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航海日记:邮轮上的现代水手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航海日记:邮轮上的现代水手梦

“水手”这个群体概念,早已在现代航海业中演化成了各种角色。他们不再扯帆摇桨,而是在更细化的岗位上各司其职,确保一艘万吨巨轮平稳航行。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沿承着诸多从大航海时代留下的属性:开船前解缆绳,开船后做瞭望;过水手节,做航海梦;几个月漂在海上,满眼是疲劳而忧郁的海蓝色,几年下来却也环游世界,学得满嘴的方言外语…… 苦乐参半。梦想和职业参半。老“水手”们多半会这样来形容航海。而作为乘客的你,在跳上一艘邮轮之前去了解这个群体丰富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认识旅途的全新方式。

停泊在天津东疆港的“海洋赞礼号”

如果你在10月末的一天从天津港登上了一艘豪华邮轮,在第5层甲板的入口处迎面撞上热情的迎宾队伍——满眼的闪光灯,周身环绕着美女帅哥水手说“welcome on board!”,你会以为这就是一艘邮轮的全部。但它不是。

你进了客舱,把行李扔下就开始忙着预订各式演出或娱乐活动,细心规划着何时去剧院看歌舞、何时去音乐厅参加派对、要不要尝试模拟跳伞或甲板冲浪。你会以为这些就是一艘邮轮的全部。但它不是。

以及其他——比如在游泳池边上的Sky Bar里要一杯饮品消磨时光、早晨醒来拍海景分享给困在雾霾里的朋友们看,或是提着大包小包从釜山的免税店出来重新登船,“兴尽晚回舟”……一切美妙行程,似乎只消船长在某个舱室里按下个小电钮,就将全部开启。

以上种种,当然都是吸引4000多名游客登上这艘皇家加勒比“海洋赞礼号”的主要原因。但一艘邮轮的航行,还远不止这些——

在船长“按小电钮”之前,船“大副”(First Officer)制定航行计划,船“二副”(Second Officer)搜集天气和洋流信息,“老鬼”轮机长(Chief Engineer)在船舱下面负责推进器系统,百余名机工(Blue Boy)随之“潜伏”在机控室里待命。如果这些显得太过技术化,那么——开船前,两个水手长(Bosun)在邮轮的一前一后负责解缆绳,某个“一水”(一级水手,Able Seaman)会被抽调到船桥上去瞭望;随后整个航行过程中,核心驾驶台里除了一位大副和一位二副搭班开船之外,一名负责瞭望的水手始终是他们身边的标配……

有画面感多了?是的,在自动化程度高到可以使一艘货船实现无人驾驶的今天,一艘万吨邮轮仍需要靠手来操作,靠眼来瞭望。更老派,更稳妥,也更有人情味儿。此外再加上遍布全船的客房和餐厅服务生、演艺人员、运动团队……有了这些现代“水手”和他们所做的工作,邮轮才能够真正成为邮轮。

2016年3月,“海洋赞礼号”内河试航,穿越德国维纳尔桥

10月23日  “我们在海上”

一阵紧促的敲门,上船前托运的行李已被摆在了门口。印尼籍客房服务员FNu Musaddik拗口地拼读出了我的名字,在得到我确认后,他瘦削而紧张的脸上露出个笑容。“Is everything alright?”(一切都好吗?)标准的西餐厅侍者范儿。

我读起Musaddik的印尼名字来同样拗口,他干脆让我叫他“Mus”——听起来像韦伯音乐剧里那只歌剧院老猫的简称“Gus”。Mus将在未来一周负责打扫18个客房,这在全船2091的客房数字里只是个小数字,如同我个人在全船4905名乘客中的占比一样小。但他仍对我耐心礼貌,即便是在这个让客房忙到抓狂的“登船日”。

Mus是全船1500名船员之一。这些船员来自多达70个国家,他们被大体上一分为二,分属“航海”(Marine)和“客房”(Hotel)两大部:前者管开船,后者服务乘客。一般情况下你见不到航海部的人,但仅是面对客房部,你就会惊叹于这些船员的国际化程度……以及混搭程度。比如当晚,我就在五层的意大利餐厅Jamie’s里碰到了来自马其顿的餐厅总经理,Sashko Ristovski。

餐厅经理Ristovski 摄影:薛雷

Ristovski会用中文介绍自己的祖国“Ma-Chi-Dun”,说起英语来又是前南的硬派风格。他在各种邮轮上工作了9年,近7年都在亚洲。“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如果你不喜欢,那就不会在这儿。’我们可以选择下船,但在这儿这么久就是因为喜欢。我喜欢亚洲人。他们很礼貌,会反过来向你鞠躬。”他说。

Jamie’s和船上另外18家餐厅一样,执行美国的餐饮标准,迎合食客口味的同时兼顾食品安全;24小时×7天全负荷运营,客人随点他们随上,整个餐饮流水线处在紧绷的工作状态下。一切似乎都和其他高级酒店无异。除了——

“我们漂在海上!”Ristovski张开双手,示意我看窗外的渤海湾。

由于长时间航行,食材在邮轮上的存储是头等大事。在海上如何合理地分配,靠岸时如何进行补给,这似乎是航海史上亘古不变的课题。听到这儿时,我放下刀叉,脑子里瞬间闪过梅杜萨之筏和少年派的救生船。当然,在极其严格细致的现代管理体系下,食品供应早已不成问题。我稍后几天在船上碰到的一位中国籍行政副总厨说,航船是“特种行业”,对餐饮管理的规定,细化到了每个帮厨推的菜车推到多少公斤,服务员推的餐车上有多少个盘子。

另外关于船的储量,我还听到了另一组数据:这艘邮轮的总登记吨数达到了16万8666吨,有人换算过,说这证明它能够装下差不多560亿颗,荔枝。

中国籍行政副总厨杜冰 摄影:薛雷

……牙没甜倒之前,我无比珍惜地吃下一口意面。还是大船稳!

10月24日  大风

船向东行,我住在位于船右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Starboard Side)的客舱,所以第二天一早就收获了满满一阳台的阳光和海风。我品了品在海上醒来的新鲜感,然后出门去参观全船。

受到那位荔枝爱好者的启发,我根据已知的船体数据做了一些“中国化”的换算:

“海洋赞礼号”全长347米,这相当于5个天安门城楼连起来的长度;如果这船“站起来”,那就相当于3个“天津眼”摩天轮摞起来的高度;船宽42米,这宽度相当于9个慕田峪长城并起排来;全船共16层甲班,如果把船顶的“北极星”观景舱升起来的高度也算进去,那么全船高92米,比两个天坛祈年殿摞起来还要高。

俯拍“海洋赞礼号”
船顶甲班的“北极星”观景舱

我上上下下转了一圈,从5层的270°观景平台到15层的泳池和运动甲班,最后选择了去体验位于船头的健身房。在做完了几组器械正休息时,我感到身体微微打晃。肌肉脱力了?最后发现原因是:在船顶端的位置是会感受到一些晃动。而且更主要的:海风渐渐大了。

向外望去,发现早起的阳光已被吞没在阴云里。我回房了。结果在那儿,我倒是第一次偶遇了航海部(Marine)的人。

当时我撑在阳台的栏杆上,看着甲板上的人往回走,躺椅被吹得在甲班上横移。但视野中,竟还有一个人留在那儿。我心想,起大风了还徘徊着不回舱的,大概只有《围城》开篇里方鸿渐和鲍小姐那种拍拖谈恋爱的吧。但这位一身白工作服的大汉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他一会儿把躺椅摆放归位,一会儿搬梯子爬到船侧的救生艇上。我耐心等了半天,终于等他下来时搭上了话,然后跑到甲班上,和他在大风里聊了起来。

正在检修13号救生艇的大冯 摄影:薛雷

这位叫冯希震的中国船员在逐个检修救生艇,我原以为他只是普通船工,结果看了名牌才知道,眼前这位是船“二副”(Second Officer),是驾驶台里的10人核心团队之一——在正副船长之外,有2个分管安全培训和船体保养的指挥员;之下有3个船“大副”(First Officer),分管航行、救生和消防;3个“二副”,分别是他们的助手。10人团队中有3个中国人,在我对面的“大冯”就是其一,他分管救生。

“二副还亲自来检修救生船?”

“能自己搞就自己搞嘛。恶劣天气更得认真。”

大冯说话带一点山东口音,但多年来融在这个国际团队里,聊起专业来一嘴英语——他说,他们Marine(航海部)这块又分Deck(甲班)和Engine(轮机),Engine都在“下面”,跟他们Deck不在一块儿;他这会儿正在对救生艇做检修,月底马上要做个Report;然后他指着我们头顶上固定着的一列救生艇,开始细数着自己的工作对象,说life-boat分大的(荷载310人)和小的(150人)两种,又说那边那个叫MES(气胀式救生筏),我表示不懂专业英语,结果他解释说就像飞机上的chute(降落伞)一样,用的时候一拽,砰的一声就开了;再往前指,说那个叫tender-boat,是大船进不了港停在anchorage(锚地)里时,用来往岸上摆渡人的……

今年3月份,这艘“海洋赞礼号”在德国的船厂完工交付的时候,大冯是第一批过去把船开回来的船员之一。他亲手帮着把这些救生艇装船,开玩笑说它们就像自己孩子,不在身边也常念叨它们——以及它们所象征的保障,和航海安全。其实不止他,邮轮上所有船员都把救生和消防放在首位,任何工种都要时时接受安全培训。

风大极了。加上在阴云之下,刮到身上湿而且冷。我裹紧衣服问他要不要进船舱聊,他则敞着工作服前襟,一边估算说“(风力)有7级”,一边乐呵呵说:没事啊,我都习惯了。

大冯在海上漂了9年,但这还算不上老船员。 摄影:薛雷

大冯毕业于山东交通学院,在海上漂了9年。进了皇家加勒比公司以后还在另一艘邮轮上当过大副。他从穿蓝衣服的普通船员(Blue Boy)做起,后来穿上了管理人员的白制服。他感慨航海业发展之快,说原来“水手”(Sailor)一词无所不包,而现在的水手(Seaman)只做清理和维护甲板的工作;原来的船由木头打造,所以木工(carpenter)是个高级工种,而现在的木工就是个repairman,只能做最基础的维修工作。

 “现在嘛,像那种劈风斩浪、在甲班上开舵轮的少了。都是电气化,靠的是自动舵。我们输入航线、航标,算好(洋)流和风,然后就是确保从A开到B去,把客人安全送到。”大冯说。

时间到了。他说自己3个小时的检修工作接近完成,要准备收好梯子和工具,换上制服,到bridge(驾驶台)去和一个大副搭班开上5小时的船了。在那里,他们会搭档一位水手,请他专职做瞭望。航海人总是说“眼见为实”,有时肉眼比雷达还要“reliable”。这也许是今日水手仍担负着的,传承自大航海时代的荣光。

越是恶劣天气就越需要可靠操控。据说当晚风实在太大,以至于把船长Flemming Nielsen都招到了驾驶台。而通常,这位随性大叔就是个“甩手掌柜子”。

我回到房间,发现一个用毛巾叠成的小象造型,此刻正乖巧地摆在床上迎接我。这是印尼小哥Mus打扫房间后的手笔。

夜里我听着阳台上海风呼啸,却颇觉踏实。

10月25日  当70年代中国人遇到70年代美国

保罗·索鲁曾在旅行传记里写道:“我们已经习惯生活就是一连串的到达与道别、成功与失败,期间种种则不值一提。但旅行,其实是另一回事。”

邮轮的前身是远洋客轮。在飞机尚未出现的年代,旅行者要跨越海洋只能选择客轮,那时候的船运,只关乎运输和抵达。1958年飞机投入商业服务,此后跨海客轮生意日渐惨淡,结果却走通了另一条路,渐渐转型成为一种提供休闲娱乐的旅游方式。随船航行的过程即是度假,这便是今天的邮轮。

船在这一天早上驶进釜山港,到达了旅途的第一个经停站。游人们下船去岸上观光,晚饭前再回到船上,行李就安稳地留在房间里,不必搬动。

从港口上的观景台回望“海洋赞礼号” 摄影:薛雷

对大部分船员来说,游客下船也给了他们休息的机会,从水手到船长,都可以上岸度过半天休闲时光。这一天Jimmy Rhodes并没有下船,这个美国黑人站在门廊处和大家挥手暂别,憨笑着看又一批游客体验到航行的生活方式。对他来说,从1999年登上邮轮、开启自己的冒险旅程开始,这种新鲜感就没有停过。“如果是住酒店的话,你要吃东西要玩,还得打个车出去。但这儿囊括了一切。而且关键我们还是个‘移动酒店’,它还能带你去不同的好玩的地方,”他看着排队下船的游客笑说,“旅行就应该这么轻松嘛。你工作了那么久,存了钱出来玩, 应该让旅行放松。”

Jimmy有个妥帖的中文名字,叫鸡米花。他是邮轮的娱乐总监,负责所有的演出和娱乐项目。鸡米花介绍自己来自美国南部“大阿拉巴马州”,整个职业生涯都是“拖着行李箱过来的”。他先是跟着一个表演团体巡游世界,而后到邮轮上当起了舞蹈演员。

“我去面试,结果一下就成了。”我在船上的Bolerio咖啡馆和他坐下,一边回味着昨晚在这儿听到的一个女子乐队演出(那也是鸡米花团队的演出产品),一边听他兴奋地说,“他们告诉我说,两礼拜后就跟我们走!我的天啊,这就要上船了!在船上,我看到身边同台的人都那么国际化,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全欧洲……而且他们所有人都像我这么想:都想跟不同的人接触,都是来学新东西、跟世界另一端的人交朋友的。所以我抓住了这个环游世界,并且能够学习的机会。我在船上自学了德语、塞尔维亚语,最近还有点中文(“你好!”)。每天都有机会学习。这就是我爱上了这工作的原因。”

在串场主持的“鸡米花” 摄影:薛雷

鸡米花说起话来是黑人脱口秀演员范儿,语速快而且富有感染力。17年来,他先后当了舞蹈队长、救生艇船长、演出经理……现在作为娱乐总监,他除了策划排演船上的各种演出项目,还要串场主持,并出现在房间闭路电视的“每日娱乐指南”里(“我很乐于成为全船的face!”)。

在他眼里,这艘美国邮轮最突出的航海文化,是他们的船员。

“一段航行旅途之所以棒,是因为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将热情投入进来。如果他们带着坏情绪,你会看出来的。比如我带着一种无所谓的情绪推荐你去看show,你很可能不会去的,因为我都不兴奋!从表演者到客房服务,甚至到那些在船舱里的幕后工作者,都是以110%的热情在工作。”鸡米花这么说,使我想到了Mus那张热忱周到的脸,大冯的顶风加班,以及登船时拉着我合影的热情的美女水手。

釜山港的夜色笼罩上来,游客们——本船以中老年人居多——提着乐天免税店的大包小包,欢笑晏晏地排队重新登船。休息一晚,明早一睁眼又将是日本长崎。

停在港口的“海洋赞礼号” 摄影:薛雷
游客从釜山港排队重新登船。 摄影:薛雷

我听从了鸡米花的建议,当晚去了五层的皇家剧院去看歌舞剧,然后去了在邻近的音乐厅里举行的,我心仪已久的“70年代复古小镇派对”。没料到其过程竟然曲折而温暖。

派对之前有个活动,是大厅式群体卡拉OK,这是中老年游客们参与的主要活动。她们顺序上台演唱,把日常在天坛或景山公园里练唱的曲目带到了这里——从“我深沉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到“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再加上兴致忽起,挽手到舞池里来一段交谊舞,大妈们无不技惊四座,看得外国服务员们眼含笑意。

结果当卡拉OK结束,工作人员宣布“70年代复古小镇派对”即将开始时,尽管画风随着funky disco音乐的响起而骤变,我却没能兴奋起来。因为我看到,在场的大妈们仍然团团围坐,没有要走的意思。

和我一样略囧的,还有此刻在控制台面面相觑的两位小哥。

“她们难道要继续跳吗?她们确定能跟得上这个?”音响师,意大利小伙儿Paolo Freccero说。

“听说Chinese Dama无所不在。”灯光师,智利人Alejandro Ahumaca说。

“这不对啊。”

“我倒是挺喜欢看她们乐在其中的样子。”

舞池里正翻滚着的旋律,是我很喜欢的一首Van McCoy的《The Hustle》,典型的灵魂乐/放克舞曲。这时,娱乐团队的上海小伙子Jackie上场了。他面对台下的场面毫无顾虑,随着音乐节拍,现场给大妈们开起了迪斯科舞步的简易教程。旋转,击掌,扭腰,挥手……他全情投入,大妈们也笑逐颜开(广场舞的底子让她们上手很快)。控制台上的两位小哥也收起了碎碎念,向台上的Jackie竖竖大拇指,一脸严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场子又热了起来。

70年代,中国大妈们的青春岁月里没有舞跳;而此刻仿佛空间折叠,她们突然活在了另一个舞步飞扬、满是欢笑的70年代。

陷入思索的音响师Freccero 摄影:薛雷
灯光师Ahumaca给大妈们和娱乐团队点赞。 摄影:薛雷

“哥们儿,我知道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但只要她们享受,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胡子灯光师Ahumaca笑说。他也在邮轮上漂了几个月,见了各国游客,领略了各地文化(问了我半天北京是个什么样的城市)。这一晚,对他、Freccero以及中国大妈们来说,显然都是崭新的一页。

10月27日  赌场外,甲板下

进入日本海后,船上开始变得暖融融的。早上我被Mus的客房服务叫了起来,我开门感谢了他前一天晚上对我房间的照料(他的叠毛巾的花样已经从小象发展成了猴子、天鹅、螃蟹,甚至还有蜥蜴等等),然后和他站在通道里,几天来第一次聊起了天。

Mus的家在一个距离雅加达1小时航程的小岛上,他有两个女儿。去年他因为本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而选择到邮轮上来做一名国际雇员。他的初衷简单极了:为家里赚更多的钱。每次把工资转给家里,以及用Skype跟家人视频通话时,都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Mus坦言自己没有什么航海理想,但也无法拒绝这份工作带来的最大福利:环游世界。和大冯、鸡米花等人不一样,Mus的房间是没有窗户的,看不到海景;但对他来说,整个“海洋赞礼号”就是一扇窗——一个把他从印尼的某个小岛上带出来,去看全世界的窗口。

像这样理性看待邮轮职业的,还有轮机长Eldor Vaernes。“轮机长”是Chief Engineer在中文里对应的称呼,如果用行业俗语,这职位会被叫做“老鬼”;“老鬼”以下的engineer依次叫做“二鬼”、“三鬼”(不知道普通船工是不是叫“小鬼”)。Eldor和他125人的团队,都“潜伏”在2层甲班,全船最低的地方——这就是大冯所说“在下面”的、鸡米花所说的“在幕后”的轮机团队,他们负责操控发动机、推动器,为船的航行提供动力。作为他们的头目,“老鬼”Eldor肩章上扛着三道半的杠,以及一个螺旋桨的标志;说起话来一脸冷峻,严谨克制。

严谨认真的“老鬼”Eldor 摄影:薛雷

“刚开始干这行,是想要环游世界。这是我的选择。慢慢干下去,它就成了一份工作而已,也就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了。”Eldor说,“我不会说这是我的理想职业,但它一直都是非常棒的工作。”

那天我们约谈的地方紧邻4层的皇家赌场,一天几乎20小时的喧嚣。我在那儿见识到了不少中国赌客,脸上都是卡森·麦卡勒斯小说里的“标准赌徒脸”:“经过精心调整,把表情置于恐惧与贪欲永恒相持的状态中”。但是,Eldor对所有这些充耳不闻。作为轮机团队成员,他们几乎不和乘客接触,与“生活方式”保持着严格的界限。他说,像娱乐和运动团队的船员,履行完两三个合同(一个合同通常持续数月)之后就会下船,去干别的。“他们不会一直呆在船上,而是只把航行当做人生的一段冒险旅程而已。但我们,”Eldor严肃地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

这位生于挪威西海岸的“老鬼”,从1977年到现在,一辈子都在航海。

10月28日  “仍然享受开船的乐趣”

我至今还觉得,正是因为有了像轮机团队这么可靠的下属来“托底”,船长Flemming Nielsen才可以潇洒写意,当个“甩手掌柜子”。以至于直到航行的最后一天,我才“逮到”这位全船大boss。

驾驶台(Bridge)不仅不允许游客出入,甚至连在哪儿都是个秘密。这天下午,在被安检了一次之后,我才随团被带进这个全船的“大脑”。门打开,Nielsen船长已经在门口笑迎了。这位丹麦人不像他的北欧朋友Eldor那样严肃,和他的问答交流,全程基本都在开玩笑。比如:

——这块玻璃上能站多少人啊?

——来啊咱们都站上来,试试看能(禁得住)多少人!

当时船长带我们参观一块用来俯瞰海情的悬空玻璃,能看到几十米以下的海平面。他自己踩到上面,兴奋地招呼着大家都上来试试。

又比如:

——这船航速有多少?

——通常是22节(从前船员测船速,每走1海里就在绳子上打一个节。后来1节=1海里/小时,1海里=1.85公里),最高27节……不过,要是轮机长着急回家的话,可能会开到30节!

听到船长这么坏笑着说,会有种要“飙车”的疯狂感。但实际上航速的确可以加快,轮机长Eldor的团队掌控着四个发动机,一般情况只需启用两个,必要时会加码。

至于“着急回家”,则像是半开玩笑。像Eldor和船长这样的管理层,需要连续在海上工作10个星期,而后才能有10个星期的假期。不过要是问船长“想不想家”的话,他会告诉你:这里就是我的家。

船长Nielsen表演了一下手动操舵的姿势。 摄影:薛雷

Nielsen也是老航海人。他1983年开始接受专业训练,90年代开着集装箱货船满世界跑,2000年加盟了皇家加勒比公司,开起了邮轮。船长的选拔没有任何特殊的途径,包括他、Eldor和所有管理层人员在内,无不是从基层水手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驾驶室有整个船体那么宽,眼前是开阔的全海景;左中右三个驾驶台,上面分布着各种电子海图和操作柄。但航海并不完全关乎高科技。我又想起了在这里和大副、二副搭班,专职做瞭望的水手。自动化程度如此高的今天,船员们还会觉得航海是一份充满使命感和理想的工作吗?

电子海图。红线代表本船的航线、小三角代表周边船舶。 摄影:薛雷

“我们开始时都是年轻水手,工作很多很多年以后,我仍然享受驾驶的乐趣。”船长Nielsen说,“很荣幸在这儿工作,每天都有很多不同的事要做,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在船上,每一天都是新的。”

尾声

29日早上,船在香港靠岸了。我收好了印着名字的专属房卡做纪念,和这艘共处了一周的邮轮道别。

在尖沙咀,我偶遇了下船来玩的灯光师Alejandro Ahumaca。当时他背着双肩背,正在眺望维港的景致。香港是他最喜欢的城市之一。

维多利亚港 摄影:薛雷

“又见面了!你是不是要回北京了?”他问。

我想了想此刻又冷又霾的北京,点头称是。问他怎么安排,他说要在香港玩上几天,11月份会随“海洋赞礼号”一起,以香港为母港去走东南亚的航线;再之后,他们将要前往澳大利亚,直到明年4月春暖花开才返回天津。

“你们是一直在追着好天气走啊!”我羡慕地说。

他笑了起来,又像在音乐厅里那样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我突然回想起了那晚两个70年代“空间折叠”的情景,以及那首只有“do it!”和“do the hustle(来跳舞)!”两句歌词的灵魂乐舞曲。

    

                                                     -完-

 

界面旅行精选

自11月1日起,皇家加勒比公司已在旅行社和消费者两端同步开放“早鸟预订”,需要进行预订或了解其他信息,游客可致电旅行社、访问www.rcclchina.com.cn,或致电400-8850-277。
“海洋赞礼号”近期航行线路:
11月23日  八天七晚  香港-三亚-顺化-胡志明市-新加坡
4月26日  五天四晚  天津-釜山-天津
4月30日  五天四晚  天津-仁川(首尔)-天津
5月4日  七天六晚  天津-长崎-熊本-釜山-天津
5月10日  五天四晚  天津-仁川(首尔)-天津
5月14日  六天五晚  天津-釜山-福冈-天津
“海洋量子号”(赞礼号姊妹船)近期航行线路:
1月3日  六天五晚  上海-高知-宫崎-上海
1月8日  六天五晚  上海-釜山-福冈-上海
1月13日  五天四晚  上海-熊本-上海
1月17日  六天五晚  上海-釜山-长崎-上海
1月22日  六天五晚  上海-长崎-福冈-上海
1月27日  五天四晚  上海-长崎-上海

别说界面旅行没告诉你

☞邮轮乘客享用晚宴时,适宜大方得体的衣饰穿着表现,以不致在国际社交场合失礼。以“海洋赞礼号”为例,当在19家餐厅中的13家主餐厅就餐时,虽无硬性要求,但推荐乘客着(半)正式装。☞观赏部分演出表演时,也需注意着装提示。
☞电梯间、酒吧、咖啡厅等公共场所,不宜大声喧哗。
☞前往游泳池时,需要先于客舱房间内换穿泳装,并在前往泳池的途中加穿外衣;回房前,应在泳池畔淋浴,并在更衣室换装,不宜湿身走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航海日记:邮轮上的现代水手梦

“水手”这个群体概念,早已在现代航海业中演化成了各种角色。他们不再扯帆摇桨,而是在更细化的岗位上各司其职,确保一艘万吨巨轮平稳航行。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沿承着诸多从大航海时代留下的属性:开船前解缆绳,开船后做瞭望;过水手节,做航海梦;几个月漂在海上,满眼是疲劳而忧郁的海蓝色,几年下来却也环游世界,学得满嘴的方言外语…… 苦乐参半。梦想和职业参半。老“水手”们多半会这样来形容航海。而作为乘客的你,在跳上一艘邮轮之前去了解这个群体丰富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认识旅途的全新方式。

停泊在天津东疆港的“海洋赞礼号”

如果你在10月末的一天从天津港登上了一艘豪华邮轮,在第5层甲板的入口处迎面撞上热情的迎宾队伍——满眼的闪光灯,周身环绕着美女帅哥水手说“welcome on board!”,你会以为这就是一艘邮轮的全部。但它不是。

你进了客舱,把行李扔下就开始忙着预订各式演出或娱乐活动,细心规划着何时去剧院看歌舞、何时去音乐厅参加派对、要不要尝试模拟跳伞或甲板冲浪。你会以为这些就是一艘邮轮的全部。但它不是。

以及其他——比如在游泳池边上的Sky Bar里要一杯饮品消磨时光、早晨醒来拍海景分享给困在雾霾里的朋友们看,或是提着大包小包从釜山的免税店出来重新登船,“兴尽晚回舟”……一切美妙行程,似乎只消船长在某个舱室里按下个小电钮,就将全部开启。

以上种种,当然都是吸引4000多名游客登上这艘皇家加勒比“海洋赞礼号”的主要原因。但一艘邮轮的航行,还远不止这些——

在船长“按小电钮”之前,船“大副”(First Officer)制定航行计划,船“二副”(Second Officer)搜集天气和洋流信息,“老鬼”轮机长(Chief Engineer)在船舱下面负责推进器系统,百余名机工(Blue Boy)随之“潜伏”在机控室里待命。如果这些显得太过技术化,那么——开船前,两个水手长(Bosun)在邮轮的一前一后负责解缆绳,某个“一水”(一级水手,Able Seaman)会被抽调到船桥上去瞭望;随后整个航行过程中,核心驾驶台里除了一位大副和一位二副搭班开船之外,一名负责瞭望的水手始终是他们身边的标配……

有画面感多了?是的,在自动化程度高到可以使一艘货船实现无人驾驶的今天,一艘万吨邮轮仍需要靠手来操作,靠眼来瞭望。更老派,更稳妥,也更有人情味儿。此外再加上遍布全船的客房和餐厅服务生、演艺人员、运动团队……有了这些现代“水手”和他们所做的工作,邮轮才能够真正成为邮轮。

2016年3月,“海洋赞礼号”内河试航,穿越德国维纳尔桥

10月23日  “我们在海上”

一阵紧促的敲门,上船前托运的行李已被摆在了门口。印尼籍客房服务员FNu Musaddik拗口地拼读出了我的名字,在得到我确认后,他瘦削而紧张的脸上露出个笑容。“Is everything alright?”(一切都好吗?)标准的西餐厅侍者范儿。

我读起Musaddik的印尼名字来同样拗口,他干脆让我叫他“Mus”——听起来像韦伯音乐剧里那只歌剧院老猫的简称“Gus”。Mus将在未来一周负责打扫18个客房,这在全船2091的客房数字里只是个小数字,如同我个人在全船4905名乘客中的占比一样小。但他仍对我耐心礼貌,即便是在这个让客房忙到抓狂的“登船日”。

Mus是全船1500名船员之一。这些船员来自多达70个国家,他们被大体上一分为二,分属“航海”(Marine)和“客房”(Hotel)两大部:前者管开船,后者服务乘客。一般情况下你见不到航海部的人,但仅是面对客房部,你就会惊叹于这些船员的国际化程度……以及混搭程度。比如当晚,我就在五层的意大利餐厅Jamie’s里碰到了来自马其顿的餐厅总经理,Sashko Ristovski。

餐厅经理Ristovski 摄影:薛雷

Ristovski会用中文介绍自己的祖国“Ma-Chi-Dun”,说起英语来又是前南的硬派风格。他在各种邮轮上工作了9年,近7年都在亚洲。“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如果你不喜欢,那就不会在这儿。’我们可以选择下船,但在这儿这么久就是因为喜欢。我喜欢亚洲人。他们很礼貌,会反过来向你鞠躬。”他说。

Jamie’s和船上另外18家餐厅一样,执行美国的餐饮标准,迎合食客口味的同时兼顾食品安全;24小时×7天全负荷运营,客人随点他们随上,整个餐饮流水线处在紧绷的工作状态下。一切似乎都和其他高级酒店无异。除了——

“我们漂在海上!”Ristovski张开双手,示意我看窗外的渤海湾。

由于长时间航行,食材在邮轮上的存储是头等大事。在海上如何合理地分配,靠岸时如何进行补给,这似乎是航海史上亘古不变的课题。听到这儿时,我放下刀叉,脑子里瞬间闪过梅杜萨之筏和少年派的救生船。当然,在极其严格细致的现代管理体系下,食品供应早已不成问题。我稍后几天在船上碰到的一位中国籍行政副总厨说,航船是“特种行业”,对餐饮管理的规定,细化到了每个帮厨推的菜车推到多少公斤,服务员推的餐车上有多少个盘子。

另外关于船的储量,我还听到了另一组数据:这艘邮轮的总登记吨数达到了16万8666吨,有人换算过,说这证明它能够装下差不多560亿颗,荔枝。

中国籍行政副总厨杜冰 摄影:薛雷

……牙没甜倒之前,我无比珍惜地吃下一口意面。还是大船稳!

10月24日  大风

船向东行,我住在位于船右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Starboard Side)的客舱,所以第二天一早就收获了满满一阳台的阳光和海风。我品了品在海上醒来的新鲜感,然后出门去参观全船。

受到那位荔枝爱好者的启发,我根据已知的船体数据做了一些“中国化”的换算:

“海洋赞礼号”全长347米,这相当于5个天安门城楼连起来的长度;如果这船“站起来”,那就相当于3个“天津眼”摩天轮摞起来的高度;船宽42米,这宽度相当于9个慕田峪长城并起排来;全船共16层甲班,如果把船顶的“北极星”观景舱升起来的高度也算进去,那么全船高92米,比两个天坛祈年殿摞起来还要高。

俯拍“海洋赞礼号”
船顶甲班的“北极星”观景舱

我上上下下转了一圈,从5层的270°观景平台到15层的泳池和运动甲班,最后选择了去体验位于船头的健身房。在做完了几组器械正休息时,我感到身体微微打晃。肌肉脱力了?最后发现原因是:在船顶端的位置是会感受到一些晃动。而且更主要的:海风渐渐大了。

向外望去,发现早起的阳光已被吞没在阴云里。我回房了。结果在那儿,我倒是第一次偶遇了航海部(Marine)的人。

当时我撑在阳台的栏杆上,看着甲板上的人往回走,躺椅被吹得在甲班上横移。但视野中,竟还有一个人留在那儿。我心想,起大风了还徘徊着不回舱的,大概只有《围城》开篇里方鸿渐和鲍小姐那种拍拖谈恋爱的吧。但这位一身白工作服的大汉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他一会儿把躺椅摆放归位,一会儿搬梯子爬到船侧的救生艇上。我耐心等了半天,终于等他下来时搭上了话,然后跑到甲班上,和他在大风里聊了起来。

正在检修13号救生艇的大冯 摄影:薛雷

这位叫冯希震的中国船员在逐个检修救生艇,我原以为他只是普通船工,结果看了名牌才知道,眼前这位是船“二副”(Second Officer),是驾驶台里的10人核心团队之一——在正副船长之外,有2个分管安全培训和船体保养的指挥员;之下有3个船“大副”(First Officer),分管航行、救生和消防;3个“二副”,分别是他们的助手。10人团队中有3个中国人,在我对面的“大冯”就是其一,他分管救生。

“二副还亲自来检修救生船?”

“能自己搞就自己搞嘛。恶劣天气更得认真。”

大冯说话带一点山东口音,但多年来融在这个国际团队里,聊起专业来一嘴英语——他说,他们Marine(航海部)这块又分Deck(甲班)和Engine(轮机),Engine都在“下面”,跟他们Deck不在一块儿;他这会儿正在对救生艇做检修,月底马上要做个Report;然后他指着我们头顶上固定着的一列救生艇,开始细数着自己的工作对象,说life-boat分大的(荷载310人)和小的(150人)两种,又说那边那个叫MES(气胀式救生筏),我表示不懂专业英语,结果他解释说就像飞机上的chute(降落伞)一样,用的时候一拽,砰的一声就开了;再往前指,说那个叫tender-boat,是大船进不了港停在anchorage(锚地)里时,用来往岸上摆渡人的……

今年3月份,这艘“海洋赞礼号”在德国的船厂完工交付的时候,大冯是第一批过去把船开回来的船员之一。他亲手帮着把这些救生艇装船,开玩笑说它们就像自己孩子,不在身边也常念叨它们——以及它们所象征的保障,和航海安全。其实不止他,邮轮上所有船员都把救生和消防放在首位,任何工种都要时时接受安全培训。

风大极了。加上在阴云之下,刮到身上湿而且冷。我裹紧衣服问他要不要进船舱聊,他则敞着工作服前襟,一边估算说“(风力)有7级”,一边乐呵呵说:没事啊,我都习惯了。

大冯在海上漂了9年,但这还算不上老船员。 摄影:薛雷

大冯毕业于山东交通学院,在海上漂了9年。进了皇家加勒比公司以后还在另一艘邮轮上当过大副。他从穿蓝衣服的普通船员(Blue Boy)做起,后来穿上了管理人员的白制服。他感慨航海业发展之快,说原来“水手”(Sailor)一词无所不包,而现在的水手(Seaman)只做清理和维护甲板的工作;原来的船由木头打造,所以木工(carpenter)是个高级工种,而现在的木工就是个repairman,只能做最基础的维修工作。

 “现在嘛,像那种劈风斩浪、在甲班上开舵轮的少了。都是电气化,靠的是自动舵。我们输入航线、航标,算好(洋)流和风,然后就是确保从A开到B去,把客人安全送到。”大冯说。

时间到了。他说自己3个小时的检修工作接近完成,要准备收好梯子和工具,换上制服,到bridge(驾驶台)去和一个大副搭班开上5小时的船了。在那里,他们会搭档一位水手,请他专职做瞭望。航海人总是说“眼见为实”,有时肉眼比雷达还要“reliable”。这也许是今日水手仍担负着的,传承自大航海时代的荣光。

越是恶劣天气就越需要可靠操控。据说当晚风实在太大,以至于把船长Flemming Nielsen都招到了驾驶台。而通常,这位随性大叔就是个“甩手掌柜子”。

我回到房间,发现一个用毛巾叠成的小象造型,此刻正乖巧地摆在床上迎接我。这是印尼小哥Mus打扫房间后的手笔。

夜里我听着阳台上海风呼啸,却颇觉踏实。

10月25日  当70年代中国人遇到70年代美国

保罗·索鲁曾在旅行传记里写道:“我们已经习惯生活就是一连串的到达与道别、成功与失败,期间种种则不值一提。但旅行,其实是另一回事。”

邮轮的前身是远洋客轮。在飞机尚未出现的年代,旅行者要跨越海洋只能选择客轮,那时候的船运,只关乎运输和抵达。1958年飞机投入商业服务,此后跨海客轮生意日渐惨淡,结果却走通了另一条路,渐渐转型成为一种提供休闲娱乐的旅游方式。随船航行的过程即是度假,这便是今天的邮轮。

船在这一天早上驶进釜山港,到达了旅途的第一个经停站。游人们下船去岸上观光,晚饭前再回到船上,行李就安稳地留在房间里,不必搬动。

从港口上的观景台回望“海洋赞礼号” 摄影:薛雷

对大部分船员来说,游客下船也给了他们休息的机会,从水手到船长,都可以上岸度过半天休闲时光。这一天Jimmy Rhodes并没有下船,这个美国黑人站在门廊处和大家挥手暂别,憨笑着看又一批游客体验到航行的生活方式。对他来说,从1999年登上邮轮、开启自己的冒险旅程开始,这种新鲜感就没有停过。“如果是住酒店的话,你要吃东西要玩,还得打个车出去。但这儿囊括了一切。而且关键我们还是个‘移动酒店’,它还能带你去不同的好玩的地方,”他看着排队下船的游客笑说,“旅行就应该这么轻松嘛。你工作了那么久,存了钱出来玩, 应该让旅行放松。”

Jimmy有个妥帖的中文名字,叫鸡米花。他是邮轮的娱乐总监,负责所有的演出和娱乐项目。鸡米花介绍自己来自美国南部“大阿拉巴马州”,整个职业生涯都是“拖着行李箱过来的”。他先是跟着一个表演团体巡游世界,而后到邮轮上当起了舞蹈演员。

“我去面试,结果一下就成了。”我在船上的Bolerio咖啡馆和他坐下,一边回味着昨晚在这儿听到的一个女子乐队演出(那也是鸡米花团队的演出产品),一边听他兴奋地说,“他们告诉我说,两礼拜后就跟我们走!我的天啊,这就要上船了!在船上,我看到身边同台的人都那么国际化,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全欧洲……而且他们所有人都像我这么想:都想跟不同的人接触,都是来学新东西、跟世界另一端的人交朋友的。所以我抓住了这个环游世界,并且能够学习的机会。我在船上自学了德语、塞尔维亚语,最近还有点中文(“你好!”)。每天都有机会学习。这就是我爱上了这工作的原因。”

在串场主持的“鸡米花” 摄影:薛雷

鸡米花说起话来是黑人脱口秀演员范儿,语速快而且富有感染力。17年来,他先后当了舞蹈队长、救生艇船长、演出经理……现在作为娱乐总监,他除了策划排演船上的各种演出项目,还要串场主持,并出现在房间闭路电视的“每日娱乐指南”里(“我很乐于成为全船的face!”)。

在他眼里,这艘美国邮轮最突出的航海文化,是他们的船员。

“一段航行旅途之所以棒,是因为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将热情投入进来。如果他们带着坏情绪,你会看出来的。比如我带着一种无所谓的情绪推荐你去看show,你很可能不会去的,因为我都不兴奋!从表演者到客房服务,甚至到那些在船舱里的幕后工作者,都是以110%的热情在工作。”鸡米花这么说,使我想到了Mus那张热忱周到的脸,大冯的顶风加班,以及登船时拉着我合影的热情的美女水手。

釜山港的夜色笼罩上来,游客们——本船以中老年人居多——提着乐天免税店的大包小包,欢笑晏晏地排队重新登船。休息一晚,明早一睁眼又将是日本长崎。

停在港口的“海洋赞礼号” 摄影:薛雷
游客从釜山港排队重新登船。 摄影:薛雷

我听从了鸡米花的建议,当晚去了五层的皇家剧院去看歌舞剧,然后去了在邻近的音乐厅里举行的,我心仪已久的“70年代复古小镇派对”。没料到其过程竟然曲折而温暖。

派对之前有个活动,是大厅式群体卡拉OK,这是中老年游客们参与的主要活动。她们顺序上台演唱,把日常在天坛或景山公园里练唱的曲目带到了这里——从“我深沉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到“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再加上兴致忽起,挽手到舞池里来一段交谊舞,大妈们无不技惊四座,看得外国服务员们眼含笑意。

结果当卡拉OK结束,工作人员宣布“70年代复古小镇派对”即将开始时,尽管画风随着funky disco音乐的响起而骤变,我却没能兴奋起来。因为我看到,在场的大妈们仍然团团围坐,没有要走的意思。

和我一样略囧的,还有此刻在控制台面面相觑的两位小哥。

“她们难道要继续跳吗?她们确定能跟得上这个?”音响师,意大利小伙儿Paolo Freccero说。

“听说Chinese Dama无所不在。”灯光师,智利人Alejandro Ahumaca说。

“这不对啊。”

“我倒是挺喜欢看她们乐在其中的样子。”

舞池里正翻滚着的旋律,是我很喜欢的一首Van McCoy的《The Hustle》,典型的灵魂乐/放克舞曲。这时,娱乐团队的上海小伙子Jackie上场了。他面对台下的场面毫无顾虑,随着音乐节拍,现场给大妈们开起了迪斯科舞步的简易教程。旋转,击掌,扭腰,挥手……他全情投入,大妈们也笑逐颜开(广场舞的底子让她们上手很快)。控制台上的两位小哥也收起了碎碎念,向台上的Jackie竖竖大拇指,一脸严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场子又热了起来。

70年代,中国大妈们的青春岁月里没有舞跳;而此刻仿佛空间折叠,她们突然活在了另一个舞步飞扬、满是欢笑的70年代。

陷入思索的音响师Freccero 摄影:薛雷
灯光师Ahumaca给大妈们和娱乐团队点赞。 摄影:薛雷

“哥们儿,我知道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但只要她们享受,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胡子灯光师Ahumaca笑说。他也在邮轮上漂了几个月,见了各国游客,领略了各地文化(问了我半天北京是个什么样的城市)。这一晚,对他、Freccero以及中国大妈们来说,显然都是崭新的一页。

10月27日  赌场外,甲板下

进入日本海后,船上开始变得暖融融的。早上我被Mus的客房服务叫了起来,我开门感谢了他前一天晚上对我房间的照料(他的叠毛巾的花样已经从小象发展成了猴子、天鹅、螃蟹,甚至还有蜥蜴等等),然后和他站在通道里,几天来第一次聊起了天。

Mus的家在一个距离雅加达1小时航程的小岛上,他有两个女儿。去年他因为本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而选择到邮轮上来做一名国际雇员。他的初衷简单极了:为家里赚更多的钱。每次把工资转给家里,以及用Skype跟家人视频通话时,都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Mus坦言自己没有什么航海理想,但也无法拒绝这份工作带来的最大福利:环游世界。和大冯、鸡米花等人不一样,Mus的房间是没有窗户的,看不到海景;但对他来说,整个“海洋赞礼号”就是一扇窗——一个把他从印尼的某个小岛上带出来,去看全世界的窗口。

像这样理性看待邮轮职业的,还有轮机长Eldor Vaernes。“轮机长”是Chief Engineer在中文里对应的称呼,如果用行业俗语,这职位会被叫做“老鬼”;“老鬼”以下的engineer依次叫做“二鬼”、“三鬼”(不知道普通船工是不是叫“小鬼”)。Eldor和他125人的团队,都“潜伏”在2层甲班,全船最低的地方——这就是大冯所说“在下面”的、鸡米花所说的“在幕后”的轮机团队,他们负责操控发动机、推动器,为船的航行提供动力。作为他们的头目,“老鬼”Eldor肩章上扛着三道半的杠,以及一个螺旋桨的标志;说起话来一脸冷峻,严谨克制。

严谨认真的“老鬼”Eldor 摄影:薛雷

“刚开始干这行,是想要环游世界。这是我的选择。慢慢干下去,它就成了一份工作而已,也就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了。”Eldor说,“我不会说这是我的理想职业,但它一直都是非常棒的工作。”

那天我们约谈的地方紧邻4层的皇家赌场,一天几乎20小时的喧嚣。我在那儿见识到了不少中国赌客,脸上都是卡森·麦卡勒斯小说里的“标准赌徒脸”:“经过精心调整,把表情置于恐惧与贪欲永恒相持的状态中”。但是,Eldor对所有这些充耳不闻。作为轮机团队成员,他们几乎不和乘客接触,与“生活方式”保持着严格的界限。他说,像娱乐和运动团队的船员,履行完两三个合同(一个合同通常持续数月)之后就会下船,去干别的。“他们不会一直呆在船上,而是只把航行当做人生的一段冒险旅程而已。但我们,”Eldor严肃地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

这位生于挪威西海岸的“老鬼”,从1977年到现在,一辈子都在航海。

10月28日  “仍然享受开船的乐趣”

我至今还觉得,正是因为有了像轮机团队这么可靠的下属来“托底”,船长Flemming Nielsen才可以潇洒写意,当个“甩手掌柜子”。以至于直到航行的最后一天,我才“逮到”这位全船大boss。

驾驶台(Bridge)不仅不允许游客出入,甚至连在哪儿都是个秘密。这天下午,在被安检了一次之后,我才随团被带进这个全船的“大脑”。门打开,Nielsen船长已经在门口笑迎了。这位丹麦人不像他的北欧朋友Eldor那样严肃,和他的问答交流,全程基本都在开玩笑。比如:

——这块玻璃上能站多少人啊?

——来啊咱们都站上来,试试看能(禁得住)多少人!

当时船长带我们参观一块用来俯瞰海情的悬空玻璃,能看到几十米以下的海平面。他自己踩到上面,兴奋地招呼着大家都上来试试。

又比如:

——这船航速有多少?

——通常是22节(从前船员测船速,每走1海里就在绳子上打一个节。后来1节=1海里/小时,1海里=1.85公里),最高27节……不过,要是轮机长着急回家的话,可能会开到30节!

听到船长这么坏笑着说,会有种要“飙车”的疯狂感。但实际上航速的确可以加快,轮机长Eldor的团队掌控着四个发动机,一般情况只需启用两个,必要时会加码。

至于“着急回家”,则像是半开玩笑。像Eldor和船长这样的管理层,需要连续在海上工作10个星期,而后才能有10个星期的假期。不过要是问船长“想不想家”的话,他会告诉你:这里就是我的家。

船长Nielsen表演了一下手动操舵的姿势。 摄影:薛雷

Nielsen也是老航海人。他1983年开始接受专业训练,90年代开着集装箱货船满世界跑,2000年加盟了皇家加勒比公司,开起了邮轮。船长的选拔没有任何特殊的途径,包括他、Eldor和所有管理层人员在内,无不是从基层水手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驾驶室有整个船体那么宽,眼前是开阔的全海景;左中右三个驾驶台,上面分布着各种电子海图和操作柄。但航海并不完全关乎高科技。我又想起了在这里和大副、二副搭班,专职做瞭望的水手。自动化程度如此高的今天,船员们还会觉得航海是一份充满使命感和理想的工作吗?

电子海图。红线代表本船的航线、小三角代表周边船舶。 摄影:薛雷

“我们开始时都是年轻水手,工作很多很多年以后,我仍然享受驾驶的乐趣。”船长Nielsen说,“很荣幸在这儿工作,每天都有很多不同的事要做,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在船上,每一天都是新的。”

尾声

29日早上,船在香港靠岸了。我收好了印着名字的专属房卡做纪念,和这艘共处了一周的邮轮道别。

在尖沙咀,我偶遇了下船来玩的灯光师Alejandro Ahumaca。当时他背着双肩背,正在眺望维港的景致。香港是他最喜欢的城市之一。

维多利亚港 摄影:薛雷

“又见面了!你是不是要回北京了?”他问。

我想了想此刻又冷又霾的北京,点头称是。问他怎么安排,他说要在香港玩上几天,11月份会随“海洋赞礼号”一起,以香港为母港去走东南亚的航线;再之后,他们将要前往澳大利亚,直到明年4月春暖花开才返回天津。

“你们是一直在追着好天气走啊!”我羡慕地说。

他笑了起来,又像在音乐厅里那样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我突然回想起了那晚两个70年代“空间折叠”的情景,以及那首只有“do it!”和“do the hustle(来跳舞)!”两句歌词的灵魂乐舞曲。

    

                                                     -完-

 

界面旅行精选

自11月1日起,皇家加勒比公司已在旅行社和消费者两端同步开放“早鸟预订”,需要进行预订或了解其他信息,游客可致电旅行社、访问www.rcclchina.com.cn,或致电400-8850-277。
“海洋赞礼号”近期航行线路:
11月23日  八天七晚  香港-三亚-顺化-胡志明市-新加坡
4月26日  五天四晚  天津-釜山-天津
4月30日  五天四晚  天津-仁川(首尔)-天津
5月4日  七天六晚  天津-长崎-熊本-釜山-天津
5月10日  五天四晚  天津-仁川(首尔)-天津
5月14日  六天五晚  天津-釜山-福冈-天津
“海洋量子号”(赞礼号姊妹船)近期航行线路:
1月3日  六天五晚  上海-高知-宫崎-上海
1月8日  六天五晚  上海-釜山-福冈-上海
1月13日  五天四晚  上海-熊本-上海
1月17日  六天五晚  上海-釜山-长崎-上海
1月22日  六天五晚  上海-长崎-福冈-上海
1月27日  五天四晚  上海-长崎-上海

别说界面旅行没告诉你

☞邮轮乘客享用晚宴时,适宜大方得体的衣饰穿着表现,以不致在国际社交场合失礼。以“海洋赞礼号”为例,当在19家餐厅中的13家主餐厅就餐时,虽无硬性要求,但推荐乘客着(半)正式装。☞观赏部分演出表演时,也需注意着装提示。
☞电梯间、酒吧、咖啡厅等公共场所,不宜大声喧哗。
☞前往游泳池时,需要先于客舱房间内换穿泳装,并在前往泳池的途中加穿外衣;回房前,应在泳池畔淋浴,并在更衣室换装,不宜湿身走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