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有哪些科创、产业、人才政策?专家详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有哪些科创、产业、人才政策?专家详解

上海有哪些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人才落户政策?在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政策解读”环节上,这些问题得到了详解。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方卓然

“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2023年5月20日,在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指出。

上海如何在支持青年人才创新驱动发展?如何让创新创业者在上海实现大价值跃升?如何打造青年科技人才事业“舞台”?

骆大进介绍道,上海市科委和市相关委办局一起,围绕科技人才,通过多年探索,搭建了一个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计划体系,包括32岁以下的扬帆计划,到35岁以下的启明星计划。

目前启明星计划已经资助了3000多人,这些人当中已经有两院院士20人,国家杰出青年入选209人,还有207人入选国家优青。此外,上海还有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学术带头人、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带头人计划等。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海外人才,在上海创新发展。“除了本土科技人才,我们也希望有更多海外科技人才、青年人才到上海来。”骆大进透露,目前颁发的外国人才工作许可接近40万份,在有效期内的有6万份,上海十多年一直被外国人评为最受欢迎城市。

为了给青年人才提供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上海正在对人才“松绑”。

前不久,上海专门印发了《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述文件聚焦高校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等主体感受比较深、“绳子”绑得比较紧的重点环节,提出五个方面18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改革优化管理方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我们在过程当中要鼓励和支持更多优秀年轻人潜心科研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骆大进表示,上海提出“基础研究特区”、“探索者计划”等创新举措,赋予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等自主权;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布局、建设李政道研究所、期智研究院、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全球顶级的基础研究机构。

他透露,最近上海还在进一步深化研究,把基础研究特区组织进一步优化,以鼓励更高质量的基础研究。

“当然上海围绕这些重点领域还要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顶尖人才。”骆大进表示,特别是优秀年轻人,围绕这些人才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给予特殊、稳定、可预期的专项支持机制,可以开创更高质量、更有价值的研究。

他说,上海承担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就是要打破论资排辈和 “五唯”评价,建立健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特殊晋升渠道,为青年人才“早出头”“早担大任”提供机制保障。

吸引人才的一大关键在于增强产业优势。

在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的有关规划方面,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则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上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而且未来有需求的领域中,培育硬核成果、企业和人才,在2030年实现5000亿左右的产值,可以在2035年国际企业竞争版图中体现上海的地位。”

他透露,上海将布局未来技术“筑基计划”、未来布局“领跑计划”、未来伙伴“携手计划”、未来场景“开源计划”、未来人才“雁阵计划”、未来生态“雨林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正在推动在新兴领域建设一批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来为行业发展进行一些公共的探索,前沿性的探索。

张宏韬说,上海还将计划中小企业联动发展。“大企业有大企业的特点,它的技术基础好,有很多应用场景优势,尤其是很多国有企业。我们经常和国有企业领导交流,建议把应用场景开放出来,支持更多小企业携手发展。”

上海有哪些具体的人才落户政策?

据上海市委组织部党务副部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曹远峰介绍,近年来,上海重点优化人才落户政策,以进一步提高对青年人才的开放度和集聚度,一是优化留学生直接落户政策,二是优化高校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政策,三是优化青年人才直接落户政策。

在留学生直接落户方面,曹远峰表示,上海坚持全球视野,海纳百川,欢迎所有优秀留学生来上海创新创业,凡是在国境外学习,并获得大学本科(学士)按照以上学历(学位),回国后2年内来上海并持续在上海工作,根据其学校排名情况达到相应缴保、纳税要求的,可以直接落户。

毕业于世界排名前100名院校的,全职来沪工作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取消社保缴费基数限制。其中前50名院校的,全职来沪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对重点用人单位聘用的获得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紧缺急需专业学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人员,以及拥有专利、科研成果、专有技术来沪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及其团队,上海也给予优惠,取消社保缴费基数限制。

曹远峰指出,在高校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方面,上海对于博士,凡是用人单位引进的博士,不管是应届还是往届,不管是国内毕业还是国外毕业,均可直接落户。对于硕士,凡是上海高校毕业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全国“双一流”的应届硕士研究生,符合基本条件即可直接落户。

对于本科生,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等部分“双一流”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在全市范围直接落户;所有15所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五个新城以及南北转型重点区域就业,符合基本申报条件也可落户。

据曹远峰介绍,在青年人才直接落户政策方面,上海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高端服务、在线新经济、新基建、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予以重点引进。在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工作的人才还可以享受居转户缩短年限等政策。

此外,上海对外籍人才提升便利度,吸引国际化的青年才俊来沪工作,比如说在全国率先出台外国人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建立“单一窗口”,拓展海外人才居住证功能等。

上海不仅拥抱青年,更要成就青年、留住青年。“这是一座汇聚人才也孕育人才的光荣之城。”曹远峰在论坛上向青年人发出邀请,“欢迎大家相聚上海携手奋进,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才建功立业的壮丽篇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有哪些科创、产业、人才政策?专家详解

上海有哪些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人才落户政策?在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政策解读”环节上,这些问题得到了详解。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方卓然

“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2023年5月20日,在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指出。

上海如何在支持青年人才创新驱动发展?如何让创新创业者在上海实现大价值跃升?如何打造青年科技人才事业“舞台”?

骆大进介绍道,上海市科委和市相关委办局一起,围绕科技人才,通过多年探索,搭建了一个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计划体系,包括32岁以下的扬帆计划,到35岁以下的启明星计划。

目前启明星计划已经资助了3000多人,这些人当中已经有两院院士20人,国家杰出青年入选209人,还有207人入选国家优青。此外,上海还有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学术带头人、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带头人计划等。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海外人才,在上海创新发展。“除了本土科技人才,我们也希望有更多海外科技人才、青年人才到上海来。”骆大进透露,目前颁发的外国人才工作许可接近40万份,在有效期内的有6万份,上海十多年一直被外国人评为最受欢迎城市。

为了给青年人才提供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上海正在对人才“松绑”。

前不久,上海专门印发了《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述文件聚焦高校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等主体感受比较深、“绳子”绑得比较紧的重点环节,提出五个方面18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改革优化管理方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我们在过程当中要鼓励和支持更多优秀年轻人潜心科研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骆大进表示,上海提出“基础研究特区”、“探索者计划”等创新举措,赋予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等自主权;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布局、建设李政道研究所、期智研究院、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全球顶级的基础研究机构。

他透露,最近上海还在进一步深化研究,把基础研究特区组织进一步优化,以鼓励更高质量的基础研究。

“当然上海围绕这些重点领域还要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顶尖人才。”骆大进表示,特别是优秀年轻人,围绕这些人才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给予特殊、稳定、可预期的专项支持机制,可以开创更高质量、更有价值的研究。

他说,上海承担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就是要打破论资排辈和 “五唯”评价,建立健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特殊晋升渠道,为青年人才“早出头”“早担大任”提供机制保障。

吸引人才的一大关键在于增强产业优势。

在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的有关规划方面,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则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上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而且未来有需求的领域中,培育硬核成果、企业和人才,在2030年实现5000亿左右的产值,可以在2035年国际企业竞争版图中体现上海的地位。”

他透露,上海将布局未来技术“筑基计划”、未来布局“领跑计划”、未来伙伴“携手计划”、未来场景“开源计划”、未来人才“雁阵计划”、未来生态“雨林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正在推动在新兴领域建设一批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来为行业发展进行一些公共的探索,前沿性的探索。

张宏韬说,上海还将计划中小企业联动发展。“大企业有大企业的特点,它的技术基础好,有很多应用场景优势,尤其是很多国有企业。我们经常和国有企业领导交流,建议把应用场景开放出来,支持更多小企业携手发展。”

上海有哪些具体的人才落户政策?

据上海市委组织部党务副部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曹远峰介绍,近年来,上海重点优化人才落户政策,以进一步提高对青年人才的开放度和集聚度,一是优化留学生直接落户政策,二是优化高校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政策,三是优化青年人才直接落户政策。

在留学生直接落户方面,曹远峰表示,上海坚持全球视野,海纳百川,欢迎所有优秀留学生来上海创新创业,凡是在国境外学习,并获得大学本科(学士)按照以上学历(学位),回国后2年内来上海并持续在上海工作,根据其学校排名情况达到相应缴保、纳税要求的,可以直接落户。

毕业于世界排名前100名院校的,全职来沪工作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取消社保缴费基数限制。其中前50名院校的,全职来沪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对重点用人单位聘用的获得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紧缺急需专业学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人员,以及拥有专利、科研成果、专有技术来沪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及其团队,上海也给予优惠,取消社保缴费基数限制。

曹远峰指出,在高校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方面,上海对于博士,凡是用人单位引进的博士,不管是应届还是往届,不管是国内毕业还是国外毕业,均可直接落户。对于硕士,凡是上海高校毕业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全国“双一流”的应届硕士研究生,符合基本条件即可直接落户。

对于本科生,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等部分“双一流”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在全市范围直接落户;所有15所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五个新城以及南北转型重点区域就业,符合基本申报条件也可落户。

据曹远峰介绍,在青年人才直接落户政策方面,上海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高端服务、在线新经济、新基建、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予以重点引进。在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工作的人才还可以享受居转户缩短年限等政策。

此外,上海对外籍人才提升便利度,吸引国际化的青年才俊来沪工作,比如说在全国率先出台外国人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建立“单一窗口”,拓展海外人才居住证功能等。

上海不仅拥抱青年,更要成就青年、留住青年。“这是一座汇聚人才也孕育人才的光荣之城。”曹远峰在论坛上向青年人发出邀请,“欢迎大家相聚上海携手奋进,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才建功立业的壮丽篇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