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重新定义自媒体,新世相创始人张伟专访12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新定义自媒体,新世相创始人张伟专访12答

为了创作出独特的东西,你的所有大脑神经必须集中在微小的细节上——GiorgioArman

夸张一点,如果说川普颠覆了百年传统营销传播模式,新世相有点重新定义了自媒体,因为他们摸索出了一条制造流行之路。从图书馆、凌晨四点的背景,再到4小时逃离北上广、“X玖少年团”出道、当1小时偶像剧女主角,每每掀起话题风暴,引发流行。

年度最佳自媒体、最佳年度综合内容营销双金奖获得者,新世相创始人张伟,专场分享“制造流行重新定义自媒体”,包含制造流行、自媒体、创业、媒体人、2017计划等六大议题12答,全文约1.1万字。

关于制造流行

1、首先,恭喜新世相摘得年度最佳自媒体和最佳综合内容营销案例双料金奖。在典礼上,您有跟大家分享了「制造流行之路」,您理解的“流行”是什么?

世界上一切的传播,一切的好商品、好的文化都是流行。比如说对可口可乐来说卖的多就是流行,那对一个作家来说他的书被别人喜欢的多就是流行,对新世相来说我们可能分几个阶段,目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文章,让我们做的事件包括我们做的商品和服务能够被很多人自发转发、传播并且购买。

说到流行这件事儿,说实话现在叫制造流行之路还有一点点夸张,我们只是在刚刚开始学习怎么样制造流行。国内国外有很多做这个行业存在了很多年了。我们知道巴黎有专门的潮流委员会,还有专门每年来制造流行色的公司。

我们相信“流行这件事情是可以批量化生产的”,所以近一年我们内部的任务就是要让我们具有批量化、规模化、高频度的生产传播世界流行品的能力。

我们希望能够抢到这个领先的身位,然后变成一个最会制造流行的公司。我相信不管是做内容还是做电商还是做其他的事情,会制造流行这个技能如果获得他是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要做的事情,在各个领域做得很好。

其实,我觉得这些案例出来以后,基本上是能判断后面的效果会不会好的前提是“所有事情都到位了”。而且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要“足够了解一群人”。因为我们的经验就是针对某一群人做发言,然后通过这群人被戳动,然后转发出去,分享出去形成一个热潮。如果这群人不被戳中的话没有这个基础,我觉得很难做出来。

可能这也是我认为,后来有些人通过其他渠道做类似的事情不够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对这些人群,其实是一个反复了解的过程,新世相覆盖的人群主要是一二线的女性为主的中青年白领,她们是一群上升的人,她们的欲望和痛苦很简单就是反复发生,所以我们了解了她们的欲望和痛苦,就更容易来做这些东西了。

2、《4小时逃离北上广》、《中秋为什么不想回家》、《“X玖少年团”出道》、《当1小时偶像剧女主角》等,您是怎么判断这些会成为“流行”并制造流行的?

我一直有个观点,要想做出这种刷屏的传播的流行的暴款,按照重要性排序,需要三个能力。

决断力。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决断能力,就像这个问题提到的怎么样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大概判断他发生以后的效果。这个判断不可能完全准确,但是在这个事情还没有做只是想法出来以后经过快速推演能够大概想明白它的效果,它戳中人的力度,它的传播的基本情况是最重要的一个属性。

执行力。第二个重要的事就把这个事情执行出来,到位的执行出来。每个地方不失准,每一步都戳到了和最狠的地方。

创想力。第三重要的,我觉得相对不重要的就是想出这个点子本身。这是我的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观点。

一定要先找到一群人,然后明确的为这群人设计活动,不要没有目标。比如说我自己很清楚北上广的人,他们的焦虑中一个是跟原生家庭的关系非常痛苦。当我们在办公室聊这个话题的时候办公室的大部分人都感同身受,包括我本人也感同身受。我们就决定做这样一个活动是可以戳到很多人的,当然这个前提定下来以后再去考量细节,怎么样让这个活动真能戳到他。

那我们在几个活动里面其实都有一个技巧,这个技巧就是现实。现实的建设其实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冒险感,挑战和冒险感是可以让人恶更加蠢蠢欲动的。这样这些技术再加上对这个人群的基本理解,在做之前我们基本知道它会火。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其实没有神仙,并没有人真的能够事先判断一个事情一定会流行。只能说觉得这个事情可能找对了然后去试试看。我特别举例《当一小时偶像剧女主角》。这个活动我们在设计之前当然也做了很多的准备,而且他是我们做的最重的活动。但是我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就是来分析这个活动的得失,我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讲的是失,就是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你会发现我们事先的判断跟事实上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偏差。虽然结果可能因为一些意外有偏差,但整体上很不错的。这个事不断提醒我们流行其实就是要做人潮的动作,人潮到底往哪儿动真的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分析的事情。

3、区别于传统时尚/VOGUE/前GQ等时尚媒体的流行有何不同?您怎么看蓝瘦香菇、感觉身体被掏空、洪蛮之力等这些网络流行语风潮?

因为我之前在GQ这个杂志的中文版做副主编,所以一方面我很钦佩这些时尚杂志做的流行。流行需要有依托,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流行是依托在不同的附着物上的。比如说他们做的是主要是时尚的流行,那么它主要表现就是包、衣服、鞋子,他们的时尚,他们的视觉观念。耐克、可口可乐、苹果手机是依靠一个商品来做流行,让足够多的人喜欢,足够多的人买。

我们现在做的主要还是观念态度和行动的流行,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传递一个观念和态度,或者一起去做某件事儿。这两个附着物的不一样。

因为附着物的不一样,其实技术差别还挺大的。说实话虽然都要流行,但是现在时尚界已经非常的清楚怎么样来推出一个新的商品,它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工业系统。包括选颜色,包括请设计师,包括怎么样有步骤来办发布会,办时装展,包括发媒体、请明星等等。

但是“态度观念行为”的这个流行和传播,他太动态了太随机了太不可控了,所以说实话要难很多。要对人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的具体行为有非常细的了解。比如说你看到什么字眼儿会心里一动,有的时候甚至只是表述的不同就会影响这些人的态度。

罗辑思维,作为一个先行者的老师们,她们很多事情对我有非常非常大的启发,罗辑思维在几年前曾经做过一个叫吃霸王餐的一个事件,如果按照常规的传播的方式来操作的话就是说我联合了几个城市多家餐厅然后给我的用户来送福利,可以抽取一些人免单。但现在把这个行为做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包装,就是你是我的会员,你去这个地方吃饭然后不超过多少钱你吃完了抹嘴就走不给钱,鼓励你吃霸王餐。这个包装不一样,立刻就激起了别人的兴趣或者兴奋,他有一点冒险感,有一点点冲突感,所以大家都愿意参与。这可能说明这种事件性的行动性的策动更需要一些鼓动性和技巧。

但是我觉得新的传播方式和策略会慢慢的影响传统的行业。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比如说YSL这个口红,最近她在社交网络上用各种各样的技术让买这个口红本身变成了一个大家都愿意去做的行动,因为其实你本质上来看购买也是一种行为,我觉得她的很多做法都是使用了现在新的策动行动传播的方法。大家可以研究一下YSL是怎么样具体火起来的,我觉得传统的品牌传统的商业如果按这种这个新的方法的话可能还挺有爆发力的。因为传统的商业本身有非常好的供应链等等的这些能力,他们只是缺一些新的技术。如果他们掌握了新技术,这个在短时间内是我们这些掌握了技术但不掌握传统能力的人所不具备的。

最后回答一下这个蓝瘦香菇、身体被掏空这些网络流行语。我本人在生活里面是一个不喜欢流行语的人,就是之前我自己因为是一个写作者我会追求汉语的干净纯粹的东西。但是说实话我这另外在心里面非常非常的赞赏和认可这些新的流行语,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这是我做传播的一个基础,就是我非常尊重俗人的潮流,这个地方这个俗人不是个贬义词是个中性词。

俗人的潮流就是说没有谁是高是低的?我觉得就是有大多数人心里都会有共鸣的东西。蓝瘦香菇这个东西能火起来我自己都看不懂,但是我相信他一定戳中了大众的很多人的一个点,而这些点被戳中是一个事情传播起来的基础。

但你会发现就是蓝瘦杳菇这样的案例,很少是被人为的策划出来的。这个事情也说明了这种传播的不可控和难理解难掌握。你真的很难通过一个12345的步骤,把这个东西给做火了。

这里有个例外就是这个身体被掏空这件事儿。身体被掏空这件事儿我觉得是一个很牛的东西。首先他是人为策划的而且还获得了病毒式传播。我觉得里面有一个技术是大家可以借鉴的,就是借用一个已经存在的流行词去重新的把它做出新意。就是感觉身体被掏空这件事已经被说了好多年了,就是大家有一个普遍的公共基础,然后这个时候他用一首歌,用很搞笑的方式把它做出来。

同理我们当时在做“4小时逃离北上广”的时候,一开始其实并没决定用这个关键词。一开始我们想的就是一个类似于送机票你马上就走的一个这样的活动或者想过说你要去做一件自己想做没做过的事儿。但最后商量完之后决定用“4小时逃离北上广”,我们的一个小朋友特别坚持用这个,我最后认可。因为“逃离北上广”这个词其实已经说很多年了,他已经不新鲜了甚至有点老土了。但是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借用了一个老套的大家早就耳熟能详的概念,又把它做出新意来的时候。大家在传播上会有很深的基础,而且你可以成功的借助这些事件把这个别人花了很多年很多人群里做出来的概念或者叫一个打引号的IP给占到自己名下,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4、苹果是一种流行,滑板是一种流行,创业是一种流行,中国风是一种流行,新世相定位哪种流行?期望达到怎样的目标?

这个问题其实我刚才大概说过了。就是说商品是一个流行,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流行,一种行为是流行,一种风格也是个流行。我们定位的流行目前来看更多的是一种行为的流行,就是我们希望不断的号召我们的用户以及他们所能影响的人一起来做一件事情,在某一个价值观的指导下共同来做一个行动,形成几千人几万人甚至几十万几百万人的共同的这个律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来传递我们想传递的东西,获取我们想获取的影响力。

我们近阶段的目标其实非常清楚,那就是三个。第一、希望能够让我们自己的品牌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一点是我们策划一切活动传播的基础。第二、希望能够实现我们自己的用户增长。第三、希望这个过程中找到很好的合作方一起分享这个影响力,并且同时我们通过这种影响力的分享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让我们团队可以健康地发展,作为我们品牌和用户提升的一个良性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积攒一群参与感非常高的,对我们的认可度、信任感和情感连接能力比较强的用户,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考虑新世相下一步的商业发展。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可以单独列出来说的目标就是我们希望一次一次制造有传播性的事件来创造一些流行的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进一步深化培养。慢慢的这些概念,如果能够成为一些像IP一样的,有lP属性的概念的话,我们可以后续开发其商业价值。

关于自媒体

1、 有评论说,新世相“重新定义了自媒体”,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内容制造创意服务的商业模式,有点类似营销公关服务Agency,您怎么看?区别于其他自媒体的融资、电商,IP孵化,您是怎么考虑和规划新世相的商业模式?现在来看很成功,还会有新的变化吗?

我们不敢说重新定义了自媒体。这个荣誉太大了。但是我们确实觉得给整个自媒体,或者说内容行业带来了一种之前没有出现过的玩法,这点我们很骄傲。第二,既然意识到,我们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抓住他,不断放大强化。

这个全新的内容制造创意服务的商业模式。关于这点我可能要解释一下,首先新世相不是一个营销公司,这点我们一直在强调。我们跟我们的合作方也在尽量得关于这件事情的共识。

我们不是在为对方发过来的一个需求定制并且纯粹为了完成它而做这件事情。我们希望是一个双方共赢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做这些事情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你们会发现我们做了很多没有品牌冠名的自己的活动。比如说凌晨四点的北京。包括之后我们会做的一些事情。就是没有钱我们也要做的。

但另一方面既然我们这个东西可能会有传播力,可能会给一些调性很符合的、非常棒的品牌带来好处。那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商业收益。

最近确实有很多的大的公司、品牌找到我们,带来他们的诉求,或者是新品发布,或者就是他们的一些传播的案子,希望我们帮他们定制。我也很坦率的跟他们说我们做不了这件事情,或者说我们有意的不做这件事情,我不想我们这个公司慢慢的因为这个能赚钱,而放弃掉我们本来的方向。

我们成立的专门制造流行的策划和执行部门,会不断的推出一些有创意的,可能有传播性的方案。我们在做之前,会密集的跟品牌商接触,看看是不是能找到愿意一起来做这个事情的人。

这个东西你也可以说它是个商业模式。这样说有点大,它其实就是一个我说的以战养战的方式。就是在我们发展自己用户、品牌的同时,也希望用这个方法来让我们公司变成盈利的公司,而不是一个烧钱的公司,我目前是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广告是个好生意,他可能也是一个大生意。但是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巨大的生意。这个巨大和伟大是不一样。广告领域有很多非常牛逼的广告人,他们是很伟大的,但是他并不巨大。而我们希望变成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巨大的公司,所以我们不会把这个当作长期盈利模式。

其他人有做电商的,有做IP孵化的等等。新世相并不排斥这两个可能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一个打底子的事情。就是我们打品牌、做用户、攒我们的社区、在建立我们和用户之间的信任和参与。

那么有这些东西之后我们怎么样成为这个世俗意义上的大公司呢?我觉得电商其实是一个可能的方向。其实他不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方向,同样IP孵化也是一个被人验证过的方向。但是未必每个公司都可以走的通。

我们其实都在试这些路。我们做了线上图书馆这个服务销售。每个月一万份、一百多万的销售额,这对我们就是一个电商的雏形。而我们凌晨四点的北京、逃离北上广这些事情,我们也希望他们具有IP的价值,并进一步深化。

我认为对内容公司或者自媒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目前路还不清楚的话就不要认为没有路。我觉得:首先,自媒体做内容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以非常低的低成本把自己的品牌和用户量做的很好。

这里面额外提到品牌。品牌是一个每一个行业人应该格外重视的东西,不要看重用户量,不要看重什么每天的阅读量,最要看重的是你的这个名,比如新世相三个字,在多少人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前两天跟一个朋友在聊天的时候,他说现在创业投资界对内容这个领域发生一些困惑。大家说是内容创业之春过去了,按照季节逻辑应该是夏天了吧!但现在呢?我发现没有到夏天就到冬天了。

我的意思是大家不要去考虑春天夏天这些事情,自媒体做内容这个融资的热潮,并不能说明它是好还是坏。我觉得就是看自己是不是找到了一个可以不靠融资可以活的很好,然后想到了明确的方式以后可以快速融到资的一个模式。

2、有人说,新世相变了,不再那么文艺啦,更年轻化、更写实化,更流行化,您认同吗?您曾说,新世相的定位,是做成一个“陪伴体”,既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也是生活方式上的陪伴,您是怎样定位和规划这种陪伴的?

关于新世相不再那么文艺了这说法。首先,我一直承认新世相是文艺的。但另一方面,我一直在澄清新世相不是大家理解的那个文艺。

我们其实是对文艺做了一个重新的梳理和解读。我们也有一个流行语叫“为文艺正名”。这文艺其实就是在解决好自己的普通生活,或是物质生活的前提下,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还是文艺的。

更年轻化。但是确实作为一个被运营的品牌,新世相更年轻化了。我们的用户群里面50%是90后。当然80后也很多42%。这个可能和大家的观感不一样,所以我们必然会年轻化。

更写实化。我们更具体关注普通生活,更关注实际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儿。因为你毕竟需要去在别人最真实的痛苦中跟别人打交道。

更流行化。这个事情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不希望做一个小而美的东西。我们是希望能够影响更多人,把一些好的观点和态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的认可。

新世相的定位是一个陪伴体,这件事情是我在一篇文章里面说的。就是说新世相做一个深夜陪伴品。这句话是李海鹏曾经有一次在谈论,他当时做人物杂志的时候说的一个追求。

我觉得陪伴这个事情非常的广,首先陪伴就是经常出现,经常存在。其实陪伴要有方法的陪伴。你要用内容来给人讲述,要倾听;让别人随时随地会想起你、会唤起你,包括会觉得你有用。所以它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生活方式上的。

具体来说我们的陪伴一方面是内容。每天晚上11:59我都会发一篇文章,这个文章经常会戳中大面积的人的一个心里的痛点,并且为他们解读。我们并不是试图给答案,我们其实一直不给答案。

很多人说我们有点偷懒,但是其实这是我们做的对的事情。答案其实是要自己找的,没有人可以给别人答案。除非你是进行深度治疗的心理治疗师。我们能做的只是激起你的行动,让你去找自己的答案,并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所以定位和规划这个没办法说太细。大体上来说,我们的内容从文字到视频,从直播到音频都会有。我没有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的内容形式,但内容的核心还是我刚才说的那个东西。有点像一个人生学校,或者叫一个文化、品位、审美、生活方式的一个态度和价值观的集散地。

下一步,我们把这东西变成行动,让大家动起来。然后通过这个行动,凝聚一群有价值观共鸣的人群,我们叫共同行动人。然后一起去改变一些事情,并且在改变这些事情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获得好的商业利益。

3、 您比较欣赏的自媒体或自媒体人有哪些?我们知道,您跟三表、六神磊磊等自媒体关系非常好,说说你眼中的这些自媒体小伙伴。

赞否同行是一个挺难做的事情,尤其是公开赞否。三表和六神磊磊我们都很熟,我们在一个群里,经常有的没的聊几句话。他们都是可爱的的人,很正派的人,简单来说他们都是好人。我觉得好人是非常高的评价,一个人可以有才华,可以口才非常好,但他的本心是不是善意的,这个对我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标准。

打个比方,我们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起来“反裤衩阵地”的作者或者叫创始人-王欣。一方面,我觉得他是一个有的时候非常坚持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和不喜欢的东西,有的时候,在批评一些人的时候,也会非常的尖利。但是整体上,我说他的本心让人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这一点就让人非常舒服。

我一般不喜欢在讲人的时候这么周到,所以我也不准备把跟我熟悉的人,和跟我关系非常好的人一一点名。然后我自己还经常看的几个公号,一个是“假装在纽约”,我非常喜欢他的东西。同样我也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另外一个我自己长时间置顶,后来取消了置顶但还在看的公号是和菜头。我其实还挺喜欢和菜头的,他的文字非常厉害。当然我对他的很多行为我并不认同,但是本质上我觉得他是个好人。我觉得我喜不喜欢一个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是不是一个好人这点而决定。

关于创业

从文艺青年到现在的创业者,您觉得两者有何不同?您最大的心得是什么?今年可谓创业寒潮,您想对众多跃跃欲试的创业者说什么?对哪些正在挣扎的创业者有哪些建言?

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工作系统,或者叫做事的系统。文艺,我之前做为一个媒体人,做一名作者。现在我作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做一个商人,这两点之间真的是差别非常大。而且这个大不是简单说一句,文艺范的商人,或者说用商业做文艺的事情,这么简单可以概括的。

他们中间有非常多严重冲突的东西。打个比方就是,作为一个文化人,你的一些坚持在作为一个商人的时候你要放弃。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所以创业这个事真的是非常大的改变了我。也让我感触非常深。

我记得之前在读《创业维艰》那本书的时候,里面有句话说,他创业很多年,愉快的时间好像不超过三天。我当时觉得这个怎么可能,有那么苦吗?太夸张了!

但是真的从我自己开始创业到现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我回想起来。我真正称得上觉得顺利的时间可能也就是半天或者是一天半。非常非常短!而且我能记得清楚,是哪一天的哪几个小时。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希望去保存一些梦幻的东西是很难的,你会非常的现实,更讲求逻辑。如果不这样做的话,这公司要做下去就是靠运气。

我前两天在文章里面说过一个点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自己理解创业者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这些人特别看重商业的逻辑、判断、理性决策这类的东西。另一方面这些人特别的需要,大家称为鸡汤的那些东西,就是需要心灵的慰籍和励志。

深夜发那种鸡汤语录的,有很多都是创业者。我觉得他们真是一群格外需要不断的面临动态的处境,不断的需要勇气,需要挑战,需要冒险,不知道生死的这样一群人,真的挺不容易的。

对于跃跃欲试的创业者,大家在创业之前可以理解清楚这件事儿。创业并不是一个专有词,我一直觉得自己开一个小公司,两三个人,七八个人,或者开个餐馆儿,或者是做一个传统的生意,这都是创业。如果把创业这个事情,给严肃话或神圣化的话,我估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我其实觉得,我如果一个一个判断的话,我是能判断哪些人适合做创业者,那些人不适合的。我说的创业,单指创始人,就是这个公司的一把手。这个角色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他需要非常强的耐性和心理承受力。需要非常苦的那种坚持的韧劲儿。而这个东西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多人面对狼狈处境的时候,是会暴躁,是会非常乱的。这样的人我认为就不一定适合创业。

那么创业的追求是为什么?我创业是为了开一家巨大的公司。如果没有这个追求的话,我可以通过一个小生意过的非常舒服。所以你要想清楚,比说你创业以钱为标准,你希望自己赚多少钱?一千万就够了的话,你是不是要开家公司?如果一千万不够呢?那么两千万呢?或者五百万就够了?我觉得想清楚这一点,你再去考虑自己要不要创业?创业还是要谨慎一些。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有机会去开创一家自己的公司。这个事情是可能会是你人生里面少有的一个奇妙的经历,也是有用的经历。即使最后失败了,我觉得一般来说大家都不会后悔自己创业过。创业这个事情是自带情结的,在最痛苦的时候你也会觉得自己有劲。

关于媒体人

最近东方网总编致腾讯马化腾的公开信,沸沸扬扬,众所周知,世相经历过敏感处理而今重生为新世相,您怎么看此事?您怎么理解媒体人的情怀理想与现实平衡?您坚持怎样的原则与标准?

一个人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和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做理性判断,选择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并且清楚自已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的后果,回到上面说的系统里面来,如果对自己的处境理解不够好,然后做处境不允许做的事情,很容易发生自己一己之外的后果。

坦白讲媒体人的情怀的事情,是一个很虚无的事情,我坚持认为媒体是一个跟其它的商业一样商业的事情,他的本质是商业的,媒体的商业目的是什么?它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理解就好。那么情怀也一样,媒体有情怀,其他商业公司也有情怀,新世相也有情怀,谷歌也有情怀,他们的情怀比媒体的情怀是好呢?还是差呢?我们处理公司生意,处理公司运营的原则就是:“现实至上”。

在一个小的阶段,没有现实的话就没有我们未来希望达到的情怀和理想。一家公司到底是情怀重要还是理想重要?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大家可以拿两个相似的公司来比比看看,我觉得在初期现实是重要与理想的,因为初期不现实不俗的话是活不到你实现理想的那一天的。但是如果一个公司做了很久,越到后面理想的重要性就越大,当你的现实问题解决了,你的存亡问题解决了,剩下是发展问题之后,理想可以决定发展的有多远。

我举个例子--谷歌。谷歌直到现在,这么多年了,还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公司,而没有僵死掉,没有官僚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谷歌有一种使命没有完成,这个使命可能就是人类的未来、人类的梦想。这个使命很虚很大,但是因为这个使命没有完成,所以,即使到现在谷歌的人认为还要去干一件大事,他们就不会停一下来,享受已有的成果。

关于2017计划

方便说说新世相2017年的计划吗?对于自媒体创业者等多重身份的自己,觉得2016年有哪些事情因太忙来不及做?2017年个人有什么小目标?

2017年,还是新世相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我们的品牌比现在要大很多,要响亮很多,美誉度和知名度都要高很多,我们的用户量要爆发,我们的内容系统要规模化,同时我们已经实现了把流行这件事流水线化反复制作的能力。

另外可以简单提及的事情就是,我们已经准备了一系列可能挺精彩,也可能很平庸的策划,会在一二线城市里尽量掀起一些动静来。我们在准备一档“真人秀”节目。

2016年太忙来不及做的事情太多了,对于我个人而言 ,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 ,仅就工作来说,我们在5个月前决定开始运营新世相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痛苦的选择,首先我们做内容的人都会天然认为,内容是最重要的东西,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觉得内容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内容很重要,如果希望快速地冲过生死线,让新世相这家公司可以活下来,可以一直做下去,我们希望用内容之外的能量包括运营、包括事件的策划来实现我们品牌和用户量的快速增长,但是回过头来看,我对我们的内容是不满意的,我希望我们的内容更有系统,更加戳动人,这是我们下一段工作的非常重要的重点。

我现在个人的目标完全是跟公司跟创业捆在一起的了,2017年我们确实有一个小目标,完全是王健林的小目标,先赚一个亿再说,这是一个认真的答案。谢谢!希望大家也能够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新定义自媒体,新世相创始人张伟专访12答

为了创作出独特的东西,你的所有大脑神经必须集中在微小的细节上——GiorgioArman

夸张一点,如果说川普颠覆了百年传统营销传播模式,新世相有点重新定义了自媒体,因为他们摸索出了一条制造流行之路。从图书馆、凌晨四点的背景,再到4小时逃离北上广、“X玖少年团”出道、当1小时偶像剧女主角,每每掀起话题风暴,引发流行。

年度最佳自媒体、最佳年度综合内容营销双金奖获得者,新世相创始人张伟,专场分享“制造流行重新定义自媒体”,包含制造流行、自媒体、创业、媒体人、2017计划等六大议题12答,全文约1.1万字。

关于制造流行

1、首先,恭喜新世相摘得年度最佳自媒体和最佳综合内容营销案例双料金奖。在典礼上,您有跟大家分享了「制造流行之路」,您理解的“流行”是什么?

世界上一切的传播,一切的好商品、好的文化都是流行。比如说对可口可乐来说卖的多就是流行,那对一个作家来说他的书被别人喜欢的多就是流行,对新世相来说我们可能分几个阶段,目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文章,让我们做的事件包括我们做的商品和服务能够被很多人自发转发、传播并且购买。

说到流行这件事儿,说实话现在叫制造流行之路还有一点点夸张,我们只是在刚刚开始学习怎么样制造流行。国内国外有很多做这个行业存在了很多年了。我们知道巴黎有专门的潮流委员会,还有专门每年来制造流行色的公司。

我们相信“流行这件事情是可以批量化生产的”,所以近一年我们内部的任务就是要让我们具有批量化、规模化、高频度的生产传播世界流行品的能力。

我们希望能够抢到这个领先的身位,然后变成一个最会制造流行的公司。我相信不管是做内容还是做电商还是做其他的事情,会制造流行这个技能如果获得他是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要做的事情,在各个领域做得很好。

其实,我觉得这些案例出来以后,基本上是能判断后面的效果会不会好的前提是“所有事情都到位了”。而且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要“足够了解一群人”。因为我们的经验就是针对某一群人做发言,然后通过这群人被戳动,然后转发出去,分享出去形成一个热潮。如果这群人不被戳中的话没有这个基础,我觉得很难做出来。

可能这也是我认为,后来有些人通过其他渠道做类似的事情不够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对这些人群,其实是一个反复了解的过程,新世相覆盖的人群主要是一二线的女性为主的中青年白领,她们是一群上升的人,她们的欲望和痛苦很简单就是反复发生,所以我们了解了她们的欲望和痛苦,就更容易来做这些东西了。

2、《4小时逃离北上广》、《中秋为什么不想回家》、《“X玖少年团”出道》、《当1小时偶像剧女主角》等,您是怎么判断这些会成为“流行”并制造流行的?

我一直有个观点,要想做出这种刷屏的传播的流行的暴款,按照重要性排序,需要三个能力。

决断力。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决断能力,就像这个问题提到的怎么样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大概判断他发生以后的效果。这个判断不可能完全准确,但是在这个事情还没有做只是想法出来以后经过快速推演能够大概想明白它的效果,它戳中人的力度,它的传播的基本情况是最重要的一个属性。

执行力。第二个重要的事就把这个事情执行出来,到位的执行出来。每个地方不失准,每一步都戳到了和最狠的地方。

创想力。第三重要的,我觉得相对不重要的就是想出这个点子本身。这是我的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观点。

一定要先找到一群人,然后明确的为这群人设计活动,不要没有目标。比如说我自己很清楚北上广的人,他们的焦虑中一个是跟原生家庭的关系非常痛苦。当我们在办公室聊这个话题的时候办公室的大部分人都感同身受,包括我本人也感同身受。我们就决定做这样一个活动是可以戳到很多人的,当然这个前提定下来以后再去考量细节,怎么样让这个活动真能戳到他。

那我们在几个活动里面其实都有一个技巧,这个技巧就是现实。现实的建设其实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冒险感,挑战和冒险感是可以让人恶更加蠢蠢欲动的。这样这些技术再加上对这个人群的基本理解,在做之前我们基本知道它会火。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其实没有神仙,并没有人真的能够事先判断一个事情一定会流行。只能说觉得这个事情可能找对了然后去试试看。我特别举例《当一小时偶像剧女主角》。这个活动我们在设计之前当然也做了很多的准备,而且他是我们做的最重的活动。但是我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就是来分析这个活动的得失,我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讲的是失,就是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你会发现我们事先的判断跟事实上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偏差。虽然结果可能因为一些意外有偏差,但整体上很不错的。这个事不断提醒我们流行其实就是要做人潮的动作,人潮到底往哪儿动真的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分析的事情。

3、区别于传统时尚/VOGUE/前GQ等时尚媒体的流行有何不同?您怎么看蓝瘦香菇、感觉身体被掏空、洪蛮之力等这些网络流行语风潮?

因为我之前在GQ这个杂志的中文版做副主编,所以一方面我很钦佩这些时尚杂志做的流行。流行需要有依托,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流行是依托在不同的附着物上的。比如说他们做的是主要是时尚的流行,那么它主要表现就是包、衣服、鞋子,他们的时尚,他们的视觉观念。耐克、可口可乐、苹果手机是依靠一个商品来做流行,让足够多的人喜欢,足够多的人买。

我们现在做的主要还是观念态度和行动的流行,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传递一个观念和态度,或者一起去做某件事儿。这两个附着物的不一样。

因为附着物的不一样,其实技术差别还挺大的。说实话虽然都要流行,但是现在时尚界已经非常的清楚怎么样来推出一个新的商品,它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工业系统。包括选颜色,包括请设计师,包括怎么样有步骤来办发布会,办时装展,包括发媒体、请明星等等。

但是“态度观念行为”的这个流行和传播,他太动态了太随机了太不可控了,所以说实话要难很多。要对人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的具体行为有非常细的了解。比如说你看到什么字眼儿会心里一动,有的时候甚至只是表述的不同就会影响这些人的态度。

罗辑思维,作为一个先行者的老师们,她们很多事情对我有非常非常大的启发,罗辑思维在几年前曾经做过一个叫吃霸王餐的一个事件,如果按照常规的传播的方式来操作的话就是说我联合了几个城市多家餐厅然后给我的用户来送福利,可以抽取一些人免单。但现在把这个行为做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包装,就是你是我的会员,你去这个地方吃饭然后不超过多少钱你吃完了抹嘴就走不给钱,鼓励你吃霸王餐。这个包装不一样,立刻就激起了别人的兴趣或者兴奋,他有一点冒险感,有一点点冲突感,所以大家都愿意参与。这可能说明这种事件性的行动性的策动更需要一些鼓动性和技巧。

但是我觉得新的传播方式和策略会慢慢的影响传统的行业。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比如说YSL这个口红,最近她在社交网络上用各种各样的技术让买这个口红本身变成了一个大家都愿意去做的行动,因为其实你本质上来看购买也是一种行为,我觉得她的很多做法都是使用了现在新的策动行动传播的方法。大家可以研究一下YSL是怎么样具体火起来的,我觉得传统的品牌传统的商业如果按这种这个新的方法的话可能还挺有爆发力的。因为传统的商业本身有非常好的供应链等等的这些能力,他们只是缺一些新的技术。如果他们掌握了新技术,这个在短时间内是我们这些掌握了技术但不掌握传统能力的人所不具备的。

最后回答一下这个蓝瘦香菇、身体被掏空这些网络流行语。我本人在生活里面是一个不喜欢流行语的人,就是之前我自己因为是一个写作者我会追求汉语的干净纯粹的东西。但是说实话我这另外在心里面非常非常的赞赏和认可这些新的流行语,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这是我做传播的一个基础,就是我非常尊重俗人的潮流,这个地方这个俗人不是个贬义词是个中性词。

俗人的潮流就是说没有谁是高是低的?我觉得就是有大多数人心里都会有共鸣的东西。蓝瘦香菇这个东西能火起来我自己都看不懂,但是我相信他一定戳中了大众的很多人的一个点,而这些点被戳中是一个事情传播起来的基础。

但你会发现就是蓝瘦杳菇这样的案例,很少是被人为的策划出来的。这个事情也说明了这种传播的不可控和难理解难掌握。你真的很难通过一个12345的步骤,把这个东西给做火了。

这里有个例外就是这个身体被掏空这件事儿。身体被掏空这件事儿我觉得是一个很牛的东西。首先他是人为策划的而且还获得了病毒式传播。我觉得里面有一个技术是大家可以借鉴的,就是借用一个已经存在的流行词去重新的把它做出新意。就是感觉身体被掏空这件事已经被说了好多年了,就是大家有一个普遍的公共基础,然后这个时候他用一首歌,用很搞笑的方式把它做出来。

同理我们当时在做“4小时逃离北上广”的时候,一开始其实并没决定用这个关键词。一开始我们想的就是一个类似于送机票你马上就走的一个这样的活动或者想过说你要去做一件自己想做没做过的事儿。但最后商量完之后决定用“4小时逃离北上广”,我们的一个小朋友特别坚持用这个,我最后认可。因为“逃离北上广”这个词其实已经说很多年了,他已经不新鲜了甚至有点老土了。但是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借用了一个老套的大家早就耳熟能详的概念,又把它做出新意来的时候。大家在传播上会有很深的基础,而且你可以成功的借助这些事件把这个别人花了很多年很多人群里做出来的概念或者叫一个打引号的IP给占到自己名下,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4、苹果是一种流行,滑板是一种流行,创业是一种流行,中国风是一种流行,新世相定位哪种流行?期望达到怎样的目标?

这个问题其实我刚才大概说过了。就是说商品是一个流行,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流行,一种行为是流行,一种风格也是个流行。我们定位的流行目前来看更多的是一种行为的流行,就是我们希望不断的号召我们的用户以及他们所能影响的人一起来做一件事情,在某一个价值观的指导下共同来做一个行动,形成几千人几万人甚至几十万几百万人的共同的这个律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来传递我们想传递的东西,获取我们想获取的影响力。

我们近阶段的目标其实非常清楚,那就是三个。第一、希望能够让我们自己的品牌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一点是我们策划一切活动传播的基础。第二、希望能够实现我们自己的用户增长。第三、希望这个过程中找到很好的合作方一起分享这个影响力,并且同时我们通过这种影响力的分享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让我们团队可以健康地发展,作为我们品牌和用户提升的一个良性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积攒一群参与感非常高的,对我们的认可度、信任感和情感连接能力比较强的用户,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考虑新世相下一步的商业发展。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可以单独列出来说的目标就是我们希望一次一次制造有传播性的事件来创造一些流行的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进一步深化培养。慢慢的这些概念,如果能够成为一些像IP一样的,有lP属性的概念的话,我们可以后续开发其商业价值。

关于自媒体

1、 有评论说,新世相“重新定义了自媒体”,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内容制造创意服务的商业模式,有点类似营销公关服务Agency,您怎么看?区别于其他自媒体的融资、电商,IP孵化,您是怎么考虑和规划新世相的商业模式?现在来看很成功,还会有新的变化吗?

我们不敢说重新定义了自媒体。这个荣誉太大了。但是我们确实觉得给整个自媒体,或者说内容行业带来了一种之前没有出现过的玩法,这点我们很骄傲。第二,既然意识到,我们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抓住他,不断放大强化。

这个全新的内容制造创意服务的商业模式。关于这点我可能要解释一下,首先新世相不是一个营销公司,这点我们一直在强调。我们跟我们的合作方也在尽量得关于这件事情的共识。

我们不是在为对方发过来的一个需求定制并且纯粹为了完成它而做这件事情。我们希望是一个双方共赢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做这些事情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你们会发现我们做了很多没有品牌冠名的自己的活动。比如说凌晨四点的北京。包括之后我们会做的一些事情。就是没有钱我们也要做的。

但另一方面既然我们这个东西可能会有传播力,可能会给一些调性很符合的、非常棒的品牌带来好处。那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商业收益。

最近确实有很多的大的公司、品牌找到我们,带来他们的诉求,或者是新品发布,或者就是他们的一些传播的案子,希望我们帮他们定制。我也很坦率的跟他们说我们做不了这件事情,或者说我们有意的不做这件事情,我不想我们这个公司慢慢的因为这个能赚钱,而放弃掉我们本来的方向。

我们成立的专门制造流行的策划和执行部门,会不断的推出一些有创意的,可能有传播性的方案。我们在做之前,会密集的跟品牌商接触,看看是不是能找到愿意一起来做这个事情的人。

这个东西你也可以说它是个商业模式。这样说有点大,它其实就是一个我说的以战养战的方式。就是在我们发展自己用户、品牌的同时,也希望用这个方法来让我们公司变成盈利的公司,而不是一个烧钱的公司,我目前是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广告是个好生意,他可能也是一个大生意。但是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巨大的生意。这个巨大和伟大是不一样。广告领域有很多非常牛逼的广告人,他们是很伟大的,但是他并不巨大。而我们希望变成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巨大的公司,所以我们不会把这个当作长期盈利模式。

其他人有做电商的,有做IP孵化的等等。新世相并不排斥这两个可能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一个打底子的事情。就是我们打品牌、做用户、攒我们的社区、在建立我们和用户之间的信任和参与。

那么有这些东西之后我们怎么样成为这个世俗意义上的大公司呢?我觉得电商其实是一个可能的方向。其实他不是一个已经确定的方向,同样IP孵化也是一个被人验证过的方向。但是未必每个公司都可以走的通。

我们其实都在试这些路。我们做了线上图书馆这个服务销售。每个月一万份、一百多万的销售额,这对我们就是一个电商的雏形。而我们凌晨四点的北京、逃离北上广这些事情,我们也希望他们具有IP的价值,并进一步深化。

我认为对内容公司或者自媒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目前路还不清楚的话就不要认为没有路。我觉得:首先,自媒体做内容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以非常低的低成本把自己的品牌和用户量做的很好。

这里面额外提到品牌。品牌是一个每一个行业人应该格外重视的东西,不要看重用户量,不要看重什么每天的阅读量,最要看重的是你的这个名,比如新世相三个字,在多少人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前两天跟一个朋友在聊天的时候,他说现在创业投资界对内容这个领域发生一些困惑。大家说是内容创业之春过去了,按照季节逻辑应该是夏天了吧!但现在呢?我发现没有到夏天就到冬天了。

我的意思是大家不要去考虑春天夏天这些事情,自媒体做内容这个融资的热潮,并不能说明它是好还是坏。我觉得就是看自己是不是找到了一个可以不靠融资可以活的很好,然后想到了明确的方式以后可以快速融到资的一个模式。

2、有人说,新世相变了,不再那么文艺啦,更年轻化、更写实化,更流行化,您认同吗?您曾说,新世相的定位,是做成一个“陪伴体”,既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也是生活方式上的陪伴,您是怎样定位和规划这种陪伴的?

关于新世相不再那么文艺了这说法。首先,我一直承认新世相是文艺的。但另一方面,我一直在澄清新世相不是大家理解的那个文艺。

我们其实是对文艺做了一个重新的梳理和解读。我们也有一个流行语叫“为文艺正名”。这文艺其实就是在解决好自己的普通生活,或是物质生活的前提下,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还是文艺的。

更年轻化。但是确实作为一个被运营的品牌,新世相更年轻化了。我们的用户群里面50%是90后。当然80后也很多42%。这个可能和大家的观感不一样,所以我们必然会年轻化。

更写实化。我们更具体关注普通生活,更关注实际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儿。因为你毕竟需要去在别人最真实的痛苦中跟别人打交道。

更流行化。这个事情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不希望做一个小而美的东西。我们是希望能够影响更多人,把一些好的观点和态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的认可。

新世相的定位是一个陪伴体,这件事情是我在一篇文章里面说的。就是说新世相做一个深夜陪伴品。这句话是李海鹏曾经有一次在谈论,他当时做人物杂志的时候说的一个追求。

我觉得陪伴这个事情非常的广,首先陪伴就是经常出现,经常存在。其实陪伴要有方法的陪伴。你要用内容来给人讲述,要倾听;让别人随时随地会想起你、会唤起你,包括会觉得你有用。所以它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生活方式上的。

具体来说我们的陪伴一方面是内容。每天晚上11:59我都会发一篇文章,这个文章经常会戳中大面积的人的一个心里的痛点,并且为他们解读。我们并不是试图给答案,我们其实一直不给答案。

很多人说我们有点偷懒,但是其实这是我们做的对的事情。答案其实是要自己找的,没有人可以给别人答案。除非你是进行深度治疗的心理治疗师。我们能做的只是激起你的行动,让你去找自己的答案,并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所以定位和规划这个没办法说太细。大体上来说,我们的内容从文字到视频,从直播到音频都会有。我没有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的内容形式,但内容的核心还是我刚才说的那个东西。有点像一个人生学校,或者叫一个文化、品位、审美、生活方式的一个态度和价值观的集散地。

下一步,我们把这东西变成行动,让大家动起来。然后通过这个行动,凝聚一群有价值观共鸣的人群,我们叫共同行动人。然后一起去改变一些事情,并且在改变这些事情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获得好的商业利益。

3、 您比较欣赏的自媒体或自媒体人有哪些?我们知道,您跟三表、六神磊磊等自媒体关系非常好,说说你眼中的这些自媒体小伙伴。

赞否同行是一个挺难做的事情,尤其是公开赞否。三表和六神磊磊我们都很熟,我们在一个群里,经常有的没的聊几句话。他们都是可爱的的人,很正派的人,简单来说他们都是好人。我觉得好人是非常高的评价,一个人可以有才华,可以口才非常好,但他的本心是不是善意的,这个对我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标准。

打个比方,我们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起来“反裤衩阵地”的作者或者叫创始人-王欣。一方面,我觉得他是一个有的时候非常坚持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和不喜欢的东西,有的时候,在批评一些人的时候,也会非常的尖利。但是整体上,我说他的本心让人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这一点就让人非常舒服。

我一般不喜欢在讲人的时候这么周到,所以我也不准备把跟我熟悉的人,和跟我关系非常好的人一一点名。然后我自己还经常看的几个公号,一个是“假装在纽约”,我非常喜欢他的东西。同样我也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另外一个我自己长时间置顶,后来取消了置顶但还在看的公号是和菜头。我其实还挺喜欢和菜头的,他的文字非常厉害。当然我对他的很多行为我并不认同,但是本质上我觉得他是个好人。我觉得我喜不喜欢一个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是不是一个好人这点而决定。

关于创业

从文艺青年到现在的创业者,您觉得两者有何不同?您最大的心得是什么?今年可谓创业寒潮,您想对众多跃跃欲试的创业者说什么?对哪些正在挣扎的创业者有哪些建言?

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工作系统,或者叫做事的系统。文艺,我之前做为一个媒体人,做一名作者。现在我作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做一个商人,这两点之间真的是差别非常大。而且这个大不是简单说一句,文艺范的商人,或者说用商业做文艺的事情,这么简单可以概括的。

他们中间有非常多严重冲突的东西。打个比方就是,作为一个文化人,你的一些坚持在作为一个商人的时候你要放弃。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所以创业这个事真的是非常大的改变了我。也让我感触非常深。

我记得之前在读《创业维艰》那本书的时候,里面有句话说,他创业很多年,愉快的时间好像不超过三天。我当时觉得这个怎么可能,有那么苦吗?太夸张了!

但是真的从我自己开始创业到现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我回想起来。我真正称得上觉得顺利的时间可能也就是半天或者是一天半。非常非常短!而且我能记得清楚,是哪一天的哪几个小时。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希望去保存一些梦幻的东西是很难的,你会非常的现实,更讲求逻辑。如果不这样做的话,这公司要做下去就是靠运气。

我前两天在文章里面说过一个点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自己理解创业者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这些人特别看重商业的逻辑、判断、理性决策这类的东西。另一方面这些人特别的需要,大家称为鸡汤的那些东西,就是需要心灵的慰籍和励志。

深夜发那种鸡汤语录的,有很多都是创业者。我觉得他们真是一群格外需要不断的面临动态的处境,不断的需要勇气,需要挑战,需要冒险,不知道生死的这样一群人,真的挺不容易的。

对于跃跃欲试的创业者,大家在创业之前可以理解清楚这件事儿。创业并不是一个专有词,我一直觉得自己开一个小公司,两三个人,七八个人,或者开个餐馆儿,或者是做一个传统的生意,这都是创业。如果把创业这个事情,给严肃话或神圣化的话,我估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我其实觉得,我如果一个一个判断的话,我是能判断哪些人适合做创业者,那些人不适合的。我说的创业,单指创始人,就是这个公司的一把手。这个角色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他需要非常强的耐性和心理承受力。需要非常苦的那种坚持的韧劲儿。而这个东西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多人面对狼狈处境的时候,是会暴躁,是会非常乱的。这样的人我认为就不一定适合创业。

那么创业的追求是为什么?我创业是为了开一家巨大的公司。如果没有这个追求的话,我可以通过一个小生意过的非常舒服。所以你要想清楚,比说你创业以钱为标准,你希望自己赚多少钱?一千万就够了的话,你是不是要开家公司?如果一千万不够呢?那么两千万呢?或者五百万就够了?我觉得想清楚这一点,你再去考虑自己要不要创业?创业还是要谨慎一些。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有机会去开创一家自己的公司。这个事情是可能会是你人生里面少有的一个奇妙的经历,也是有用的经历。即使最后失败了,我觉得一般来说大家都不会后悔自己创业过。创业这个事情是自带情结的,在最痛苦的时候你也会觉得自己有劲。

关于媒体人

最近东方网总编致腾讯马化腾的公开信,沸沸扬扬,众所周知,世相经历过敏感处理而今重生为新世相,您怎么看此事?您怎么理解媒体人的情怀理想与现实平衡?您坚持怎样的原则与标准?

一个人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和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做理性判断,选择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并且清楚自已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的后果,回到上面说的系统里面来,如果对自己的处境理解不够好,然后做处境不允许做的事情,很容易发生自己一己之外的后果。

坦白讲媒体人的情怀的事情,是一个很虚无的事情,我坚持认为媒体是一个跟其它的商业一样商业的事情,他的本质是商业的,媒体的商业目的是什么?它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理解就好。那么情怀也一样,媒体有情怀,其他商业公司也有情怀,新世相也有情怀,谷歌也有情怀,他们的情怀比媒体的情怀是好呢?还是差呢?我们处理公司生意,处理公司运营的原则就是:“现实至上”。

在一个小的阶段,没有现实的话就没有我们未来希望达到的情怀和理想。一家公司到底是情怀重要还是理想重要?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大家可以拿两个相似的公司来比比看看,我觉得在初期现实是重要与理想的,因为初期不现实不俗的话是活不到你实现理想的那一天的。但是如果一个公司做了很久,越到后面理想的重要性就越大,当你的现实问题解决了,你的存亡问题解决了,剩下是发展问题之后,理想可以决定发展的有多远。

我举个例子--谷歌。谷歌直到现在,这么多年了,还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公司,而没有僵死掉,没有官僚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谷歌有一种使命没有完成,这个使命可能就是人类的未来、人类的梦想。这个使命很虚很大,但是因为这个使命没有完成,所以,即使到现在谷歌的人认为还要去干一件大事,他们就不会停一下来,享受已有的成果。

关于2017计划

方便说说新世相2017年的计划吗?对于自媒体创业者等多重身份的自己,觉得2016年有哪些事情因太忙来不及做?2017年个人有什么小目标?

2017年,还是新世相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我们的品牌比现在要大很多,要响亮很多,美誉度和知名度都要高很多,我们的用户量要爆发,我们的内容系统要规模化,同时我们已经实现了把流行这件事流水线化反复制作的能力。

另外可以简单提及的事情就是,我们已经准备了一系列可能挺精彩,也可能很平庸的策划,会在一二线城市里尽量掀起一些动静来。我们在准备一档“真人秀”节目。

2016年太忙来不及做的事情太多了,对于我个人而言 ,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 ,仅就工作来说,我们在5个月前决定开始运营新世相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痛苦的选择,首先我们做内容的人都会天然认为,内容是最重要的东西,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觉得内容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内容很重要,如果希望快速地冲过生死线,让新世相这家公司可以活下来,可以一直做下去,我们希望用内容之外的能量包括运营、包括事件的策划来实现我们品牌和用户量的快速增长,但是回过头来看,我对我们的内容是不满意的,我希望我们的内容更有系统,更加戳动人,这是我们下一段工作的非常重要的重点。

我现在个人的目标完全是跟公司跟创业捆在一起的了,2017年我们确实有一个小目标,完全是王健林的小目标,先赚一个亿再说,这是一个认真的答案。谢谢!希望大家也能够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