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我已经62岁了,等不及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我已经62岁了,等不及了

成长、内敛、父权,是李安电影永恒的主题,而在120帧的格式飞跃上连李安也表示是一次冒险。

李安很焦虑。在参加月初台北首映时,他接连在三个场合重复了“我的心里是很忐忑不安的”,来到北京的第一个白天他把自己锁在了房间内,下午是媒体见面,晚上是首映礼,面对的都是同行、导演和业内人士。

当天下午,他换上了羊毛茄克带着儿子李淳和男主角乔·阿尔文出现在了大众面前。与台北发布会类似的是,李安与两位演员都坐在前台回答主持人和台下媒体的提问。“好久没见,”神情略显紧张,“我虽然今年62岁了(但)还在成长,好像这些年轻人一样。”

直到他出席清华大学与冯小刚、贾樟柯的对谈时,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才卸下了心防:“昨天放映观众反应非常好,我感到很安慰。”次日参加上海站宣传时,李安被拍到坐在上海影城1号厅的一侧,与观众一同看完了自己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下称《比利·林恩》)。事后,他又强调了一次“这几天的经验(历)让我感觉非常安慰,我很兴奋。因为我这么快手快脚拿出来,其实心里是非常不安的,不知道观众会怎么反应。”

同一时间,豆瓣上出现了第一波影评,公号“奇遇电影”的运营者、影评人亵渎电影给《比利·林恩》打出了四星,并且撰文称“我并没有感觉到4K120帧3D版本和普通的24帧2D版本在本质上有太大的不一样,我前后看过这两版,真正让我记住的都只是故事本身。”而豆瓣电影主编影志也说,“120帧初体验,文戏部分无直观差别,每个人的脸都清晰如潮红,纤毫毕现”。

贾樟柯也在清华大学的对谈活动中,评价李安的新片的3D效果具有“超强的逼真性”,而且电影中很多场景摆设、特写镜头、呈现人脸的立体感,跟内容很好地结合到一起。同以往相比,《比利·林恩》运用了很多主观的镜头,把观众的视点改变了,这时候“好像我们是其中一个角色”。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月前在纽约电影节首映后,影评网站烂番茄上《比利·林恩》的新鲜度只有36%,而更加专业的MetaCritic上评分还不到60分。北美的影评人普遍认为,“尽管电影有着崇高的目标,不过缺少了强有力的剧本去实现当初的构想,而且他们眼中的技术创新(120帧)又时常令人分心。”

李安很困惑,为什么北美评价与他在内地收获到的好评有着天壤之别。以至于在参加完中国首映活动后,李安以一口平和的语气感慨说:“美国人比较顽固一点,技术归技术的,他们分得很开,所以他对视觉效果会有一个期待。”

其实半年前的拉斯维加斯电影放映业展会(CinemaCon)上,李安通过“未来电影研讨会”平台放映了11分钟的片段,结果是这段试映好评如潮,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标准总监霍华德·路克甚至表示“还在抖”、“看呆了”。他心想,人们应该乐于接受并且喜欢这一新技术运用到电影中去。

从第一部作品《推手》开始,李安就是一个很在意结果的人。他的伯乐、电影监制徐立功回忆道,《推手》1991年在台湾上映的时候,李安和他每天到影院门口看观众排队买票,坐下来看观众的反应。李安说:“你知道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我是很孤独的。我只有到影院,才可以找到我的相处氛围。”

显然,李安把电影看作了生命中的一部分。“观众感动我,可以体会到他们对我电影的喜爱;观众快乐的笑,我很受鼓励;观众批评的话,我好知道这部片子出了哪些问题。”当他坐在上海影城120帧影厅里的时候,除了观察观众的反应之外,李安还说:“除了偏红,上海影城是他至今看到效果最好的,甚至比纽约电影节首映的效果都好很多。”

李安对于电影的态度一直诚惶诚恐。之前他和制片人兼编剧的詹姆斯·夏姆斯合作描述南北战争的影片《与恶魔共骑》时,影片在美国本土只捞回了600多万美元的票房,都不足成本的1/5,外国更别提了,有些地区出现了不收货不付款的状况。李安在口述中说到,“当时心里很难受,詹姆斯给我写了一封长达二十页的陈情书,述说推动该片的辛苦。”事后,他找了詹姆斯到酒吧去喝苏格兰威士忌,这位与他合拍过8部电影的老搭档安慰李安,《与恶魔共骑》是1999年赔钱率最高的片子,最好不要从这次经验(历)里学到太多东西。

李安并没有忘记上次教训,而是以《比利·林恩》再度回归战争题材。在制片商之一的Studio 8创始人杰夫·罗宾诺夫眼中,李安“不仅很有创意、很聪明,(而且)一直在尝试技术突破,提升观影体验”。他随着整个团队一起来到了中国,创立Studio 8之前,杰夫·罗宾诺夫的身份是华纳兄弟影业总裁,曾相中了《记忆碎片》时期的克里斯托弗·诺兰,举荐他来执导《蝙蝠侠》三部曲。

《比利·林恩》算得上是Studio 8的第一部制片作品。最初这个项目在一家英国公司手上,随后索尼电视娱乐旗下的三星电影公司接受了这一项目,促成了与Studio 8共同开发。Studio 8的中国买家、复星集团影视投资部董事总经理黄竞彦回忆说,凭借杰夫·罗宾诺夫与李安儿子李淳的私交(两人曾合作了华纳兄弟发行的《宿醉2》),两人早早就找到了李安,让他来执导这部作品。另一方面,复星入股的博纳影业则在项目成立初期拿到了内地发行权。

《比利·林恩》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战题材电影。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本·方丹的同名畅销小说,它讲述了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与其他幸存的突击小队成员,因为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3分43秒的激战,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被邀请到本土球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后,在此期间遭遇的一系列事从而使他逐步意识到关于战争的实质与国家的真相。

李安说,最初拿到小说的时候,他反复读了很多遍。这场在美国举行的半场秀,存在着虚伪、盛大的假象,它是人们对所谓英雄主义的一种投射,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小说中回忆军人在战争上的情节,“我觉得能够很好地检视人性跟社会”。在上手《比利·林恩》之前,他就已经准备好了120帧的拍摄格式。

电影一直被称作是“24格的真理”,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的导演戈达尔曾这么形容。它意味着1秒里包含了24个画面,120帧相当5倍于普通电影的素材。24帧的标准最早在有声电影时期就已经确立,从默片时代过渡的这段时期引入了同期录音技术,恰好是将声画录制到胶片上。当时24帧/秒能够保证最高的声音清晰度,而没有采取更高帧数的格式是出于成本的考虑。

不过电影人一直没有放弃对高帧数电影的追求。35年前,道格拉斯·特鲁姆布(《2001太空漫步》、《星球大战》、《银翼杀手》特效导演)曾发明了60帧的肖斯康(Showscan)格式,并且运用于自己的电影《尖端大风暴》中。可惜当时“好莱坞八大”之一的米高梅公司最后退出了新格式的发布计划,理由是影院的改装成本令他们望而却步。特鲁姆布也因此淡出电影行业,在2011年才成立了Showscan视效工作室回归特效制作。

同一时间,《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在2012年的CinemaCon上展示了48帧的《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片段,业界一片哗然。有放映师表示,这部电影“看上去像是一部电视电影,一切都太清楚、太真实了。对比度有问题,画面的内容看上去不是太亮就是太暗。”而另一位来自洛杉矶的片商则称:“这要看观众是不是喜欢在银幕上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还是喜欢看到一个修饰过的世界了。”对此,杰克逊却认为,高帧速解决了频闪的问题,画面更清晰且降低镜头模糊率,可以提供一种更能沉浸其中的3D观影体验。

实际上等到电影真正上映的时候,即便美国都难以称作成规模放映。《霍比特人1》在当年12月底公映,在近4万张银幕里只有600块、加上全球总共1000块放映了48帧的格式,到《霍比特人2》时美国本土才增加到1000块支持。由于放映48帧还需要对设备额外升级,票价却没有同步浮动,影院对新格式的电影反应冷淡。曾凭借《泰坦尼克号》、《雨果》两夺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的罗伯特·莱加托评价“还是坚持24帧,这更符合艺术需求”。而内地在上映《霍比特人》三部曲时也从未引进高帧率版本。

影院对新技术的保守背后无疑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李安团队的技术总监本杰明·沃伦(Ben Warren Gervais)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此次影院实现120帧放映的确颇有难度,更显著的是成本相当高昂:满足要求的激光放映机价格高达100万美元,而这些设备在《比利·林恩》下映后无法再用于常规影片放映。

放眼全球,支持《比利·林恩》120帧放映的影院一共有5家,其中北京为博纳影院朝阳门店2号厅、上海是影城东方巨幕厅。为了改造成适合120帧放映的影厅,博纳光在设备采购上就足足花了700万人民币。主要更换的设备包括科视6P激光放映机,导演指定的7th sense服务器和特制的仿真镜头则是影院租赁回来的。同样情况也发生在上海,据影院方面透露,上海影城在设备上投入了500万元左右。

放映设备的升级显然不包括对银幕的改造以及眼镜的购置。由于本次放映的是3D、4K、120帧版,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在北京发布会时表示,一副适配120帧的杜比3D眼镜就价值800元以上,国际市场主流的RealD 3D眼镜一副才1美元,而且影院还在原本RealD银幕的基础上加装了杜比3D的银幕,可谓工程浩大。

全新的设备对视觉体验的提升必然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张乐山在《试论高帧率技术在数字电影中的应用》中提及的,120帧看的是闪烁度、流畅度、锐度,而4K看的是分辨率、清晰度,光这一点就比其他2K场次提升了3倍以上。影院使用的双机3D放映设备还有着亮度上的飞跃,内置粉色3D的6P激光放映时,银幕亮度标准能达到28FL(亮度单位为福特朗伯,数字越大,亮度越高),相比普通3D平均4.5FL高出5倍以上,甚至比杜比影院采用的3D亮度都高出一倍。

只买到公映日最后一场的学生沈超仪,在看完电影后把新技术和3D的亮度形容为“去家电卖场看了高清电视”,她对技术并不是很痴迷,反而对剧情更加在意。她的同学陈益辉则是李安的忠实影迷,除了看过所有作品外,出于对“未来电影语法革新的好奇”,他在博纳120帧影厅开票次日,去现场排队买票,尽管听说“最好是前排或中间座位”,不过错过首日买到一场黄金时段的座位就已经很幸运了。他们都表示不会去尝试其他帧率的版本。

但是对于京沪两地以外的观众,除了两家3D、4K、120帧厅以外,他们很难有机会看到最高标准的《比利·林恩》,于是内地影院和技术公司早都瞄准了这一机会。根据密钥提供方中影数字发布的发行通知,《比利·林恩》的发行版本总共有19个版本,大大超出以往3D电影的格式。影片上映前一周,万达院线率先公布了5家与杜比合作的3D、2K、120帧影厅,还有超过1400块可以放映60帧版电影的银幕。与此同时,提供60帧放映技术的RealD公司通过不同渠道罗列了全国超过1800家影厅,除了占据大多数的万达外,还包括了卢米埃院线、百老汇院线及UME院线等。

放映3D版及高帧率的最大赢家无疑是片方及院线。在发行通知中,规定了数字3D票价不低于25元,60帧版不低于45元,大幅拉开了与普通版本的票价差。而处在同一档期的漫威电影《奇异博士》,其IMAX 3D版规定的最低票价仅为30元。

即便博纳影院的120帧票价高达288元每张,开票首日还是挡不住拥挤的人潮。电影学院学生陈小雨去了现场,她回忆说,现场秩序很乱,队伍至少有500人,而也有人说为了排队买一张要排5小时的队。从预售情况来看,电影上映首日的两家120帧影厅表现不错。黄金时段更是全数售罄,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上海影院的座位数分别达到了300及1000以上。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6年前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当年拥有上海唯一一块IMAX商业银幕的和平影都门前从早到晚都排满了人,一张150元IMAX 3D电影票由于需求旺盛,影院先是涨价到180元遏制黄牛,网上更是炒到最高600元一张。《阿凡达》1月4日开画以后,两个月内和平影都的IMAX银幕总收入达2020万元,而北京UME华星店的IMAX票房更高达2307万元。当时总共14块银幕的IMAX撑起了全国总票房的11.4%。

时至今日,IMAX已经在中国发展到330多家影院,全国总银幕数也超过3万张,同时中国电影总票房也从2010年的100亿突飞猛进到如今400亿元。特效厅在中国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凭借上周末的出色表现,IMAX 3D版《奇异博士》三天斩获4152万元,占比高达14%。在电影总票房翻两番、120帧票价还翻倍了的背景下,于冬喊出1张120帧银幕拿下1亿票房的口号,似乎不会觉得奇怪。

然而在美国,李安的新片陷入了发行的泥潭。原本计划中美同步上映的《比利·林恩》,发行方索尼影业将大规模上映日期推迟了一周,这也就意味着它面临最大的对手从中等制作的科幻片《降临》换成了“哈利·波特”系列后续影片《神奇动物在哪里》,在北美坚持3D上映也就失去了意义,发行方索性从11月18日起以2D格式集中放映《比利·林恩》。

据《综艺》杂志报道,这一临时调档与索尼影业有着直接关系。向来有着谦卑、少树敌的好口碑的李安与索尼影业新任CEO汤姆·罗斯曼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常常起冲突。根本矛盾在于罗斯曼希望120帧技术用于拍摄战争场面,而其他画面时则考虑混合不同的帧率,然而握有剪辑权的李安在尝试后,并没有采纳罗斯曼的意见,导致最终成片出来后,索尼影业高层决定不向影院配备更高级的放映机来放映120帧版,这也使得全球仅有5家影院支持新技术。

不过据李安团队的本杰明·沃伦回忆说,导演也提出过部分画面为了保留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能否将120帧调慢至60帧,不过在沃伦提出几个方案并测试分析后,李安选出了自己最满意的结果。其实,这些纠纷在好莱坞再正常不过了,李安和罗斯曼此前就保持着很长的友谊,从1993年的《喜宴》开始,到1997年的《冰风暴》,再到2012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下称《少年派》)。也正是再夺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少年派》,令李安有了的新方向。

当初为了拍《少年派》,李安第一次放弃了钟爱的胶片电影。“过去我们习惯看到的3D干扰很大,由于两个眼睛对着银幕看,观赏时候的心态往往尖锐很多。”直到拍摄《少年派》的时候,他感到用3D捕捉到的演员的表情跟2D时不同,也因此更加复杂。多次谈话中,李安都强调了3D电影中的“X、Y、Z轴”:“(3D)电影画像要靠做工出来,用光影和景深(去弥补),包括构图、灯光、化妆等。”

导演的脑子里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电影已经很久没有改革了”。此前,李安尝试过了足够多的类型电影,家庭、爱情、战争、武侠、超级英雄、西部、音乐,以至于到《少年派》的奇幻题材,但这次他想用他熟悉的60帧、2K、3D来拍摄最新的电影,在看到《比利·林恩》的小说后,他放下了手上准备很久的拳王传记电影《马尼拉之战》。

在上手电影剧本的时候,李安想到的是鉴于小说没有直接提及比利·林恩上战场的描述,他想把这些元素结合起来拍摄一部“思绪性的电影”。“这个素材在书里完全是意识流的东西,它甚至没有什么动作,都产生在这个男孩脑子里,完全是一个很主观的思索的过程。”而故事的内核,又与好莱坞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包括结构、形式,与普通人对英雄的投射,“如果不是新技术,我不会想到拍这部小说。”

李安着急了。“我有一点心急,跟我的年龄也有一点关系,我已经62岁了,等不及了。”在导演冯小刚谈到还想接拍7-8部电影的时候,李安感慨道。“我可能一下做了好几步,因为自己也不年轻了,希望能在我还服役的这段时间里见到它(新技术)发展到某个程度,所以很急切地呈现给观众。”

在李安心中,人的观感才是电影的终极目标。拿到4000万美元投资的他,自嘲说“以学习的心态去试验”,这样很冒险。直到开拍前的三个礼拜,他才第一次看到120帧格式,决定改换更高帧率的拍摄格式与电影兼容性有关,本杰明·沃伦解释说,传统电影院放映是24帧,家庭电视是30帧,而120帧是两者的最小公倍数,在后期剪辑的时候不必花额外的钱重新制作新的版本。

拍了几周后,在第一次看到120帧版本的毛片时,他产生了另一种感受。在李安的描述中, 自己都不晓得对电影的期望应该是怎么样的,是否能当电影看,他都不太确定。即便是技术团队也只懂皮毛,按照本杰明·沃伦的话来说,画面依旧存在动态模糊现象,不过120帧的格式还是革命性的。差异最大之处在于,高帧率可以将观众与角色紧密连结在一起,观众会被画面的真实感深深吸引,也因此被动感和疏离感都消失了。

为了开拍120帧的版本,李安花了足足两年时间在拍摄及后期制作上。倒是在演员和导戏上,他坦诚说没有耗费太多的精力,他形容这些年轻演员“一点就通”。与他同来中国的男一号乔·阿尔文,在出演《比利·林恩》之前,还是一名英国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的三年级学生。

最初的选角时,李安回忆说在看了几个月的试镜后,有一天突然看到乔·阿尔文的自拍,让他从英国飞过来,念了一两分钟的台词后就决定由他出演男一号了。每当提到乔·阿尔文的时候,李安都不禁笑出来,“我对有天分的年轻人都比较敏感,他要跟我比较像。”对于比利·林恩角色的设定,他说:这个年轻人相貌很秀气,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同情心,所以在看人的时候就觉得要找一个楚楚动人的。

男主角要像李安也不是新鲜事了。最近接受微博网友提问时,李安就对想要拍戏的年轻人说“长得最好像我。”1999年上映的《与魔鬼共骑》中,初出茅庐的新星托比·马奎尔也让李安形容为个性很像他。这些不免让人想起《少年派》的素人演员苏拉·沙玛,16岁的他试镜时在李安面前念了一两页长的独白。在看过三千个印度孩子后,李安说:“我赌他!”

从《与魔鬼共骑》到《少年派》,以至于这次的《比利·林恩》,“成长和安全感是我电影里始终无法回避的主题,”李安解释说:“我想这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在台北艺专(“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读一年级的时候,李安看了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毕业生》,电影描写人生没有游戏规则,第一次让他体会到“触电”的感觉。主角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本恩不按牌理出牌的调调,以及电影中冲撞社会制约的主题,与他当时的心境有所共鸣。李安一连看了三遍,甚至到美国后又重看了多遍,他感受到“电影不光是讲故事,还表达些别的意涵。”

不管在任何场合,李安都会强调自己对于电影的热爱,但是长期以来电影的叙事方式令他感到僵硬了,他没法忍受。“我需要感受活力,还有活着这件事,这就意味着我需要(自己制造)障碍。”在清华大学的舞台上,他对满场学生说:“中国人讲‘学然后知不足’,学到一个东西找到一个答案又开始新的十个问题,这是保持我活力的方法。我一步一步从《少年派》到现在,每次参与制作的过程来看都好像是一次超越和挑战,但对我来说就是非常合理的一步步走。”

学生沈超仪没有参加清华的这次对谈,她和同学一起去看了首映日120帧的午夜场。在她看来,最初的预期似乎落空了。影片中段的节奏出了问题,而感情戏更是“灾难现场”,带给她最大震撼的也就开头五分钟和两三分钟的战争戏,但她说整体是满意的。

两年前,尝试使用别样叙事方式的许鞍华,在与编剧李樯和主演汤唯合作的大制作文艺片《黄金时代》中折戟。但凭借该片在金马奖颁奖礼上获封最佳导演时,许鞍华面露吃惊之情说:“我本来想做一个为艺术牺牲的人,结果却得了奖。”假如,李安再度站上奥斯卡舞台的同一位置,试想他会说些什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李安

  • 潞安环能:拟聘任佐江宏、李安红为公司副总经理
  • 中天证券换帅!总经理李安有升任董事长,仍代行总裁职责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我已经62岁了,等不及了

成长、内敛、父权,是李安电影永恒的主题,而在120帧的格式飞跃上连李安也表示是一次冒险。

李安很焦虑。在参加月初台北首映时,他接连在三个场合重复了“我的心里是很忐忑不安的”,来到北京的第一个白天他把自己锁在了房间内,下午是媒体见面,晚上是首映礼,面对的都是同行、导演和业内人士。

当天下午,他换上了羊毛茄克带着儿子李淳和男主角乔·阿尔文出现在了大众面前。与台北发布会类似的是,李安与两位演员都坐在前台回答主持人和台下媒体的提问。“好久没见,”神情略显紧张,“我虽然今年62岁了(但)还在成长,好像这些年轻人一样。”

直到他出席清华大学与冯小刚、贾樟柯的对谈时,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才卸下了心防:“昨天放映观众反应非常好,我感到很安慰。”次日参加上海站宣传时,李安被拍到坐在上海影城1号厅的一侧,与观众一同看完了自己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下称《比利·林恩》)。事后,他又强调了一次“这几天的经验(历)让我感觉非常安慰,我很兴奋。因为我这么快手快脚拿出来,其实心里是非常不安的,不知道观众会怎么反应。”

同一时间,豆瓣上出现了第一波影评,公号“奇遇电影”的运营者、影评人亵渎电影给《比利·林恩》打出了四星,并且撰文称“我并没有感觉到4K120帧3D版本和普通的24帧2D版本在本质上有太大的不一样,我前后看过这两版,真正让我记住的都只是故事本身。”而豆瓣电影主编影志也说,“120帧初体验,文戏部分无直观差别,每个人的脸都清晰如潮红,纤毫毕现”。

贾樟柯也在清华大学的对谈活动中,评价李安的新片的3D效果具有“超强的逼真性”,而且电影中很多场景摆设、特写镜头、呈现人脸的立体感,跟内容很好地结合到一起。同以往相比,《比利·林恩》运用了很多主观的镜头,把观众的视点改变了,这时候“好像我们是其中一个角色”。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月前在纽约电影节首映后,影评网站烂番茄上《比利·林恩》的新鲜度只有36%,而更加专业的MetaCritic上评分还不到60分。北美的影评人普遍认为,“尽管电影有着崇高的目标,不过缺少了强有力的剧本去实现当初的构想,而且他们眼中的技术创新(120帧)又时常令人分心。”

李安很困惑,为什么北美评价与他在内地收获到的好评有着天壤之别。以至于在参加完中国首映活动后,李安以一口平和的语气感慨说:“美国人比较顽固一点,技术归技术的,他们分得很开,所以他对视觉效果会有一个期待。”

其实半年前的拉斯维加斯电影放映业展会(CinemaCon)上,李安通过“未来电影研讨会”平台放映了11分钟的片段,结果是这段试映好评如潮,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标准总监霍华德·路克甚至表示“还在抖”、“看呆了”。他心想,人们应该乐于接受并且喜欢这一新技术运用到电影中去。

从第一部作品《推手》开始,李安就是一个很在意结果的人。他的伯乐、电影监制徐立功回忆道,《推手》1991年在台湾上映的时候,李安和他每天到影院门口看观众排队买票,坐下来看观众的反应。李安说:“你知道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我是很孤独的。我只有到影院,才可以找到我的相处氛围。”

显然,李安把电影看作了生命中的一部分。“观众感动我,可以体会到他们对我电影的喜爱;观众快乐的笑,我很受鼓励;观众批评的话,我好知道这部片子出了哪些问题。”当他坐在上海影城120帧影厅里的时候,除了观察观众的反应之外,李安还说:“除了偏红,上海影城是他至今看到效果最好的,甚至比纽约电影节首映的效果都好很多。”

李安对于电影的态度一直诚惶诚恐。之前他和制片人兼编剧的詹姆斯·夏姆斯合作描述南北战争的影片《与恶魔共骑》时,影片在美国本土只捞回了600多万美元的票房,都不足成本的1/5,外国更别提了,有些地区出现了不收货不付款的状况。李安在口述中说到,“当时心里很难受,詹姆斯给我写了一封长达二十页的陈情书,述说推动该片的辛苦。”事后,他找了詹姆斯到酒吧去喝苏格兰威士忌,这位与他合拍过8部电影的老搭档安慰李安,《与恶魔共骑》是1999年赔钱率最高的片子,最好不要从这次经验(历)里学到太多东西。

李安并没有忘记上次教训,而是以《比利·林恩》再度回归战争题材。在制片商之一的Studio 8创始人杰夫·罗宾诺夫眼中,李安“不仅很有创意、很聪明,(而且)一直在尝试技术突破,提升观影体验”。他随着整个团队一起来到了中国,创立Studio 8之前,杰夫·罗宾诺夫的身份是华纳兄弟影业总裁,曾相中了《记忆碎片》时期的克里斯托弗·诺兰,举荐他来执导《蝙蝠侠》三部曲。

《比利·林恩》算得上是Studio 8的第一部制片作品。最初这个项目在一家英国公司手上,随后索尼电视娱乐旗下的三星电影公司接受了这一项目,促成了与Studio 8共同开发。Studio 8的中国买家、复星集团影视投资部董事总经理黄竞彦回忆说,凭借杰夫·罗宾诺夫与李安儿子李淳的私交(两人曾合作了华纳兄弟发行的《宿醉2》),两人早早就找到了李安,让他来执导这部作品。另一方面,复星入股的博纳影业则在项目成立初期拿到了内地发行权。

《比利·林恩》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战题材电影。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本·方丹的同名畅销小说,它讲述了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与其他幸存的突击小队成员,因为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3分43秒的激战,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被邀请到本土球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后,在此期间遭遇的一系列事从而使他逐步意识到关于战争的实质与国家的真相。

李安说,最初拿到小说的时候,他反复读了很多遍。这场在美国举行的半场秀,存在着虚伪、盛大的假象,它是人们对所谓英雄主义的一种投射,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小说中回忆军人在战争上的情节,“我觉得能够很好地检视人性跟社会”。在上手《比利·林恩》之前,他就已经准备好了120帧的拍摄格式。

电影一直被称作是“24格的真理”,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的导演戈达尔曾这么形容。它意味着1秒里包含了24个画面,120帧相当5倍于普通电影的素材。24帧的标准最早在有声电影时期就已经确立,从默片时代过渡的这段时期引入了同期录音技术,恰好是将声画录制到胶片上。当时24帧/秒能够保证最高的声音清晰度,而没有采取更高帧数的格式是出于成本的考虑。

不过电影人一直没有放弃对高帧数电影的追求。35年前,道格拉斯·特鲁姆布(《2001太空漫步》、《星球大战》、《银翼杀手》特效导演)曾发明了60帧的肖斯康(Showscan)格式,并且运用于自己的电影《尖端大风暴》中。可惜当时“好莱坞八大”之一的米高梅公司最后退出了新格式的发布计划,理由是影院的改装成本令他们望而却步。特鲁姆布也因此淡出电影行业,在2011年才成立了Showscan视效工作室回归特效制作。

同一时间,《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在2012年的CinemaCon上展示了48帧的《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片段,业界一片哗然。有放映师表示,这部电影“看上去像是一部电视电影,一切都太清楚、太真实了。对比度有问题,画面的内容看上去不是太亮就是太暗。”而另一位来自洛杉矶的片商则称:“这要看观众是不是喜欢在银幕上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还是喜欢看到一个修饰过的世界了。”对此,杰克逊却认为,高帧速解决了频闪的问题,画面更清晰且降低镜头模糊率,可以提供一种更能沉浸其中的3D观影体验。

实际上等到电影真正上映的时候,即便美国都难以称作成规模放映。《霍比特人1》在当年12月底公映,在近4万张银幕里只有600块、加上全球总共1000块放映了48帧的格式,到《霍比特人2》时美国本土才增加到1000块支持。由于放映48帧还需要对设备额外升级,票价却没有同步浮动,影院对新格式的电影反应冷淡。曾凭借《泰坦尼克号》、《雨果》两夺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的罗伯特·莱加托评价“还是坚持24帧,这更符合艺术需求”。而内地在上映《霍比特人》三部曲时也从未引进高帧率版本。

影院对新技术的保守背后无疑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李安团队的技术总监本杰明·沃伦(Ben Warren Gervais)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此次影院实现120帧放映的确颇有难度,更显著的是成本相当高昂:满足要求的激光放映机价格高达100万美元,而这些设备在《比利·林恩》下映后无法再用于常规影片放映。

放眼全球,支持《比利·林恩》120帧放映的影院一共有5家,其中北京为博纳影院朝阳门店2号厅、上海是影城东方巨幕厅。为了改造成适合120帧放映的影厅,博纳光在设备采购上就足足花了700万人民币。主要更换的设备包括科视6P激光放映机,导演指定的7th sense服务器和特制的仿真镜头则是影院租赁回来的。同样情况也发生在上海,据影院方面透露,上海影城在设备上投入了500万元左右。

放映设备的升级显然不包括对银幕的改造以及眼镜的购置。由于本次放映的是3D、4K、120帧版,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在北京发布会时表示,一副适配120帧的杜比3D眼镜就价值800元以上,国际市场主流的RealD 3D眼镜一副才1美元,而且影院还在原本RealD银幕的基础上加装了杜比3D的银幕,可谓工程浩大。

全新的设备对视觉体验的提升必然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张乐山在《试论高帧率技术在数字电影中的应用》中提及的,120帧看的是闪烁度、流畅度、锐度,而4K看的是分辨率、清晰度,光这一点就比其他2K场次提升了3倍以上。影院使用的双机3D放映设备还有着亮度上的飞跃,内置粉色3D的6P激光放映时,银幕亮度标准能达到28FL(亮度单位为福特朗伯,数字越大,亮度越高),相比普通3D平均4.5FL高出5倍以上,甚至比杜比影院采用的3D亮度都高出一倍。

只买到公映日最后一场的学生沈超仪,在看完电影后把新技术和3D的亮度形容为“去家电卖场看了高清电视”,她对技术并不是很痴迷,反而对剧情更加在意。她的同学陈益辉则是李安的忠实影迷,除了看过所有作品外,出于对“未来电影语法革新的好奇”,他在博纳120帧影厅开票次日,去现场排队买票,尽管听说“最好是前排或中间座位”,不过错过首日买到一场黄金时段的座位就已经很幸运了。他们都表示不会去尝试其他帧率的版本。

但是对于京沪两地以外的观众,除了两家3D、4K、120帧厅以外,他们很难有机会看到最高标准的《比利·林恩》,于是内地影院和技术公司早都瞄准了这一机会。根据密钥提供方中影数字发布的发行通知,《比利·林恩》的发行版本总共有19个版本,大大超出以往3D电影的格式。影片上映前一周,万达院线率先公布了5家与杜比合作的3D、2K、120帧影厅,还有超过1400块可以放映60帧版电影的银幕。与此同时,提供60帧放映技术的RealD公司通过不同渠道罗列了全国超过1800家影厅,除了占据大多数的万达外,还包括了卢米埃院线、百老汇院线及UME院线等。

放映3D版及高帧率的最大赢家无疑是片方及院线。在发行通知中,规定了数字3D票价不低于25元,60帧版不低于45元,大幅拉开了与普通版本的票价差。而处在同一档期的漫威电影《奇异博士》,其IMAX 3D版规定的最低票价仅为30元。

即便博纳影院的120帧票价高达288元每张,开票首日还是挡不住拥挤的人潮。电影学院学生陈小雨去了现场,她回忆说,现场秩序很乱,队伍至少有500人,而也有人说为了排队买一张要排5小时的队。从预售情况来看,电影上映首日的两家120帧影厅表现不错。黄金时段更是全数售罄,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上海影院的座位数分别达到了300及1000以上。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6年前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当年拥有上海唯一一块IMAX商业银幕的和平影都门前从早到晚都排满了人,一张150元IMAX 3D电影票由于需求旺盛,影院先是涨价到180元遏制黄牛,网上更是炒到最高600元一张。《阿凡达》1月4日开画以后,两个月内和平影都的IMAX银幕总收入达2020万元,而北京UME华星店的IMAX票房更高达2307万元。当时总共14块银幕的IMAX撑起了全国总票房的11.4%。

时至今日,IMAX已经在中国发展到330多家影院,全国总银幕数也超过3万张,同时中国电影总票房也从2010年的100亿突飞猛进到如今400亿元。特效厅在中国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凭借上周末的出色表现,IMAX 3D版《奇异博士》三天斩获4152万元,占比高达14%。在电影总票房翻两番、120帧票价还翻倍了的背景下,于冬喊出1张120帧银幕拿下1亿票房的口号,似乎不会觉得奇怪。

然而在美国,李安的新片陷入了发行的泥潭。原本计划中美同步上映的《比利·林恩》,发行方索尼影业将大规模上映日期推迟了一周,这也就意味着它面临最大的对手从中等制作的科幻片《降临》换成了“哈利·波特”系列后续影片《神奇动物在哪里》,在北美坚持3D上映也就失去了意义,发行方索性从11月18日起以2D格式集中放映《比利·林恩》。

据《综艺》杂志报道,这一临时调档与索尼影业有着直接关系。向来有着谦卑、少树敌的好口碑的李安与索尼影业新任CEO汤姆·罗斯曼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常常起冲突。根本矛盾在于罗斯曼希望120帧技术用于拍摄战争场面,而其他画面时则考虑混合不同的帧率,然而握有剪辑权的李安在尝试后,并没有采纳罗斯曼的意见,导致最终成片出来后,索尼影业高层决定不向影院配备更高级的放映机来放映120帧版,这也使得全球仅有5家影院支持新技术。

不过据李安团队的本杰明·沃伦回忆说,导演也提出过部分画面为了保留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能否将120帧调慢至60帧,不过在沃伦提出几个方案并测试分析后,李安选出了自己最满意的结果。其实,这些纠纷在好莱坞再正常不过了,李安和罗斯曼此前就保持着很长的友谊,从1993年的《喜宴》开始,到1997年的《冰风暴》,再到2012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下称《少年派》)。也正是再夺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少年派》,令李安有了的新方向。

当初为了拍《少年派》,李安第一次放弃了钟爱的胶片电影。“过去我们习惯看到的3D干扰很大,由于两个眼睛对着银幕看,观赏时候的心态往往尖锐很多。”直到拍摄《少年派》的时候,他感到用3D捕捉到的演员的表情跟2D时不同,也因此更加复杂。多次谈话中,李安都强调了3D电影中的“X、Y、Z轴”:“(3D)电影画像要靠做工出来,用光影和景深(去弥补),包括构图、灯光、化妆等。”

导演的脑子里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电影已经很久没有改革了”。此前,李安尝试过了足够多的类型电影,家庭、爱情、战争、武侠、超级英雄、西部、音乐,以至于到《少年派》的奇幻题材,但这次他想用他熟悉的60帧、2K、3D来拍摄最新的电影,在看到《比利·林恩》的小说后,他放下了手上准备很久的拳王传记电影《马尼拉之战》。

在上手电影剧本的时候,李安想到的是鉴于小说没有直接提及比利·林恩上战场的描述,他想把这些元素结合起来拍摄一部“思绪性的电影”。“这个素材在书里完全是意识流的东西,它甚至没有什么动作,都产生在这个男孩脑子里,完全是一个很主观的思索的过程。”而故事的内核,又与好莱坞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包括结构、形式,与普通人对英雄的投射,“如果不是新技术,我不会想到拍这部小说。”

李安着急了。“我有一点心急,跟我的年龄也有一点关系,我已经62岁了,等不及了。”在导演冯小刚谈到还想接拍7-8部电影的时候,李安感慨道。“我可能一下做了好几步,因为自己也不年轻了,希望能在我还服役的这段时间里见到它(新技术)发展到某个程度,所以很急切地呈现给观众。”

在李安心中,人的观感才是电影的终极目标。拿到4000万美元投资的他,自嘲说“以学习的心态去试验”,这样很冒险。直到开拍前的三个礼拜,他才第一次看到120帧格式,决定改换更高帧率的拍摄格式与电影兼容性有关,本杰明·沃伦解释说,传统电影院放映是24帧,家庭电视是30帧,而120帧是两者的最小公倍数,在后期剪辑的时候不必花额外的钱重新制作新的版本。

拍了几周后,在第一次看到120帧版本的毛片时,他产生了另一种感受。在李安的描述中, 自己都不晓得对电影的期望应该是怎么样的,是否能当电影看,他都不太确定。即便是技术团队也只懂皮毛,按照本杰明·沃伦的话来说,画面依旧存在动态模糊现象,不过120帧的格式还是革命性的。差异最大之处在于,高帧率可以将观众与角色紧密连结在一起,观众会被画面的真实感深深吸引,也因此被动感和疏离感都消失了。

为了开拍120帧的版本,李安花了足足两年时间在拍摄及后期制作上。倒是在演员和导戏上,他坦诚说没有耗费太多的精力,他形容这些年轻演员“一点就通”。与他同来中国的男一号乔·阿尔文,在出演《比利·林恩》之前,还是一名英国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的三年级学生。

最初的选角时,李安回忆说在看了几个月的试镜后,有一天突然看到乔·阿尔文的自拍,让他从英国飞过来,念了一两分钟的台词后就决定由他出演男一号了。每当提到乔·阿尔文的时候,李安都不禁笑出来,“我对有天分的年轻人都比较敏感,他要跟我比较像。”对于比利·林恩角色的设定,他说:这个年轻人相貌很秀气,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同情心,所以在看人的时候就觉得要找一个楚楚动人的。

男主角要像李安也不是新鲜事了。最近接受微博网友提问时,李安就对想要拍戏的年轻人说“长得最好像我。”1999年上映的《与魔鬼共骑》中,初出茅庐的新星托比·马奎尔也让李安形容为个性很像他。这些不免让人想起《少年派》的素人演员苏拉·沙玛,16岁的他试镜时在李安面前念了一两页长的独白。在看过三千个印度孩子后,李安说:“我赌他!”

从《与魔鬼共骑》到《少年派》,以至于这次的《比利·林恩》,“成长和安全感是我电影里始终无法回避的主题,”李安解释说:“我想这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在台北艺专(“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读一年级的时候,李安看了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毕业生》,电影描写人生没有游戏规则,第一次让他体会到“触电”的感觉。主角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本恩不按牌理出牌的调调,以及电影中冲撞社会制约的主题,与他当时的心境有所共鸣。李安一连看了三遍,甚至到美国后又重看了多遍,他感受到“电影不光是讲故事,还表达些别的意涵。”

不管在任何场合,李安都会强调自己对于电影的热爱,但是长期以来电影的叙事方式令他感到僵硬了,他没法忍受。“我需要感受活力,还有活着这件事,这就意味着我需要(自己制造)障碍。”在清华大学的舞台上,他对满场学生说:“中国人讲‘学然后知不足’,学到一个东西找到一个答案又开始新的十个问题,这是保持我活力的方法。我一步一步从《少年派》到现在,每次参与制作的过程来看都好像是一次超越和挑战,但对我来说就是非常合理的一步步走。”

学生沈超仪没有参加清华的这次对谈,她和同学一起去看了首映日120帧的午夜场。在她看来,最初的预期似乎落空了。影片中段的节奏出了问题,而感情戏更是“灾难现场”,带给她最大震撼的也就开头五分钟和两三分钟的战争戏,但她说整体是满意的。

两年前,尝试使用别样叙事方式的许鞍华,在与编剧李樯和主演汤唯合作的大制作文艺片《黄金时代》中折戟。但凭借该片在金马奖颁奖礼上获封最佳导演时,许鞍华面露吃惊之情说:“我本来想做一个为艺术牺牲的人,结果却得了奖。”假如,李安再度站上奥斯卡舞台的同一位置,试想他会说些什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