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WeWork在上海的弄堂里开了旗舰店 试图在中国市场进一步站稳脚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WeWork在上海的弄堂里开了旗舰店 试图在中国市场进一步站稳脚跟

11月17日,WeWork威海路店宣布正式开业。这是这家美国共享办公空间鼻祖在上海的第二家店,而且被设为其中国旗舰店。

上海静安区威海路696号,WeWork的黑底白字牌匾挂在了上面。11月17日,WeWork威海路店宣布正式开业。这是这家美国共享办公空间鼻祖在上海的第二家店,而且被设为其中国旗舰店。

它的右手边是一家日料店,而左边则是一家叫“弄堂小馄饨食府”的上海网红传统小吃店;往东依次是静安别墅,张园,正在建设中的城市综合体兴业太古汇,以及上海电视台大楼;向北一个街区就是上海的传统历史商业街南京西路,上海浦西的中央商务地带就沿着这条路展开。三条地铁线交汇的南京西路站的几个出入口环绕在这个区域之间。

这是一个经典的上海浦西老城区的城市空间格局,居住社区、商务写字楼、商业街、零售餐饮和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在这里肌理交错。

WeWork所在的建筑就藏在这弄堂之间。从WeWork三楼的露台或者每层的窗户,你可以看到红砖外墙的洋房式建筑,新式里弄式社区布局,不过一转角或许就是一栋现代化的写字楼。

这座英式建筑曾经是一个大烟管,解放后成为上海元件五厂,后工厂倒闭被废弃,从2006年开始吸引艺术家入驻成立工作室,当时成为上海当代艺术聚集地之一,2011年的时候纳入城市改造。

威海路区域俯瞰图
里弄社区式的过道
前厅入口

从威海路类似里弄社区的大门进来,穿过幽静的过道,就出现了一处开阔的院子,以及玻璃幕墙的WeWork的前厅。建筑主体是一座三层的英式洋房,围绕中庭环状合抱,中庭被玻璃屋顶遮盖,不过依然可以透入自然光线。

敲锣打鼓、舞狮子、分红包、吐对联,WeWork在当天上午办了一个中式仪式庆祝其开业,晚上则安排了一个开幕派对。WeWork创始人兼CEO Adam Neumann,创始人兼首席创意官Miguel McKelvey都从美国飞来上海。

三层高的中庭活动场地
开业当天的舞狮表演

弘毅投资是WeWork在中国的重要投资人,和其母公司联想控股,在今年3月领投了WeWork的第F轮融资,当时WeWork已经在上海选取了几处地址筹备在中国的扩张。7月,WeWork位于延平路德比WE的上海第一家门店开业。10月,上海锦江集团向WeWork投资2.6亿美元,将其估值刷新至最新的169亿美元。

远洋集团是WeWork在中国最新的合作伙伴,伴随威海路旗舰的开业,Neumann宣布WeWork同远洋集团达成地产战略协议。而这次合作的重点是,WeWork终于要去北京了。

WeWork将与远洋集团合作在北京开设两个办公地点,WeWork光华路及WeWork慈云寺,二者皆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繁华地带,计划于2017年上半年开业。WeWork和远洋集团的合作将基于营业收入分成。WeWork将提供品牌、设计、社区建设、数据信息、全球会员网络资源以及运营支持,而中国远洋集团将提供地产物业、本地化运营以及资金支持。

这是WeWork首次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推动在华扩张,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WeWork不需要自己处理复杂的中国物业的事。基于营业收入分成,而不是租金的方式,也有利于缓解其现金流周转压力。这很容易让人猜想,参加开幕仪式的其他中国地产商很可能也会和WeWork达成类似的合作。

第一排左一,赵令欢;左二,周海鹰;第二排左一,Miguel McKelvey;左二,Adam Neumann;
中庭旁边工业风的扶梯
壁纸呼应了这里最初是大烟馆的历史
一间靠窗的Private Room,还没有团队入驻
Private Room之间的过道
这里通向露台

“我们不会对会员有任何筛选条件,只不过有的会员提出在透明玻璃上贴墙纸遮挡视线,被我们拒绝了。开放的工作环境是我们核心文化。”McKelvey带界面记者参观了这个最新开放的WeWork旗舰店。

McKelvey曾经是独立的建筑设计师,Neumann为了缓解他当时在纽约的租金压力,把自己的办公室分享出一个位置给他,那是WeWork的雏形。

这些玻璃隔间,最小的只够容纳一个人,而大的则看起来可以容纳几十个人的团队。WeWork给出的数字说,整个场地可以容纳1300个座位。WeWork在之前的一次演讲中分享了一组数据,WeWork会员中租一个工位的占比约10%,2-4个工位空间28%,5-14个工位33%。15个工位以上的也有27%。WeWork最初服务于初创团队和自由职业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等大公司也开始分出一部分小团队入驻。

“在垂直路径上,我们采用了开放的旋转的扶梯设计,是想让会员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他们在上楼梯的时候,很可能会聊个天,建立联系。”McKelvey说。

尽管联合办公空间的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这家美国独角兽公司还是试图在中国站稳脚跟。不过这家公司每到一个城市,都会遇到本地的竞争对手——与大部分空间专注于开拓科技公司的客户不同,根据WeWork提供的数据,他们入驻的会员中有27%做服务,21%做科技,20%做媒体,13%做艺术金融。或许这种风格与文化的多元化,也是WeWork的竞争手段之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WeWork在上海的弄堂里开了旗舰店 试图在中国市场进一步站稳脚跟

11月17日,WeWork威海路店宣布正式开业。这是这家美国共享办公空间鼻祖在上海的第二家店,而且被设为其中国旗舰店。

上海静安区威海路696号,WeWork的黑底白字牌匾挂在了上面。11月17日,WeWork威海路店宣布正式开业。这是这家美国共享办公空间鼻祖在上海的第二家店,而且被设为其中国旗舰店。

它的右手边是一家日料店,而左边则是一家叫“弄堂小馄饨食府”的上海网红传统小吃店;往东依次是静安别墅,张园,正在建设中的城市综合体兴业太古汇,以及上海电视台大楼;向北一个街区就是上海的传统历史商业街南京西路,上海浦西的中央商务地带就沿着这条路展开。三条地铁线交汇的南京西路站的几个出入口环绕在这个区域之间。

这是一个经典的上海浦西老城区的城市空间格局,居住社区、商务写字楼、商业街、零售餐饮和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在这里肌理交错。

WeWork所在的建筑就藏在这弄堂之间。从WeWork三楼的露台或者每层的窗户,你可以看到红砖外墙的洋房式建筑,新式里弄式社区布局,不过一转角或许就是一栋现代化的写字楼。

这座英式建筑曾经是一个大烟管,解放后成为上海元件五厂,后工厂倒闭被废弃,从2006年开始吸引艺术家入驻成立工作室,当时成为上海当代艺术聚集地之一,2011年的时候纳入城市改造。

威海路区域俯瞰图
里弄社区式的过道
前厅入口

从威海路类似里弄社区的大门进来,穿过幽静的过道,就出现了一处开阔的院子,以及玻璃幕墙的WeWork的前厅。建筑主体是一座三层的英式洋房,围绕中庭环状合抱,中庭被玻璃屋顶遮盖,不过依然可以透入自然光线。

敲锣打鼓、舞狮子、分红包、吐对联,WeWork在当天上午办了一个中式仪式庆祝其开业,晚上则安排了一个开幕派对。WeWork创始人兼CEO Adam Neumann,创始人兼首席创意官Miguel McKelvey都从美国飞来上海。

三层高的中庭活动场地
开业当天的舞狮表演

弘毅投资是WeWork在中国的重要投资人,和其母公司联想控股,在今年3月领投了WeWork的第F轮融资,当时WeWork已经在上海选取了几处地址筹备在中国的扩张。7月,WeWork位于延平路德比WE的上海第一家门店开业。10月,上海锦江集团向WeWork投资2.6亿美元,将其估值刷新至最新的169亿美元。

远洋集团是WeWork在中国最新的合作伙伴,伴随威海路旗舰的开业,Neumann宣布WeWork同远洋集团达成地产战略协议。而这次合作的重点是,WeWork终于要去北京了。

WeWork将与远洋集团合作在北京开设两个办公地点,WeWork光华路及WeWork慈云寺,二者皆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繁华地带,计划于2017年上半年开业。WeWork和远洋集团的合作将基于营业收入分成。WeWork将提供品牌、设计、社区建设、数据信息、全球会员网络资源以及运营支持,而中国远洋集团将提供地产物业、本地化运营以及资金支持。

这是WeWork首次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推动在华扩张,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WeWork不需要自己处理复杂的中国物业的事。基于营业收入分成,而不是租金的方式,也有利于缓解其现金流周转压力。这很容易让人猜想,参加开幕仪式的其他中国地产商很可能也会和WeWork达成类似的合作。

第一排左一,赵令欢;左二,周海鹰;第二排左一,Miguel McKelvey;左二,Adam Neumann;
中庭旁边工业风的扶梯
壁纸呼应了这里最初是大烟馆的历史
一间靠窗的Private Room,还没有团队入驻
Private Room之间的过道
这里通向露台

“我们不会对会员有任何筛选条件,只不过有的会员提出在透明玻璃上贴墙纸遮挡视线,被我们拒绝了。开放的工作环境是我们核心文化。”McKelvey带界面记者参观了这个最新开放的WeWork旗舰店。

McKelvey曾经是独立的建筑设计师,Neumann为了缓解他当时在纽约的租金压力,把自己的办公室分享出一个位置给他,那是WeWork的雏形。

这些玻璃隔间,最小的只够容纳一个人,而大的则看起来可以容纳几十个人的团队。WeWork给出的数字说,整个场地可以容纳1300个座位。WeWork在之前的一次演讲中分享了一组数据,WeWork会员中租一个工位的占比约10%,2-4个工位空间28%,5-14个工位33%。15个工位以上的也有27%。WeWork最初服务于初创团队和自由职业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等大公司也开始分出一部分小团队入驻。

“在垂直路径上,我们采用了开放的旋转的扶梯设计,是想让会员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他们在上楼梯的时候,很可能会聊个天,建立联系。”McKelvey说。

尽管联合办公空间的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这家美国独角兽公司还是试图在中国站稳脚跟。不过这家公司每到一个城市,都会遇到本地的竞争对手——与大部分空间专注于开拓科技公司的客户不同,根据WeWork提供的数据,他们入驻的会员中有27%做服务,21%做科技,20%做媒体,13%做艺术金融。或许这种风格与文化的多元化,也是WeWork的竞争手段之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