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走出京味、海派的舒适圈,多点开花的地域性剧集进入复合价值时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走出京味、海派的舒适圈,多点开花的地域性剧集进入复合价值时代

随着剧集的热播,更多地域性作家涌现出来,进一步拉近文学界与影视剧之间的距离。

文|读娱 小咕咚

纵观近年上新的剧集,鲜明的地域性是一大重要表征。

就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剧集来看,从以《狂飙》为代表的东南剧到以《漫长的季节》《我们的日子》为代表的东北剧,从以《人生之路》为代表的西北剧到以《去有风的地方》《龙城》为代表的西南剧,皆是典型的样本。

可以看出,当下影视剧跳脱出以京味剧、海派剧的创作思路,在创新题材的同时亦着力打破地理空间的单一化,在视觉表达与氛围营造上将大量的地域元素融入作品,全面展现各个地域特有地理与人文的风貌,以先锋意识与实验精神有效升级作品自身的创新质感,带给观众更高品质的内容体验。

在读娱君看来,这些地域性剧集的兴起与爆火,不仅得益于创新思维的全面激活与创作边界的有效拓展,更与社会环境紧密关联,其间所带来的意义亦是多元的。

一、立足差异化的地域,以小切口展现时代大变化,让剧集在主题内容的表达上获得更多出口

近年来,一系列脱贫攻坚的主题剧集先后涌现出来。“精准扶贫”是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所提出的,《江山如此多娇》不仅选择在湖南湘西进行拍摄,还在剧情上杂糅了当地脱贫的真实案例;《大山的女儿》基于北师大硕士毕业的黄文秀在广西百坭村任第一书记的故事而进行创作,侧重于展示当代扶贫干部的精神风貌;《索玛花开》以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大凉山的人文特色和自然风光为支点,聚焦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故事。

背靠同一主题,它们共性在于与时代同行,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输出各地特色的脱贫故事,生动诠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口号的具象内涵,让广大观众对于相关政策的落实过程也更深刻的认知,并激活内心的集体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二、连缀起重大历史事件、社会转型阶段,剧集呈现出鲜活的时代特征与人物群像,就此反映所属地域的社会巨变与人文风貌

除了《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季播剧之外,当下绝大部分东北题材剧集都是揭开了当地重工业时代画卷的一角,并在内容视角上创新叙事角度——或是聚焦百年老厂的求生,《大博弈》展现“北机厂”从濒临破产的百年老厂到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创新型企业的转变;或是聚焦工厂家属院里的家长里短,《我们的日子》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为起点,讲述闳光机械厂家属院住着家庭模式各不相同的几家人相处几十年的故事;或是展示工人集体下岗的时代烙印,《漫长的季节》在集中讲述主线剧情之余,也连带出了王响、龚彪、李巧云、黄丽茹等桦钢员工的人生起伏,亦是东北重工业落幕之后的命运缩影。

这一系列剧集从不同层次、多个维度展示着东北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让我们更深切感受到东北重工业的衰落与几百万工人下岗潮背后的时代痛点,也更深刻地理解“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肩头都是一座大山”的真正内涵。当然,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时代故事,我们也期待着更多连缀起重大历史事件、社会转型阶段的剧集涌现出来,让我们读懂每一个时代的故事的同时,也更好地与时代同行。

三、围绕场景再现、市井文化、民俗风情展开创作,让剧集自然而然起到助力文化传播、文旅发展等多重作用

以现实题材经典文学时代焕新剧《人生之路》为例,该剧不仅部分内容取材于路遥小说《人生》,还选择在路遥老家清涧县进行取景。从全剧来看,《人生之路》不仅生动呈现了黄土高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还将清涧的秀美山川以及人文底蕴悉数展现,像以窑洞为特色的民居文化、以陕北民歌为特色的民间艺术、以洋芋粉条、枣花馍为代表的西北美食特色以及当地特有的丹霞地貌以及太极圣境自然景区,都让观众建立起了相应的文化认知,并吸引着大家前来打卡,极大推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一部剧成就一座城,甚至还会在无心插柳间吹响网红城市的前哨。刘亦菲、李现主演的《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大理之余,也为淄博美食的出圈埋下了伏笔。剧中女主许红豆的设定便是土生土长的淄博人,并在剧中讲解了淄博特色美食酥锅的详细做法。外加谢晓春扮演者的董晴是淄博人,便在小红书上分享了制作酥锅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少粉丝的关注与点赞。随着“进淄赶考”的大型文旅运动的到来,也有不少网友趁着打卡博山菜的契机顺便品尝了酥锅。

随着大环境的放开,各地文旅发展按上加速键。当影视剧将创作目光投向了大理、淄博、清涧等兼具自然、人文特色的地域,并将剧集内容与地方特色完美相融,不仅为剧集人文底蕴的沉淀与烟火气表达提供更多独特性的内容细节,在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相统一间,为当地文旅的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重要作用。

四、随着剧集的热播,更多地域性作家涌现出来,进一步拉近文学界与影视剧之间的距离

在东北,双雪涛、郑执、班宇被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他们为东北题材影视作品的高品质输出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来看,郑执的作品《生吞》改编为犯罪短剧《胆小鬼》、双雪涛的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网剧、因小说首作《冬泳》获得大众读者和严肃文学界共同认可的班宇在今年豆瓣口碑最高剧集《漫长的季节》担任文学策划。总的来说,在三位作家的协作下,这三部剧集展现了东北社会的不同社会切面,也让大众对东北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更是“东北文艺复兴”的一大催化剂。

在西北,前有因《白鹿原》影视化让作家陈忠实备受关注,后有因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影视化而让路遥被越来越多的熟知。在《人生之路》研讨会上,著名影视编剧、国家一级作家魏杨青表示,“路遥是陕西的文化名片,是陕西人的骄傲。”

此外,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的清新疗愈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已于上月底官宣开机,它不仅填补了新疆题材影视剧在当下市场的空白,也让新疆作家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与话题讨论度。除了《我的阿勒泰》之外,李娟还有《羊道三部曲》(由《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组成)《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九篇雪》等一系列非虚构的散文集。而这些作品后续能否进一步开发、壮大新疆影视题材的内容版图,大抵也需要看《我的阿勒泰》的播出效果作为参照。

背靠出版行业的式微与网络文学的发展,在作品影视化改编过程中,原创作者的存在感与影响力逐渐弱化。如今这些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作者在影视行业崭露头角,既为影视作品改编的文学性保驾护航,也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甚至后续还能为所属地域的文艺作品进行背书。

结语

在过去,以北京、上海为故事背景的影视剧满足了观众对大都市的向往与追求,相关的内容话题也精准戳中了都市人的痛点,进而引发了全民观剧的热潮。如今,影视剧的创作触角延伸到更多的城市中,既为故事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与表现形式,也能够同步输出当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让广大观众不由自主地心向往之,进而带动当地文旅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本土文化的出圈。

与其说当下影视创作者正走出京味剧、海派剧的创作舒适圈,倒不如说影视行业创作的格局与视野全面打开,推动地域性剧集进入多点开花的复合价值阶段。就这样,兼具时代性、艺术性与地域性的影视IP不仅升级广大观众视听体验,还承载了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为文娱行业勘探下一个影视风口提供了有效指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走出京味、海派的舒适圈,多点开花的地域性剧集进入复合价值时代

随着剧集的热播,更多地域性作家涌现出来,进一步拉近文学界与影视剧之间的距离。

文|读娱 小咕咚

纵观近年上新的剧集,鲜明的地域性是一大重要表征。

就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剧集来看,从以《狂飙》为代表的东南剧到以《漫长的季节》《我们的日子》为代表的东北剧,从以《人生之路》为代表的西北剧到以《去有风的地方》《龙城》为代表的西南剧,皆是典型的样本。

可以看出,当下影视剧跳脱出以京味剧、海派剧的创作思路,在创新题材的同时亦着力打破地理空间的单一化,在视觉表达与氛围营造上将大量的地域元素融入作品,全面展现各个地域特有地理与人文的风貌,以先锋意识与实验精神有效升级作品自身的创新质感,带给观众更高品质的内容体验。

在读娱君看来,这些地域性剧集的兴起与爆火,不仅得益于创新思维的全面激活与创作边界的有效拓展,更与社会环境紧密关联,其间所带来的意义亦是多元的。

一、立足差异化的地域,以小切口展现时代大变化,让剧集在主题内容的表达上获得更多出口

近年来,一系列脱贫攻坚的主题剧集先后涌现出来。“精准扶贫”是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所提出的,《江山如此多娇》不仅选择在湖南湘西进行拍摄,还在剧情上杂糅了当地脱贫的真实案例;《大山的女儿》基于北师大硕士毕业的黄文秀在广西百坭村任第一书记的故事而进行创作,侧重于展示当代扶贫干部的精神风貌;《索玛花开》以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大凉山的人文特色和自然风光为支点,聚焦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故事。

背靠同一主题,它们共性在于与时代同行,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输出各地特色的脱贫故事,生动诠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口号的具象内涵,让广大观众对于相关政策的落实过程也更深刻的认知,并激活内心的集体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二、连缀起重大历史事件、社会转型阶段,剧集呈现出鲜活的时代特征与人物群像,就此反映所属地域的社会巨变与人文风貌

除了《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季播剧之外,当下绝大部分东北题材剧集都是揭开了当地重工业时代画卷的一角,并在内容视角上创新叙事角度——或是聚焦百年老厂的求生,《大博弈》展现“北机厂”从濒临破产的百年老厂到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创新型企业的转变;或是聚焦工厂家属院里的家长里短,《我们的日子》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为起点,讲述闳光机械厂家属院住着家庭模式各不相同的几家人相处几十年的故事;或是展示工人集体下岗的时代烙印,《漫长的季节》在集中讲述主线剧情之余,也连带出了王响、龚彪、李巧云、黄丽茹等桦钢员工的人生起伏,亦是东北重工业落幕之后的命运缩影。

这一系列剧集从不同层次、多个维度展示着东北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让我们更深切感受到东北重工业的衰落与几百万工人下岗潮背后的时代痛点,也更深刻地理解“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肩头都是一座大山”的真正内涵。当然,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时代故事,我们也期待着更多连缀起重大历史事件、社会转型阶段的剧集涌现出来,让我们读懂每一个时代的故事的同时,也更好地与时代同行。

三、围绕场景再现、市井文化、民俗风情展开创作,让剧集自然而然起到助力文化传播、文旅发展等多重作用

以现实题材经典文学时代焕新剧《人生之路》为例,该剧不仅部分内容取材于路遥小说《人生》,还选择在路遥老家清涧县进行取景。从全剧来看,《人生之路》不仅生动呈现了黄土高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还将清涧的秀美山川以及人文底蕴悉数展现,像以窑洞为特色的民居文化、以陕北民歌为特色的民间艺术、以洋芋粉条、枣花馍为代表的西北美食特色以及当地特有的丹霞地貌以及太极圣境自然景区,都让观众建立起了相应的文化认知,并吸引着大家前来打卡,极大推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一部剧成就一座城,甚至还会在无心插柳间吹响网红城市的前哨。刘亦菲、李现主演的《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大理之余,也为淄博美食的出圈埋下了伏笔。剧中女主许红豆的设定便是土生土长的淄博人,并在剧中讲解了淄博特色美食酥锅的详细做法。外加谢晓春扮演者的董晴是淄博人,便在小红书上分享了制作酥锅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少粉丝的关注与点赞。随着“进淄赶考”的大型文旅运动的到来,也有不少网友趁着打卡博山菜的契机顺便品尝了酥锅。

随着大环境的放开,各地文旅发展按上加速键。当影视剧将创作目光投向了大理、淄博、清涧等兼具自然、人文特色的地域,并将剧集内容与地方特色完美相融,不仅为剧集人文底蕴的沉淀与烟火气表达提供更多独特性的内容细节,在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相统一间,为当地文旅的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重要作用。

四、随着剧集的热播,更多地域性作家涌现出来,进一步拉近文学界与影视剧之间的距离

在东北,双雪涛、郑执、班宇被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他们为东北题材影视作品的高品质输出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来看,郑执的作品《生吞》改编为犯罪短剧《胆小鬼》、双雪涛的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网剧、因小说首作《冬泳》获得大众读者和严肃文学界共同认可的班宇在今年豆瓣口碑最高剧集《漫长的季节》担任文学策划。总的来说,在三位作家的协作下,这三部剧集展现了东北社会的不同社会切面,也让大众对东北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更是“东北文艺复兴”的一大催化剂。

在西北,前有因《白鹿原》影视化让作家陈忠实备受关注,后有因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影视化而让路遥被越来越多的熟知。在《人生之路》研讨会上,著名影视编剧、国家一级作家魏杨青表示,“路遥是陕西的文化名片,是陕西人的骄傲。”

此外,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的清新疗愈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已于上月底官宣开机,它不仅填补了新疆题材影视剧在当下市场的空白,也让新疆作家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与话题讨论度。除了《我的阿勒泰》之外,李娟还有《羊道三部曲》(由《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组成)《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九篇雪》等一系列非虚构的散文集。而这些作品后续能否进一步开发、壮大新疆影视题材的内容版图,大抵也需要看《我的阿勒泰》的播出效果作为参照。

背靠出版行业的式微与网络文学的发展,在作品影视化改编过程中,原创作者的存在感与影响力逐渐弱化。如今这些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作者在影视行业崭露头角,既为影视作品改编的文学性保驾护航,也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甚至后续还能为所属地域的文艺作品进行背书。

结语

在过去,以北京、上海为故事背景的影视剧满足了观众对大都市的向往与追求,相关的内容话题也精准戳中了都市人的痛点,进而引发了全民观剧的热潮。如今,影视剧的创作触角延伸到更多的城市中,既为故事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与表现形式,也能够同步输出当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让广大观众不由自主地心向往之,进而带动当地文旅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本土文化的出圈。

与其说当下影视创作者正走出京味剧、海派剧的创作舒适圈,倒不如说影视行业创作的格局与视野全面打开,推动地域性剧集进入多点开花的复合价值阶段。就这样,兼具时代性、艺术性与地域性的影视IP不仅升级广大观众视听体验,还承载了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为文娱行业勘探下一个影视风口提供了有效指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