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
这是电影《驴得水》主打的宣传语。
这句话分为两段,却有着极强的对比和讽刺意味,明明是笑话,可是却让别哭。
不得不说这句话用得真好,因为《驴得水》这部电影就像这句话一样,隔着一个逗号,大喜与大悲两相对。
故事讲的是四位想给山区孩子提供更好教育条件的老师,为了得到更多经济上的资助,捏造出一位“驴得水”老师来吃空响。
这时又恰好有一位国际友人想资助中国的基层教育,教育局便派人来物色人选。
于是围绕着这位国际友人“胖胖的钱包”,多个角色参与到了这场由无数谎言叠加而来的闹剧之中。
最初迫于无奈而捏造出来的谎言,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笑料,最后却为了圆谎,角色和剧情全都有了根本上的转变,最终我们的心情和角色一起,跌入了这场悲剧的深渊。
故事的开始,话剧色彩十分浓厚,但却把人物的性格,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想要的人生,都清清楚楚的交代给了观众。
最初驴棚着火对整个电影来说,是最关键也是最有内涵的一场戏。
在救火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办法,这体现了他们完全不同的人物性格。
在校长的统一指挥下,一点小火变成大火,最后把驴棚给烧没了。这也预示了关于“驴得水”的这场谎言,最终惨痛的结局。
在小火变成大火之后,以校长为首的四人全都在默默看着,并没有做出更多的努力,这体现了在他们骨子里存在的妥协因子,这也是导致剧情一步步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整个过程中,只有校长的女儿在大火烧起时依然在努力的扑救,所以她也是电影中,唯一体现了人性之善的人,但人小势弱,并不能改变现实。
完全素人的演员阵容,其实在电影上映之前,引起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争议。
很多人会担心素人演员的演技是否足够,为什么沈腾、马丽等有过拍戏经验的人,不参与其中。
相信在看过电影之后,所有观众的心里都会认为,还好沈腾、马丽没有主演。
因为他们可能,真的演不好这部电影。
在我们心里,沈腾和马丽这两位演员都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观众看见他们就会不自禁的想起《夏洛特烦恼》,或是他们合作的多部搞笑小品。
试想如果让他们去演,我们还能够这么自然的沉浸在《驴得水》的剧情之中,而没有跳戏之感吗?
我们永远都是对陌生人最真诚,心中那些秘密和阴暗总是会轻易的就与他们倾诉,而轮到亲近的人,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所以纯素人的演员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能够让我们非常轻易的被他们带入电影的剧情之中,跟着他们一起体会情感的变化。
大家都知道,《驴得水》是从知名的话剧改编而来。对于喜欢舞台剧的人而言,那种非常直接的、极具冲击力的情感表达,是他们最为推崇的。
所以,当经典话剧被改遍成电影,他们是拒绝的,他们认为电影无法带给他们舞台剧般,直接而强烈的情感反馈。
然而事实证明,舞台剧改编成的电影,不仅让有限的场景变得更加宽广,也让每个角色的个性变化有了充分刻画的机会,从而给观众更大的情感冲击。
扎实的剧本让电影在剧情推动上有着非常完整的逻辑。
整部电影以特派员的两次探访为转折点,围绕着这两次探访,这帮特派员口中的“知识分子”因为欲望、金钱、权力等因素,从性格到理念,全都有了根本上的改变。
就像最开始说的,整部电影的大悲和大喜,是有着明确的分界线的,而这个分界线,就是特派员的第二次探访。
这次探访,让原本轻松欢快的喜剧,一下子变成了压抑痛苦的悲剧。
而变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那些原本搞笑有趣的角色,为了圆谎,变成了令人恶心作呕的存在。
校长,一个经历过风浪,知道委屈求全的乐天派,为了心中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的信念,拼死拼活的要保住学校,学校就是他的希望,不能丢。
所以为了保住学校,为了心中的信念,尊严什么的全都可以不要。用他经常说的那句话来说就是——办大事者,不拘小节。
他坏吗?他不坏,他只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改变农村的现状而已。
但是他不坏吗?他坏,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他,为了他自己的信念,他将所有人都拖入了泥潭之中。
当有人想从泥潭脱身时,又是他以自身声望和孩子教育这种道德枷锁来捆绑他人。为了实现自身理想,他拖所有人下水,但是却不能为他们提供任何的保护,有的只是一味的委屈求全。
可以说这出悲剧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他用信念,绑架了所有的人。
张一曼,本片最大的悲剧人物。她以自由随性为信念,怕管束,怕一成不变。想撩谁就撩谁,想跟谁睡跟谁睡。
她为人真诚,追求性解放,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她最想要的,她不想跟任何人过日子,也不想破坏别人的日子。
可惜她生在了民国年代,她这样的想法必然会被世人所不容。别说是民国,就算是现在,她也注定不会被主流群体所接受。
虽然儒家文明经历过多次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在对妇女道德束缚方面,却一直没有消亡。
如果张一曼是因为生活环境所迫,或是因为某些无法跨越的心理创伤,而与他人睡觉,大家可能会更多的理解。
而她这种纯粹是因为她想睡,她愿意睡,睡也只是为了爽,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会引发极大的争议。
在电影里,那些想要爱她,却得不到的男人,用所谓“不贞洁,不要脸”的道德枷锁,来极尽能事的宣泄他们自尊受挫后的愤怒。
同事对她极尽唾骂侮辱,说她是个公共厕所,婊子都不如。铜匠则从身体到人格,对她极尽报复,在被人肆意辱骂和剪发之后,这朵自由之花,终于枯萎了。
也许,她给自己最后的自由,可能就是那一声巨响吧。
铜匠,真的是一头“牲口”。
登场时,简单善良,淳朴憨厚,打字不识,热爱唱歌。在受到了文化和性的双重洗礼之后,人格觉醒,有些“知识分子”的味道,尤其是在痛诉教育问题的时候,正气凛然。
就在大家都以为他已经从”牲口“变为人时,他那丑恶的嘴脸,才让大家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伤害我的人,都不得好死。谁有权有势,我就跟着谁。谁能给我好处,我就对他摇尾乞怜。
因为没有文化,所以从来不会思考别人背后的苦衷,只因为表面上谁对我不好,我就对谁报以最大的恶意。
不得不说,这种丑陋的刻画看完让人想杀人。
相对于前三个人,裴魁山和周铁男的丑恶则相对普通一些,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人。
裴魁山爱钱,以前帮着领导吃回扣,现在为了得到自己的那一份钱,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他还自卑又善妒,因为得不到一曼,肆意的辱骂让他丑恶的嘴脸显露无疑。
周铁男,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前以为他是真正的勇士,后来才发现他只是个怂包。在经受权威力量的压迫之后,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种前后的对比,还真是讽刺。
至于特派员、铜匠媳妇等,这些角色的形象从一而终,在这里就不说了。
最后一个值得说的角色,就是校长的女儿孙佳了,她是电影中最年轻的角色,所以她是非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就好像那句话说的一样——只有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所以在这个利益的社会,在大人的丑恶都暴露出来的时候,身为小孩子的她即使有心改变现状,却也无力回天。
而她最后选择逃离深渊的举动,也算是给这场悲剧,留下了一点光明。
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每个人都承认,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在对电影的喜好方面,却呈两极分化的局面。
而问题则主要出现在影片后半段,影片的后半段为悲剧而悲剧的色彩十分浓厚。
每个角色都在极尽能事的丑陋,为了让悲剧更加的有冲击力,角色只要一黑化,完全就丢掉了人性而没有给出足够充分的理由。
电影中,校长、铜匠、裴魁山、周铁男,全都是让人看之生厌的角色。
其中最丑陋的人,到最后竟然是那个原本淳朴善良的铜匠,而转变的原因也仅仅是因为一曼的一句辱骂。有句俗语叫做“穷乡僻壤出刁民”,但是这刁民的出现,是不是有些太过突兀了。
而电影中最出彩的一曼作为本片最为悲剧的人物,电影前半段将她塑造成了一个极尽豁达开朗的前卫女性,看遍了人性丑恶的她,难道就会因为被剪短发而精神崩溃吗?那前面那么为她塑造的坚强开朗,自由乐观,只是为了电影后半段更强烈的冲突吗?
影片的闹剧结束于那场乱糟糟的婚礼,婚礼之后铜匠下落不明,裴魁山、周铁男以及校长三人又开始了新一轮为教育献身的奋斗当中,只有一曼有着令人深思的结局。在批判和讽刺之后,却并没有留下令人深思的机会,而是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这种为了丑陋而丑陋的剧情反转和人物脸谱,是很多人在看过之后,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主要原因。
最后,献给大家一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正直并非难能可贵,可贵的是,在自身难保之时,还能够保有这种品格。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生活得善良一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