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制作悬疑剧:从《隐秘的角落》到《漫长的季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制作悬疑剧:从《隐秘的角落》到《漫长的季节》

卢静清楚,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拼尽全力,团队才会赢得下一次自主表达的机会。

文|新声Pro 张一童 陆娜

卢静手机里保留着一张主创们在东北采风时的合照,背景是一片夕阳下的玉米地。她没预想到的是,拍下照片后不久,辛爽提议在云南复刻出这个画面。

这是为项目《漫长的季节》做准备,团队要讲一个差异化的东北犯罪故事。转战昆明拍摄是因为视觉上要呈现一个少见的金秋东北,而现实中三个多月的拍摄需要一个能长期供应明媚阳光的城市。

听到在云南种玉米地的设想后,卢静的反应先是震惊,随即又冷静下来。和导演一起评估完这个场景对项目的重要性后,她开始和制片团队一起寻找现实中的可操作方案。后来,种下的玉米地贡献了开场和结尾的画面。

「主创们相信我的市场判断加入项目,我选了他们也会绝对的信任。」对于一部12集的网剧而言,其拍摄周期和制作条件是多数项目所不具备的,这是《隐秘的角落》为团队争取到的机会。

卢静一直强调,她并不是一个高产的制片人。更准确地说,「我还是个行业新人」。但这些年她经手的均是高分悬疑剧,尤其和辛爽合作的两部作品,更是不断打破国内市场的口碑记录。

总结其制作经验可以发现,卢静的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新颖的视角。一来作品有所创新,观众能收获全新的观剧体验,二来选取的特殊视角往往有其社会价值,能与观众当下的情绪发生共振。

其主创团队也一直相对稳定,配合默契而高效。卢静北影毕业,《无证之罪》时期,其核心团队都是北影05级上下的骨干力量,有着共同的审美训练和实战经验。《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延续了这一组织形态,带动围绕彼此的各种资源进入这个支持系统。

在此基础上,适度加入新鲜血液也成为一种习惯。进入具体创作阶段后,卢静会化身为团队中的润滑剂,帮助彼此建立信任,激发团队协作或创新。

01 视角

选择项目是考验制片人功力的首要挑战,也是一切工作展开的前提。在卢静眼中,这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2017年,《无证之罪》收获了4.6亿播放量和观众口碑,爱奇艺自此之后开始重点布局悬疑品类。这一类型的制作力量和资源随着平台投入水涨船高,卢静在担任《无证之罪》执行制片人期间也有所积累。

同一时期,她看到了原著作者紫金陈的另一部小说《坏小孩》,觉得其中的小孩视角十分独特,几乎一眼相中。争取到与版权方爱奇艺的合作后,卢静逐步搭建起团队,并决定讲一个「阳光明媚,要汗水要汽水」的故事。

改编《坏小孩》时,卢静请来了参与《纸牌屋》创作的编剧Joe Cacaci,并在后者给出的两个主线方向中选择了家庭与成长。Cacaci提醒卢静,不主做犯罪线意味着他们要放弃强情节和快节奏。卢静没有动摇,因为初衷是「为了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健康,可以走出隐秘的角落,活在阳光下」。

类似的题材视角选择思路也在之后制作的项目中延续:《亲爱的小孩》是母亲的视角,正视当下女性生育问题;《漫长的季节》是老人视角,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容易被遗忘但又真实存在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群体。

视角带来了市场区分度,也带来了风格与类型的反差,项目定位中的优先级随之变化。《隐秘的角落》的类型是家庭悬疑。《漫长的季节》更是在项目书阶段就提出了「新生活悬疑」概念,将生活质感和家庭元素前置于案件呈现。

事实上,《漫长的季节》原版剧本是更偏向于「复仇女神」式的故事,背景是屡见不鲜的东北寒冬。卢静看过剧本后,反而被其中稀缺的老年视角所打动,辛爽也在那些对生活细枝末节的描述中看到了一种举重若轻的真实。

决定推进这一项目后,卢静梳理出市场的流量困境、老年人群像的差异化等等信息,将改编方案与版权方腾讯视频沟通,最终共识了再创作的过程中要将老年线的比重放大。同时,故事背景也被转移到了秋天,他们希望突破以往的东北视觉形象,用暖色调、高饱和度讲一个「金色的故事」。

如果说第一次的项目选择有直觉的成分,后来践行这种标准则是基于市场反馈带来的信心。《隐秘的角落》结束后,卢静并没有立即启动下一个项目,而是花了很长时间和团队复盘。

平台后台数据显示,那些偏离犯罪情节的情感支线也非常打动观众,除了「爬山戏」外,热度最高的5、6、10集都着墨于亲情的刻画,讲的是「两个母亲吵架」「朱朝阳失去父亲」等情节。这也给了团队一条如何处理犯罪材料的新路径。

卢静一直强调团队对于观众的信任和交流。她不认为选用生活化的叙事是在筛选观众,「如果感觉节奏慢了一定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东北题材下也要找到南北方共有的情感落点,团队在乎的是所有观众。

明确了观众也并不只在乎案件推理后,在《漫长的季节》中,卢静希望主创们能进一步放大情感浓度和人物塑造的优势。同时为了弥补上一部作品中的遗憾,卢静又请回了原班人马。

02 信任

《隐秘的角落》时期,遗憾主要来自于团队之间的磨合。当时是辛爽初次尝试长片拍摄,而大多主创此前与卢静共同经历过《无证之罪》拍摄,且是北影校友。

后者之间有着共同的审美训练和实战经验,在各自领域小有成就,此前都参与过重要的电影项目,是一支彼此熟悉的高效团队。辛爽的加入为这一创作群体带来了新鲜的灵感和风格,而建立共同语境、培养信任,始终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拍摄期间,卢静每天都去到现场,坐在监视器前,不是为了去看画面拍得怎么样,她知道既然把现场交给这些主创了,就会信任他们的审美和创作能力。更多时候她是在观察每一个人的情绪,翻译双方语言,帮助大家互相之间建立更多信任,作为润滑剂在出现问题后及时调节。

卢静例举,第六集结尾小白船飞上天空那场戏,就在执行层面有过很激烈的讨论。那是一个超现实画面,辛爽最终设想的效果需要后期才能完成。现场拍摄时,主创们一度很费解:在一个现实主义犯罪题材的作品中,这样的画面要表达什么,如何做到位?

这些讨论都指向了对于作品的呵护和负责,卢静也见证着大家不断被最终成果所折服。「可能因为辛爽很独特,很新,所以有一些不太套路的想法。」

本着对集体创作负责的态度,当初卢静也是在看了辛爽此前《幻乐之城》中的5部短片,并通过其他项目与他交流了半年多后,确认了他的基本风格和性格。而辛爽的浪漫一面恰好很适合做小朋友视角的故事。

因为前期的沟通成本高,辛爽又是一个要求很精确的导演。所以卢静经常会看见他带着写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来到部门指导面前,对细节逐一讨论,「大白话说,逼死所有人」。

随着团队合作的不断深入,大家更了解彼此的审美和工作方式,很多事情都运转地更加顺畅。到了《漫长的季节》,情况更是发生了微妙的反转。获得了口碑和市场验证后,主创们的信任有时似乎又过剩了,「变成辛导说什么都对」。

辛爽自己先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很警惕一言堂的创作氛围,也清楚主创们的实力,希望大家能够产生更多碰撞。卢静的工作又调整为激发主创们的创作动力,调动各个部门指导的主观能动性。

03 协作

群体创作的热情重新被点燃,每个人都贡献着各自领域最茂盛的创意和执行力。卢静眼中,这群创作者「很妙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并没有完全复刻那个时代。

东北有着自己的建筑风格特点,但随着城镇化减少,大部分城市的建筑也都很像,细节差异则需要靠美术去填补。在此基础上,美术指导于浩然提出希望营造一种漂浮感,「保持在一个离地半米的状态」。

以录像厅为例,这是同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常见场景,但于浩然希望能在写实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围读剧本时,他想象这会是一个剧里年轻人的世外桃源,但还没有具象化画面。直到看景时发现了那个废弃的游泳池,一个冲突感很强的提案诞生了:带游泳池的录像厅象征着一个理想中的家的形象,而泳池的干涸也预示着这里会成为几个年轻人命运发生巨大转折的地方。

这次《漫长的季节》在老年时态上使用了特效化妆。这一提议来自造型指导田壮壮。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剧集中,常见的「老化」手法就是吹皱、染白发。田壮壮做了研究后,将物理特效化妆技术方案呈现在大家眼前,这种操作方法能够改变演员面部结构,更如实展现面部下垂、身形走样等变化。

卢静看到那些国内外案例后,发现这种方式的确会为作品呈现带来更好的效果,也意识到这会是影视行业的趋势。但因为成本、操作时长等问题,以往特效化妆更多出现在电影制作中。比如今年奥斯卡影帝得主,饰演《鲸》男主角的Brendan Fraser就用了这种化妆办法。《鲸》也因为特效化妆技术获得了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大奖。

最终呈现效果所有人都已经看到了。老年特效妆不仅让观众能够一秒进入情境,也更好地帮助演员找到了状态。包括中年黄丽茹的「纹绣三件套」,也让扮演者王佳佳感受到岁月在她身上的变化,「不是那种常规的漂亮女孩会经历的坎坷,命运在你的脸上做了这么多手脚,让我们心里的信赖感会很多。」

但在决定做这部分投入时,没有人知道最终结果如何。作为制片人,卢静也需要评估预算,平衡投入产出比。不是没有过纠结,但卢静认为,选定这些主创后,就绝对要信任他们的专业领域。

「他们的工作是创作,我的工作是找投资,如果只是因为贵就要告诉他们我们不能这么做,那是我能力的不足,我需要克服自己的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落实下来还存在跨部门协作的问题。特效化妆通常每天都需要四五个小时,意味着每天的拍摄时间会变短,这就需要各部门更加默契的配合才能提高每天的工作效率。卢静表示,她会去介入沟通,但团队内部其实也早有共识。

这也是漫长区别于隐秘的地方。隐秘的各个部门也都要把自己那块做到最好,但眼中更聚焦自己。到了漫长时,大家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会更多考虑其他部门。「你不会发现哪个部门尤其突出,因为整体都好,这是漫长主创之间的默契和原班人马的价值,是大家互相帮忙的结果。」

04 创新

《漫长的季节》故事背景在东北,与犯罪元素叠加,市场上已有的同类型影视作品不在少数。除了差异化的老年人视角,团队还需要在更多具体环节上做出独特气质。

卢静的解决思路首先是在创作团队上引入新的力量,范围不局限于行业内。辛爽那段时间刚好迷上了班宇的小说,给卢静也寄去了《冬泳》。他俩一致认为班宇非常擅长人物塑造,复盘的结果也指向人物属性可以再放大,便邀请班宇作为文学策划参与了项目。

班宇带来了《漫长的季节》的第一版完整大纲,并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方式呈现。 在制片人和导演前期确定了老人视角的基础上,班宇进一步调整了故事的群像分布,将本只有老年王响一人的16年时间线转变为几位主角老年状态的集合。

确认完整体方向,编剧潘依然和陈骥开始细化剧本。此前合作过的潘依然擅长人物刻画,也是团队熟悉的风格,更懂导演想要什么。卢静说,「我搭班子,如果要换一个新的元素,就要保证其他80%是稳定安全的,不能一下就把步子迈太大。」

卢静也告诉潘依然,这个项目不仅会放大她擅长的部分,纵向讲时间跨度的故事也会打开更大的创作空间。这些再次合作的主创,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合作很愉快,有情感因素驱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项目足够吸引人,有机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进一步突破。

「你只要好好拍东北戏,很多元素你是躲不掉的。那我们要怎么突破,你第一次想到的一定不能要,第二次想到的也不能要,一定要三次以上,你觉得大家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那我们使劲把这东西做出来。」

辛爽提出记忆中东北的秋天反而让他印象深刻,而这恰好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荧幕形象。东北短暂的秋天无法支撑剧组三个多月的拍摄周期,最终在各地采风后将目标转移到了昆明,还在生产的昆钢也符合大家的想象。

接下来则是卢静需要逐一去克服的难关。比如剧中王响是个火车司机,但昆钢没有火车,卢静便从湖北找到了一个还能运行的蒸汽火车,卸成多块后,装进了三辆19米长的大车运到昆明。

再比如在云南种玉米,需要先找到合适的地,不仅要能在美术、摄影上符合要求,还要说服当地村长和每家每户村民把地包出来。种下种子后,还要时刻关心庄稼的生长进度。

「麻烦吗,每一个环节都巨麻烦,但如果嫌麻烦就没有这部戏了。」对于卢静来说,更重要的是制作精品内容,保护好主创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清楚,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拼尽全力,团队才会赢得下一次自主表达的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制作悬疑剧:从《隐秘的角落》到《漫长的季节》

卢静清楚,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拼尽全力,团队才会赢得下一次自主表达的机会。

文|新声Pro 张一童 陆娜

卢静手机里保留着一张主创们在东北采风时的合照,背景是一片夕阳下的玉米地。她没预想到的是,拍下照片后不久,辛爽提议在云南复刻出这个画面。

这是为项目《漫长的季节》做准备,团队要讲一个差异化的东北犯罪故事。转战昆明拍摄是因为视觉上要呈现一个少见的金秋东北,而现实中三个多月的拍摄需要一个能长期供应明媚阳光的城市。

听到在云南种玉米地的设想后,卢静的反应先是震惊,随即又冷静下来。和导演一起评估完这个场景对项目的重要性后,她开始和制片团队一起寻找现实中的可操作方案。后来,种下的玉米地贡献了开场和结尾的画面。

「主创们相信我的市场判断加入项目,我选了他们也会绝对的信任。」对于一部12集的网剧而言,其拍摄周期和制作条件是多数项目所不具备的,这是《隐秘的角落》为团队争取到的机会。

卢静一直强调,她并不是一个高产的制片人。更准确地说,「我还是个行业新人」。但这些年她经手的均是高分悬疑剧,尤其和辛爽合作的两部作品,更是不断打破国内市场的口碑记录。

总结其制作经验可以发现,卢静的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新颖的视角。一来作品有所创新,观众能收获全新的观剧体验,二来选取的特殊视角往往有其社会价值,能与观众当下的情绪发生共振。

其主创团队也一直相对稳定,配合默契而高效。卢静北影毕业,《无证之罪》时期,其核心团队都是北影05级上下的骨干力量,有着共同的审美训练和实战经验。《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延续了这一组织形态,带动围绕彼此的各种资源进入这个支持系统。

在此基础上,适度加入新鲜血液也成为一种习惯。进入具体创作阶段后,卢静会化身为团队中的润滑剂,帮助彼此建立信任,激发团队协作或创新。

01 视角

选择项目是考验制片人功力的首要挑战,也是一切工作展开的前提。在卢静眼中,这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2017年,《无证之罪》收获了4.6亿播放量和观众口碑,爱奇艺自此之后开始重点布局悬疑品类。这一类型的制作力量和资源随着平台投入水涨船高,卢静在担任《无证之罪》执行制片人期间也有所积累。

同一时期,她看到了原著作者紫金陈的另一部小说《坏小孩》,觉得其中的小孩视角十分独特,几乎一眼相中。争取到与版权方爱奇艺的合作后,卢静逐步搭建起团队,并决定讲一个「阳光明媚,要汗水要汽水」的故事。

改编《坏小孩》时,卢静请来了参与《纸牌屋》创作的编剧Joe Cacaci,并在后者给出的两个主线方向中选择了家庭与成长。Cacaci提醒卢静,不主做犯罪线意味着他们要放弃强情节和快节奏。卢静没有动摇,因为初衷是「为了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健康,可以走出隐秘的角落,活在阳光下」。

类似的题材视角选择思路也在之后制作的项目中延续:《亲爱的小孩》是母亲的视角,正视当下女性生育问题;《漫长的季节》是老人视角,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容易被遗忘但又真实存在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群体。

视角带来了市场区分度,也带来了风格与类型的反差,项目定位中的优先级随之变化。《隐秘的角落》的类型是家庭悬疑。《漫长的季节》更是在项目书阶段就提出了「新生活悬疑」概念,将生活质感和家庭元素前置于案件呈现。

事实上,《漫长的季节》原版剧本是更偏向于「复仇女神」式的故事,背景是屡见不鲜的东北寒冬。卢静看过剧本后,反而被其中稀缺的老年视角所打动,辛爽也在那些对生活细枝末节的描述中看到了一种举重若轻的真实。

决定推进这一项目后,卢静梳理出市场的流量困境、老年人群像的差异化等等信息,将改编方案与版权方腾讯视频沟通,最终共识了再创作的过程中要将老年线的比重放大。同时,故事背景也被转移到了秋天,他们希望突破以往的东北视觉形象,用暖色调、高饱和度讲一个「金色的故事」。

如果说第一次的项目选择有直觉的成分,后来践行这种标准则是基于市场反馈带来的信心。《隐秘的角落》结束后,卢静并没有立即启动下一个项目,而是花了很长时间和团队复盘。

平台后台数据显示,那些偏离犯罪情节的情感支线也非常打动观众,除了「爬山戏」外,热度最高的5、6、10集都着墨于亲情的刻画,讲的是「两个母亲吵架」「朱朝阳失去父亲」等情节。这也给了团队一条如何处理犯罪材料的新路径。

卢静一直强调团队对于观众的信任和交流。她不认为选用生活化的叙事是在筛选观众,「如果感觉节奏慢了一定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东北题材下也要找到南北方共有的情感落点,团队在乎的是所有观众。

明确了观众也并不只在乎案件推理后,在《漫长的季节》中,卢静希望主创们能进一步放大情感浓度和人物塑造的优势。同时为了弥补上一部作品中的遗憾,卢静又请回了原班人马。

02 信任

《隐秘的角落》时期,遗憾主要来自于团队之间的磨合。当时是辛爽初次尝试长片拍摄,而大多主创此前与卢静共同经历过《无证之罪》拍摄,且是北影校友。

后者之间有着共同的审美训练和实战经验,在各自领域小有成就,此前都参与过重要的电影项目,是一支彼此熟悉的高效团队。辛爽的加入为这一创作群体带来了新鲜的灵感和风格,而建立共同语境、培养信任,始终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拍摄期间,卢静每天都去到现场,坐在监视器前,不是为了去看画面拍得怎么样,她知道既然把现场交给这些主创了,就会信任他们的审美和创作能力。更多时候她是在观察每一个人的情绪,翻译双方语言,帮助大家互相之间建立更多信任,作为润滑剂在出现问题后及时调节。

卢静例举,第六集结尾小白船飞上天空那场戏,就在执行层面有过很激烈的讨论。那是一个超现实画面,辛爽最终设想的效果需要后期才能完成。现场拍摄时,主创们一度很费解:在一个现实主义犯罪题材的作品中,这样的画面要表达什么,如何做到位?

这些讨论都指向了对于作品的呵护和负责,卢静也见证着大家不断被最终成果所折服。「可能因为辛爽很独特,很新,所以有一些不太套路的想法。」

本着对集体创作负责的态度,当初卢静也是在看了辛爽此前《幻乐之城》中的5部短片,并通过其他项目与他交流了半年多后,确认了他的基本风格和性格。而辛爽的浪漫一面恰好很适合做小朋友视角的故事。

因为前期的沟通成本高,辛爽又是一个要求很精确的导演。所以卢静经常会看见他带着写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来到部门指导面前,对细节逐一讨论,「大白话说,逼死所有人」。

随着团队合作的不断深入,大家更了解彼此的审美和工作方式,很多事情都运转地更加顺畅。到了《漫长的季节》,情况更是发生了微妙的反转。获得了口碑和市场验证后,主创们的信任有时似乎又过剩了,「变成辛导说什么都对」。

辛爽自己先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很警惕一言堂的创作氛围,也清楚主创们的实力,希望大家能够产生更多碰撞。卢静的工作又调整为激发主创们的创作动力,调动各个部门指导的主观能动性。

03 协作

群体创作的热情重新被点燃,每个人都贡献着各自领域最茂盛的创意和执行力。卢静眼中,这群创作者「很妙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并没有完全复刻那个时代。

东北有着自己的建筑风格特点,但随着城镇化减少,大部分城市的建筑也都很像,细节差异则需要靠美术去填补。在此基础上,美术指导于浩然提出希望营造一种漂浮感,「保持在一个离地半米的状态」。

以录像厅为例,这是同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常见场景,但于浩然希望能在写实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围读剧本时,他想象这会是一个剧里年轻人的世外桃源,但还没有具象化画面。直到看景时发现了那个废弃的游泳池,一个冲突感很强的提案诞生了:带游泳池的录像厅象征着一个理想中的家的形象,而泳池的干涸也预示着这里会成为几个年轻人命运发生巨大转折的地方。

这次《漫长的季节》在老年时态上使用了特效化妆。这一提议来自造型指导田壮壮。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剧集中,常见的「老化」手法就是吹皱、染白发。田壮壮做了研究后,将物理特效化妆技术方案呈现在大家眼前,这种操作方法能够改变演员面部结构,更如实展现面部下垂、身形走样等变化。

卢静看到那些国内外案例后,发现这种方式的确会为作品呈现带来更好的效果,也意识到这会是影视行业的趋势。但因为成本、操作时长等问题,以往特效化妆更多出现在电影制作中。比如今年奥斯卡影帝得主,饰演《鲸》男主角的Brendan Fraser就用了这种化妆办法。《鲸》也因为特效化妆技术获得了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大奖。

最终呈现效果所有人都已经看到了。老年特效妆不仅让观众能够一秒进入情境,也更好地帮助演员找到了状态。包括中年黄丽茹的「纹绣三件套」,也让扮演者王佳佳感受到岁月在她身上的变化,「不是那种常规的漂亮女孩会经历的坎坷,命运在你的脸上做了这么多手脚,让我们心里的信赖感会很多。」

但在决定做这部分投入时,没有人知道最终结果如何。作为制片人,卢静也需要评估预算,平衡投入产出比。不是没有过纠结,但卢静认为,选定这些主创后,就绝对要信任他们的专业领域。

「他们的工作是创作,我的工作是找投资,如果只是因为贵就要告诉他们我们不能这么做,那是我能力的不足,我需要克服自己的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落实下来还存在跨部门协作的问题。特效化妆通常每天都需要四五个小时,意味着每天的拍摄时间会变短,这就需要各部门更加默契的配合才能提高每天的工作效率。卢静表示,她会去介入沟通,但团队内部其实也早有共识。

这也是漫长区别于隐秘的地方。隐秘的各个部门也都要把自己那块做到最好,但眼中更聚焦自己。到了漫长时,大家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会更多考虑其他部门。「你不会发现哪个部门尤其突出,因为整体都好,这是漫长主创之间的默契和原班人马的价值,是大家互相帮忙的结果。」

04 创新

《漫长的季节》故事背景在东北,与犯罪元素叠加,市场上已有的同类型影视作品不在少数。除了差异化的老年人视角,团队还需要在更多具体环节上做出独特气质。

卢静的解决思路首先是在创作团队上引入新的力量,范围不局限于行业内。辛爽那段时间刚好迷上了班宇的小说,给卢静也寄去了《冬泳》。他俩一致认为班宇非常擅长人物塑造,复盘的结果也指向人物属性可以再放大,便邀请班宇作为文学策划参与了项目。

班宇带来了《漫长的季节》的第一版完整大纲,并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方式呈现。 在制片人和导演前期确定了老人视角的基础上,班宇进一步调整了故事的群像分布,将本只有老年王响一人的16年时间线转变为几位主角老年状态的集合。

确认完整体方向,编剧潘依然和陈骥开始细化剧本。此前合作过的潘依然擅长人物刻画,也是团队熟悉的风格,更懂导演想要什么。卢静说,「我搭班子,如果要换一个新的元素,就要保证其他80%是稳定安全的,不能一下就把步子迈太大。」

卢静也告诉潘依然,这个项目不仅会放大她擅长的部分,纵向讲时间跨度的故事也会打开更大的创作空间。这些再次合作的主创,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合作很愉快,有情感因素驱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项目足够吸引人,有机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进一步突破。

「你只要好好拍东北戏,很多元素你是躲不掉的。那我们要怎么突破,你第一次想到的一定不能要,第二次想到的也不能要,一定要三次以上,你觉得大家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那我们使劲把这东西做出来。」

辛爽提出记忆中东北的秋天反而让他印象深刻,而这恰好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荧幕形象。东北短暂的秋天无法支撑剧组三个多月的拍摄周期,最终在各地采风后将目标转移到了昆明,还在生产的昆钢也符合大家的想象。

接下来则是卢静需要逐一去克服的难关。比如剧中王响是个火车司机,但昆钢没有火车,卢静便从湖北找到了一个还能运行的蒸汽火车,卸成多块后,装进了三辆19米长的大车运到昆明。

再比如在云南种玉米,需要先找到合适的地,不仅要能在美术、摄影上符合要求,还要说服当地村长和每家每户村民把地包出来。种下种子后,还要时刻关心庄稼的生长进度。

「麻烦吗,每一个环节都巨麻烦,但如果嫌麻烦就没有这部戏了。」对于卢静来说,更重要的是制作精品内容,保护好主创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清楚,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拼尽全力,团队才会赢得下一次自主表达的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