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烟台作为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底蕴丰厚、产业基础雄厚,且开放程度高、科研实力强、创新活力足,随着近年来城市竞争力、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烟台的城市能级也在不断提升。
2022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拿下山东省第一;烟台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锚定攻坚万亿城市目标;经济增速“一季报”跑赢全国全省……
经济总量过万亿,是一座城市的“成人礼”。站在新的起点上,锚定万亿目标的烟台,大城气象已初露峥嵘。

硬实力更“硬”
城市的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通俗地说,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硬实力是有形的载体,软实力则是无形的延伸。
根据烟台市近日发布的经济发展“一季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246.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和0.7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1和3.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和1.5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稳健增长,硬实力实现了明显提升。
从数据不难看出,烟台经济的强势增长,得益于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强力支撑。
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第一家工业化葡萄酒酿造企业、第一家机械制钟工厂、第一个弹子锁厂等一批民族企业在此诞生,于烟台而言,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近年来,烟台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主引擎”,牢牢把握实体经济主攻方向,聚焦“做优生态、做活创新、做强主体”,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以“做优生态”切入点,烟台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突破强链健链“隐症”,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烟台市重点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和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明确了每条产业链主导园区、链主企业,绘制形成产业链全景图谱“一图五库”,切实增强产业链“生长力”。
2022年,烟台实现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5.2%、实现工业利润674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随着实体经济主攻方向逐渐明晰,烟台着眼于长远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于做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引育创新人才,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据了解,过去五年,烟台实施了104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其中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变革性技术30多项。2022年,全市新旧动能转换进程质效监测指数为134.2,比全省高25.3;“四新”经济投资占比6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62.4%,分别高于全省平均15.8、14.6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海洋强市也是烟台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强力抓手。
烟台因港而立、依港而兴,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拥有“五个海关、十个港口”的优势,烟台港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之一,也是山东半岛及内陆腹地能源物资运输的重要口岸。
在放大区位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同时,烟台通过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积极培育水产原良种体系、突破发展高端海工装备,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起了实力一流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硬实力的不断增强,让烟台有了冲刺万亿城市的底气和能力。

软实力不“软”
一座城市能够被记住、被尊重、被向往,除了物质层面的体量、规模、能级,更要看是否有个性鲜明的文化、有开放包容的环境。
当下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也体现在软实力的较量上。软实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全面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也是城市能级的核心要素。
烟台在注重硬实力提升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建设。
作为千年前海上丝路的起点,开放合作已然内化为城市品格,新时代的烟台再度成为“一带一路”海上重要节点城市。2023年3月,承接儒商大会“溢出效应”,烟台举行“乡情乡韵·相约烟台”重点产业链推介会,总投资356.3亿元的30个项目集中签约,“城市合伙人”朋友圈的不断壮大,为开放之城源源不断地倾注澎湃动能。
“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山东自贸区‘三个片区’之一,拥有4个国家级、8个省级开放园区,5000多家烟企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年进出口规模突破4000亿元,累计对外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在2022年末的“世界会客厅”上海,烟台一举签下了26个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投资250.4亿元的项目。
而在一份详尽的“2023年招商引资计划”里,烟台将纵深推进“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活动,力争年内引进10亿元项目300个、“三类五百强”项目200个以上,奋力推动开放共赢发展新突破……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5月27日,“烟台市——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交流会”在深圳举行,共有15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68.29亿元,涉及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海洋工程、葡萄酒、消费电子等重点产业领域。
据了解,中国香港,与新加坡、日本、韩国、比利时是烟台市前五大外资来源地,占烟台实际使用外资的80%以上。作为烟台重要的资金来源地,香港是国际著名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目前已有华润、招商局、世茂等一批知名港企在烟台投资兴业,累计投资项目4100多个。
烟台市在香港山东周活动期间,总计签约各类重点合作项目11个,包括产业合作类项目8个,产业基金类项目3个。其中,在山东省推介活动期间,现场签约重点港资项目3个,签约项目数位居全省第一,签约项目涉及高端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及新能源汽车等先进产业。
万亿城市,是数字,更是标志;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
在冲刺万亿大城的征途上,烟台借助国家级战略赋能,锚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牢牢扛起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核”之一的硬担当,让人们对这座城市又多了一份期待和想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