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比利·林恩的中场只有战争,没有休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比利·林恩的中场只有战争,没有休息

“我是一个战士,我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这是我本就应该做的,我并不是什么英雄。”

3D/4K/120帧,是电影未来的样子吗?

我不知道。

说到底,这只是电影的一种拍摄和制作方式而已。

可以褒奖或是反对,但不能走向极端。

因为电影里的一切特效和技术,最终都是要为剧情服务的。

可能只有极少极少的观众,能够看到3D/4K/120帧这个版本。

但如果大家真的想要进入比利·林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24帧、60帧、还是120帧,都能进入。

如果不想了解林恩,就算电影是用一万帧制作而成,那也一点用都没有。

就像李安当年苦心钻研3D技术,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少年派》的故事内核一样。

这次他打破电影常规的24帧,使用3D/4K/120帧这种超前技术,也同样是想要更好的表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而已。

李安在介绍这部电影时,曾说:

“有的小说和故事我很喜欢,但不会拍成电影。我选一个故事的时候,不仅因为它打动我,还因为它让我想在电影上做一些探索。或者说其实我是在选元素,而不是在选故事。《比利·林恩》就给我这样的感觉,它让我着迷,也给我进行电影创作的灵感。它让我想用高科技来表现,如果不用这种新技术,我可能没有兴趣去拍这个故事。”

那么《比利·林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著名畅销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英文名为《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是美国著名作者本·方登的长篇小说之一。

他的作品获得过诸多文学奖项,其中短篇集《与切·格瓦拉的不期而遇》获海明威奖,长篇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入选BBC本世纪必读12本小说。

电影里讲述的则是19岁的美国大兵比利·林恩,因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他和他的战友们成为了美国英雄的代表。

因为要在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做表演,他们得以被短暂的召回,但在盛大的表演举办的那天,他脑海里回荡的却是他在战场所经历的种种,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幻想。

我先后看过3D/4K/120帧和24帧的两个电影版本,新技术给人的感觉除了最开始的震撼,真正能让我记住的,还是故事本身。

120帧具体来说就是真实,真实到什么地步?

电影里的一切,都好像就发生在我们面前一样,里面的人物、建筑、场景,这一切的一切好像我们抬脚迈步,就能走到里面一样。

但这种近乎真实的技术,却并没有为大场面服务,纤毫毕现的都是生活中我们最熟悉、最单调的场景。

就连那场应该是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近身搏击戏码,竟然都发生在狭窄的巷子里。

由此可见,安叔还是那个安叔,那个专注于讲故事的安叔。

从少年派到比利·林恩,李安想要着力表现的,都是少年成长与残酷现实之间,针锋相对又不断相融的矛盾。

现实环境所导致的成长阵痛,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虽然达不到电影中动则分出生死的地步,但当时身处其中的我们,痛苦却一点都不会少。

李安在《少年派》里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探讨,而在《比利·林恩》当中,他则增添了更多。

对战争的反思,对荣誉的定义,对信仰的探讨,以及对生存意义的追寻。

他想通过新技术打造出来的上帝视角,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那种现实逼迫少年成长的痛苦。

看完电影后,我总在思考,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日常?

为什么林恩宁愿回到枪林弹雨的战争前线,也不愿意留下过上那种我们普遍认为的日常生活?

甚至连碧昂斯都在他面前扭屁股了,他的思绪竟然还留在伊拉克,留在那场激烈的巷战里。

后来我想,李安已经借班长和蘑菇的口,告诉了我们真相。

班长跟林恩说:“你天生就属于这里,属于军队。”

蘑菇跟林恩说:“这世间的一切,都有因果和宿命。”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可能那些我们早已习惯的日常对于他人来说,会是噩梦。

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怡然自得,有些人在刺激冒险里获得空前平静。

我们无权对别人的生活说三道四,因为那就是他们的日常。

另一个让我思考的,就是电影里拉拉队女孩与林恩之间的情感。

女孩与林恩在发布会上相遇,一个是年轻英俊的美国英雄,一个是青春靓丽的拉拉队员,他们相互吸引,相互爱慕。

但是当林恩想要留下来,留在女孩身边时,女孩却满脸不可思议的瞪着大眼睛说:“你可是授勋英雄啊,你怎么能不回去?”

这一幕,让我从这场美丽的邂逅中,瞬间清醒。

是啊,我们在别人的眼里都有着固定的角色,我们必须扮演着那个角色他们才会喜欢你。

他们爱的并不是真实的你,而只是他们眼中的你。

幸运的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是没有什么复杂故事的普通人,更多时候,我们就是自己,所以我们遇到爱情,可能会更简单一些。

最后要说的,是关于祈祷。

林恩的嫂子对他说:“我每天都为你祈祷,你是我们的骄傲。”

漂亮的拉拉队女孩在林恩临走前,对他说:“我会每天都为你祈祷,放心地去吧。”

我为你祈祷,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经常听到这句话。

可是谁又是真正地关心我们呢?为我们祈祷的人,有多少是真正在乎我们的死活?

更多的时候,这句话仅仅代表好用又不费事的好意而已。

在平时,我会觉得这句话棒极了,但是当这句话用在林恩身上,我却觉得讽刺至极。

当林恩回去,林恩的嫂子肯定会投入到自己的生活里,林恩也只是她与邻里之间的谈资。

而拉拉队女孩,可能会与另一个明星或是英雄,继续上演一见钟情的戏码。

可林恩,可能会死在战场。

最孤独的人最亲切,受过伤的人总是笑得最灿烂,因为他们不愿让身边的人,承受一样的痛苦。

李安就是这样的人,他总是把所有残酷的现实隐藏在纯真之下。

你懂就懂了,不懂也没什么,因为纯真与残酷都是现实,都是我们生活的日常。

已经62岁的李安从不复制自己,他永远是创新求知这条路上,最身体力行的人。

他如此爱电影,他曾表示除了电影,他几乎什么都不太会。

而在电影之外,他也只想烧烧菜,被太太数落数落,过些稀松平常的生活。

也许只有这样简单生活的人,才能专注于电影本身,才能保持着旺盛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电影里的林恩说:“我是一个战士,我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这是我本就应该做的,我并不是什么英雄。”

李安何尝不是这样,他是一个电影人,他能做的只是把电影做好,在电影里他能找到快乐,就好像他最初在家待业多年,也不远放弃电影那样。

说俗了还是那两个字,梦想,电影是李安的梦想,这让他感到快乐。

最后衷心的感谢李安导演,感谢你对电影的认真与纯粹。

期待你的下部作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比利·林恩的中场只有战争,没有休息

“我是一个战士,我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这是我本就应该做的,我并不是什么英雄。”

3D/4K/120帧,是电影未来的样子吗?

我不知道。

说到底,这只是电影的一种拍摄和制作方式而已。

可以褒奖或是反对,但不能走向极端。

因为电影里的一切特效和技术,最终都是要为剧情服务的。

可能只有极少极少的观众,能够看到3D/4K/120帧这个版本。

但如果大家真的想要进入比利·林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24帧、60帧、还是120帧,都能进入。

如果不想了解林恩,就算电影是用一万帧制作而成,那也一点用都没有。

就像李安当年苦心钻研3D技术,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少年派》的故事内核一样。

这次他打破电影常规的24帧,使用3D/4K/120帧这种超前技术,也同样是想要更好的表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而已。

李安在介绍这部电影时,曾说:

“有的小说和故事我很喜欢,但不会拍成电影。我选一个故事的时候,不仅因为它打动我,还因为它让我想在电影上做一些探索。或者说其实我是在选元素,而不是在选故事。《比利·林恩》就给我这样的感觉,它让我着迷,也给我进行电影创作的灵感。它让我想用高科技来表现,如果不用这种新技术,我可能没有兴趣去拍这个故事。”

那么《比利·林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著名畅销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英文名为《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是美国著名作者本·方登的长篇小说之一。

他的作品获得过诸多文学奖项,其中短篇集《与切·格瓦拉的不期而遇》获海明威奖,长篇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入选BBC本世纪必读12本小说。

电影里讲述的则是19岁的美国大兵比利·林恩,因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他和他的战友们成为了美国英雄的代表。

因为要在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做表演,他们得以被短暂的召回,但在盛大的表演举办的那天,他脑海里回荡的却是他在战场所经历的种种,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幻想。

我先后看过3D/4K/120帧和24帧的两个电影版本,新技术给人的感觉除了最开始的震撼,真正能让我记住的,还是故事本身。

120帧具体来说就是真实,真实到什么地步?

电影里的一切,都好像就发生在我们面前一样,里面的人物、建筑、场景,这一切的一切好像我们抬脚迈步,就能走到里面一样。

但这种近乎真实的技术,却并没有为大场面服务,纤毫毕现的都是生活中我们最熟悉、最单调的场景。

就连那场应该是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近身搏击戏码,竟然都发生在狭窄的巷子里。

由此可见,安叔还是那个安叔,那个专注于讲故事的安叔。

从少年派到比利·林恩,李安想要着力表现的,都是少年成长与残酷现实之间,针锋相对又不断相融的矛盾。

现实环境所导致的成长阵痛,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虽然达不到电影中动则分出生死的地步,但当时身处其中的我们,痛苦却一点都不会少。

李安在《少年派》里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探讨,而在《比利·林恩》当中,他则增添了更多。

对战争的反思,对荣誉的定义,对信仰的探讨,以及对生存意义的追寻。

他想通过新技术打造出来的上帝视角,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那种现实逼迫少年成长的痛苦。

看完电影后,我总在思考,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日常?

为什么林恩宁愿回到枪林弹雨的战争前线,也不愿意留下过上那种我们普遍认为的日常生活?

甚至连碧昂斯都在他面前扭屁股了,他的思绪竟然还留在伊拉克,留在那场激烈的巷战里。

后来我想,李安已经借班长和蘑菇的口,告诉了我们真相。

班长跟林恩说:“你天生就属于这里,属于军队。”

蘑菇跟林恩说:“这世间的一切,都有因果和宿命。”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可能那些我们早已习惯的日常对于他人来说,会是噩梦。

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怡然自得,有些人在刺激冒险里获得空前平静。

我们无权对别人的生活说三道四,因为那就是他们的日常。

另一个让我思考的,就是电影里拉拉队女孩与林恩之间的情感。

女孩与林恩在发布会上相遇,一个是年轻英俊的美国英雄,一个是青春靓丽的拉拉队员,他们相互吸引,相互爱慕。

但是当林恩想要留下来,留在女孩身边时,女孩却满脸不可思议的瞪着大眼睛说:“你可是授勋英雄啊,你怎么能不回去?”

这一幕,让我从这场美丽的邂逅中,瞬间清醒。

是啊,我们在别人的眼里都有着固定的角色,我们必须扮演着那个角色他们才会喜欢你。

他们爱的并不是真实的你,而只是他们眼中的你。

幸运的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是没有什么复杂故事的普通人,更多时候,我们就是自己,所以我们遇到爱情,可能会更简单一些。

最后要说的,是关于祈祷。

林恩的嫂子对他说:“我每天都为你祈祷,你是我们的骄傲。”

漂亮的拉拉队女孩在林恩临走前,对他说:“我会每天都为你祈祷,放心地去吧。”

我为你祈祷,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经常听到这句话。

可是谁又是真正地关心我们呢?为我们祈祷的人,有多少是真正在乎我们的死活?

更多的时候,这句话仅仅代表好用又不费事的好意而已。

在平时,我会觉得这句话棒极了,但是当这句话用在林恩身上,我却觉得讽刺至极。

当林恩回去,林恩的嫂子肯定会投入到自己的生活里,林恩也只是她与邻里之间的谈资。

而拉拉队女孩,可能会与另一个明星或是英雄,继续上演一见钟情的戏码。

可林恩,可能会死在战场。

最孤独的人最亲切,受过伤的人总是笑得最灿烂,因为他们不愿让身边的人,承受一样的痛苦。

李安就是这样的人,他总是把所有残酷的现实隐藏在纯真之下。

你懂就懂了,不懂也没什么,因为纯真与残酷都是现实,都是我们生活的日常。

已经62岁的李安从不复制自己,他永远是创新求知这条路上,最身体力行的人。

他如此爱电影,他曾表示除了电影,他几乎什么都不太会。

而在电影之外,他也只想烧烧菜,被太太数落数落,过些稀松平常的生活。

也许只有这样简单生活的人,才能专注于电影本身,才能保持着旺盛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电影里的林恩说:“我是一个战士,我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这是我本就应该做的,我并不是什么英雄。”

李安何尝不是这样,他是一个电影人,他能做的只是把电影做好,在电影里他能找到快乐,就好像他最初在家待业多年,也不远放弃电影那样。

说俗了还是那两个字,梦想,电影是李安的梦想,这让他感到快乐。

最后衷心的感谢李安导演,感谢你对电影的认真与纯粹。

期待你的下部作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