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高技能人才全球流动速度加快 美国为最大移民流入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技能人才全球流动速度加快 美国为最大移民流入地

截至20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吸引了约70%前往经合组织国家定居的高技能移民,其中美国吸纳了1140万高技能移民,约占经合组织国家高技能移民总数的41%。

图片来源:网络

全球约3%的人口正住在出生国以外的国家,且人们在不同国家间流动的速度正在加快。在1990年至2010年间,拥有小学教育水平的低技能移民数量上升了40%,而拥有大学学历的移民人数则上升了130%,且他们从全球各地蜂拥至少数几个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来自哈佛商学院、卫斯理学院、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小组和西澳大学四位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得出以上结论。全球人才流动的现象如同一张复杂的大网,由雇主对稀有人才的追求、个人的职业发展考量和各国政府的移民政策织就,而这一切对当下的知识经济产生了愈发深远的影响。

研究人员将“高技能工作者”(high-skilled workers)定义为拥有至少一年以上大学教育的人群。研究发现,2010年经合组织国家(OECD countries)吸引了约2800万高技能工作者前往定居,这一数字和1990年相比上升了130%,而在同一时期低技能移民(只有小学教育水平或其他无需通过大学教育获得的技能的人员)的增幅仅为40%。尽管经合组织国家的人口只占全球1/5,但这些国家吸引了全球2/3的高技能移民。

截至20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吸引了约70%前往经合组织国家定居的高技能移民,其中美国吸纳了1140万高技能移民,约占经合组织国家高技能移民总数的41%。

单个国家的移民聚集程度也有地域差别。在2013年,南加州、硅谷和纽约提供了全美1/8STEM相关职位,仅仅在硅谷,就有56%的STEM工作者和70%的软件工程师出生在国外。2011年,西澳60%的医疗工作者为移民。伦敦、巴黎和米兰则一直保有全球金融和时尚中心的地位。

经合组织国家持续地从世界各地(特别是非经合组织国家)吸引着大量高技能移民。从1990年到2010年,出生在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移民数量从620万上升至1760万,增幅达185%。在2010年前,英国是高技能移民的最大输出国,而在2010年,这一地位被印度(210万)和菲律宾(150万)所取代,与此同时中国的高技能移民流出数量也高达140万。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0年到2010年,高技能女性移民至经合组织国家的数量从570万上升至1440万,增幅达152%。2010年,高技能女性移民的数量已超过了高技能男性移民的数量。多数高技能女性移民来自非洲和亚洲,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地区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为女性造成了障碍。

高端人才的涌入令人才流入国受益,特别是对学术界产生的巨大正面影响。近30年来,美国高校学者获得了超过65%的诺贝尔奖,其中只有46%的获奖者在美国出生。在化学、药学、经济学和物理学四大诺贝尔奖项中,31%(661项中的203项)被授予了移民学者,他们之中53%(203人中的107人)隶属于美国高校。

除了追求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多种因素在促使高技能人才远赴异国他乡。人才的集聚效应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技能移民向提供就业机会的某地流动增加了该地对更多高技能工作者的吸引力。追求教育机会也是高技能人才流动的重要推手。许多“技术移民”抱着通过正式学校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和就业机会的愿望来到他国,这显然是美英加澳四国成为最大移民流入地的重要原因——按照2016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69所排名前100的大学坐落在这四个国家中。

全球人才流动的另一推手是跨国公司。许多跨国公司要求领导层人员在晋升前获得海外工作经历,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仰赖全球市场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这些公司大多在当地市场招聘低技能员工,但通常从国外派遣高技能员工特别是高管。另外一种情况是,许多大型科技公司派遣招聘团队奔赴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招聘工程师。

关于技术移民对国家的利弊,各国都有争论,而各国政府则用各种移民政策调和利弊双方的矛盾。主流移民政策有两种——积分制和雇佣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用积分制管控技术移民的典型国家。政府用教育程度、语言水平、工作经验、雇佣状态等衡量因素为外籍人士打分并依据积分分配工作签证。在加拿大,移民需要在6大类别的衡量标准中集齐67分,以教育程度为例,博士学位相当于25分,一年大学教育文凭相当于15分;而在工作经验方面,6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相当于15分,一年工作经验则相当于9分。

美国的H-1B和L1签证制度则代表着移民政策的另一方向。H-1B签证允许美国公司在某些特别领域(如工程或会计)短期雇佣高技能外籍员工。几乎所有H-1B签证持有者都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70%此类签证发放给STEM相关员工。H-1B签证的有效期为三年,可以续签一次。自2004年以来,每年H-1B的发放数量不超过8.5万张,其中2万张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拥有者预留。L1签证发放给在美国和国外同时拥有办公地的国际公司员工。L1签证持有者必须在前往美国前在前三年中至少有一年待在国外办公。

即将入主白宫的特朗普近日重申了他的移民政策立场,表示将改革移民提体系,根据新移民在美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经济上能否自给自足”等标准来吸纳新移民,将新移民占总人口比重维持在一定水平,以此保护本国国民的就业机会。这为美国工作签证制度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不确定性。

然而万宝盛华的《2016年全球人才短缺调查》发现,尽管美国是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依然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在填补职位最困难的国家/地区排名中,美国排名第17,高于全球平均值。

向更多的移民开放工作机会无疑是填补人才短缺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美国,如何调解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将是下一届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技能人才全球流动速度加快 美国为最大移民流入地

截至20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吸引了约70%前往经合组织国家定居的高技能移民,其中美国吸纳了1140万高技能移民,约占经合组织国家高技能移民总数的41%。

图片来源:网络

全球约3%的人口正住在出生国以外的国家,且人们在不同国家间流动的速度正在加快。在1990年至2010年间,拥有小学教育水平的低技能移民数量上升了40%,而拥有大学学历的移民人数则上升了130%,且他们从全球各地蜂拥至少数几个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来自哈佛商学院、卫斯理学院、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小组和西澳大学四位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得出以上结论。全球人才流动的现象如同一张复杂的大网,由雇主对稀有人才的追求、个人的职业发展考量和各国政府的移民政策织就,而这一切对当下的知识经济产生了愈发深远的影响。

研究人员将“高技能工作者”(high-skilled workers)定义为拥有至少一年以上大学教育的人群。研究发现,2010年经合组织国家(OECD countries)吸引了约2800万高技能工作者前往定居,这一数字和1990年相比上升了130%,而在同一时期低技能移民(只有小学教育水平或其他无需通过大学教育获得的技能的人员)的增幅仅为40%。尽管经合组织国家的人口只占全球1/5,但这些国家吸引了全球2/3的高技能移民。

截至20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吸引了约70%前往经合组织国家定居的高技能移民,其中美国吸纳了1140万高技能移民,约占经合组织国家高技能移民总数的41%。

单个国家的移民聚集程度也有地域差别。在2013年,南加州、硅谷和纽约提供了全美1/8STEM相关职位,仅仅在硅谷,就有56%的STEM工作者和70%的软件工程师出生在国外。2011年,西澳60%的医疗工作者为移民。伦敦、巴黎和米兰则一直保有全球金融和时尚中心的地位。

经合组织国家持续地从世界各地(特别是非经合组织国家)吸引着大量高技能移民。从1990年到2010年,出生在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移民数量从620万上升至1760万,增幅达185%。在2010年前,英国是高技能移民的最大输出国,而在2010年,这一地位被印度(210万)和菲律宾(150万)所取代,与此同时中国的高技能移民流出数量也高达140万。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0年到2010年,高技能女性移民至经合组织国家的数量从570万上升至1440万,增幅达152%。2010年,高技能女性移民的数量已超过了高技能男性移民的数量。多数高技能女性移民来自非洲和亚洲,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地区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为女性造成了障碍。

高端人才的涌入令人才流入国受益,特别是对学术界产生的巨大正面影响。近30年来,美国高校学者获得了超过65%的诺贝尔奖,其中只有46%的获奖者在美国出生。在化学、药学、经济学和物理学四大诺贝尔奖项中,31%(661项中的203项)被授予了移民学者,他们之中53%(203人中的107人)隶属于美国高校。

除了追求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多种因素在促使高技能人才远赴异国他乡。人才的集聚效应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技能移民向提供就业机会的某地流动增加了该地对更多高技能工作者的吸引力。追求教育机会也是高技能人才流动的重要推手。许多“技术移民”抱着通过正式学校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和就业机会的愿望来到他国,这显然是美英加澳四国成为最大移民流入地的重要原因——按照2016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69所排名前100的大学坐落在这四个国家中。

全球人才流动的另一推手是跨国公司。许多跨国公司要求领导层人员在晋升前获得海外工作经历,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仰赖全球市场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这些公司大多在当地市场招聘低技能员工,但通常从国外派遣高技能员工特别是高管。另外一种情况是,许多大型科技公司派遣招聘团队奔赴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招聘工程师。

关于技术移民对国家的利弊,各国都有争论,而各国政府则用各种移民政策调和利弊双方的矛盾。主流移民政策有两种——积分制和雇佣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用积分制管控技术移民的典型国家。政府用教育程度、语言水平、工作经验、雇佣状态等衡量因素为外籍人士打分并依据积分分配工作签证。在加拿大,移民需要在6大类别的衡量标准中集齐67分,以教育程度为例,博士学位相当于25分,一年大学教育文凭相当于15分;而在工作经验方面,6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相当于15分,一年工作经验则相当于9分。

美国的H-1B和L1签证制度则代表着移民政策的另一方向。H-1B签证允许美国公司在某些特别领域(如工程或会计)短期雇佣高技能外籍员工。几乎所有H-1B签证持有者都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70%此类签证发放给STEM相关员工。H-1B签证的有效期为三年,可以续签一次。自2004年以来,每年H-1B的发放数量不超过8.5万张,其中2万张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拥有者预留。L1签证发放给在美国和国外同时拥有办公地的国际公司员工。L1签证持有者必须在前往美国前在前三年中至少有一年待在国外办公。

即将入主白宫的特朗普近日重申了他的移民政策立场,表示将改革移民提体系,根据新移民在美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经济上能否自给自足”等标准来吸纳新移民,将新移民占总人口比重维持在一定水平,以此保护本国国民的就业机会。这为美国工作签证制度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不确定性。

然而万宝盛华的《2016年全球人才短缺调查》发现,尽管美国是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依然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在填补职位最困难的国家/地区排名中,美国排名第17,高于全球平均值。

向更多的移民开放工作机会无疑是填补人才短缺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美国,如何调解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将是下一届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