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逃离了北上广,我们还能去哪些城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逃离了北上广,我们还能去哪些城市?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憧憬也不同。离家越近,家庭生活的舒适度、亲情的慰藉、生活的压力越小。

2016年10月21日BOSS直聘网发布了《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中,发布了今年大学毕业生36%就业选择北上广,而在三年前,这一比例是51%,愿意去三四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从2015年22%降到20%,相应的有44%的应届生想选择二线城市工作,相比较去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以杭州、苏州、青岛、成都、武汉、南京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迅速攀升。

在这之前,小A也一直在酝酿逃离北上广的主题,不得不否认的趋势就是随着各地的居住成本增加,外部环境对居住空间的挤压,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可能作为有选择性的流动人口来说,留不留在北上广,都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小A本着不干预、不建议、不偏向的原则对一些城市进行解剖,让众多在北上广等超大城市打拼以及那些一直在犹豫是否在超大城市继续生活的灵魂工作者们看到一份量化资源比对表,数据呈现只是为你的选择提供参考,不是帮你做选择。

下面,小A以上海为代表的特级城市以及一些大家追捧的“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为对象进行数据分析。

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

《第一财经周刊》针对338个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各个维度重新评估的最新城市排名

外地人迁入、迁出上海现状展示

2015年人口首现负增长

自2002年6月起,上海首先在引进人才中试行居住证制度,积分落户的一个基础是居住证。

1.持有《上海居住证》满7年;

2.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

3.持证期间依法在本市缴纳所得税;

4.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

5. 无违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总的来看,持证人越年轻、学历或职称越高、专业越紧缺、纳税或其他社会贡献越多,积分就越高。

从上海常住人口的变化上看,我们可以发现户籍人口的变化较小,基本保持平稳,而非户籍人口的变化则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非户籍人口的比例仍在缓慢上升,而从增长速率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速度在逐年下降,到2015年则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再根据上海户籍人口迁入迁出变化的数据显示,迁入人口在2006年出现一个低谷,之后又在2014年再次创迁入人口的新低,2002年上海实行积分落户制度,随后逐渐收紧落户政策。

非户籍人口购房比例变化, 随着限购政策的逐渐释放,从2012年非沪籍人口购房的比例为72.17%,到2015年该比例已经减少到66.65%。

这是总体情况的展示。

再来看看外地人在上海的生存现状:

薪酬

首先,看到作为每个愿意留在北上广浴血奋战的重要因素——工资水平,2016年所统计的上海平均薪资水平8962元/月,而紧随其后的就是杭州7330元/月,其他城市则基本保持在6000-6700元/月的水平上,所以光从薪资水平上来看,具有一定优势;

就业

上市公司数量也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入职者的发展方向,上海几乎拥有了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优势;

再从竞争指数上分析,上海的竞争指数不算最高,竞争指数为47,求职者面临较多的就业机会,杭州的竞争指数为30 ,就业机会更多,这也就说明大家所一直认知的一句话是有误的,并不是“上海工作机会多,但是压力大;家乡就会相对比较轻松,压力可能没这么大balabala”,看完这个数据可能会发现,不一定上海的机会就更多。更多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压力,也不一定其他的城市就业压力就小,像我们所认知的“清闲的成都人”反而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可能平均的情况就是69个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

住房

房事大过天,最让人头疼的购房问题,上海2006年—2015年的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波动,10年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1.04%;

2006年—2015年上海全市普通住宅均价变化可以看到,增长率上下波动剧烈,2009年最高达到46%,10年速率平均值为17.2%,买不起房是有道理的,根本不是同等数量级进行增加的。

至于购房的可支付能力,2007年开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到了2010年达到0.43,之后一直在0.5-0.66波动;

观察多个城市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其他新一线城市均高于上海,武汉、南京的住房可支付达到1.42,意味着购房压力较大;

通勤

再观察平均通勤时间,不一样的城市等级所占用每位居民通勤时间,上海总体历程是18.8km,平均时间是51分钟左右,在魔都的小伙伴不要抱怨了,一小时通勤时间那都是常态!

资源

还有最重要的被所有追梦者所提及的——资源,在大城市所享受到的资源多呀!确实,泱泱大国,上海那块红的发紫的小犄角,在全国疆土上都是闪闪发亮的,大到满街都是充斥着Hermes、Louis Vuitton、CHANEL等奢侈品牌的商场,小到5步一个,10步一捆的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还有众多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不过其他选择的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的配套资源仅次于上海,呈现橙红色,指数为3.4-5.8。

将配套资源转化为指数,可以看到高的离谱的上海9.87,成都5.57,超大城市的配套确实完善,与新一线城市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按城市人均占有资源,上海位列第二,杭州的人均占有资源略高于上海,也一定程度上反应资源多并不代表居民生活状态最舒适,还得考虑有多少人跟你一起分享争夺所有的资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大城市看一个专家门诊,可能得提前两个月在网上预约,超大城市虽然在综合实力上胜过新一线城市,但整体的资源空间被挤压,舒适度会降低;

综合上述所有的因素,可以在雷达图上看到上海虽然在住房可支付指数和就业机会指数方面略有短板,但是综合来看仍是最抢眼的城市;除上海以外,还有两个表现较为突出的城市——杭州、成都。杭州的面积略小于上海,在就业机会、通勤速率及人均配套上优势明显,所以这也解释了“新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提升这一现象。

其实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就是有人愿意每天挤着地铁,走进金碧辉煌的写字楼、吃着全家的便当,为自己小小的梦想加班、奋斗、努力!他们是离家较远,来自亲情的慰藉是小之又小,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袭面而来,但是那又怎样,说不定只有这样,这只小蜗牛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才能从挣扎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人不愿意顶着房奴的压力,希望陪父母安度晚年,拥有自己的小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憧憬也不同。离家越近,家庭生活的舒适度、亲情的慰藉、生活的压力越小。

离大城市越近,现代生活便利度、可以享用的物质/精神财富、视野开阔度就越大。有许多小A都无法量化的指数在每个漂泊者自己的天平上变动,只是如果真的重压之下,让你喘不过气,或者如果有一天你有换一种生活的想法,综合以上各方面考量,希望能为你做出一点借鉴。选择新一线城市的人,可能是那部分有一定追求的年轻人在梦想和家庭之间做的一个权衡和妥协。

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就跟每个个体都是独立唯一的一样,随着每个城市多元化的发展和完善,每个人的选择会更多,相应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就多一点。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城市,它是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不单是一个人赖以生活的空间,它还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不是嘛?

注:本文数据整合来自上海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MASA慧赢销等。公众号:SmartMAS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逃离了北上广,我们还能去哪些城市?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憧憬也不同。离家越近,家庭生活的舒适度、亲情的慰藉、生活的压力越小。

2016年10月21日BOSS直聘网发布了《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中,发布了今年大学毕业生36%就业选择北上广,而在三年前,这一比例是51%,愿意去三四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从2015年22%降到20%,相应的有44%的应届生想选择二线城市工作,相比较去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以杭州、苏州、青岛、成都、武汉、南京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迅速攀升。

在这之前,小A也一直在酝酿逃离北上广的主题,不得不否认的趋势就是随着各地的居住成本增加,外部环境对居住空间的挤压,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可能作为有选择性的流动人口来说,留不留在北上广,都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小A本着不干预、不建议、不偏向的原则对一些城市进行解剖,让众多在北上广等超大城市打拼以及那些一直在犹豫是否在超大城市继续生活的灵魂工作者们看到一份量化资源比对表,数据呈现只是为你的选择提供参考,不是帮你做选择。

下面,小A以上海为代表的特级城市以及一些大家追捧的“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为对象进行数据分析。

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

《第一财经周刊》针对338个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各个维度重新评估的最新城市排名

外地人迁入、迁出上海现状展示

2015年人口首现负增长

自2002年6月起,上海首先在引进人才中试行居住证制度,积分落户的一个基础是居住证。

1.持有《上海居住证》满7年;

2.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

3.持证期间依法在本市缴纳所得税;

4.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

5. 无违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总的来看,持证人越年轻、学历或职称越高、专业越紧缺、纳税或其他社会贡献越多,积分就越高。

从上海常住人口的变化上看,我们可以发现户籍人口的变化较小,基本保持平稳,而非户籍人口的变化则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非户籍人口的比例仍在缓慢上升,而从增长速率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速度在逐年下降,到2015年则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再根据上海户籍人口迁入迁出变化的数据显示,迁入人口在2006年出现一个低谷,之后又在2014年再次创迁入人口的新低,2002年上海实行积分落户制度,随后逐渐收紧落户政策。

非户籍人口购房比例变化, 随着限购政策的逐渐释放,从2012年非沪籍人口购房的比例为72.17%,到2015年该比例已经减少到66.65%。

这是总体情况的展示。

再来看看外地人在上海的生存现状:

薪酬

首先,看到作为每个愿意留在北上广浴血奋战的重要因素——工资水平,2016年所统计的上海平均薪资水平8962元/月,而紧随其后的就是杭州7330元/月,其他城市则基本保持在6000-6700元/月的水平上,所以光从薪资水平上来看,具有一定优势;

就业

上市公司数量也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入职者的发展方向,上海几乎拥有了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优势;

再从竞争指数上分析,上海的竞争指数不算最高,竞争指数为47,求职者面临较多的就业机会,杭州的竞争指数为30 ,就业机会更多,这也就说明大家所一直认知的一句话是有误的,并不是“上海工作机会多,但是压力大;家乡就会相对比较轻松,压力可能没这么大balabala”,看完这个数据可能会发现,不一定上海的机会就更多。更多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压力,也不一定其他的城市就业压力就小,像我们所认知的“清闲的成都人”反而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可能平均的情况就是69个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

住房

房事大过天,最让人头疼的购房问题,上海2006年—2015年的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波动,10年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1.04%;

2006年—2015年上海全市普通住宅均价变化可以看到,增长率上下波动剧烈,2009年最高达到46%,10年速率平均值为17.2%,买不起房是有道理的,根本不是同等数量级进行增加的。

至于购房的可支付能力,2007年开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到了2010年达到0.43,之后一直在0.5-0.66波动;

观察多个城市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其他新一线城市均高于上海,武汉、南京的住房可支付达到1.42,意味着购房压力较大;

通勤

再观察平均通勤时间,不一样的城市等级所占用每位居民通勤时间,上海总体历程是18.8km,平均时间是51分钟左右,在魔都的小伙伴不要抱怨了,一小时通勤时间那都是常态!

资源

还有最重要的被所有追梦者所提及的——资源,在大城市所享受到的资源多呀!确实,泱泱大国,上海那块红的发紫的小犄角,在全国疆土上都是闪闪发亮的,大到满街都是充斥着Hermes、Louis Vuitton、CHANEL等奢侈品牌的商场,小到5步一个,10步一捆的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还有众多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不过其他选择的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的配套资源仅次于上海,呈现橙红色,指数为3.4-5.8。

将配套资源转化为指数,可以看到高的离谱的上海9.87,成都5.57,超大城市的配套确实完善,与新一线城市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按城市人均占有资源,上海位列第二,杭州的人均占有资源略高于上海,也一定程度上反应资源多并不代表居民生活状态最舒适,还得考虑有多少人跟你一起分享争夺所有的资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大城市看一个专家门诊,可能得提前两个月在网上预约,超大城市虽然在综合实力上胜过新一线城市,但整体的资源空间被挤压,舒适度会降低;

综合上述所有的因素,可以在雷达图上看到上海虽然在住房可支付指数和就业机会指数方面略有短板,但是综合来看仍是最抢眼的城市;除上海以外,还有两个表现较为突出的城市——杭州、成都。杭州的面积略小于上海,在就业机会、通勤速率及人均配套上优势明显,所以这也解释了“新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提升这一现象。

其实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就是有人愿意每天挤着地铁,走进金碧辉煌的写字楼、吃着全家的便当,为自己小小的梦想加班、奋斗、努力!他们是离家较远,来自亲情的慰藉是小之又小,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袭面而来,但是那又怎样,说不定只有这样,这只小蜗牛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才能从挣扎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人不愿意顶着房奴的压力,希望陪父母安度晚年,拥有自己的小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憧憬也不同。离家越近,家庭生活的舒适度、亲情的慰藉、生活的压力越小。

离大城市越近,现代生活便利度、可以享用的物质/精神财富、视野开阔度就越大。有许多小A都无法量化的指数在每个漂泊者自己的天平上变动,只是如果真的重压之下,让你喘不过气,或者如果有一天你有换一种生活的想法,综合以上各方面考量,希望能为你做出一点借鉴。选择新一线城市的人,可能是那部分有一定追求的年轻人在梦想和家庭之间做的一个权衡和妥协。

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就跟每个个体都是独立唯一的一样,随着每个城市多元化的发展和完善,每个人的选择会更多,相应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就多一点。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城市,它是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不单是一个人赖以生活的空间,它还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不是嘛?

注:本文数据整合来自上海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MASA慧赢销等。公众号:SmartMAS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