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至6月1日,2023中国(川渝)民族戏剧创新与发展大会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报告发言、分组讨论、剧目观摩和集中研讨。会上来自川渝两地的专家、学者、编剧及导演,围绕新时代川渝民族戏剧创新与发展进行交流,探讨了藏戏、彝戏、羌戏、土家戏等剧种的生存境况、现有剧目、发展方向、戏剧形态、艺术特点以及推动川渝民族戏剧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享了当前川渝民族戏剧的调研成果。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唤醒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是延续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
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重庆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申列荣在报告发言中指出,根据重庆民族戏剧的发展情况,结合大量的调研成果,分析了民族戏剧当前的困难和困境。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唤醒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是延续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保护、传承、抢救民族戏剧中,我们仍然需要负重前行,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推动民族戏剧的创新和发展,让民族文化的血脉延续传承,焕发生机。
民族戏剧一定要保持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的历史,继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
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李祥林教授作了《川渝多民族戏剧的文化风采》的报告,指出川渝戏剧有着唇齿相依的文化关联,藏、羌、彝、苗、土家等民族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结合藏戏、羌戏、彝戏、土家戏等剧种,剖析民族戏剧的形成和衍变,探讨民族戏剧的现状和未来,强调民族戏剧一定要保持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的历史,继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

发展彝剧首先要回溯到彝族文化的“根”和“源”,要梳理现代戏剧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庆春教授作了《当代中国“彝剧”改革与发展简论》报告发言,指出我们的文明史就是多民族共生共融的历史,发展彝剧首先要回溯到彝族文化的“根”和“源”,要梳理现代戏剧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再重新思考、归纳、提炼彝剧的基本要素和规定,升华彝剧的观念、改进舞台呈现的技术,将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相结合。
此次大会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承办,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协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袁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江卫宁出席大会并致辞。四川和重庆部分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编剧、高校师生、演职人员等参加了会议。
对彝族仪式剧《月亮之歌》剧本的经典片段朗读和观摩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羌族歌舞剧《云上的呼唤》,让所有参会人员近距离感受到了民族戏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