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累计数据赋能超1.8亿次,合肥“城市大脑”交成绩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累计数据赋能超1.8亿次,合肥“城市大脑”交成绩单

高空抛物实时监控、足不出户也能接受诊疗、政务服务只跑一次腿......数字时代重构着合肥的城市形态,也重构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高空抛物实时监控、足不出户也能接受诊疗、政务服务只跑一次腿......数字时代重构着合肥的城市形态,也重构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部门获取数据资源量、部门数据治理、部门申请能力次数排行TOP10......随着一串串数字正在合肥大脑的智慧大屏上闪动跳跃,合肥这座城市正在一路探索,一路“进化”。

合肥城市大脑屏幕

数字建设,底座先行

2017年,合肥正式开始探索“城市大脑”建设,明确了“以百姓心为心”的“城市大脑”建设宗旨。彼时的合肥,信息孤岛与碎片化问题仍广泛存在,城市整体数据资源亟待全面整合。

2021年2月,《合肥城市大脑·数字底座·2020(政务云、城市中枢平台)》正式发布。

图源:数字合肥

该白皮书由合肥市数据资源局与北京思特奇、科大讯飞、安徽电信、安徽移动等企业联合发布。白皮书指出,城市大脑建设是提升全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城市大脑数字底座面向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提供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服务支撑,推动合肥数字化转型。

2021年,合肥紧跟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发布了《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中合肥市给出了明确答案:到2023年,合肥市“城市大脑”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和智慧中枢支撑更加夯实,“一个大脑赋能”“一张网络治城”“一对码(卡)通域”“一套端口服务”全面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强。

合肥城市大脑将按照“1+3+4+N”原则建设,即:构建1个市级大脑,夯实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3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中台、智慧中台、业务中台、时空中台等4大城市中台,深化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应急指挥、交通出行、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社区治理、农业和农村治理等20个领域100项左右智慧场景建设应用。

2023年,合肥城市大脑建设即将迎来验收。在超脱于现实空间的“数字孪生城市”中,城市肌体的一举一动将尽在掌握。合肥,也将在这里探索着未来城市的更多可能。  

智慧城市能为企业做什么?

让数据“跑路”,让企业少“跑路”。“合肥市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把所有的数据都联通了,这样我们可以更快地传递到各个部门,方便企业的申请和办理,无需到其它的部门再单独申请,”合肥市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局副局长凌义在现场站在智慧大屏面前对着记者说道。

合肥市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局副局长 凌义

“原先他可能只能在一个部门办执照,办完执照还要去其他部门单独申请,这样来回跑多次,但是城市大脑一个平台就可以办多家部门的事情,这样就会很便捷”。

截至目前,合肥市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办结率达98%,其中无人工后台审核的“智能审批”办件率达到90%以上。

多维度多场景的查询,让企业有“自知之明”。“合肥市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作为合肥城市大脑“数据底座”四大基础数据库之一,归集了市场监管、税务、发改等32个职能部门的相关数据。”合肥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和信息化处何一帆表示。

合肥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和信息化处 何一帆

数据共享资源平台将企业登记、行政许可、食品药品等业务数据标记到企业名下,通过整合和关联,挖掘企业态势感知和图谱,实现多维度展示企业画像。

这些数据可提供经营主体存量、快速增长行业、企业存活率及激发市场活力等多维度多场景的查询、统计分析、可视化服务。159万余户经营主体,6000余万条数据可以让企业知道自己在市场中的清晰定位。

普惠金融,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合肥市与市建行、市科农行、市兴业银行、肥西农商行等银行开展“赋能金融”工作,确保资金供给“不断流”,金融服务24小时“不打烊”,帮助个人和中小微企业在特殊时期纾困解难,渡过难关。

智慧城市能为居民做什么?

“现在都是智能识别人脸进出入小区,特别方便,而且智能监控摄像头24小时监测,能全天候识别高空抛物,如果有高空抛物的行为,我们很快就能够找到肇事者”,元一时代花园物业经理杨世勇说道。元一社区是合肥市首批“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单位,这里的小区居民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首批受益者,最有发言权。

瑶海区长淮街道元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一名前来办事的居民在一体化智能机上一边操作一边说道:“现在居民办事方便呀,都不用出小区门,也不用去窗口,就在这台机子上操作一下,什么业务很快就办好了,真的很方便”,这就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显著成就——让数据真正“下沉”到家门口。

智慧社区自助终端

我们在瑶海区元一社区也见到了智慧社区的后台,也就是智慧社区融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每一条数据,如元一社区的人口、有多少位高龄老人等,在高龄老人看护的版块甚至能够看到每位老人进出入小区门口的时间。“如果长时间未发现老人的身影,后台便会传回数据,启动警报,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老人的人身安全。”瑶海区元一社区党委书记张震宇介绍道。

瑶海区元一社区党委书记 张震宇

这样的智慧社区也将逐渐在合肥市扩点,智慧社区建设(二期)项目于2022年底启动,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完成10个试点示范智慧社区、50个试点智慧小区、800个平安小区能力建设。  

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伟介绍,经过三年建设,在政府和政务管理方面,全市政府系统对数字化的认识得到了很大提升,从三年前许多部门不了解什么是“城市大脑”,到现在每个部门基本都有了相关认识和数字化能力:不仅知道什么是“城市大脑”,还知道怎么建设本领域的智慧化、数字化多类应用。

截至今年5月,合肥城市大脑上线能力3717个,平台累计数据赋能多项应用超1.8亿次。在这些数据背后,是城市大脑在做支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累计数据赋能超1.8亿次,合肥“城市大脑”交成绩单

高空抛物实时监控、足不出户也能接受诊疗、政务服务只跑一次腿......数字时代重构着合肥的城市形态,也重构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高空抛物实时监控、足不出户也能接受诊疗、政务服务只跑一次腿......数字时代重构着合肥的城市形态,也重构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部门获取数据资源量、部门数据治理、部门申请能力次数排行TOP10......随着一串串数字正在合肥大脑的智慧大屏上闪动跳跃,合肥这座城市正在一路探索,一路“进化”。

合肥城市大脑屏幕

数字建设,底座先行

2017年,合肥正式开始探索“城市大脑”建设,明确了“以百姓心为心”的“城市大脑”建设宗旨。彼时的合肥,信息孤岛与碎片化问题仍广泛存在,城市整体数据资源亟待全面整合。

2021年2月,《合肥城市大脑·数字底座·2020(政务云、城市中枢平台)》正式发布。

图源:数字合肥

该白皮书由合肥市数据资源局与北京思特奇、科大讯飞、安徽电信、安徽移动等企业联合发布。白皮书指出,城市大脑建设是提升全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城市大脑数字底座面向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提供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服务支撑,推动合肥数字化转型。

2021年,合肥紧跟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发布了《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中合肥市给出了明确答案:到2023年,合肥市“城市大脑”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和智慧中枢支撑更加夯实,“一个大脑赋能”“一张网络治城”“一对码(卡)通域”“一套端口服务”全面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强。

合肥城市大脑将按照“1+3+4+N”原则建设,即:构建1个市级大脑,夯实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3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中台、智慧中台、业务中台、时空中台等4大城市中台,深化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应急指挥、交通出行、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社区治理、农业和农村治理等20个领域100项左右智慧场景建设应用。

2023年,合肥城市大脑建设即将迎来验收。在超脱于现实空间的“数字孪生城市”中,城市肌体的一举一动将尽在掌握。合肥,也将在这里探索着未来城市的更多可能。  

智慧城市能为企业做什么?

让数据“跑路”,让企业少“跑路”。“合肥市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把所有的数据都联通了,这样我们可以更快地传递到各个部门,方便企业的申请和办理,无需到其它的部门再单独申请,”合肥市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局副局长凌义在现场站在智慧大屏面前对着记者说道。

合肥市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局副局长 凌义

“原先他可能只能在一个部门办执照,办完执照还要去其他部门单独申请,这样来回跑多次,但是城市大脑一个平台就可以办多家部门的事情,这样就会很便捷”。

截至目前,合肥市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办结率达98%,其中无人工后台审核的“智能审批”办件率达到90%以上。

多维度多场景的查询,让企业有“自知之明”。“合肥市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作为合肥城市大脑“数据底座”四大基础数据库之一,归集了市场监管、税务、发改等32个职能部门的相关数据。”合肥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和信息化处何一帆表示。

合肥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和信息化处 何一帆

数据共享资源平台将企业登记、行政许可、食品药品等业务数据标记到企业名下,通过整合和关联,挖掘企业态势感知和图谱,实现多维度展示企业画像。

这些数据可提供经营主体存量、快速增长行业、企业存活率及激发市场活力等多维度多场景的查询、统计分析、可视化服务。159万余户经营主体,6000余万条数据可以让企业知道自己在市场中的清晰定位。

普惠金融,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合肥市与市建行、市科农行、市兴业银行、肥西农商行等银行开展“赋能金融”工作,确保资金供给“不断流”,金融服务24小时“不打烊”,帮助个人和中小微企业在特殊时期纾困解难,渡过难关。

智慧城市能为居民做什么?

“现在都是智能识别人脸进出入小区,特别方便,而且智能监控摄像头24小时监测,能全天候识别高空抛物,如果有高空抛物的行为,我们很快就能够找到肇事者”,元一时代花园物业经理杨世勇说道。元一社区是合肥市首批“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单位,这里的小区居民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首批受益者,最有发言权。

瑶海区长淮街道元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一名前来办事的居民在一体化智能机上一边操作一边说道:“现在居民办事方便呀,都不用出小区门,也不用去窗口,就在这台机子上操作一下,什么业务很快就办好了,真的很方便”,这就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显著成就——让数据真正“下沉”到家门口。

智慧社区自助终端

我们在瑶海区元一社区也见到了智慧社区的后台,也就是智慧社区融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每一条数据,如元一社区的人口、有多少位高龄老人等,在高龄老人看护的版块甚至能够看到每位老人进出入小区门口的时间。“如果长时间未发现老人的身影,后台便会传回数据,启动警报,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老人的人身安全。”瑶海区元一社区党委书记张震宇介绍道。

瑶海区元一社区党委书记 张震宇

这样的智慧社区也将逐渐在合肥市扩点,智慧社区建设(二期)项目于2022年底启动,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完成10个试点示范智慧社区、50个试点智慧小区、800个平安小区能力建设。  

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伟介绍,经过三年建设,在政府和政务管理方面,全市政府系统对数字化的认识得到了很大提升,从三年前许多部门不了解什么是“城市大脑”,到现在每个部门基本都有了相关认识和数字化能力:不仅知道什么是“城市大脑”,还知道怎么建设本领域的智慧化、数字化多类应用。

截至今年5月,合肥城市大脑上线能力3717个,平台累计数据赋能多项应用超1.8亿次。在这些数据背后,是城市大脑在做支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