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双
3000万的投资,是《驴得水》投资成本的3倍,票房却还不如《驴得水》的一个零头。
同样是小成本电影,《不离不弃》投资高、有明星,票房却惨不忍睹,而《驴得水》投资仅1000万,没任何明星,却在上映后连续4日蝉联日票房冠军,上映6天票房破亿,目前更是突破1.5亿,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
除了两部电影的影片质量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就是——宣发!
《驴得水》的宣发是近年来除了《失恋33天》之外最好的案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驴得水》到底是怎样用最基本的宣发手段,实现的四两拨千斤呢?
一,找准受众,精准定位影片类型
无论院线还是网大,宣发的目的都是让电影找到它的核心观众。对于一部影片来说,如何明确定位、如何打动观众、如何有效激发观影消费动机,非常关键。
在试映调研期,《驴得水》出品方猫眼根据影片试映调研和平台大数据分析发现,该片的主要目标观影人群是一、二线城市21-30岁之间的年轻人,而且对开心麻花品牌认同感比较高。
可以说,该观众群体对品质要求较高,对喜剧、黑色幽默等影片类型认知度最强。
因此,片方最终明确了影片定位是一部开心麻花的黑色幽默喜剧。在确定类型之后,自然形成了影片的宣发策略,即主打开心麻花喜剧,全力做口碑,搞定核心观众之后,再将影响力辐射到普通大众,实现口碑发酵。
二,“校园巡演+千场点映”打透核心观众
在明确了影片定位和宣发策略之后,针对影片受众,做好完善的宣传方案。对于《驴得水》来说,第一步是选择对《开心麻花》品牌认可度较高的一、二线城市,从10月上旬开始路演,路演场地优先选择设在当地高校,并为此策划了 “《驴得水》高校行”校园巡演活动。
之所以选择高校,就是为了首先打透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25-29岁之间年轻人和开心麻花的粉丝们,调动核心观影人群的兴趣,充分激发口碑势能。
在为期半个多月的路演中,一众主创奔赴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沈阳、广州、成都等地,与当地高校大学生互动。并邀请主要媒体人、影评人这些意见领袖给影片打分,使影片成为小众群体当中的“年度最佳喜剧”。
在路演开始之后不久,猫眼根据平台实时数据反馈发现,《驴得水》这样一部典型的“慢热”影片,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口碑发酵和扩散,因此片方迅速磋商决定将上映时间推迟一周,以便用充分完成口碑发酵、提高影片热度。
与路演节奏同步,猫眼也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宣传物料,民国人物关系海报、波普版海报、预告片等。此外,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紧贴“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使得影片热度一路走高。
可以发现,无论是线下路演、物料还是线上话题等等,实际上都是宣发的传统手段,但不同的是精准且高效。从路演场地(高效),到口碑传播(意见领袖),到关键物料(有逼格的海报)都瞄准了最核心的影迷群体,将影片打造出超出观众预期的高口碑。
实际上,此时的口碑还并不是做给观众看得,而是做给院线看的!高口碑增强了院线经理的信心,为影片的发行铺平了道路。
《驴得水》上映第一日便拿下近25%的排片,并且在后几天稳定的维持在20%以上,28日首映票房得以顺利引爆,首周末票房也达到5818万。
三,“圈层营销”将影片从核心观众想大众发酵
在前期的宣发蓄势下,《驴得水》上映后获得了超高的口碑,豆瓣评分高达8.4,核心的大学生、开心麻花迷、影迷群体已经帮助影片奠定了首周末票房根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针对影片进行下一轮宣传,《驴得水》很容易沦为一部小众圈子里自娱自乐的影片。必须在高口碑形成之后,将影片影响力辐射到更广的人群。
于是从10月30日开始,《驴得水》陆续发布更侧重剧情展示的预告片、映后特辑和删减片段,引导大众对影片故事层面进行关注。其中任素汐版主题曲《我要你》MV更是大受欢迎。
一般情况下,主题曲都是在首映之前就面向大众,但片方前期发现观众大都会喜欢张一蔓这个角色,故借口碑扩散推广物料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任素汐版主题曲MV在朋友圈大范围传播,猫眼观看人数超过40万次。
在媒体选择上,第二阶段重点选择情感、八卦、90后等大众类媒体,宣传口径也从“高逼格”往“接地气”方向转移,话题如“看驴得水里的张一曼,你如何评价这种女人”、“任素汐:我没美貌,也没法做第二个马丽”等。
在高口碑影响下,《驴得水》在第二阶段开始和数十家生活类、教育类、资讯类、壁纸类等APP合作,并与美团外卖策划“好笑又好吃”品牌物料,将影片品牌和口碑向大众消费群体进一步进行扩散。
《驴得水》由此实现了从深至广最后一棒口碑扩散,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从微信群、外卖平台等各种不同的渠道了解到这部当下正“火”的影片,而且看到越来越多亲朋好友在谈论《驴得水》,影片口碑影响面被进一步放大。
最终在口碑势能推动下,《驴得水》票房能量全面爆发,在10月31日《驴得水》票房逆袭超过《但丁密码》后以日票房超过1000万的势头稳定上升,直至11月3日顺利破亿。
从头到尾,《驴得水》的宣发并无大动作、大创意,却做到了用传统手段达到最好的效果,值得所有影片学习,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小成本影片最重要的是核心观众口碑,前期要集中力量,主打核心观众,让意见领袖形成高口碑
第二,精准,精准,再精准!无论是海报、标语还是媒体稿件,都要有所目的,在精准的情况下,传统的手段也能达到高光的表现。
第三,充分利用线上传播,但还是一定要精准,针对不同媒体做话题。
第四,充分借势、利用资源
在首映式上,《驴得水》邀请陆川、斯琴高娃、叫兽易小星、路金波、高晓攀等首都文艺人士受邀出席,引发媒体新一轮报道。很多人都说没人脉没关系,其实仔细想想,大家都有可以调动的资源,能不能用到刀刃上就看自己了。
第五,灵活应变,根据影片特点调整宣发重点,比如《驴得水》的主题曲MV、临时调档等。
总而言之,电影宣发需要战略上精准精准,战术上灵活灵活。当然,口碑发酵,首先要建立在影片质量上,如果片子不好还是别折腾了,否则等来的不是发酵,而是崩塌……
参考资料:猫眼、中国娱乐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