团队、供应链,都已具备了。零壹空间保持着难得的节奏感,步幅稳健,拳拳到位。
不过,舒畅说,虽然一切比起步时明朗了太多,但心中是丝毫不敢松懈:
“我们每天想一百种死法,因为这个事儿太难了。”
起步
“太难了”,多难呢?
去年4月,身为联想控股最年轻VP的舒畅在深圳出差,他和宋诗琪见了一面,告诉她,自己正考虑辞职做一个航天相关项目。
6月,诗琪接到舒畅电话:项目已启动,亟需人手。
宋诗琪毕业于中山大学,与舒畅是老乡,也是高中校友,心想着“不如找一个牛逼又信任的人来带我”,22岁的她辞去深圳的工作前往北京,成了零壹空间2号员工。
尽管心有准备,到了北京,还是傻了眼——资金、技术、人才,一个都没有,甚至连办公室也没有。最初,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舒畅辗转于北航或各个研究院,找专家教授商讨项目可行性。
“每一天都生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经常会遇到头一天一个专家还告诉他们没问题,技术可行,第二天另一个专家就从政策和资源上整个否定了。
“真的是崩溃边缘,”北京火箭人才大多集中在丰台,10月,舒畅在南四环租了一套民居,住在北大旁边的宋诗琪每早准时7点坐上地铁,每晚要花两小时倒几次快速公交才能回到家,通常回家后还要耐着性子听白天被投资人拒绝的舒畅跟她倾诉,“我知道他没有别的倾诉渠道,但那时候他给我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12月,公司搬到了位于北京大东南角的亦庄大族企业湾园区内,宋诗琪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而舒畅家住北五环,彼时还没摇上号,租了一辆电动车,每早6点起来穿越一整个北京城,朝夕往返于南北之间。
那是一辆小破车,冬天车窗玻璃起雾,诗琪就拿张抹布给舒畅擦出一片视线。天气越来越冷,电动车可行驶公里数越来越短,需要频繁充电。压力太大时,舒畅便拉上诗琪去给电动车充电,等待之中,一遍遍问她:“真能行吗?”
回过头看那个时候,舒畅仍心有余悸。
去年,Xtecher见到刚融完天使轮的舒畅,虽有起步资金,心脏仍悬在半空中:政策、公关尚无头绪,技术人才尚未到位,供应链还不清晰,目标遥不可及。靠什么推动自己啃下这个硬骨头?舒畅心底一遍遍告诉自己:“站起来就能够得着的,不叫目标。你得加速快跑,冲起来跳上去够得着,那才叫目标。”
2015年12月24日,平安夜宣告着新年的倒计时,零壹空间宣布:获春晓资本、联想之星以及哈工大机器人上千万元的天使投资。那一天,宋诗琪的邮箱也爆炸了。不仅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鼓励,也有行业内的人投来简历。她第一次感到原来自己并非那样孤独,甚至一些航天工程师还去他们当时的办公室拜访。
“我是很惊喜,但我当时特别害怕他们发现我们其实只有几个人。”
公司一步步壮大,负责人力资源及行政工作的宋诗琪有时会不可思议,“那时真的没底,最开始加入的人都扛着风险,非常感谢他们的信任。”如今,宋诗琪住在园区内,不用再来回奔波,舒畅也成功摇到号买了车。她非常清楚,此刻,技术日趋成熟,政策逐渐梳理清晰,零壹的道路已经越走越顺畅,而舒畅也自如了许多:“一切都清晰了,各方面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我们为什么不充满信心的去做呢?”
市场
2014年,全球太空领域市场规模超过3300亿美金,而近两年来,随着微小卫星组网需求的大幅提升,太空开发市场的规模更是快速上升。
“火箭”,这个过去只属于国家队的大工程,近年来开始展现出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第一次站在了市场的聚光灯下。以SpaceX为代表的国外商业航天不断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国内政策也开始走向开放。
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60号文《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中,10大重点工程之一即为“商业航天产品发展工程”:“重点发展商业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及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线,大幅提高商业航天的生产制造能力,促进航天产业的市场化。”
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市场开始松动,出芽。
2016年9月,依托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挂牌成立;依托航天科技集团的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也于2016年10月在北京挂牌成立。国家队纷纷入局商业航天,越来越多的企业也看到商机并投身其中。
“心无旁骛做技术,踏踏实实做产品。”面对跃跃欲试的各方,零壹空间的愿景很纯粹: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技术道路,做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成为商业航天领域一家世界级的技术公司。
“航天是个强技术领域,你只有定位成一个技术公司,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火车头
零壹空间的联合创始人Mark是舒畅“追求”了数月的人才。
Mark是舒畅北航师兄,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在舒畅找他合作前,一直从事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经历多个一线技术和工程岗位,是单位最年轻的领导干部,只有三十出头,但能力得到各方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起初,舒畅“追求”Mark的过程也是心有不安的,“怕对不起他,他实在太优秀了。”可作为公司CEO和事业的举旗人,他清楚自己的职责——他和公司亟需一位技术合伙人来统领业务。
“起初我是拒绝的。”Mark自然有所顾虑,舒畅找来一事传到原单位,Mark的领导一度找舒畅谈话:“你不要影响了一个人的前途。”
舒畅当时压力很大,几次谈话,面对高层领导抛出的对民营公司造火箭的种种质疑,舒畅只能硬挺,他决定:让Mark自己定夺。
Mark是位慢热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同样的特点:一旦热起来,就很难退烧。当Mark认真思考舒畅的计划和未来行业的走向后,他决定: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加入零壹空间。他说,商业航天在运载火箭上的突破,其挑战性和意义并不亚于他之前所从事的事业,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舒畅,相信与这样一个对梦想如此执着的人携手,定有一番成就。
“决不能停留”
在我们生存的这颗美丽星球上,人类已经进化了数百万年。可直到90年前,人类才真正把触手往我们的垂直上方伸去。
1926年3月16日下午2点30分,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偏僻的沃德农场,美国人戈达德和他的妻子以及助手正在进行一次实验:
戈达德亲手点燃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火箭长约3.4米,发射时重量为4.6千克,空重为2.6千克。火箭发射后向上飞行了12米,然后又向水平方向飞行了56米,用时2.5秒——虽然这枚火箭性能并不理想,但它为航天时代的到来作出了预言。
此后,“火箭”作为人类通往太空的“入口”,承载了人类作为一个襁褓婴孩迈出摇篮的所有梦想,各国也把火箭作为军备竞赛,国家队竞相出场,战功赫赫。
天涯上流传着一句话:五百年前,我们放弃了大海,五百年后,不能再让子孙痛惜我们放弃了星辰。
“这是一个向宇宙进发的新大航海时代。”
这话来自陈小军。陈小军今年40岁,本硕博分别毕业于哈工大、清华、北航,之前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研究经历涵盖火箭的单机、分系统到总体各项设计工作。他加入零壹之后,通过一步步努力,逐渐成为公司CTO,主持公司现有火箭的研制工作。
比起Mark,陈小军的加盟决定似乎轻松很多。
事实上,在航天科技集团待了近20年,陈小军早已萌生“加入商业航天创新创业大潮”的想法。一次偶然,他听同事私下议论:一家叫“零壹空间”的公司要造火箭。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晚回家他便上网查了资料,并发送了求职邮件。
当周周末,舒畅和Mark约见陈小军,一聊就是一整个下午。周一上班,陈小军就向原单位递交了辞呈。
陈小军的选择理由简单却也充满感染力:
“商业航天是历史潮流,我不做也会有其他人来做。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国家的航天产业才能更快发展。”
加入零壹后,陈小军像蛟龙入海,“事情变得相对简单很多,有价值的想法可以自由施展。”他认为现有状态下,很多技术人才实际上处于休眠状态,拿着一份衣食无忧的工资,价值却得不到发挥。
“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陈小军说,只有把这个领域放开,把所有沉睡的人才、资金、设备都调动起来,这个领域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军民融合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干了快20年,火箭设计的方方面面陈小军都大致了解,经历了多轮火箭从无到有的迭代过程,基本负责的型号都获得了成功,也见识过众多飞行失败的痛苦教训。此刻说起造火箭,他很自信。
“我们毕竟是站在中国航天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从技术成熟度来说,造一发火箭的难度并没有社会大众想象的那么大。”
的确,四五十年前,中国航天技术成熟度和人才都不够,造火箭需要举国之力,需要众多部门和大量技术人员。如今,技术已突飞猛进,以前的部门却依然在。
“我们根据需求设立部门,更有效率。”陈小军说,在零壹空间,决策意见可以直接传达到专业工程师,10分钟起效,这在传统设计中很难想象。“配合的链条越短,可靠性就越高,效率也越高,成本也越低。”
这一点,火箭气动设计负责人李其畅研究员感受明显:“以前由于专业分工,只需关注自己负责的东西,而这里是不止把自己的工作做充分,也主动配合相关专业的工作,效率很高。”
陈小军认为,我们国家正在经历从航天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还有很多坎要越过,零壹空间走在时代的前沿,遭受的阻力必然也会更大,但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时代已经发展到这一步,大家必须往前走。
“过去可以怀恋,但是决不能停留。”
竞争力
零壹空间的目标,坚决、大胆而清晰:“把目前全球火箭最低价格再降低一半,降低人类进入太空的壁垒。”
舒畅介绍,火箭性价比的提升,80%来自于其掌握的总体和系统集成技术。由于零壹空间提供的是“系统级的航天产品和服务”,设计端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规模和成本,而在设计之初就有明确的低成本目标,甚至是限价设计,自然意味着传统设计理念和准则的突破。
在陈小军看来,通过总体优化设计,即使采取成熟技术,也可以在保证同样性能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成本。
“一切以市场驱动,这在原来的火箭研制体系下是难以想象的。”
值得一提的是,零壹空间等民营航天企业的出现,意味着他们给整个供应链上优秀的民品公司创造了进入航天工业领域的入口,将带动整个民营商业航天产业往市场化方向蓬勃发展,未来将能更好地实现低成本化。
用人
人是最重要的。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陈小军说,前方是商业航天的新蓝海,零壹要挺立潮头,必须依赖大量人才的汇入。
“清汤,不油腻”,是舒畅口中零壹空间的用人准则。
录取标准非常严格,光面试就4轮,且每轮面试官都有一票否决权。Mark认为,有人只是冲着市场化的薪酬而来,还有人是在体制内混不下去,而他们寻找的,是实力和技术理想兼备的人。
舒畅是面试环节中的最后一轮。零壹空间的政策是,200人以内,每一个员工必须经过CEO面试才能决定是否录用。SpaceX的门卫和保洁都需要经过马斯克面试才能入职,舒畅对此十分赞同。
“如果花2分钟招一个庸人,却要花100分钟解决他的问题,为什么不花20分钟去寻找可以担纲大任的人呢?”
如果你行走于其办公室,随处和团队伙伴们聊一聊,看着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工程进度表和屏幕上精密细致的3D建模,你或许能感受到这里共同的基因:
理想如星辰,埋头于当下。
Jeff,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厂工作15年,曾任总装事业部副主任、质量处副处长。今年来到零壹任职副总裁,也是保障中心负责人。
朋友都深知他为人稳妥,他的离职让原单位同事非常惊诧——不到三十岁就被提为中干、人品端正、技术过硬,上升之路非常顺畅,干嘛走?他说 “想甩开膀子做事就得勇敢走出来。”
当时,Jeff刚听说有一家民营公司在研发火箭,觉得吃惊,在行业待了十五年,深知此路必定充满艰辛,可几番接触后,他进行了风险评估,认识到机遇大于风险,他最终选择了拥抱机遇。
来到零壹,Jeff丝毫没有水土不服。以前天天开会写报告,现在自由度、创新和效率使个人价值很容易体现。他的到来填补了零壹空间保障中心领导人的空缺,此外,他还取得了中国质量协会的“质量经理”和“可靠性工程师”证书。
85后的小卓是舒畅北航的校友,毕业后一直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去年12月,当他看到零壹空间报道后第一时间就联系了零壹进行交流。这之后,他进入了长达数月的纠结期,甚至一度失眠。
“我就是想打造一发自己的火箭,而只要心里动了出来的念头,就很难再浇灭。”最终,他递交了辞职报告,成为零壹空间研发中心总体控制部主任工程师,奋战在技术一线。如今,小卓常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凡是晚上加班超过十点,他总会开着自己的车子把大家挨个送回家,同事们开玩笑称他是“老司机”。
周致赜的加入更是雷厉风行,出了首都机场,拖着全部留学家当直接奔赴了零壹空间办公室,时差都顾不及倒。
这位本硕博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的“海龟”,思归已久,打着“飞的”就投奔了零壹。为人憨厚,同事们叫他“赜哥”。赜哥目前在电气总体部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美国的民营航天企业现在做的有价值,很成功,中国的民营企业又怎能差?”赜哥自幼喜爱科幻,在零壹终于找到了技术理想圆梦之地,“世界演进成现在这样,是‘疯狂’的想象加付诸实践的结果,总有人要踏出第一步”。
老梁和老赵是两位转业军人,来公司之前,在解放军某部研究院主要负责与航天相关的装备总体论证和技术研究工作,对航天飞行器研制、配套、管理体系非常熟悉,行业经验近20年。如今,老梁得知原单位也投身入场商业航天后说:“我很乐意看到它的改变,多些人来一起扛这面大旗,也让我们显得不那么孤单。”
此刻,当我们目睹这支团队,一种朴素而充满内劲的凝聚力构成了隐秘的力量:在一汪安安静静的湖水之下,鱼群活泼,生态旺盛。个中万千壮丽景象,只有亲历其中的人才懂。
长征
亦庄大族企业湾,地处京郊静谧腹地,深灰色的崭新办公楼坐落得宁净整洁。
倘若你迈入零壹空间的办公楼,你将首先被右手边伫立的一个两米多高的火箭模型吸引——造型精美、细节真实,这是2018年首飞火箭的缩比模型。
“每天上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火箭模型;做着手上的工作,抬头就能看到它竖在那里,想着我们为什么而战,一点也不敢松懈。”一位研发部门员工感慨。
如果说,研制火箭是宏伟的长征路,在无数个集体埋头苦干的深夜,和无数次仰望星辰的过程中,热血、理想、精气神,便是响在每一个工程师心中的摇滚。
如今,融资落定,粮草备足,分工井然有序。可近来,舒畅却对大家的各项工作愈发严格了。去年,他最怕的是没人跟随自己一起踏上这场长征路,而今年,他最怕的是出不了成绩,没法跟股东交代,没法跟追随他的这群兄弟交代。
“你已经做了你该做的事,接下来看兄弟们的了。”此刻,一位副总裁这样对舒畅说。
面对Xtecher,聊到最后,舒畅说,此番融资公布后,他们将继续埋头,奔赴下一件里程碑事件。
下一个里程碑事件会是什么?
如果一切按照计划如期展开,零壹空间将于2018年发射首枚自主研制的火箭,实现中国民营航天企业“零”的突破——而最让他们期待的是,他们将在世界太空探索版图上,在国际微小卫星发射火箭型谱中,为中国增添一个新的序列。
前方路漫漫,心中有摇滚。此刻,零壹空间的火箭长征路,刚抵达了第一处烽火台,等待在前方的,依旧是雄关漫道,大山大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