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急诊急救大平台下推动蛇咬伤规范化诊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急诊急救大平台下推动蛇咬伤规范化诊疗

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抗蛇毒血清能够实现“零死亡零致残”的目标。

文|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本来蛇咬伤不是一个大问题,但如果救治不规范、救治时间延迟,蛇咬伤致残致死的情况在基层还是很常见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指出,蛇咬伤已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教授。主办方供图

蛇咬伤大多发生在农村。在我国,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受到蛇咬伤的影响。据5月13日第二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上发布的《全国蛇咬伤流行病学白皮书》显示,有蛇咬伤经历的居民遗留后遗症占比达55.47%,其中残疾(截肢)占比达35.18%。其中,未及时足量使用抗蛇毒血清、院前延迟、居民不正确的院前处置方法、基层医生对蛇咬伤处置能力不足以及社会各界对蛇咬伤是严重的急诊事件这一意识普遍不强等,都是导致这一不良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居民院前处置方面存在颇多误区。选择用铁丝、草绳等捆绑,压迫过紧、时间过长导致肢体缺血坏死;或者使用不明“药草”、偏方,使用电烧灼伤口等。“这类事情在我们启动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前,也就是一两年前之内,还时有发生。”吕传柱主委介绍,蛇咬伤知识是明显短缺的,无论是专业医学教育方面,还是大众科普教育方面,这种短缺为一线的蛇咬伤患者带来了很多的救治上和院前处置方面的误区。

海南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颜时姣介绍,据全国流调数据显示,蛇咬伤患者住院科室分布以外科占比最高,39.18%,急诊科占31.74%,其他则分布在儿科、美容科、骨科等。此外,蛇咬伤后的康复治疗依旧空缺,“围蛇伤期”相关的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不足。

“蛇咬伤已成为严重的急诊事件。”颜时姣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强调,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抗蛇毒血清能够实现“零死亡零致残”的目标。

海南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颜时姣。主办方供图

“抗蛇毒血清就是解毒剂,也就是对抗蛇毒的解药。可是一些基层医院医生不了解抗蛇毒血清的使用方法和获取渠道,普通百姓以及与蛇咬伤密切相关的群体也不清楚。”吕传柱教授说。

“这次大规模的蛇咬伤流行病学调查,发掘了很多珍贵的数据。为未来在急诊急救大平台下开展蛇咬伤的诊疗服务做好了铺垫。”吕传柱教授表示,流行病学调查不仅是一次科研任务,也摸清了我国蛇咬伤事件的“基线”,同时填补了联合国卫生组织的网站上中国蛇咬伤相关资料的空白,为高等级证据的指南和共识的制定做了铺垫。此外,对未来蛇咬伤急救知识的普及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吕传柱教授介绍,未来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急诊急救大平台,帮助基层医生开展规范化的蛇伤诊疗工作,提升抗蛇毒血清的可得性、可及性。推广Serum100小程序,指导基层的医护正确处置蛇咬伤,将急诊向院前前移,向社区前移,是大急诊大急救大平台的重要措施。

吕传柱教授介绍,“人人享受均等的急救医疗服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前我们准备在部分省份做试点,通过无人机及时投放抗蛇毒血清;同时,利用急诊急救大平台,通过现代的5G通信技术等解决‘长臂管辖’的问题。”

责编:刘玫妍

主编:田茹

校对:朱晓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急诊急救大平台下推动蛇咬伤规范化诊疗

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抗蛇毒血清能够实现“零死亡零致残”的目标。

文|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本来蛇咬伤不是一个大问题,但如果救治不规范、救治时间延迟,蛇咬伤致残致死的情况在基层还是很常见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指出,蛇咬伤已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教授。主办方供图

蛇咬伤大多发生在农村。在我国,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受到蛇咬伤的影响。据5月13日第二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上发布的《全国蛇咬伤流行病学白皮书》显示,有蛇咬伤经历的居民遗留后遗症占比达55.47%,其中残疾(截肢)占比达35.18%。其中,未及时足量使用抗蛇毒血清、院前延迟、居民不正确的院前处置方法、基层医生对蛇咬伤处置能力不足以及社会各界对蛇咬伤是严重的急诊事件这一意识普遍不强等,都是导致这一不良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居民院前处置方面存在颇多误区。选择用铁丝、草绳等捆绑,压迫过紧、时间过长导致肢体缺血坏死;或者使用不明“药草”、偏方,使用电烧灼伤口等。“这类事情在我们启动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前,也就是一两年前之内,还时有发生。”吕传柱主委介绍,蛇咬伤知识是明显短缺的,无论是专业医学教育方面,还是大众科普教育方面,这种短缺为一线的蛇咬伤患者带来了很多的救治上和院前处置方面的误区。

海南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颜时姣介绍,据全国流调数据显示,蛇咬伤患者住院科室分布以外科占比最高,39.18%,急诊科占31.74%,其他则分布在儿科、美容科、骨科等。此外,蛇咬伤后的康复治疗依旧空缺,“围蛇伤期”相关的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不足。

“蛇咬伤已成为严重的急诊事件。”颜时姣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强调,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抗蛇毒血清能够实现“零死亡零致残”的目标。

海南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颜时姣。主办方供图

“抗蛇毒血清就是解毒剂,也就是对抗蛇毒的解药。可是一些基层医院医生不了解抗蛇毒血清的使用方法和获取渠道,普通百姓以及与蛇咬伤密切相关的群体也不清楚。”吕传柱教授说。

“这次大规模的蛇咬伤流行病学调查,发掘了很多珍贵的数据。为未来在急诊急救大平台下开展蛇咬伤的诊疗服务做好了铺垫。”吕传柱教授表示,流行病学调查不仅是一次科研任务,也摸清了我国蛇咬伤事件的“基线”,同时填补了联合国卫生组织的网站上中国蛇咬伤相关资料的空白,为高等级证据的指南和共识的制定做了铺垫。此外,对未来蛇咬伤急救知识的普及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吕传柱教授介绍,未来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急诊急救大平台,帮助基层医生开展规范化的蛇伤诊疗工作,提升抗蛇毒血清的可得性、可及性。推广Serum100小程序,指导基层的医护正确处置蛇咬伤,将急诊向院前前移,向社区前移,是大急诊大急救大平台的重要措施。

吕传柱教授介绍,“人人享受均等的急救医疗服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前我们准备在部分省份做试点,通过无人机及时投放抗蛇毒血清;同时,利用急诊急救大平台,通过现代的5G通信技术等解决‘长臂管辖’的问题。”

责编:刘玫妍

主编:田茹

校对:朱晓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