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作为新能源汽车大省的安徽,为何“自我加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作为新能源汽车大省的安徽,为何“自我加压”?

在这场新兴产业“卡位战”中,安徽虽然已跻身国内“第一方阵”,但也同样面临不少挑战。

6月21日,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县(市、区)设分会场。

会上,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江淮等多位整车企业代表就“安徽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言;研发机构、零部件企业和后市场企业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

此外,来自合肥、芜湖、六安、宣城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围绕“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和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品牌集聚区”“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以及全国知名的氢燃料电池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高地”“打造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等主题发言。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时代风口,也给区域产业格局带来“洗牌”的机会。其中,安徽无疑是最大赢家之一。

目前,安徽已聚集比亚迪、奇瑞、大众、蔚来、江淮、长安、汉马等7大整车企业,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2022年,安徽汽车产量达到174.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52.7万辆,均位居全国第7位。不仅如此,近三年来,安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发展势头可谓强劲。

既然如此,安徽为何还要如此大手笔,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

实际上,在这场新兴产业“卡位战”中,安徽虽然已跻身国内“第一方阵”,但与其自身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根据2021年发布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要达到10%以上,而2022年这一数据还停留在7.5%左右。

与此同时,安徽“十四五”汽车产业规划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40%。2022年,这个数字刚刚超过30%,同样还存在明显距离。

此外,当地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存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联动不够高效,缺少一流整车企业、“数一数二”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和后市场头部企业,全链条汽车业态还不够完善等短板。

更重要的是,安徽立足现有优势,早已将目光瞄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并确立了2025年力争汽车产业产值超万亿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安徽还要更进一步。正是因此,安徽近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上动作频频,比如提出组建汽车办专职负责推动项目、政策等落地,设立超1000亿元的汽车产业链投资基金等等。

根据不久前安徽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建设方案》,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已更新为“汽车产量达41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0%”。还在自我加压的安徽,是必要打一场“硬战”。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城市24小时 | 新能源汽车大省,为何“自我加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作为新能源汽车大省的安徽,为何“自我加压”?

在这场新兴产业“卡位战”中,安徽虽然已跻身国内“第一方阵”,但也同样面临不少挑战。

6月21日,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县(市、区)设分会场。

会上,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江淮等多位整车企业代表就“安徽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言;研发机构、零部件企业和后市场企业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

此外,来自合肥、芜湖、六安、宣城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围绕“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和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品牌集聚区”“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以及全国知名的氢燃料电池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高地”“打造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等主题发言。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时代风口,也给区域产业格局带来“洗牌”的机会。其中,安徽无疑是最大赢家之一。

目前,安徽已聚集比亚迪、奇瑞、大众、蔚来、江淮、长安、汉马等7大整车企业,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2022年,安徽汽车产量达到174.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52.7万辆,均位居全国第7位。不仅如此,近三年来,安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发展势头可谓强劲。

既然如此,安徽为何还要如此大手笔,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

实际上,在这场新兴产业“卡位战”中,安徽虽然已跻身国内“第一方阵”,但与其自身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根据2021年发布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要达到10%以上,而2022年这一数据还停留在7.5%左右。

与此同时,安徽“十四五”汽车产业规划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40%。2022年,这个数字刚刚超过30%,同样还存在明显距离。

此外,当地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存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联动不够高效,缺少一流整车企业、“数一数二”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和后市场头部企业,全链条汽车业态还不够完善等短板。

更重要的是,安徽立足现有优势,早已将目光瞄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并确立了2025年力争汽车产业产值超万亿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安徽还要更进一步。正是因此,安徽近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上动作频频,比如提出组建汽车办专职负责推动项目、政策等落地,设立超1000亿元的汽车产业链投资基金等等。

根据不久前安徽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建设方案》,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已更新为“汽车产量达41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0%”。还在自我加压的安徽,是必要打一场“硬战”。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城市24小时 | 新能源汽车大省,为何“自我加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