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让舒肤佳躺枪的荧光剂“伪科普”,到底有多离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让舒肤佳躺枪的荧光剂“伪科普”,到底有多离谱?

当真相还在穿鞋子,谣言却已经跑遍了世界。

文|未来迹FutureBeauty 陈韫萌

近日,知名个护品牌舒肤佳遭遇了一次“网暴”。

网上某测评博主发布一则香皂测评视频,博主宣称在舒肤佳一款纯白清香型香皂里测出含量为4.42(10mg/l)的荧光剂成分,并对外宣称产品会危害用户健康。

视频一经发出,在消费者圈中引起了广泛讨论,众多测评类博主迅速跟风复制,同类型视频内容也均获得了爆发式流量。

对此,舒肤佳客服作出回应称:“为了调节香皂的色泽,舒肤佳纯白香皂的配方中添加了微量的调色成分,正常使用不会对皮肤产生影响。”

这件事在化妆品研发圈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舆论焦点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行业里日益泛滥的“伪科普”。

01 谈荧光剂需要“色变”吗?

与当年的“谈防腐剂色变”一样,现在消费者谈起荧光剂依旧恐慌,大概是因为紫光灯照上去,真的会“变色”。

在视频中,博主们用荧光检测笔和紫光灯去检测肥皂中的荧光剂含量,并直接得出产品危害健康的结论,这触动了许多观众的“产品安全”神经,甚至让不少人大惊失色。

可真相会如此简单粗暴吗?

据资深研发人员透露,想要证明产品中明荧光剂的含量、种类和危害性需要设计十分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还需要专业的检测机构配合,形成完整、有逻辑的证据链:

1、证明荧光增白剂在使用后的驻留性;

2、检测出荧光增白剂的种类、留存量;

3、从毒理学、暴露学等角度去测试留存的荧光增白剂对皮肤的刺激性、毒性。

因此,在专业科研人员的眼中,博主们的检测方式和结论很难站住脚。

有趣的是,在众多同类视频中,博主们用于检测的工具“荧光检测笔”本身也是一种“智商税”产品,其实数据精度和验证逻辑均有待考证。事实上,关于荧光剂的安全性,早已有诸多官方、权威专家作出过澄清:

根据我国刚刚发布的新版关于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的行业标准《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QB/T2953-2008),“规定了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衣料用洗涤剂配方中所添加的荧光增白剂。”

截图为2008年修订的行业标准《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

早在2011年8月,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安全性专家媒体见面会”,相关权威专家也给出结论:“含荧光增白剂的衣料洗涤剂对人体和环境是安全的。”

在毒性方面,根据国家标准《6B 151933-2003急性毒性试验》规范性附录D.1“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判定,荧光增白剂为无毒,与日常食用的食盐的急性毒性属同等级别。在我国法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当中,荧光剂也并不在明确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之列。

这些经常被用于纺织、造纸、洗衣粉、洗衣液、肥皂等产品当中的荧光增白剂,其化学名称是一种联苯乙烯二苯基二磺酸二钠的物质(CAS号:27344-41-8),颜色为浅黄色粉末,在网络上也有正常售卖。

简而言之,荧光增白剂是利用光学上的补色作用使白色或浅色物品(如纺织品、纸张、塑料等)增白、增亮或增艳,它与物品之间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而是依靠光学作用增加物体视觉上的白度感,没有驻留性,不会长期停留在皮肤上。

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指向两个字——安全。

自上世纪起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荧光增白剂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一系列科学的毒理性实验表明,荧光增白剂对人体皮肤基本无刺激性和致敏 性 ,也未证实存在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或其他影响人体健康的危害。[1]

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的研发总监张太军告诉《FBeauty未来迹》,“网上的观点有些偏狭,并不全面。”

首先,荧光增白剂不是笼统的荧光物质,而是法定的可以使用的成分;其次,荧光物质很广泛,包含所有在紫外光激发下发生电子跃迁后,电子回复更低轨道的几乎所有物质,当然这种光线转换达到一定比例和强度才会叫荧光类物质。因此,不能说有荧光物质就用了荧光增白剂。

02 非专业的“伪科普”遭吐槽,专业人士也很无奈

当真相还在穿鞋子,谣言却已经跑遍了世界。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科普已经在医药、美妆、保健品等多个领域泛滥。

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测评”两字,可以看到有很多相关的专业博主,粉丝数量从200多万到2000多万不等,这也侧面说明市场产品测评的需求十分旺盛。

截自抖音

拥有20余年成分和生物学机制专研经验的护肤专业人士梅鹤祥告诉《FBeauty未来迹》,在他们的工作中遇到过许多类似的伪科普,“网络的发达让‘伪科普’传播变快了。”

在这其中,出现了层出不穷的伪科普,专业研发人员和专业科普人士将伪科普的成因归结如下:

1.博主的专业度不足。

测评博主们专业水平良莠不齐,这本身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张太军也直言,不分测评博主们是一群“追求科学的、不够专业的人”。

然而,专业与否并不影响“恰饭”。对于大多数博主而言,测评本身是依靠用户的信任获取流量和生意的一门生意,在巨大的流量之下,难免会出现一些具有误导性的视频。而专业科研人士不会随便下定论。

2.伪科普更有“穿透力”。

越是简单粗暴的测评,越能唤起用户对产品安全的焦虑,焦虑和恐慌几乎没有信任门槛,一直都是互联网中的流量密码,这一次“荧光剂肥皂事件”也被迅速发酵成了一场流量盛宴。

事实上,专业测评远没有伪科普式测评的“观赏性”,就像上文中大量出现的科学论证一样,并不讨喜。反而伪科普反而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穿透力,更具流量价值。

资深护肤专家冰寒认为大众不要过于相信这类博眼球的科普,他告诉《FBeauty未来迹》,“小部分科普人士其实就是主观上故意地制造事件、拉踩,从而博取流量和关注,这本质是一种营销行为,而不是(专业性的)评测。”

真科普还需保持更高的专业标准和审慎的态度。冰寒坦言:“有一些(测评)人可能本身也是想真的做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这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审慎的态度,否则也容易出错。”

对于这些“简单而粗暴”的测评过程,大多数研发人群对这类伪科普的态度是“头疼且无奈”,他们相信一切总会“真相大白”,但是伪科普实在太多,辟谣的工程量太过巨大,他们只能“知道是胡说,看看就行,做正确的事情就好。”

“这个行业发展几十年,已经积累了大批专业人士,他们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也熟悉法规的底线,他们每一分钟都在为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在努力。”张太军呼吁“应该相信他们具有合规的、合格的生产过程。”

03 伪科普会“一直存在”?真相该何去何从?

“伪科普”传播力和生命力远超人们的想象。

例如早年风靡化妆品行业的“火烧面霜”、“一杯水测化妆品真假”之类的伪科普,直至今日依旧是许多博主获取流量的杀手锏。

此次“荧光剂肥皂事件”也一样,荧光剂的争议和科普早已有了数轮交锋。

不只是蓝月亮、舒肤佳,不少日化品牌都曾陷入过荧光剂危机的“漩涡”。

虽然在这类事件中,已经有多位知名博主、官方媒体对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进行大量科普,早已有官媒、知名测评博主等多方给出“安全”的定论,但仍然挡不住荧光剂掀起新一轮舆论风暴。我们甚至可以判断,同样的事件还会再次发生。

不可避免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既得利益者和受害者。对于一个品牌而言,无论测评的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科学,当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它时,它已经成为了受害者。

值得注意的是,伪科普的破坏力,远不局限于受创的品牌,而可能直接拉低整个科普生态的公信力,冰寒直言“伪科普”是在把一群专科科普博主数十几年经营的科普生态“砸烂”。

但无论真伪,这就是消费者认知成长的过程。

任何人都有追寻真相的求知欲和动力,但大多数人都是非专业人士,他们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也一直在科普和伪科普的反复“洗礼”中提升,“伪科普”也是大众认知成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口罩产品中荧光增白剂的现状和质量安全研究,赵越,王佳玉,倪永标等,中国标准化. 2022(1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让舒肤佳躺枪的荧光剂“伪科普”,到底有多离谱?

当真相还在穿鞋子,谣言却已经跑遍了世界。

文|未来迹FutureBeauty 陈韫萌

近日,知名个护品牌舒肤佳遭遇了一次“网暴”。

网上某测评博主发布一则香皂测评视频,博主宣称在舒肤佳一款纯白清香型香皂里测出含量为4.42(10mg/l)的荧光剂成分,并对外宣称产品会危害用户健康。

视频一经发出,在消费者圈中引起了广泛讨论,众多测评类博主迅速跟风复制,同类型视频内容也均获得了爆发式流量。

对此,舒肤佳客服作出回应称:“为了调节香皂的色泽,舒肤佳纯白香皂的配方中添加了微量的调色成分,正常使用不会对皮肤产生影响。”

这件事在化妆品研发圈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舆论焦点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行业里日益泛滥的“伪科普”。

01 谈荧光剂需要“色变”吗?

与当年的“谈防腐剂色变”一样,现在消费者谈起荧光剂依旧恐慌,大概是因为紫光灯照上去,真的会“变色”。

在视频中,博主们用荧光检测笔和紫光灯去检测肥皂中的荧光剂含量,并直接得出产品危害健康的结论,这触动了许多观众的“产品安全”神经,甚至让不少人大惊失色。

可真相会如此简单粗暴吗?

据资深研发人员透露,想要证明产品中明荧光剂的含量、种类和危害性需要设计十分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还需要专业的检测机构配合,形成完整、有逻辑的证据链:

1、证明荧光增白剂在使用后的驻留性;

2、检测出荧光增白剂的种类、留存量;

3、从毒理学、暴露学等角度去测试留存的荧光增白剂对皮肤的刺激性、毒性。

因此,在专业科研人员的眼中,博主们的检测方式和结论很难站住脚。

有趣的是,在众多同类视频中,博主们用于检测的工具“荧光检测笔”本身也是一种“智商税”产品,其实数据精度和验证逻辑均有待考证。事实上,关于荧光剂的安全性,早已有诸多官方、权威专家作出过澄清:

根据我国刚刚发布的新版关于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的行业标准《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QB/T2953-2008),“规定了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衣料用洗涤剂配方中所添加的荧光增白剂。”

截图为2008年修订的行业标准《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

早在2011年8月,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安全性专家媒体见面会”,相关权威专家也给出结论:“含荧光增白剂的衣料洗涤剂对人体和环境是安全的。”

在毒性方面,根据国家标准《6B 151933-2003急性毒性试验》规范性附录D.1“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判定,荧光增白剂为无毒,与日常食用的食盐的急性毒性属同等级别。在我国法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当中,荧光剂也并不在明确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之列。

这些经常被用于纺织、造纸、洗衣粉、洗衣液、肥皂等产品当中的荧光增白剂,其化学名称是一种联苯乙烯二苯基二磺酸二钠的物质(CAS号:27344-41-8),颜色为浅黄色粉末,在网络上也有正常售卖。

简而言之,荧光增白剂是利用光学上的补色作用使白色或浅色物品(如纺织品、纸张、塑料等)增白、增亮或增艳,它与物品之间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而是依靠光学作用增加物体视觉上的白度感,没有驻留性,不会长期停留在皮肤上。

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指向两个字——安全。

自上世纪起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荧光增白剂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一系列科学的毒理性实验表明,荧光增白剂对人体皮肤基本无刺激性和致敏 性 ,也未证实存在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或其他影响人体健康的危害。[1]

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的研发总监张太军告诉《FBeauty未来迹》,“网上的观点有些偏狭,并不全面。”

首先,荧光增白剂不是笼统的荧光物质,而是法定的可以使用的成分;其次,荧光物质很广泛,包含所有在紫外光激发下发生电子跃迁后,电子回复更低轨道的几乎所有物质,当然这种光线转换达到一定比例和强度才会叫荧光类物质。因此,不能说有荧光物质就用了荧光增白剂。

02 非专业的“伪科普”遭吐槽,专业人士也很无奈

当真相还在穿鞋子,谣言却已经跑遍了世界。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科普已经在医药、美妆、保健品等多个领域泛滥。

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测评”两字,可以看到有很多相关的专业博主,粉丝数量从200多万到2000多万不等,这也侧面说明市场产品测评的需求十分旺盛。

截自抖音

拥有20余年成分和生物学机制专研经验的护肤专业人士梅鹤祥告诉《FBeauty未来迹》,在他们的工作中遇到过许多类似的伪科普,“网络的发达让‘伪科普’传播变快了。”

在这其中,出现了层出不穷的伪科普,专业研发人员和专业科普人士将伪科普的成因归结如下:

1.博主的专业度不足。

测评博主们专业水平良莠不齐,这本身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张太军也直言,不分测评博主们是一群“追求科学的、不够专业的人”。

然而,专业与否并不影响“恰饭”。对于大多数博主而言,测评本身是依靠用户的信任获取流量和生意的一门生意,在巨大的流量之下,难免会出现一些具有误导性的视频。而专业科研人士不会随便下定论。

2.伪科普更有“穿透力”。

越是简单粗暴的测评,越能唤起用户对产品安全的焦虑,焦虑和恐慌几乎没有信任门槛,一直都是互联网中的流量密码,这一次“荧光剂肥皂事件”也被迅速发酵成了一场流量盛宴。

事实上,专业测评远没有伪科普式测评的“观赏性”,就像上文中大量出现的科学论证一样,并不讨喜。反而伪科普反而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穿透力,更具流量价值。

资深护肤专家冰寒认为大众不要过于相信这类博眼球的科普,他告诉《FBeauty未来迹》,“小部分科普人士其实就是主观上故意地制造事件、拉踩,从而博取流量和关注,这本质是一种营销行为,而不是(专业性的)评测。”

真科普还需保持更高的专业标准和审慎的态度。冰寒坦言:“有一些(测评)人可能本身也是想真的做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这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审慎的态度,否则也容易出错。”

对于这些“简单而粗暴”的测评过程,大多数研发人群对这类伪科普的态度是“头疼且无奈”,他们相信一切总会“真相大白”,但是伪科普实在太多,辟谣的工程量太过巨大,他们只能“知道是胡说,看看就行,做正确的事情就好。”

“这个行业发展几十年,已经积累了大批专业人士,他们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也熟悉法规的底线,他们每一分钟都在为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在努力。”张太军呼吁“应该相信他们具有合规的、合格的生产过程。”

03 伪科普会“一直存在”?真相该何去何从?

“伪科普”传播力和生命力远超人们的想象。

例如早年风靡化妆品行业的“火烧面霜”、“一杯水测化妆品真假”之类的伪科普,直至今日依旧是许多博主获取流量的杀手锏。

此次“荧光剂肥皂事件”也一样,荧光剂的争议和科普早已有了数轮交锋。

不只是蓝月亮、舒肤佳,不少日化品牌都曾陷入过荧光剂危机的“漩涡”。

虽然在这类事件中,已经有多位知名博主、官方媒体对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进行大量科普,早已有官媒、知名测评博主等多方给出“安全”的定论,但仍然挡不住荧光剂掀起新一轮舆论风暴。我们甚至可以判断,同样的事件还会再次发生。

不可避免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既得利益者和受害者。对于一个品牌而言,无论测评的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科学,当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它时,它已经成为了受害者。

值得注意的是,伪科普的破坏力,远不局限于受创的品牌,而可能直接拉低整个科普生态的公信力,冰寒直言“伪科普”是在把一群专科科普博主数十几年经营的科普生态“砸烂”。

但无论真伪,这就是消费者认知成长的过程。

任何人都有追寻真相的求知欲和动力,但大多数人都是非专业人士,他们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也一直在科普和伪科普的反复“洗礼”中提升,“伪科普”也是大众认知成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口罩产品中荧光增白剂的现状和质量安全研究,赵越,王佳玉,倪永标等,中国标准化. 2022(1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