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镇化将呈现怎样的趋势?近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公布的《2023年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出,重庆市正在大力实施关于20万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市落户,中心城区城市重点功能片区体系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提速建设,加快以区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等方面的80项措施。

推动2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
《重点任务》提出,重庆市政府需坚持推动进城落户农民全面融入城市,应从拓宽普通劳动者落户通道、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健全市民化政策配套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推动措施,争取2023年推动2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市落户。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要进一步放开城镇落户限制,不断推进重庆都市圈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同时,需全面深化“互联网+”户政服务,在推动户口迁移、新生儿落户等实现“跨省通办”的基础上,实现全程网办场景应用;全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优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要求,解决新增市民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1万套(间),缓解新青年、新市民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构建城镇化新格局
《重点任务》提出,构建以重庆都市圈为主体形态、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新格局,是实施提升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行动、中心城区强核提能级行动的中心。
加快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实施山区库区强县富民工程,支持垫江、忠县、彭水开展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提炼总结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积极争取推广,研究制定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行动政策举措,是加快建设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的关键之处。
重庆市应以高水平打造中心城区重点功能片区为抓手,谋划实施现代都市功能新场景,编制完善中心城区城市重点功能片区体系规划方案。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
为更好地建设“宜居重庆”,“人文重庆”“智慧重庆”,重庆市政府还加快了各种配套措施建设,对养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绿地打造,文化惠民工作等各方面提出各项详细措施。
宜居重庆:启动居家养老能力提升工程,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000张,完成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10000户;滚动实施214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069个、4507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改造1.6万户、176.67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500万平方米,完成街头绿地提质项目100个、100万平方米,完成山城绿道项目41个、长度100公里,建设10个城市体育公园、100个口袋公园,打造“山城花境”150个。
人文重庆:新(改、扩)建24小时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0个;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流动文化进基层3.3万场;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保障民用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60%。
智慧重庆:新增小微停车场停车泊位2万个,0.5万个公共充电桩;新开工5条、60公里山城步道;实施“100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建成投用18号线等59公里城市轨道;加快打通79条未贯通道路,推进33个片区路网更新,推进75处交通堵乱点治理;加快推动千兆光网建设,全市10G—PON及以上端口达35万个;打造100个智慧小区,打造一批完整社区样板;整合各类卡、码数据资源,打造全市统一的“城市码”;制定“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作方案,实现从企业开办到退出、新生儿出生到公民身后等50项高频“一件事”网上办理。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重点任务》提出,重庆城乡要素需要保持流动畅通,这表明重庆市政府应当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培育全年高素质农民达到1万人以上,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1000名。
在住房方面,重庆市政府应争取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3亿元以上、使农户闲置房屋1万套,争取将“三变”改革覆盖50%的行政村,并建设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86个,发展综合服务社星级社170家,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年经营收入高于10万元的村占比达到50%。
同时,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建好农村“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流网”,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力争达到96%;改建农村卫生卫生条件,使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4%,新建改造户厕2.5万户,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0座,并支持改善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诊疗条件,全职引进基层急需紧缺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培训养老护理人才2000名。
来源: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