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 冲击万亿之城,烟台“一季考”交出实力答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 冲击万亿之城,烟台“一季考”交出实力答卷

对烟台而言,今年是决胜之年、关键一年。

文丨孟宝乐

今年以来,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多场会议推进,“万亿之城”都是烟台的年度高频词,其中难掩这座城市对于能级跃升的期待。

从去年数据来看,烟台2022年GDP达9515.86亿,距离万亿俱乐部只差“临门一脚”。2023年,烟台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争取突破万亿元大关”。

对烟台而言,今年是决胜之年、关键一年。

一季度收尾,志在冲击万亿之城的烟台,今年开局如何?根据烟台市近日发布的经济发展“一季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246.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和0.7个百分点,为全年实现过万亿元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在2023年疫情阴霾逐渐消散,全国各地纷纷“拼经济”的大背景下,烟台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跑赢全国全省,交出了一份惊艳“答卷”。

图片来源:摄图网

增长5.4%,意味着什么?

数据是衡量烟台一季度发展水平的有力证明。

从全国数据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

截至目前,全国24个GDP万亿级城市一季度经济数据已全部出炉,只有深圳、成都、南京、天津、郑州、西安6座城市增速超过5%。在近两年刚突破万亿GDP的城市中,福州、东莞增速分别为1.7%和2.2%,泉州GDP下滑1.8%,而烟台5.4%的增速已超过大部分万亿GDP城市。

对比全国GDP准万亿城市,烟台一季度数据同样亮眼。

今年年初,烟台、常州、大连等城市几乎同时提出拼经济口号以及冲刺万亿GDP的经济发展目标。梳理烟台、常州、唐山、徐州和大连五个城市一季度经济数据,烟台以2246.18亿元的GDP总量继续领跑准万亿之城。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加速奔跑的烟台,显然已经为城市跃级发展做足了铺垫,GDP破万亿的目标并不难实现。

将目光投向山东省内,根据山东省统计局发布数据,山东省一季度生产总值2041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

烟台一季度延续增势,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增速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实现75.83亿元的增量,持续领先全省平均水平,担当着山东经济突围的关键砥柱。

而烟台突破万亿之城,也意味着山东将拥有济南、青岛、烟台3座万亿之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引领”态势更强劲。

图片来源:摄图网

工业成绩亮眼,同样领跑

一座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有过硬的产业实力支撑,这也是烟台的优势所在。

一季度,烟台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4.41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49.96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41.81亿元,增长5.3%。

烟台工业一直是稳增长的坚强后盾,也是决胜“万亿之城”的最大底气。

数据显示,一季度,烟台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1和3.2个百分点,同样领跑全省全国。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9.4%,制造业增长8.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9%。

从具体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1%和18.4%,高端装备产业,海工和石油压裂设备需求旺盛,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向好,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1%。

总体而言,今年一季度烟台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定恢复的发展态势,生产需求全面恢复,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发展质效明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事实上,烟台始终坚持把工业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赋能工业稳中向好、进中提质。

当前,烟台正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开展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做强16条重点产业链,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到2026 年,培育千亿级企业2家以上、百亿级企业 15家以上,九大产业营收突破1.3万亿元。

同时,烟台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出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1”一揽子政策措施以及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促消费活动方案等政策,有效提振信心、改善预期,推动全面复产复工,经济运行走出艰难环境、步入稳健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扩大项目投资,加速释放经济活力

投资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季度,烟台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和1.5个百分点。

作为投资的载体,重大项目建设不仅是转型的关键,更是产业的支撑。今年以来,烟台重点项目谋划、争取、建设达到历史新高度,对一季度经济起势形成有力支撑。

来自市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烟台争取到155个重要产业项目入选省级重点项目,目前开复工率为81%、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39.6%。争取到355个项目进入全省未来三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库,目前开复工率为76.6%、完成今年计划投资的34.6%。

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万华蓬莱高性能新材料等大项目拉动下增长13.6%,基础设施投资在潍烟高铁、莱荣高铁、海阳核电3、4号机组、老岚水库等项目拉动下增长6.8%,民间投资在双塔食品、荣昌医药、道恩、玲珑等企业的拉动下增长9.2%,高技术投资在石药百克生物产业化项目、蓝色药谷生命岛等项目拉动下增长9%。

一批批优质项目开工、推进,犹如一颗颗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种子,孕育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烟台制造业利用外资20.4亿元,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41.6%,增长17.1%,总量居全省第2位。实际使用日韩资10.97亿元、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22.37%,增长0.97%、居全省第1位。

拥有外商投资企业达430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00多家……近年来,烟台构建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体系,依托自贸区、综保区等开放载体,全国首创保税混金业务、日韩投资企业“跨国办”,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断吸引更多外资进入,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

当前,烟台正着力在RCEP参与中抢占先机,打造面向日韩和东北亚、连接“一带一路”、连通欧美的重要“桥头堡”,进而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塑强发展新优势,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积蓄蓬勃力量。

展望未来,随着产业生态优化、重大项目推进、对外开放扩大等工作的持续深入,综合实力愈发强大的烟台,也将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产业协作空间。为此,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 冲击万亿之城,烟台“一季考”交出实力答卷

对烟台而言,今年是决胜之年、关键一年。

文丨孟宝乐

今年以来,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多场会议推进,“万亿之城”都是烟台的年度高频词,其中难掩这座城市对于能级跃升的期待。

从去年数据来看,烟台2022年GDP达9515.86亿,距离万亿俱乐部只差“临门一脚”。2023年,烟台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争取突破万亿元大关”。

对烟台而言,今年是决胜之年、关键一年。

一季度收尾,志在冲击万亿之城的烟台,今年开局如何?根据烟台市近日发布的经济发展“一季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246.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和0.7个百分点,为全年实现过万亿元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在2023年疫情阴霾逐渐消散,全国各地纷纷“拼经济”的大背景下,烟台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跑赢全国全省,交出了一份惊艳“答卷”。

图片来源:摄图网

增长5.4%,意味着什么?

数据是衡量烟台一季度发展水平的有力证明。

从全国数据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

截至目前,全国24个GDP万亿级城市一季度经济数据已全部出炉,只有深圳、成都、南京、天津、郑州、西安6座城市增速超过5%。在近两年刚突破万亿GDP的城市中,福州、东莞增速分别为1.7%和2.2%,泉州GDP下滑1.8%,而烟台5.4%的增速已超过大部分万亿GDP城市。

对比全国GDP准万亿城市,烟台一季度数据同样亮眼。

今年年初,烟台、常州、大连等城市几乎同时提出拼经济口号以及冲刺万亿GDP的经济发展目标。梳理烟台、常州、唐山、徐州和大连五个城市一季度经济数据,烟台以2246.18亿元的GDP总量继续领跑准万亿之城。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加速奔跑的烟台,显然已经为城市跃级发展做足了铺垫,GDP破万亿的目标并不难实现。

将目光投向山东省内,根据山东省统计局发布数据,山东省一季度生产总值2041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

烟台一季度延续增势,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增速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实现75.83亿元的增量,持续领先全省平均水平,担当着山东经济突围的关键砥柱。

而烟台突破万亿之城,也意味着山东将拥有济南、青岛、烟台3座万亿之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引领”态势更强劲。

图片来源:摄图网

工业成绩亮眼,同样领跑

一座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有过硬的产业实力支撑,这也是烟台的优势所在。

一季度,烟台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4.41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49.96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41.81亿元,增长5.3%。

烟台工业一直是稳增长的坚强后盾,也是决胜“万亿之城”的最大底气。

数据显示,一季度,烟台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1和3.2个百分点,同样领跑全省全国。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9.4%,制造业增长8.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9%。

从具体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1%和18.4%,高端装备产业,海工和石油压裂设备需求旺盛,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向好,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1%。

总体而言,今年一季度烟台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定恢复的发展态势,生产需求全面恢复,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发展质效明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事实上,烟台始终坚持把工业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赋能工业稳中向好、进中提质。

当前,烟台正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开展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做强16条重点产业链,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到2026 年,培育千亿级企业2家以上、百亿级企业 15家以上,九大产业营收突破1.3万亿元。

同时,烟台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出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1”一揽子政策措施以及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促消费活动方案等政策,有效提振信心、改善预期,推动全面复产复工,经济运行走出艰难环境、步入稳健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扩大项目投资,加速释放经济活力

投资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季度,烟台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和1.5个百分点。

作为投资的载体,重大项目建设不仅是转型的关键,更是产业的支撑。今年以来,烟台重点项目谋划、争取、建设达到历史新高度,对一季度经济起势形成有力支撑。

来自市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烟台争取到155个重要产业项目入选省级重点项目,目前开复工率为81%、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39.6%。争取到355个项目进入全省未来三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库,目前开复工率为76.6%、完成今年计划投资的34.6%。

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万华蓬莱高性能新材料等大项目拉动下增长13.6%,基础设施投资在潍烟高铁、莱荣高铁、海阳核电3、4号机组、老岚水库等项目拉动下增长6.8%,民间投资在双塔食品、荣昌医药、道恩、玲珑等企业的拉动下增长9.2%,高技术投资在石药百克生物产业化项目、蓝色药谷生命岛等项目拉动下增长9%。

一批批优质项目开工、推进,犹如一颗颗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种子,孕育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烟台制造业利用外资20.4亿元,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41.6%,增长17.1%,总量居全省第2位。实际使用日韩资10.97亿元、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22.37%,增长0.97%、居全省第1位。

拥有外商投资企业达430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00多家……近年来,烟台构建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体系,依托自贸区、综保区等开放载体,全国首创保税混金业务、日韩投资企业“跨国办”,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断吸引更多外资进入,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

当前,烟台正着力在RCEP参与中抢占先机,打造面向日韩和东北亚、连接“一带一路”、连通欧美的重要“桥头堡”,进而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塑强发展新优势,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积蓄蓬勃力量。

展望未来,随着产业生态优化、重大项目推进、对外开放扩大等工作的持续深入,综合实力愈发强大的烟台,也将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产业协作空间。为此,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