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参加总理座谈会的8位专家学者最近都在关注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参加总理座谈会的8位专家学者最近都在关注什么?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提出,不能教条式地强调所谓“央行独立性”。

2023年4月26日,北京国贸桥一带正在进行CBD核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周四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刘尚希、罗志恒、田轩、黄先海、袁海霞、秦海林、陆铭、赵伟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大家认为,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展现出巨大韧性,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应当充满信心。大家还就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新闻稿并未披露与会专家的具体发言内容,界面新闻整理了8位专家学者近期发表的观点,其观点和建议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透露接下来中国经济政策可能的发力方向。

刘尚希: 不能教条式地强调所谓“央行独立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在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毫无疑问会越来越弱,甚至会落入“流动性陷阱”。这个时候,货币政策要作为财政政策实施的配套条件来定位,而非并行。

“比如中央发行国债,货币政策应该大力配合,在二级市场甚至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更多运用国债这个手段,提高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债的比重,不能像过去一样,机械强调所谓‘央行独立性’。”刘尚希说。

他强调,应当建立一体化的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新框架,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发挥好两大政策的合力。

罗志恒: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补充财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长期关注中国财政领域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他在6月撰文称,建议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实现长期建设国债、地方一般债和地方专项债三者并行的局面。

他表示,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一方面可以支持基建,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确保宏观大盘稳定,确保预期和信心稳定。另一方面,腾出的财力空间可用于保障民生,对低收入人群发放补贴,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金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民生服务,促进消费或提高居民的抗风险能力,确保社会和人心稳定。

田轩:激励企业创新需要加稳定的宏观政策导向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在6月29日参加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中国式现代化新金融服务”主题论坛时表示,激励企业创新需要加稳定的宏观政策导向,宏观政策的不确定、不稳定对企业创新有重要负面影响。

他指出,当企业家不清楚政策方向时,就只能等待观望,做短期投资而放弃长期投资。因此,激励创新必须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不能变来变去。

“对政策进行微调没有问题,但切忌180度大转弯,这种’烙大饼’对微观企业长期创新不利。”田轩说。

黄先海:在人口充分流动中缩小区域差距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长期研究区域经济。2021年11月,他在浙大举办的一场论坛上表示,从区域层面来讲,最大的是城乡差距,然后是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他建议,通过便利人口跨区域流动和以帮助转移人口融入常住地为核心的城镇化方式来缩小区域差距。

他强调,就实现共同富裕来说,”不是偏僻的乡村做得非常发达,而是解决农民人本身,解决人问题,而不是地的问题“。

他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最初的原始积累来自于土地的使用权,如果农村的宅基地和房子没有产权证,房子不能转让,承包地经营权不能转让,原始积累缺乏,难以实现市民化。因此,需要一些制度性的架构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袁海霞:债务置换重组或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更重要的手段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长期研究地方债务。她在近期发表的“地方债务风险与化解”系列文章中,对各地后续化债路径提出了六大猜想,其中,她认为债务置换重组是更重要的化债方式。

袁海霞提出的首个猜想就是加大以时间换空间力度,有序开展地方债置换及债务重组,必要时考虑以中央政府加杠杆进行大规模置换。贵州、青海、四川宜宾、内蒙古呼和浩特积极争取建制市县化债试点;山东、贵州、天津、湖南、重庆等债务风险较高地区,辽宁、黑龙江等经济财力偏弱区域或谨慎推进债务重组。

其他5个可能的化债路径包括:财力雄厚地区继续安排财政资金化债,土地资源丰富地区加大出让力度;加快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备付金制度,研究备付金用于化债的可行性;用好国企资源开展市场化化债,合理推进股权划转及信保基金设立;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市县城投加速转型整合及化债;加大REITs发行力度并拓展投向领域,适当放宽资金使用限制。

秦海林:数据安全是数字经济建设的底座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长期研究数字经济发展。今年4月,他在参加2023年IT市场年会分论坛“网络与数据安全高峰论坛”时表示,数据安全是数字经济建设中的底座,是护航数字经济稳定发展,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基础保障。

秦海林表示,未来推动数据安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自主技术实力,从底层保证根本安全;二是加强安全生态的建设,多方位完善产业体系,推进数据安全行业标准的制定,持续推进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应用和领域服务的标准化与协同发展;三是持续完善监管体系,从源头降低数据风险。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合规性将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探讨和交流的。”他说。

陆铭:从“大城”到“强城”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陆铭长期关注城乡和区域发展。长期以来,陆铭坚持“大城”思路,强调大城市人口多是优势而不是负担,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

近期,陆铭及其研究团队又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强城时代,即打造有竞争力,有带动力,有可持续性的城市。5月,他在《强城时代》新书发布会上表示:“每个阶段都面临不同的问题。今天这个阶段,如果城市片面求大,不改进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那‘大’就没有竞争力、带动性与可持续性。”

相较于“大城”,“强城”则和当前强调的高质量发展相呼应。从“大城”到“强城”,背后是我国不断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直观体现。

赵伟:稳增长面临三大掣肘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近日在个人微信公众号“赵伟宏观探索”撰文指出,当前稳增长面临三大掣肘:项目资本金缺位、高质量项目短缺、地方债务约束。

针对项目资本金缺位,赵伟表示,“准财政”等增量工具或是补充项目资本金及配套资金的可能途径。此外,特别国债、专项债结存限额等也是财政资金的潜在的补充途径,但相比“准财政”工具,二者发力空间可能受流程长、结存限额分布不均等约束。

针对项目端的约束,他建议,地方在提升项目储备、增强项目质量的同时,或可适度提前推进“十四五”规划相关项目,例如:“十四五”交通强国规划项目、全国通信基础设施规划项目等。

针对债务压力对稳增长的掣肘,赵伟表示,当务之急是在继续推进高风险地区债务化解工作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省市主动作为、强化“准财政”等增量工具对经济大省的支持等或成后续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参加总理座谈会的8位专家学者最近都在关注什么?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提出,不能教条式地强调所谓“央行独立性”。

2023年4月26日,北京国贸桥一带正在进行CBD核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周四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刘尚希、罗志恒、田轩、黄先海、袁海霞、秦海林、陆铭、赵伟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大家认为,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展现出巨大韧性,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应当充满信心。大家还就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新闻稿并未披露与会专家的具体发言内容,界面新闻整理了8位专家学者近期发表的观点,其观点和建议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透露接下来中国经济政策可能的发力方向。

刘尚希: 不能教条式地强调所谓“央行独立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在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毫无疑问会越来越弱,甚至会落入“流动性陷阱”。这个时候,货币政策要作为财政政策实施的配套条件来定位,而非并行。

“比如中央发行国债,货币政策应该大力配合,在二级市场甚至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更多运用国债这个手段,提高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债的比重,不能像过去一样,机械强调所谓‘央行独立性’。”刘尚希说。

他强调,应当建立一体化的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新框架,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发挥好两大政策的合力。

罗志恒: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补充财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长期关注中国财政领域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他在6月撰文称,建议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实现长期建设国债、地方一般债和地方专项债三者并行的局面。

他表示,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一方面可以支持基建,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确保宏观大盘稳定,确保预期和信心稳定。另一方面,腾出的财力空间可用于保障民生,对低收入人群发放补贴,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金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民生服务,促进消费或提高居民的抗风险能力,确保社会和人心稳定。

田轩:激励企业创新需要加稳定的宏观政策导向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在6月29日参加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中国式现代化新金融服务”主题论坛时表示,激励企业创新需要加稳定的宏观政策导向,宏观政策的不确定、不稳定对企业创新有重要负面影响。

他指出,当企业家不清楚政策方向时,就只能等待观望,做短期投资而放弃长期投资。因此,激励创新必须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不能变来变去。

“对政策进行微调没有问题,但切忌180度大转弯,这种’烙大饼’对微观企业长期创新不利。”田轩说。

黄先海:在人口充分流动中缩小区域差距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长期研究区域经济。2021年11月,他在浙大举办的一场论坛上表示,从区域层面来讲,最大的是城乡差距,然后是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他建议,通过便利人口跨区域流动和以帮助转移人口融入常住地为核心的城镇化方式来缩小区域差距。

他强调,就实现共同富裕来说,”不是偏僻的乡村做得非常发达,而是解决农民人本身,解决人问题,而不是地的问题“。

他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最初的原始积累来自于土地的使用权,如果农村的宅基地和房子没有产权证,房子不能转让,承包地经营权不能转让,原始积累缺乏,难以实现市民化。因此,需要一些制度性的架构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袁海霞:债务置换重组或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更重要的手段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长期研究地方债务。她在近期发表的“地方债务风险与化解”系列文章中,对各地后续化债路径提出了六大猜想,其中,她认为债务置换重组是更重要的化债方式。

袁海霞提出的首个猜想就是加大以时间换空间力度,有序开展地方债置换及债务重组,必要时考虑以中央政府加杠杆进行大规模置换。贵州、青海、四川宜宾、内蒙古呼和浩特积极争取建制市县化债试点;山东、贵州、天津、湖南、重庆等债务风险较高地区,辽宁、黑龙江等经济财力偏弱区域或谨慎推进债务重组。

其他5个可能的化债路径包括:财力雄厚地区继续安排财政资金化债,土地资源丰富地区加大出让力度;加快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备付金制度,研究备付金用于化债的可行性;用好国企资源开展市场化化债,合理推进股权划转及信保基金设立;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市县城投加速转型整合及化债;加大REITs发行力度并拓展投向领域,适当放宽资金使用限制。

秦海林:数据安全是数字经济建设的底座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长期研究数字经济发展。今年4月,他在参加2023年IT市场年会分论坛“网络与数据安全高峰论坛”时表示,数据安全是数字经济建设中的底座,是护航数字经济稳定发展,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基础保障。

秦海林表示,未来推动数据安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自主技术实力,从底层保证根本安全;二是加强安全生态的建设,多方位完善产业体系,推进数据安全行业标准的制定,持续推进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应用和领域服务的标准化与协同发展;三是持续完善监管体系,从源头降低数据风险。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合规性将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探讨和交流的。”他说。

陆铭:从“大城”到“强城”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陆铭长期关注城乡和区域发展。长期以来,陆铭坚持“大城”思路,强调大城市人口多是优势而不是负担,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

近期,陆铭及其研究团队又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强城时代,即打造有竞争力,有带动力,有可持续性的城市。5月,他在《强城时代》新书发布会上表示:“每个阶段都面临不同的问题。今天这个阶段,如果城市片面求大,不改进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那‘大’就没有竞争力、带动性与可持续性。”

相较于“大城”,“强城”则和当前强调的高质量发展相呼应。从“大城”到“强城”,背后是我国不断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直观体现。

赵伟:稳增长面临三大掣肘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近日在个人微信公众号“赵伟宏观探索”撰文指出,当前稳增长面临三大掣肘:项目资本金缺位、高质量项目短缺、地方债务约束。

针对项目资本金缺位,赵伟表示,“准财政”等增量工具或是补充项目资本金及配套资金的可能途径。此外,特别国债、专项债结存限额等也是财政资金的潜在的补充途径,但相比“准财政”工具,二者发力空间可能受流程长、结存限额分布不均等约束。

针对项目端的约束,他建议,地方在提升项目储备、增强项目质量的同时,或可适度提前推进“十四五”规划相关项目,例如:“十四五”交通强国规划项目、全国通信基础设施规划项目等。

针对债务压力对稳增长的掣肘,赵伟表示,当务之急是在继续推进高风险地区债务化解工作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省市主动作为、强化“准财政”等增量工具对经济大省的支持等或成后续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