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干涸的湖泊和一个渔村的变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干涸的湖泊和一个渔村的变迁

鄱阳湖和一个渔村的变迁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渔船改成的摆渡船船头直抵上货船船身,站摆渡船上的小伙子跟着一阵激灵,接着拎起刚从岸边菜市场买来的新鲜蔬果,顺势一跃跳回这艘因低水位滞留湖中的货船。

摆渡船船尾的一双眼紧盯着他。待确定小伙子完全安全后,这双眼的主人——舵手老张才压稳船上的发动机挂机,紧握挂档杆的右手腕用力一转,这艘载有五位乘客的船继续划破黄浊的鄱阳湖面,驶向另一艘货船。

轰鸣的柴油机发动声中,老张驾驶着渔船在货船间灵活穿行,搅碎的柴油星子渗入到空气中。

这是10月中旬的一天,靠近江西省庐山市南康镇大塘村的湖面上,二十多艘货船因水位低而不得不搁浅抛锚,等待水位上升再出发。

湖面上不远处的采砂船还在作业,湖沙在岸上被堆成成一座座沙山,等待卡车来装运到开往江苏、安徽等地的货船上,这些货船会把这些湖沙运往当地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

不远处的河滩上散落着干瘪死鱼,散发出轻微的腥臭味,一旁是十多艘停搁已久的铁皮渔船。

隔着百米来远,是老张住的渔村——大塘村,这个地处匡山蠡水之间的小渔村西侧就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境内的鄱阳湖面积占到了整个湖区的97%以上,最高洪水位时水域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

老张在2009年的一场大旱后就不再打鱼转而做起了摆渡生意。摄影:刘诗蕾。

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调蓄湖泊,鄱阳湖是唯一代表中国入选世界生命湖泊网的淡水湖,是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和种质资源库。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6年以来,鄱阳湖干旱频发,其常年丰水期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甚至在2004年锐减为245平方公里。

令老张没想到的是,频发的湖区干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生活。他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打鱼营生,转而在湖上做起了摆渡生意。而在大塘村,像老张一样转行做其他营生的渔民并不少见。

鄱阳湖渔业发展区包括江西省南昌、九江、上饶3市下辖的9县,湖区专业渔业人口10万人。对这片湖水养育的祖祖辈辈的渔民们来说,鄱阳湖的干旱频发也让很多渔民的生活动荡不安。

曾经的好日子

今年夏,鄱阳湖流域也遭遇了本世纪以来最大洪水,鄱阳湖水域面积在7月11日达到4071平方公里。然而汛期过后,湖水水位骤降,大塘村临近就是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该站的水文数据显示,星子站在今年9月27日就已跌破10米枯水位,达到9.97米,标志着鄱阳湖进入枯水期。

与此同时,湖区面积也锐减。10月18日,湖区面积仅剩下575平方公里,百天内,鄱阳湖缩水3496平方公里。

“越来越不正常了,鄱阳湖今年洪水刚过去,水就猛退,鱼也跟着被冲到了长江。”老张一边说一边给船舱台板铺上坐垫。

老张原名张丁元,个子一米六出头精瘦身上常年套着件迷彩薄外套,身形动作总透着股水上人家的利索。他皮肤黑亮皱纹沟壑般皲裂的脸上却嵌了双灵动的大眼睛他眼神过于清亮总让人觉得和他年纪不符。

和村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更早出生的那代人一样,56岁的老张也没上过学堂,但他识些字,会基础算数,凭着祖传捕鱼技术和生活智慧生活至今。

大塘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姓张,口耳相承的宗族历史里,张姓祖先自南宋起打鱼,祖祖辈辈都是喝着鄱阳湖水长大的。

大塘村的村民原住在14公里外的花桥乡。1960年代,响应政府建设水利工程的号召,花桥乡临近的蓼花池湖域作为鄱阳湖一部分被围建,一些村民在岔湖蓼花池打渔,更多村民在鄱阳湖打渔。

1973年,政府提出“连家渔船”改造政策。花桥乡40户人家在第二年搬来了鄱阳湖边的山丘上,八栋砖木结构的平房,就成了最初的大塘村。相比大塘村,花桥乡地处低洼,海拔要低十来米。每当鄱阳湖发洪水,花桥乡就有一批房屋农田被毁,受灾村民就此搬来新村。上世界九十年代初,房田被毁的老张带着老婆孩子搬来了大塘村。

“搬来大塘村就在鄱阳湖打鱼,但是谁晓得现在湖会变成这个鬼样子。”老张把船停靠在岸边,不远处采砂船还在作业,他语速忽然缓了下来:“那时候鄱阳湖,真的是个神仙位置啊。”

岸边的渔船。摄影:刘诗蕾。

在老张记忆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鄱阳湖总是烟波浩渺。晨曦里,一艘艘乌篷船撩破水面,他摇桨,妻子撒网。湖水清冽,渴了就直接用葫芦瓢在湖里舀瓢水喝。那时候,一天之内几乎能看到两次江豚。暮至时分,晚霞浓郁,渔船摇桨归家前再撒一片渔网,墨绿绳网搅碎了湖面上夕阳。

鄱阳湖面渔船泛浪的壮丽景象,唐代诗人王勃也曾在诗里描绘过: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也是上世纪90年代,鄱阳湖的渔业由传统渔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过渡。湖面的木筏船渐渐被机动铁皮船替代,老张就是在上世纪末换上机动船的,一小时水程从几公里迅增至十几公里。捕捞工具的更新换代大大提高了捕捞效率,加上洪水年份较多,鄱阳湖在上世纪90年代捕捞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1998年大水那一年,鄱阳湖的鱼类捕捞量甚至高达7.19万吨。

“这辈子捕鱼最多的一天捕了一千多斤鱼,那年鱼多,大渔网、钩子就能捕到很多鱼了。”老张的捕鱼量最高纪录也定格在了1998年。鄱阳湖的年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1436亿立米,然而在1998年的年径流量达到2429亿立米。上游渔业养殖户的围垦被大洪水空冲破,数不尽的家养鱼全冲了下来。风雨平静的日子里,渔民们一天也能打个800来斤鱼。

越来越异常的水位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面世之前,鄱阳湖与长江、江西省内“五河”来水、以纯自然的方式上演“三角戏”,鄱阳湖上承江西省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来水,下接长江,作为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通江大湖之一和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鄱阳湖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

在鄱阳湖渔民心中,最理想的水情应该是这样的:3月回暖时,鄱阳湖水位上涨,湖区12至17米之间的草洲被淹没成鱼类索饵场和天然产卵场,鲤鱼、鲫鱼等开始在湖水滋润的草洲上产卵。

待3月20日到6月20日春季禁渔期结束后,鄱阳湖丰水期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渔民乘船打渔。10月起鄱阳湖开始退水,到冬季枯水期,鄱阳湖往往“瘦身”至几百平方公里,其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相差几十倍。

受入湖五河来水和长江干流水位双重影响,鄱阳湖水位年变幅通常高达10米,湖区水域常年呈现“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景象。正是这种沿袭千年的时令性水陆交替的特殊景观,为鄱阳湖湖滩草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温床。

然而近十多年来,鄱阳湖传承千年的有序湖水涨落却越发异常起来,最明显的变化是鄱阳湖的枯水期多次被拉长并提前。据《江西日报》报道,自2003年以来,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月份由以往的12月提前至11月甚至10月,个别枯水年份,鄱阳湖最低水位来临日期甚至提前165天。

变化大致始于2000年。

这一年,受上游五河来水少、长江上游等水利工程建设和极端气候的影响,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长已成常态化。

此后历年,鄱阳湖的干旱情况频发,而且旱情越来越严重。

《江西日报》给出的水文监测数据显示,沿湖流域2001年和2006年发生严重干旱,2003年、2007年和2009年发生特大干旱。

江西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江西的一场大旱中,鄱阳湖水位大幅度降低,最低水位只有7米多。

2006年8至11月份,鄱阳湖持续出现异常低水位,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连续四个月突破历史同期最低。令水文专家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一年,鄱阳湖水位持续在13 米以下的日子比往年提前70多天。

原因首先是大的气候环境变化。气象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鄱阳湖流域年平均降雨量比1956年至2000年平均降雨量减少330亿立方米,减少幅度为12%。

另外,本世界初,长江上游修建的大坝和水库越来越多。“来自长江上游的库坝在蓄水期对鄱阳湖造成了‘拉空’,这也是造成非自然因素的持续低枯水位。”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年华说,长江水库群在汛后集中蓄水运行,进一步造成鄱阳湖水位降低、水量减少。

获得国家水利部验收,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曾就三峡工程运用后对鄱阳湖及江西“五河”的影响开展专题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每年9月至10月是三峡水库蓄水期,正值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及“五河”进入枯水期,鄱阳湖区开始退水。结论显示,三峡水库调度在每年10月至11月蓄水期对鄱阳湖水位影响最大,造成了鄱阳湖的枯水干旱情况的提前和加剧。

此外,鄱阳湖区的采砂活动也造成湖区河道下切,水位下降严重。

当年行船处,而今垂钓亭。摄影:刘诗蕾。

对于老张来说,2009年鄱阳湖遭遇的一场大干旱更令他印象深刻。

当年的旱灾属于严重年份,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国有15个省(区、市)的89座城市出现不同程度供水短缺。

这一年鄱阳湖大旱,鄱阳湖年水域面积均值为1387平方公里,枯水期面积均值为53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最小时仅有258平方公里。鄱阳湖星子站最低水位跌破8米极枯水位,仅为7.49米。

对于鄱阳湖上游的“五河”入湖口而言,那年干旱导致几十个鱼类产卵场干涸,鲤鱼、鲫鱼等鱼类的繁殖和索饵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大量虾、螺、蚌生长的蝶形洼地干涸,湖区以往盛产的小龙虾那年也踪迹难觅。相比渔民,干旱对渔业养殖户的影响似乎更大些,滨湖地区的四大家鱼的水产养殖损失严重。这一年的鄱阳湖中的食物链萎缩,水产资源亏缺,生态系统遭受威胁。

这一年大旱后,老张终于下定决心,不再打渔为生。

今年,鄱阳湖较历史同期提前54天进入低水位期。江西省庐山市的落星敦原本渡船才得至,如今大片河床裸露,干涸泥土中的蚌壳、螺蛳似诉说着这原是一片水域。邻县都昌的鄱阳湖区成为了草洲,11月里,紫红色的蓼子花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两个月前,这里还是水天一色。

挣扎的渔民们

“摸不准湖的脾气了,鱼也是越来越难打。”老张不住叹气。大塘村附近的鄱阳湖虽然还没有裸露出湖底,但是,渔民们发现,祖传的罩网、大钩、卡钩、布网等渔具已经很难捕捞到往日同量的鱼了。以往行船几里就能打上百斤鱼,如今有时行船两三小时到深水区才能打得到鱼。

“打渔一趟来回就五六个小时了,常常打渔赚的钱还不够油钱。”老张叹了口气说,打渔成本越来越高。

现实压力下,渔民们加速了渔具的更新换代,政府明令禁止使用的渔具暗地里登场:有“迷魂阵”之称的定置网、网格极密的耙网、机动底拖网。

“最厉害的还是电鱼。”老张说,尽管政府严禁电鱼,然而还是有不少渔民偷偷在夜里去湖中电鱼。老张也电过鱼,两条渔船拉开百来米宽渔网,柴油发动机接上电线导电到渔网上,渔船开动,电网所及之处,小鱼电死,大鱼被电晕,电网横扫过的水域在之后三天也看不见鱼。

“明明知道是造孽,但你不电别人也电,家里还有孩子要养,那你能愿意让鱼进别人家船舱?”50岁的渔民张元乐语气沉重地说。

涸泽而渔式的捕捞方式也让66岁的渔民张建国感到忧心忡忡,他说:“千百年来,鄱阳湖的水、鱼、人有一个自然循环往复的天然循环,湖养了我们一辈又一辈的人。现在这个循环已经搞坏了。”

张建国自1962年起在鄱阳湖打渔,1998年后开始从事渔业贩卖,大半辈子都飘荡在鄱阳湖上。这些年里,张建国发觉,湖里鱼类小型化、低龄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野生鱼越来越少。

受水位连年走低、捕捞强度加大及湖区采砂等综合影响,鄱阳湖渔业资源衰退明显。大塘村只是整个鄱阳湖渔业资源日益枯竭的一个缩影。

据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戴年华、江西省都阳湖渔政局发布的《鄱阳湖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显示,2000年到2006年,鄱阳湖平均年鱼类捕捞产量3.36万吨,2006年到2009年平均年鱼类捕捞产量2.9万吨。

更令人担忧的是,鄱阳湖湖区渔业品种和结构近年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10年鄱阳湖监测到的鱼类种数为84,2013监测到的鱼类种数减至60多种,这比有纪录的133种少了73 种。

“以前常见的河鲀、鲥鱼、鳗鲡等鱼已经见不到了,卖价好的刀鲚、银鱼也很少,尽是些小虾米。”张建国说。数据也显示,近5年,小龙虾和贝类已经占到捕捞总产量 50%以上,近3年该比例还在上升,主要捕捞对象已经从鱼变成了小龙虾和贝类。

“这几年3月湖水位还是很低,鱼都没办法产卵,鱼下不了仔还能指望鱼多?那受罪的就是我们这些靠水吃饭的渔民了。”老张说。

随着干旱的频繁发生,鄱阳湖鱼类的产卵场、产卵量、索饵场在不断递减。在鄱阳湖严重干旱年2006年和特大干旱年2007年中,鄱阳湖天然渔获量只有2000年至2006年平均的46%。

在大塘村,以前正常年份一年收成算下来,除开渔船渔具的维修费,可以落个4、5万块钱,完全够一家人生活。然而频现的干旱年中,渔民们单年捕鱼纯利润收入只有2万,一家人生活都困难。日常开销有时候都不得不找亲戚借。

整个鄱阳湖湖区的渔民也在锐减。中国渔业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湖区渔民从业人数为88.67万人,2011年相较2007年则下降46.3%,湖区渔民从业人数46.62万人,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就是老张转行的2009年。

运砂船

转行者不止老张。

“这个世界不断在变化,你不能老死守着祖宗传的渔业,人越来越多,湖里的鱼已经养不了这么多人了,你要开拓。”大塘村村民张健保刚满30岁,14岁时初一刚读完,他就随父亲兄长一起在鄱阳湖打渔了。

但现在,他是鄱阳湖上的一个运沙人。

相比老张这一辈渔民的被迫转行,年轻一辈对社会动向的捕捉要灵敏得多。鄱阳湖渔业资源的衰退,让张健保在2007年就转行从事航运。实际上,村里像他一样主动转行的渔民不在少数。鄱阳湖采砂业的发展,为大塘村村民提供了另一种谋生的可能。

自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长江沿岸各省开始出台法规禁止在长江采砂。大量采砂船由此进驻长江的两个通江大湖鄱阳湖、洞庭湖。2001年开始,采砂船进驻鄱阳湖。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建筑工业的发展对砂石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采砂业迅速兴起,采砂迅速崛起为一项暴利产业。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赖锡军等人所著《采砂及鄱阳湖不断增长的泄流能力:对湖泊水位降低的重新评估》的论文显示,鄱阳湖在2002至2009年间每年输出砂石量达2.36亿立方米。

“采湖砂就是用采砂泵吸湖滩的沙子,现在好多湖州都被采没了。以前湖口水道窄得多,现在水道又宽又深,鄱阳湖向长江排水能力增强,是导致鄱阳湖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赖锡军说。

2013年,赖锡军和同事们利用现场和遥感观测数据,发现星子县附近5公里的水道在2002年到2007年之间,水域面积共增加了7.3平方公里,北面近10公里的水道宽度从200米增加到800米。而比较1998年到2013年湖口形态的变化,鄱阳湖入江水道三个区域的湖底平均高度受采砂影响,在15年间分别下降了9米、3米和7米,水道的横截面积分别增加了120%、100%和75%。

将货物分转到小货船上行的大货船,和岸边沙山。摄影:刘诗蕾。

“以前河底是顺缓的,现在河底被采砂泵吸得坑坑洼洼,鱼怎么生活?渔民没法活,就养活了采砂和搞运输的。”张健保对于采砂心情始终有些复杂:“打渔的绝对不喜欢采砂的,但要生活,我能怎么办。鱼越来越少,村里的人越来越多,不可能都继承渔业。”

大塘村目前约1500位村民,分为365户人家,280户从事渔业生产,其中有60户人家从事渔业的同时从事还运输或其他副业。鄱阳湖的渔业原本是可再生资源,而这些年来的干旱、采砂等破坏了鄱阳湖渔业的可持续能力。不少年轻人都试着外出打工,然而囿于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收入不高,往往受挫回村接着打渔,或者像张健保一样靠湖砂谋生。

2007年,张健保找亲戚凑了钱,以年租金20万租下了一艘载重量1500吨的货船。从鄱阳湖的上游南昌、丰城、余干县、鄱阳县运沙到鄱阳湖入长江口的蛤蟆石码头,卖给外地大货船中转。最终这些沙子将运往安徽、上海等地的房地产建筑工地。

刚开始的时候还不错,除了油钱以及船上四位工人的工钱,张健保一年大概可以赚十来万元。

“2004年前生意红红火火,但现在房地产业也没那么好了,沙子要得也没那么多了,自然我们搞运输的也受影响,”张健保说,“当然,还是比以前打渔收入多,而且也没有打渔辛苦。”

然而,只要是靠湖吃饭,就避不开鄱阳湖水位下降的问题。9月27日,星子站以9.97米的水位跌破其10米枯水位,这意味着鄱阳湖比往年提前近两个月进入枯水期。长时间的低枯水位造成鄱阳湖航深不足、航道拥塞,船舶碰撞、搁浅事故也不时发生。

丰水时,鄱阳湖主要航道可以走1000吨的航船,现在只能走200吨的渔船。大塘村滨临的鄱阳湖水域上,不少无法靠岸的大船货物只能通过小船在水上转运。

除了大货船靠小货船分批搬运这种情况,水位低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货船分多次搬运,三趟活儿作五趟运完,油钱、工钱、船的租金都是多出来的开销。

“2000吨的小船吃水3.8米,一万吨的船吃水7、8米,水位低的时候根本去不了上游运沙。”张健保现在租的货船载重量为3000吨,年租金18万。

由于今年夏末水退得太快,张健保往上游南昌行船时,有时一趟三四天后回来发现水位大概又退了一米多。

低水位对运输而言的坏影响,到老张这里却成了好事。大货船抛锚停在湖面,但船员们还是不时需要下岸买东西,这就需要摆渡船了。岸边到货船单程20元,水位低时一天能拉30趟来回。在大塘村泊临的鄱阳湖的神灵湖湖域,有二十多条这样的摆渡船,船夫们都是村里原来的渔民。

“鄱阳湖就是这样,渔民祖祖辈辈都和湖在一起,变化有好,也就会有不好的,就是这么一个循环。”老张说:“一条路活不下来,湖会给你另一条路,不会把你逼死,我们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传统渔业生活的坚守者

转行的毕竟是少数,更多渔民沿袭着一辈辈传下来的手艺。

2016年10月26日,57岁的张茂平仍延续着10岁以来的作息,秋冬早上5点起来打渔,作息时间在夏天往往提前到凌晨两三点。渔民打渔撒网行船需要同行,与他结伴是他的妻子刘春兰。

到下午两点钟,他们终于整理好了大前天投放的虾笼,三天捕捞的虾米筛出来,能卖的只有五六斤,市场上约是180多块的价钱。好在和虾米一起被捕的还有几条棍子鱼,大概能卖个20来块钱。

“湖干旱一阵一阵的,根本摸不准。湖不一样了,人也不一样了。”让张茂平有如此感慨的是,今年他被偷了两次虾笼。盗取别人鱼虾,这对渔民而言比犯法还严重。张茂平两个儿子从小跟着他打渔,34岁的大儿子还在打渔,二儿子转行在村里专门修船。对他来说,二儿子似乎算不上转业:“我们湖里人,这辈子也离不开湖的。”

张茂平和老伴仍在坚守着传统的打鱼生活。摄影:刘诗蕾。

张茂平原打算再打十年渔退休,然而他目前身体状况似乎不再允许。随着年龄增大,老渔民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劳作的后遗症开始显现。早年摇桨行船的经历让张茂平落下了严重的肩周炎,常年近水的高强度作业,村里渔民们也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每到落雨,张茂平和妻子的关节就开始隐隐作痛。

鄱阳湖区是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数据显示,95%的鄱阳湖湖区渔民都患吸血虫病。由于血吸虫病无法根治,需避水静养,这对渔民来说几乎不可能。

“吸血虫、风湿这些还是叫得出名字的病,渔民多的是不舒服的地方。”大塘村村主任张秋林早年打过渔,对渔民辛楚有切身体会:“大山里面很多90多岁的老人,农村8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普遍,我们这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只有几个,很多渔民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手也痛脚也痛肝脏也不好。”

比起渔民们的健康状况,让这位村主任更为忧心的是村里年轻人的出路。

最近这几年,鄱阳湖湖区的一些渔村已经依傍湿地候鸟、干旱后的湖州草原景观发展起了旅游业,鱼家乐饭庄、家庭旅馆,搞得红火,这让张秋林分外羡慕。大塘村目前有两家鱼家乐饭馆,但村里空余地少房屋密集,道路交通也不太好,鱼家乐扩张发展的可能性小。

今年4月,大塘村所在的星子县已被撤销并设立庐山市,这似乎是依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庐山发展旅游业的绝佳机会。

“我们可以把一些船改造成餐饮船,让村里年轻人跟着旅游发展学一些其他技术。我们这些人已经老了,要为年轻人谋一个出路。”张秋林说。

有时张茂平夫妻俩捕鱼回来碰到老张,在老俩口看来,老张摆渡后总显得那么不痛快。老张尽量避开和渔民们讨论今天打渔的情况,有时心痒痒了,也忍不住叮嘱一句:“靠着水往北走,前几天采砂泵采了沙,水洄游,里面刀鱼多。”

干旱,采砂,污染,鄱阳湖无论如何变化,湖边人的生活还是要继续。无论晴雨,老张每天早上6点到湖边待客。10月下旬的一天,鄱阳湖涨了水,湖面上货船更密了,采砂的、运煤的、运沙的、运水泥的,货船有的缓缓运行,有的静置湖面卸转货物。风撩起水波拂过一座座船,在岸边拍打出一层薄薄的浮油。

“我们湖边上长大的人,一辈子都在湖里,血永远是渔民的血,生在湖里,也会死在湖里。”老张站在渔船上说。船缓慢地前行,船头划破湖水,螺旋桨翻搅出片片浪花。

比起上世纪90年代湖水的清澈,鄱阳湖如今的水面已黄浊不堪,但湖面上还是熟悉的味道,掺着鱼腥气的湿润,只是多了些柴油味。

转行后,老张从没梦到过捕鱼,也很少和人讲起自己对打渔的念想。在他重复多次的梦里,仍是1998年洪水泛滥的鄱阳湖,他梦到自己在波涛里掌舵摇桨,梦的结尾始终是一个扑来的滔天巨浪,将船打翻,他沉入水底,终于他和湖水、和鱼融为一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干涸的湖泊和一个渔村的变迁

鄱阳湖和一个渔村的变迁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渔船改成的摆渡船船头直抵上货船船身,站摆渡船上的小伙子跟着一阵激灵,接着拎起刚从岸边菜市场买来的新鲜蔬果,顺势一跃跳回这艘因低水位滞留湖中的货船。

摆渡船船尾的一双眼紧盯着他。待确定小伙子完全安全后,这双眼的主人——舵手老张才压稳船上的发动机挂机,紧握挂档杆的右手腕用力一转,这艘载有五位乘客的船继续划破黄浊的鄱阳湖面,驶向另一艘货船。

轰鸣的柴油机发动声中,老张驾驶着渔船在货船间灵活穿行,搅碎的柴油星子渗入到空气中。

这是10月中旬的一天,靠近江西省庐山市南康镇大塘村的湖面上,二十多艘货船因水位低而不得不搁浅抛锚,等待水位上升再出发。

湖面上不远处的采砂船还在作业,湖沙在岸上被堆成成一座座沙山,等待卡车来装运到开往江苏、安徽等地的货船上,这些货船会把这些湖沙运往当地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

不远处的河滩上散落着干瘪死鱼,散发出轻微的腥臭味,一旁是十多艘停搁已久的铁皮渔船。

隔着百米来远,是老张住的渔村——大塘村,这个地处匡山蠡水之间的小渔村西侧就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境内的鄱阳湖面积占到了整个湖区的97%以上,最高洪水位时水域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

老张在2009年的一场大旱后就不再打鱼转而做起了摆渡生意。摄影:刘诗蕾。

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调蓄湖泊,鄱阳湖是唯一代表中国入选世界生命湖泊网的淡水湖,是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和种质资源库。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6年以来,鄱阳湖干旱频发,其常年丰水期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甚至在2004年锐减为245平方公里。

令老张没想到的是,频发的湖区干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生活。他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打鱼营生,转而在湖上做起了摆渡生意。而在大塘村,像老张一样转行做其他营生的渔民并不少见。

鄱阳湖渔业发展区包括江西省南昌、九江、上饶3市下辖的9县,湖区专业渔业人口10万人。对这片湖水养育的祖祖辈辈的渔民们来说,鄱阳湖的干旱频发也让很多渔民的生活动荡不安。

曾经的好日子

今年夏,鄱阳湖流域也遭遇了本世纪以来最大洪水,鄱阳湖水域面积在7月11日达到4071平方公里。然而汛期过后,湖水水位骤降,大塘村临近就是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该站的水文数据显示,星子站在今年9月27日就已跌破10米枯水位,达到9.97米,标志着鄱阳湖进入枯水期。

与此同时,湖区面积也锐减。10月18日,湖区面积仅剩下575平方公里,百天内,鄱阳湖缩水3496平方公里。

“越来越不正常了,鄱阳湖今年洪水刚过去,水就猛退,鱼也跟着被冲到了长江。”老张一边说一边给船舱台板铺上坐垫。

老张原名张丁元,个子一米六出头精瘦身上常年套着件迷彩薄外套,身形动作总透着股水上人家的利索。他皮肤黑亮皱纹沟壑般皲裂的脸上却嵌了双灵动的大眼睛他眼神过于清亮总让人觉得和他年纪不符。

和村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更早出生的那代人一样,56岁的老张也没上过学堂,但他识些字,会基础算数,凭着祖传捕鱼技术和生活智慧生活至今。

大塘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姓张,口耳相承的宗族历史里,张姓祖先自南宋起打鱼,祖祖辈辈都是喝着鄱阳湖水长大的。

大塘村的村民原住在14公里外的花桥乡。1960年代,响应政府建设水利工程的号召,花桥乡临近的蓼花池湖域作为鄱阳湖一部分被围建,一些村民在岔湖蓼花池打渔,更多村民在鄱阳湖打渔。

1973年,政府提出“连家渔船”改造政策。花桥乡40户人家在第二年搬来了鄱阳湖边的山丘上,八栋砖木结构的平房,就成了最初的大塘村。相比大塘村,花桥乡地处低洼,海拔要低十来米。每当鄱阳湖发洪水,花桥乡就有一批房屋农田被毁,受灾村民就此搬来新村。上世界九十年代初,房田被毁的老张带着老婆孩子搬来了大塘村。

“搬来大塘村就在鄱阳湖打鱼,但是谁晓得现在湖会变成这个鬼样子。”老张把船停靠在岸边,不远处采砂船还在作业,他语速忽然缓了下来:“那时候鄱阳湖,真的是个神仙位置啊。”

岸边的渔船。摄影:刘诗蕾。

在老张记忆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鄱阳湖总是烟波浩渺。晨曦里,一艘艘乌篷船撩破水面,他摇桨,妻子撒网。湖水清冽,渴了就直接用葫芦瓢在湖里舀瓢水喝。那时候,一天之内几乎能看到两次江豚。暮至时分,晚霞浓郁,渔船摇桨归家前再撒一片渔网,墨绿绳网搅碎了湖面上夕阳。

鄱阳湖面渔船泛浪的壮丽景象,唐代诗人王勃也曾在诗里描绘过: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也是上世纪90年代,鄱阳湖的渔业由传统渔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过渡。湖面的木筏船渐渐被机动铁皮船替代,老张就是在上世纪末换上机动船的,一小时水程从几公里迅增至十几公里。捕捞工具的更新换代大大提高了捕捞效率,加上洪水年份较多,鄱阳湖在上世纪90年代捕捞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1998年大水那一年,鄱阳湖的鱼类捕捞量甚至高达7.19万吨。

“这辈子捕鱼最多的一天捕了一千多斤鱼,那年鱼多,大渔网、钩子就能捕到很多鱼了。”老张的捕鱼量最高纪录也定格在了1998年。鄱阳湖的年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1436亿立米,然而在1998年的年径流量达到2429亿立米。上游渔业养殖户的围垦被大洪水空冲破,数不尽的家养鱼全冲了下来。风雨平静的日子里,渔民们一天也能打个800来斤鱼。

越来越异常的水位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面世之前,鄱阳湖与长江、江西省内“五河”来水、以纯自然的方式上演“三角戏”,鄱阳湖上承江西省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来水,下接长江,作为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通江大湖之一和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鄱阳湖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

在鄱阳湖渔民心中,最理想的水情应该是这样的:3月回暖时,鄱阳湖水位上涨,湖区12至17米之间的草洲被淹没成鱼类索饵场和天然产卵场,鲤鱼、鲫鱼等开始在湖水滋润的草洲上产卵。

待3月20日到6月20日春季禁渔期结束后,鄱阳湖丰水期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渔民乘船打渔。10月起鄱阳湖开始退水,到冬季枯水期,鄱阳湖往往“瘦身”至几百平方公里,其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相差几十倍。

受入湖五河来水和长江干流水位双重影响,鄱阳湖水位年变幅通常高达10米,湖区水域常年呈现“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景象。正是这种沿袭千年的时令性水陆交替的特殊景观,为鄱阳湖湖滩草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温床。

然而近十多年来,鄱阳湖传承千年的有序湖水涨落却越发异常起来,最明显的变化是鄱阳湖的枯水期多次被拉长并提前。据《江西日报》报道,自2003年以来,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月份由以往的12月提前至11月甚至10月,个别枯水年份,鄱阳湖最低水位来临日期甚至提前165天。

变化大致始于2000年。

这一年,受上游五河来水少、长江上游等水利工程建设和极端气候的影响,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长已成常态化。

此后历年,鄱阳湖的干旱情况频发,而且旱情越来越严重。

《江西日报》给出的水文监测数据显示,沿湖流域2001年和2006年发生严重干旱,2003年、2007年和2009年发生特大干旱。

江西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江西的一场大旱中,鄱阳湖水位大幅度降低,最低水位只有7米多。

2006年8至11月份,鄱阳湖持续出现异常低水位,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连续四个月突破历史同期最低。令水文专家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一年,鄱阳湖水位持续在13 米以下的日子比往年提前70多天。

原因首先是大的气候环境变化。气象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鄱阳湖流域年平均降雨量比1956年至2000年平均降雨量减少330亿立方米,减少幅度为12%。

另外,本世界初,长江上游修建的大坝和水库越来越多。“来自长江上游的库坝在蓄水期对鄱阳湖造成了‘拉空’,这也是造成非自然因素的持续低枯水位。”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年华说,长江水库群在汛后集中蓄水运行,进一步造成鄱阳湖水位降低、水量减少。

获得国家水利部验收,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曾就三峡工程运用后对鄱阳湖及江西“五河”的影响开展专题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每年9月至10月是三峡水库蓄水期,正值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及“五河”进入枯水期,鄱阳湖区开始退水。结论显示,三峡水库调度在每年10月至11月蓄水期对鄱阳湖水位影响最大,造成了鄱阳湖的枯水干旱情况的提前和加剧。

此外,鄱阳湖区的采砂活动也造成湖区河道下切,水位下降严重。

当年行船处,而今垂钓亭。摄影:刘诗蕾。

对于老张来说,2009年鄱阳湖遭遇的一场大干旱更令他印象深刻。

当年的旱灾属于严重年份,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国有15个省(区、市)的89座城市出现不同程度供水短缺。

这一年鄱阳湖大旱,鄱阳湖年水域面积均值为1387平方公里,枯水期面积均值为53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最小时仅有258平方公里。鄱阳湖星子站最低水位跌破8米极枯水位,仅为7.49米。

对于鄱阳湖上游的“五河”入湖口而言,那年干旱导致几十个鱼类产卵场干涸,鲤鱼、鲫鱼等鱼类的繁殖和索饵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大量虾、螺、蚌生长的蝶形洼地干涸,湖区以往盛产的小龙虾那年也踪迹难觅。相比渔民,干旱对渔业养殖户的影响似乎更大些,滨湖地区的四大家鱼的水产养殖损失严重。这一年的鄱阳湖中的食物链萎缩,水产资源亏缺,生态系统遭受威胁。

这一年大旱后,老张终于下定决心,不再打渔为生。

今年,鄱阳湖较历史同期提前54天进入低水位期。江西省庐山市的落星敦原本渡船才得至,如今大片河床裸露,干涸泥土中的蚌壳、螺蛳似诉说着这原是一片水域。邻县都昌的鄱阳湖区成为了草洲,11月里,紫红色的蓼子花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两个月前,这里还是水天一色。

挣扎的渔民们

“摸不准湖的脾气了,鱼也是越来越难打。”老张不住叹气。大塘村附近的鄱阳湖虽然还没有裸露出湖底,但是,渔民们发现,祖传的罩网、大钩、卡钩、布网等渔具已经很难捕捞到往日同量的鱼了。以往行船几里就能打上百斤鱼,如今有时行船两三小时到深水区才能打得到鱼。

“打渔一趟来回就五六个小时了,常常打渔赚的钱还不够油钱。”老张叹了口气说,打渔成本越来越高。

现实压力下,渔民们加速了渔具的更新换代,政府明令禁止使用的渔具暗地里登场:有“迷魂阵”之称的定置网、网格极密的耙网、机动底拖网。

“最厉害的还是电鱼。”老张说,尽管政府严禁电鱼,然而还是有不少渔民偷偷在夜里去湖中电鱼。老张也电过鱼,两条渔船拉开百来米宽渔网,柴油发动机接上电线导电到渔网上,渔船开动,电网所及之处,小鱼电死,大鱼被电晕,电网横扫过的水域在之后三天也看不见鱼。

“明明知道是造孽,但你不电别人也电,家里还有孩子要养,那你能愿意让鱼进别人家船舱?”50岁的渔民张元乐语气沉重地说。

涸泽而渔式的捕捞方式也让66岁的渔民张建国感到忧心忡忡,他说:“千百年来,鄱阳湖的水、鱼、人有一个自然循环往复的天然循环,湖养了我们一辈又一辈的人。现在这个循环已经搞坏了。”

张建国自1962年起在鄱阳湖打渔,1998年后开始从事渔业贩卖,大半辈子都飘荡在鄱阳湖上。这些年里,张建国发觉,湖里鱼类小型化、低龄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野生鱼越来越少。

受水位连年走低、捕捞强度加大及湖区采砂等综合影响,鄱阳湖渔业资源衰退明显。大塘村只是整个鄱阳湖渔业资源日益枯竭的一个缩影。

据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戴年华、江西省都阳湖渔政局发布的《鄱阳湖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显示,2000年到2006年,鄱阳湖平均年鱼类捕捞产量3.36万吨,2006年到2009年平均年鱼类捕捞产量2.9万吨。

更令人担忧的是,鄱阳湖湖区渔业品种和结构近年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10年鄱阳湖监测到的鱼类种数为84,2013监测到的鱼类种数减至60多种,这比有纪录的133种少了73 种。

“以前常见的河鲀、鲥鱼、鳗鲡等鱼已经见不到了,卖价好的刀鲚、银鱼也很少,尽是些小虾米。”张建国说。数据也显示,近5年,小龙虾和贝类已经占到捕捞总产量 50%以上,近3年该比例还在上升,主要捕捞对象已经从鱼变成了小龙虾和贝类。

“这几年3月湖水位还是很低,鱼都没办法产卵,鱼下不了仔还能指望鱼多?那受罪的就是我们这些靠水吃饭的渔民了。”老张说。

随着干旱的频繁发生,鄱阳湖鱼类的产卵场、产卵量、索饵场在不断递减。在鄱阳湖严重干旱年2006年和特大干旱年2007年中,鄱阳湖天然渔获量只有2000年至2006年平均的46%。

在大塘村,以前正常年份一年收成算下来,除开渔船渔具的维修费,可以落个4、5万块钱,完全够一家人生活。然而频现的干旱年中,渔民们单年捕鱼纯利润收入只有2万,一家人生活都困难。日常开销有时候都不得不找亲戚借。

整个鄱阳湖湖区的渔民也在锐减。中国渔业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湖区渔民从业人数为88.67万人,2011年相较2007年则下降46.3%,湖区渔民从业人数46.62万人,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就是老张转行的2009年。

运砂船

转行者不止老张。

“这个世界不断在变化,你不能老死守着祖宗传的渔业,人越来越多,湖里的鱼已经养不了这么多人了,你要开拓。”大塘村村民张健保刚满30岁,14岁时初一刚读完,他就随父亲兄长一起在鄱阳湖打渔了。

但现在,他是鄱阳湖上的一个运沙人。

相比老张这一辈渔民的被迫转行,年轻一辈对社会动向的捕捉要灵敏得多。鄱阳湖渔业资源的衰退,让张健保在2007年就转行从事航运。实际上,村里像他一样主动转行的渔民不在少数。鄱阳湖采砂业的发展,为大塘村村民提供了另一种谋生的可能。

自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长江沿岸各省开始出台法规禁止在长江采砂。大量采砂船由此进驻长江的两个通江大湖鄱阳湖、洞庭湖。2001年开始,采砂船进驻鄱阳湖。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建筑工业的发展对砂石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采砂业迅速兴起,采砂迅速崛起为一项暴利产业。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赖锡军等人所著《采砂及鄱阳湖不断增长的泄流能力:对湖泊水位降低的重新评估》的论文显示,鄱阳湖在2002至2009年间每年输出砂石量达2.36亿立方米。

“采湖砂就是用采砂泵吸湖滩的沙子,现在好多湖州都被采没了。以前湖口水道窄得多,现在水道又宽又深,鄱阳湖向长江排水能力增强,是导致鄱阳湖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赖锡军说。

2013年,赖锡军和同事们利用现场和遥感观测数据,发现星子县附近5公里的水道在2002年到2007年之间,水域面积共增加了7.3平方公里,北面近10公里的水道宽度从200米增加到800米。而比较1998年到2013年湖口形态的变化,鄱阳湖入江水道三个区域的湖底平均高度受采砂影响,在15年间分别下降了9米、3米和7米,水道的横截面积分别增加了120%、100%和75%。

将货物分转到小货船上行的大货船,和岸边沙山。摄影:刘诗蕾。

“以前河底是顺缓的,现在河底被采砂泵吸得坑坑洼洼,鱼怎么生活?渔民没法活,就养活了采砂和搞运输的。”张健保对于采砂心情始终有些复杂:“打渔的绝对不喜欢采砂的,但要生活,我能怎么办。鱼越来越少,村里的人越来越多,不可能都继承渔业。”

大塘村目前约1500位村民,分为365户人家,280户从事渔业生产,其中有60户人家从事渔业的同时从事还运输或其他副业。鄱阳湖的渔业原本是可再生资源,而这些年来的干旱、采砂等破坏了鄱阳湖渔业的可持续能力。不少年轻人都试着外出打工,然而囿于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收入不高,往往受挫回村接着打渔,或者像张健保一样靠湖砂谋生。

2007年,张健保找亲戚凑了钱,以年租金20万租下了一艘载重量1500吨的货船。从鄱阳湖的上游南昌、丰城、余干县、鄱阳县运沙到鄱阳湖入长江口的蛤蟆石码头,卖给外地大货船中转。最终这些沙子将运往安徽、上海等地的房地产建筑工地。

刚开始的时候还不错,除了油钱以及船上四位工人的工钱,张健保一年大概可以赚十来万元。

“2004年前生意红红火火,但现在房地产业也没那么好了,沙子要得也没那么多了,自然我们搞运输的也受影响,”张健保说,“当然,还是比以前打渔收入多,而且也没有打渔辛苦。”

然而,只要是靠湖吃饭,就避不开鄱阳湖水位下降的问题。9月27日,星子站以9.97米的水位跌破其10米枯水位,这意味着鄱阳湖比往年提前近两个月进入枯水期。长时间的低枯水位造成鄱阳湖航深不足、航道拥塞,船舶碰撞、搁浅事故也不时发生。

丰水时,鄱阳湖主要航道可以走1000吨的航船,现在只能走200吨的渔船。大塘村滨临的鄱阳湖水域上,不少无法靠岸的大船货物只能通过小船在水上转运。

除了大货船靠小货船分批搬运这种情况,水位低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货船分多次搬运,三趟活儿作五趟运完,油钱、工钱、船的租金都是多出来的开销。

“2000吨的小船吃水3.8米,一万吨的船吃水7、8米,水位低的时候根本去不了上游运沙。”张健保现在租的货船载重量为3000吨,年租金18万。

由于今年夏末水退得太快,张健保往上游南昌行船时,有时一趟三四天后回来发现水位大概又退了一米多。

低水位对运输而言的坏影响,到老张这里却成了好事。大货船抛锚停在湖面,但船员们还是不时需要下岸买东西,这就需要摆渡船了。岸边到货船单程20元,水位低时一天能拉30趟来回。在大塘村泊临的鄱阳湖的神灵湖湖域,有二十多条这样的摆渡船,船夫们都是村里原来的渔民。

“鄱阳湖就是这样,渔民祖祖辈辈都和湖在一起,变化有好,也就会有不好的,就是这么一个循环。”老张说:“一条路活不下来,湖会给你另一条路,不会把你逼死,我们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传统渔业生活的坚守者

转行的毕竟是少数,更多渔民沿袭着一辈辈传下来的手艺。

2016年10月26日,57岁的张茂平仍延续着10岁以来的作息,秋冬早上5点起来打渔,作息时间在夏天往往提前到凌晨两三点。渔民打渔撒网行船需要同行,与他结伴是他的妻子刘春兰。

到下午两点钟,他们终于整理好了大前天投放的虾笼,三天捕捞的虾米筛出来,能卖的只有五六斤,市场上约是180多块的价钱。好在和虾米一起被捕的还有几条棍子鱼,大概能卖个20来块钱。

“湖干旱一阵一阵的,根本摸不准。湖不一样了,人也不一样了。”让张茂平有如此感慨的是,今年他被偷了两次虾笼。盗取别人鱼虾,这对渔民而言比犯法还严重。张茂平两个儿子从小跟着他打渔,34岁的大儿子还在打渔,二儿子转行在村里专门修船。对他来说,二儿子似乎算不上转业:“我们湖里人,这辈子也离不开湖的。”

张茂平和老伴仍在坚守着传统的打鱼生活。摄影:刘诗蕾。

张茂平原打算再打十年渔退休,然而他目前身体状况似乎不再允许。随着年龄增大,老渔民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劳作的后遗症开始显现。早年摇桨行船的经历让张茂平落下了严重的肩周炎,常年近水的高强度作业,村里渔民们也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每到落雨,张茂平和妻子的关节就开始隐隐作痛。

鄱阳湖区是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数据显示,95%的鄱阳湖湖区渔民都患吸血虫病。由于血吸虫病无法根治,需避水静养,这对渔民来说几乎不可能。

“吸血虫、风湿这些还是叫得出名字的病,渔民多的是不舒服的地方。”大塘村村主任张秋林早年打过渔,对渔民辛楚有切身体会:“大山里面很多90多岁的老人,农村8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普遍,我们这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只有几个,很多渔民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手也痛脚也痛肝脏也不好。”

比起渔民们的健康状况,让这位村主任更为忧心的是村里年轻人的出路。

最近这几年,鄱阳湖湖区的一些渔村已经依傍湿地候鸟、干旱后的湖州草原景观发展起了旅游业,鱼家乐饭庄、家庭旅馆,搞得红火,这让张秋林分外羡慕。大塘村目前有两家鱼家乐饭馆,但村里空余地少房屋密集,道路交通也不太好,鱼家乐扩张发展的可能性小。

今年4月,大塘村所在的星子县已被撤销并设立庐山市,这似乎是依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庐山发展旅游业的绝佳机会。

“我们可以把一些船改造成餐饮船,让村里年轻人跟着旅游发展学一些其他技术。我们这些人已经老了,要为年轻人谋一个出路。”张秋林说。

有时张茂平夫妻俩捕鱼回来碰到老张,在老俩口看来,老张摆渡后总显得那么不痛快。老张尽量避开和渔民们讨论今天打渔的情况,有时心痒痒了,也忍不住叮嘱一句:“靠着水往北走,前几天采砂泵采了沙,水洄游,里面刀鱼多。”

干旱,采砂,污染,鄱阳湖无论如何变化,湖边人的生活还是要继续。无论晴雨,老张每天早上6点到湖边待客。10月下旬的一天,鄱阳湖涨了水,湖面上货船更密了,采砂的、运煤的、运沙的、运水泥的,货船有的缓缓运行,有的静置湖面卸转货物。风撩起水波拂过一座座船,在岸边拍打出一层薄薄的浮油。

“我们湖边上长大的人,一辈子都在湖里,血永远是渔民的血,生在湖里,也会死在湖里。”老张站在渔船上说。船缓慢地前行,船头划破湖水,螺旋桨翻搅出片片浪花。

比起上世纪90年代湖水的清澈,鄱阳湖如今的水面已黄浊不堪,但湖面上还是熟悉的味道,掺着鱼腥气的湿润,只是多了些柴油味。

转行后,老张从没梦到过捕鱼,也很少和人讲起自己对打渔的念想。在他重复多次的梦里,仍是1998年洪水泛滥的鄱阳湖,他梦到自己在波涛里掌舵摇桨,梦的结尾始终是一个扑来的滔天巨浪,将船打翻,他沉入水底,终于他和湖水、和鱼融为一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