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虚增收入、乱罚款乱摊派,审计报告披露地方财政管理漏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虚增收入、乱罚款乱摊派,审计报告披露地方财政管理漏洞

70个地区通过“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861.3亿元,其中67.5%发生在县级。

2022年7月15日,太原,一处大型基建项目建设工地。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审计署周一发布《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称,不少地方政府存在虚增财政收入、乱罚款乱摊派、违规新增隐性债务、虚报专项债项目收入等一系列财政管理上的漏洞。

报告称,审计署重点审计了18省本级及36个市县共54个地区的财政收支管理情况,并就共性问题延伸了其他地区。主要发现四方面问题:

一是违规组织和返还财政收入。70个地区通过“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861.3亿元,其中67.5%发生在县级。41个地区向亏损企业征收国有资本收益、征收过头税费或直接乱罚款乱摊派等,违规组织财政收入77.5亿元。还有55个地区违规或变相返还税收或土地出让金等225.08亿元。

二是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9个地区通过承诺兜底回购、国有企业垫资建设等方式,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16亿元。

三是专项债券管理存在一些问题。20个地区通过虚报项目收入、低估成本等将项目“包装”成收益与融资规模平衡,借此发行专项债券198.21亿元。5个地区将50.03亿元违规投向景观工程、商业性项目等禁止类领域;47个地区违规挪用157.98亿元;5个地区虚报33个专项债券项目支出进度,至2022年底有60.27亿元结存未用。

四是财政暂付款亟待清理。财政暂付款一般由财政临时出借给预算单位应急等,按规定不得长期挂账,应及时清理结算。财政部于2018年要求严控规模、逐步清理,但54个地区至2022年底暂付款余额达1481.39亿元,比上年增加83.63亿元。还有13个地区暂付款占用专项转移支付或专项债券资金86.47亿元,部分用于无预算、超预算政府支出;6个地区违规向企业出借资金281.81 亿元。12个地区不得不从上级超预算额度调拨库款、由银行垫款或对外借款280.72亿元来维持基本运转。

此外,在对中央财政管理审计过程中,审计署发现部分转移支付和投资专项分配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在涉及财政部30项转移支付和国家发展改革委29项投资专项中,11项转移支付分配时存在基数固化等问题,导致分配结果不精准,涉及416.17亿元;22项转移支付和6项投资专项分配时存在未严格按办法分配、扩大补助范围、增加审批环节等问题。

审计报告还指出,部分投资计划下达较慢。比如,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计划草案,财政部于去年3月下达1533个中央本级项目1110.57亿元预算,但对其中涉及550.49亿元的1263个项目投资计划下达滞后,有的至去年9月底才下达,导致预算资金未能及时支出。对21个投资专项涉及的656.96亿元地方项目,投资计划下达不及时,有的延至年底,导致项目资金预算无法据以及时下达。此外,还存在投资专项计划下达与项目进度不匹配的问题,比如,向建设进度滞后、资金闲置的5个项目继续安排投资,已下达31.63亿元,至2022年底结转21.16亿元;向规划工期2年以上的55个项目一次性下达全部投资41.39亿元,至2022年底结转26.84亿元。

除上述问题,报告指出,税务和海关部门组织财政收入不够严格,规范性有待提高。审计署特别提到,减税降费政策未能全面落实。“至2022年底,条件不符的纳税人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优惠179.19亿元,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应享未享留抵退税327.73亿元。35个海关单位未及时退还税款和保证金等8.2亿元。”报告称。

针对审计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严格监督约束权力运行。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

报告明确提出,对违规举债问题严肃查处、追责到人。 督促省级政府加强风险分析研判,督促基层结合实际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逐步剥离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的融资功能,推动分类转型发展。加强专项债券投后管理,确保按时足额还本付息。

报告还提出,加强四本预算统筹衔接,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税费优惠政策,优化留抵退税制度设计。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

报告同时建议,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加强对新出台重大政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 完善细化绩效指标体系,改进绩效自评,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制定政策、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虚增收入、乱罚款乱摊派,审计报告披露地方财政管理漏洞

70个地区通过“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861.3亿元,其中67.5%发生在县级。

2022年7月15日,太原,一处大型基建项目建设工地。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审计署周一发布《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称,不少地方政府存在虚增财政收入、乱罚款乱摊派、违规新增隐性债务、虚报专项债项目收入等一系列财政管理上的漏洞。

报告称,审计署重点审计了18省本级及36个市县共54个地区的财政收支管理情况,并就共性问题延伸了其他地区。主要发现四方面问题:

一是违规组织和返还财政收入。70个地区通过“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861.3亿元,其中67.5%发生在县级。41个地区向亏损企业征收国有资本收益、征收过头税费或直接乱罚款乱摊派等,违规组织财政收入77.5亿元。还有55个地区违规或变相返还税收或土地出让金等225.08亿元。

二是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9个地区通过承诺兜底回购、国有企业垫资建设等方式,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16亿元。

三是专项债券管理存在一些问题。20个地区通过虚报项目收入、低估成本等将项目“包装”成收益与融资规模平衡,借此发行专项债券198.21亿元。5个地区将50.03亿元违规投向景观工程、商业性项目等禁止类领域;47个地区违规挪用157.98亿元;5个地区虚报33个专项债券项目支出进度,至2022年底有60.27亿元结存未用。

四是财政暂付款亟待清理。财政暂付款一般由财政临时出借给预算单位应急等,按规定不得长期挂账,应及时清理结算。财政部于2018年要求严控规模、逐步清理,但54个地区至2022年底暂付款余额达1481.39亿元,比上年增加83.63亿元。还有13个地区暂付款占用专项转移支付或专项债券资金86.47亿元,部分用于无预算、超预算政府支出;6个地区违规向企业出借资金281.81 亿元。12个地区不得不从上级超预算额度调拨库款、由银行垫款或对外借款280.72亿元来维持基本运转。

此外,在对中央财政管理审计过程中,审计署发现部分转移支付和投资专项分配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在涉及财政部30项转移支付和国家发展改革委29项投资专项中,11项转移支付分配时存在基数固化等问题,导致分配结果不精准,涉及416.17亿元;22项转移支付和6项投资专项分配时存在未严格按办法分配、扩大补助范围、增加审批环节等问题。

审计报告还指出,部分投资计划下达较慢。比如,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计划草案,财政部于去年3月下达1533个中央本级项目1110.57亿元预算,但对其中涉及550.49亿元的1263个项目投资计划下达滞后,有的至去年9月底才下达,导致预算资金未能及时支出。对21个投资专项涉及的656.96亿元地方项目,投资计划下达不及时,有的延至年底,导致项目资金预算无法据以及时下达。此外,还存在投资专项计划下达与项目进度不匹配的问题,比如,向建设进度滞后、资金闲置的5个项目继续安排投资,已下达31.63亿元,至2022年底结转21.16亿元;向规划工期2年以上的55个项目一次性下达全部投资41.39亿元,至2022年底结转26.84亿元。

除上述问题,报告指出,税务和海关部门组织财政收入不够严格,规范性有待提高。审计署特别提到,减税降费政策未能全面落实。“至2022年底,条件不符的纳税人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优惠179.19亿元,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应享未享留抵退税327.73亿元。35个海关单位未及时退还税款和保证金等8.2亿元。”报告称。

针对审计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严格监督约束权力运行。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

报告明确提出,对违规举债问题严肃查处、追责到人。 督促省级政府加强风险分析研判,督促基层结合实际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逐步剥离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的融资功能,推动分类转型发展。加强专项债券投后管理,确保按时足额还本付息。

报告还提出,加强四本预算统筹衔接,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税费优惠政策,优化留抵退税制度设计。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

报告同时建议,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加强对新出台重大政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 完善细化绩效指标体系,改进绩效自评,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制定政策、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