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复合调味品深度(三):地区化、资本化,走向龙头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复合调味品深度(三):地区化、资本化,走向龙头之路

复合调味品,盈利能力究竟如何?

文|新腕儿 怜舟

各路调味品龙头和资本正前赴后继的涌入复合调味品,

这一天,复合调味品是市场上最靓的仔。

那么这位博得众人眼球的“仔”,究竟赚钱不?

可以和别的行业做个参照对比。

复合调味品和速冻食品相同,都是和菜系绑定的。

像是速冻丸子、速冻米面,需要搭配火锅底料、中式小吃制作的复合调味品等等。

所以他们二者的商业逻辑和走势,是具备借鉴意义的。

它还是基础调味品的逻辑,可以结合来对比。

探讨正受关注的复合调味品,盈利能力究竟如何?

头部玩家的商业思路又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这是《从海外复盘,看路径终局》研报的第二篇解读性文章,也是新腕关于调味品行业的第三篇分析内容,意在为复合调味品的行业分析推演给出个答案。

这个行业盈利性如何?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01 复合盈利区间是10%-15%

想要推导一个行业的盈利水平,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找个参照。

复合调味品,听起来有些陌生,

其实就是火锅底料、酸菜鱼底料、小龙虾底料……

它的参照物,不得是锅里煮的食材。

我们可以用速冻食品,和复合调味品的前身,盐、酱油这些调味品做对比。

中国的消费品产业,很适合参照美日韩。

他们的饮食习惯总有不少跟我们像,也不像的地方。

日本的速冻食品经营利润率是2%-5%,

基础调味品龙头龟甲万,

常吃日料的人大概率接触过这个牌子,

他们的经营利润率是10%-20%。

而日本的复调企业是5-10%,

恰好介于中间的位置。

韩国的情况也很像,

速冻企业净利率是2%上下,

基础调味品代表企业膳府食品的净利率是7%,

复合调味品企业净利率是在4-5%区间。

美国也是类似的走势,

速冻比其他两个赛道赚钱能力都要低。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三个国家的净利率水平差距如此统一?

一个品类的盈利能力,跟品类本身,还有行业内的人竞争强弱,

是不是足够卷,

有直接关系。

这是最直接的干扰因素。

复合调味品并不卷,

它也卷不起来。

复合调味品的进入门槛没有基础调味品那么高,

自然净利率比后者低些。

可速冻产品都很大众化,

常见的速冻食品都那么几种,

这个行业就以大众品类为主,

例如粽子、汤圆、速冻火锅制品之类的。

如果差异化程度太高,未必是件好事。

产品溢价能力也不强。

像是一颗汤圆,假如现在推出一种鱼子酱口味的新品。

原来10块钱一袋的汤圆,现在涨到100块钱。

就因为它的馅料比较贵,

你身边有几个人会买?

这就是速冻食品的溢价水平,比较保守了。

不止是这样,

速冻食品工业属性比较强,

这类产品区分度比较低,原材料成本刚性,

像是一袋汤圆,用的糯米面和黑芝麻馅料都是固定的,

调整度不大。

但复合调味品不同,

像是做一袋火锅底料,可以控制油量和辣椒等材料量,

生产成本是可以控制的。

速冻行业也经历过价格战了,行业价格和生产吨数都经历下降,

但复合调味品不同,

这个行业有鲜明地域特色,集中度低,不宜做规模化生产,

因此,各家公司默契的拒绝了价格战,

保证了复调产品的价格高位。

但复调的盈利水平不如调味品,

与进入门槛有直接关系。

复调的门槛,并没有调味品那么高。

视线再回国国内市场,国内复调市场净利率比日本高,

和美国会比较接近。

稳态盈利区间基本在10%-15%区间。

国内的速冻企业的盈利区间是7%-8%,

基础调味料的盈利区间是15%-16%。

恰好位于其中。

和日本5%-6%的净利率相比,

国内的复调企业的盈利能力更高。

毕竟中国的菜系更加丰富,光八大菜系就有足够的复调研发空间了。

但日本的复调,最多就是汤料了。

各色味增汤,是复调的主基调。

复调研发的前提就是菜系,

紧跟菜系走。

中国的复调市场会有很大的研发空间,

相信年轻人也很乐意接受这种烹饪方式。

只需要一袋底料和切好的食材,就可以完成一道美味。

02 资本化拉开差距

新腕在上文提到过一个观点,

复合调味品不同之处在于,这个行业都在自己地盘做自家生意。

每家复调企业都有自己的既定的业务,

比如有的企业就是面向餐饮企业做定制化服务,

有的企业专做某个地区的风味复调底料,

底料产品又有很强的地域限制。

比如南方人更习惯吃清淡的火锅,不多吃牛油底料,

如果牛油底料的复调企业调整价格,

对做南方市场的企业来讲,

影响不大。

这种逻辑下,决定了中国的复调市场和国外有着天然的不同。

国外的复调市场的细分品类,都有个龙头品牌。

日本的龙头企业,都围绕有销售优势的品类做文章。

例如味增汤,可以代表日本的餐饮文化了,而这个品类已经诞生了龙头。

他们也喝西式汤,例如奶油蘑菇汤、意式蔬菜汤等,也会使用美国的复调番茄酱。

除了味增汤是自研,其他西式复调产品,日本都是从外引进的。

像是西式汤料产品,是味之素和联合利华合作,当年引进了KNORR,这个品牌的玉米奶油汤、南瓜汤、味增汤、番茄奶油汤都很受欢迎。

还有龟甲万,分销Del Monte的番茄酱。

欧美的复调市场扩张思路也是如出一辙。

例如卡夫亨式,海外扩张中连续收购了秀、巴西、亚太、中东等当地品牌。

中国复调企业都以内生为主。

现在国内的复调企业规模,都在1亿-5亿。

大家做复调市场时,基本上两种思路。

一种是选择品类空间足够大的,比如火锅底料。

另一种就是没有品牌的品类。

对于有品类,无品牌的吸粉赛道,SKU数量都会比较精简,同系列产品一般是5款到10款。

产品也主要走线上渠道。

品类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概念拓展。

例如饭扫光,从下饭小菜到配餐菜,

品牌定位从“把饭吃光”到“把菜吃光”,

潜移默化的增加了消费者使用量。

行业不易做集中度,太过于分散。

只能凭借资本化手段和竞品拉开距离。

产业投资也侧重于2B或者2C,例如绝味投资了幺麻子藤椒油、辣妹子酱菜等,还有番茄资本和华润基金投资的味远红芳。

国内复调企业切菜品做复调,找准一条品类路径做外延。

逐渐的,复调将覆盖我们的生活烹饪场景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复合调味品深度(三):地区化、资本化,走向龙头之路

复合调味品,盈利能力究竟如何?

文|新腕儿 怜舟

各路调味品龙头和资本正前赴后继的涌入复合调味品,

这一天,复合调味品是市场上最靓的仔。

那么这位博得众人眼球的“仔”,究竟赚钱不?

可以和别的行业做个参照对比。

复合调味品和速冻食品相同,都是和菜系绑定的。

像是速冻丸子、速冻米面,需要搭配火锅底料、中式小吃制作的复合调味品等等。

所以他们二者的商业逻辑和走势,是具备借鉴意义的。

它还是基础调味品的逻辑,可以结合来对比。

探讨正受关注的复合调味品,盈利能力究竟如何?

头部玩家的商业思路又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这是《从海外复盘,看路径终局》研报的第二篇解读性文章,也是新腕关于调味品行业的第三篇分析内容,意在为复合调味品的行业分析推演给出个答案。

这个行业盈利性如何?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01 复合盈利区间是10%-15%

想要推导一个行业的盈利水平,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找个参照。

复合调味品,听起来有些陌生,

其实就是火锅底料、酸菜鱼底料、小龙虾底料……

它的参照物,不得是锅里煮的食材。

我们可以用速冻食品,和复合调味品的前身,盐、酱油这些调味品做对比。

中国的消费品产业,很适合参照美日韩。

他们的饮食习惯总有不少跟我们像,也不像的地方。

日本的速冻食品经营利润率是2%-5%,

基础调味品龙头龟甲万,

常吃日料的人大概率接触过这个牌子,

他们的经营利润率是10%-20%。

而日本的复调企业是5-10%,

恰好介于中间的位置。

韩国的情况也很像,

速冻企业净利率是2%上下,

基础调味品代表企业膳府食品的净利率是7%,

复合调味品企业净利率是在4-5%区间。

美国也是类似的走势,

速冻比其他两个赛道赚钱能力都要低。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三个国家的净利率水平差距如此统一?

一个品类的盈利能力,跟品类本身,还有行业内的人竞争强弱,

是不是足够卷,

有直接关系。

这是最直接的干扰因素。

复合调味品并不卷,

它也卷不起来。

复合调味品的进入门槛没有基础调味品那么高,

自然净利率比后者低些。

可速冻产品都很大众化,

常见的速冻食品都那么几种,

这个行业就以大众品类为主,

例如粽子、汤圆、速冻火锅制品之类的。

如果差异化程度太高,未必是件好事。

产品溢价能力也不强。

像是一颗汤圆,假如现在推出一种鱼子酱口味的新品。

原来10块钱一袋的汤圆,现在涨到100块钱。

就因为它的馅料比较贵,

你身边有几个人会买?

这就是速冻食品的溢价水平,比较保守了。

不止是这样,

速冻食品工业属性比较强,

这类产品区分度比较低,原材料成本刚性,

像是一袋汤圆,用的糯米面和黑芝麻馅料都是固定的,

调整度不大。

但复合调味品不同,

像是做一袋火锅底料,可以控制油量和辣椒等材料量,

生产成本是可以控制的。

速冻行业也经历过价格战了,行业价格和生产吨数都经历下降,

但复合调味品不同,

这个行业有鲜明地域特色,集中度低,不宜做规模化生产,

因此,各家公司默契的拒绝了价格战,

保证了复调产品的价格高位。

但复调的盈利水平不如调味品,

与进入门槛有直接关系。

复调的门槛,并没有调味品那么高。

视线再回国国内市场,国内复调市场净利率比日本高,

和美国会比较接近。

稳态盈利区间基本在10%-15%区间。

国内的速冻企业的盈利区间是7%-8%,

基础调味料的盈利区间是15%-16%。

恰好位于其中。

和日本5%-6%的净利率相比,

国内的复调企业的盈利能力更高。

毕竟中国的菜系更加丰富,光八大菜系就有足够的复调研发空间了。

但日本的复调,最多就是汤料了。

各色味增汤,是复调的主基调。

复调研发的前提就是菜系,

紧跟菜系走。

中国的复调市场会有很大的研发空间,

相信年轻人也很乐意接受这种烹饪方式。

只需要一袋底料和切好的食材,就可以完成一道美味。

02 资本化拉开差距

新腕在上文提到过一个观点,

复合调味品不同之处在于,这个行业都在自己地盘做自家生意。

每家复调企业都有自己的既定的业务,

比如有的企业就是面向餐饮企业做定制化服务,

有的企业专做某个地区的风味复调底料,

底料产品又有很强的地域限制。

比如南方人更习惯吃清淡的火锅,不多吃牛油底料,

如果牛油底料的复调企业调整价格,

对做南方市场的企业来讲,

影响不大。

这种逻辑下,决定了中国的复调市场和国外有着天然的不同。

国外的复调市场的细分品类,都有个龙头品牌。

日本的龙头企业,都围绕有销售优势的品类做文章。

例如味增汤,可以代表日本的餐饮文化了,而这个品类已经诞生了龙头。

他们也喝西式汤,例如奶油蘑菇汤、意式蔬菜汤等,也会使用美国的复调番茄酱。

除了味增汤是自研,其他西式复调产品,日本都是从外引进的。

像是西式汤料产品,是味之素和联合利华合作,当年引进了KNORR,这个品牌的玉米奶油汤、南瓜汤、味增汤、番茄奶油汤都很受欢迎。

还有龟甲万,分销Del Monte的番茄酱。

欧美的复调市场扩张思路也是如出一辙。

例如卡夫亨式,海外扩张中连续收购了秀、巴西、亚太、中东等当地品牌。

中国复调企业都以内生为主。

现在国内的复调企业规模,都在1亿-5亿。

大家做复调市场时,基本上两种思路。

一种是选择品类空间足够大的,比如火锅底料。

另一种就是没有品牌的品类。

对于有品类,无品牌的吸粉赛道,SKU数量都会比较精简,同系列产品一般是5款到10款。

产品也主要走线上渠道。

品类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概念拓展。

例如饭扫光,从下饭小菜到配餐菜,

品牌定位从“把饭吃光”到“把菜吃光”,

潜移默化的增加了消费者使用量。

行业不易做集中度,太过于分散。

只能凭借资本化手段和竞品拉开距离。

产业投资也侧重于2B或者2C,例如绝味投资了幺麻子藤椒油、辣妹子酱菜等,还有番茄资本和华润基金投资的味远红芳。

国内复调企业切菜品做复调,找准一条品类路径做外延。

逐渐的,复调将覆盖我们的生活烹饪场景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