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南巡
“2022年,我们付出的努力尤为艰辛,成绩来之不易。2023年我们要努力实现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确保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7月7日,重庆市统计局发布《2022年重庆市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报告》(下称《报告》),就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等6个方面进行盘点。

经济发展稳定恢复
2022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29.03亿元,同比增长2.6%,一二三产增长情况如下。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0%。粮食播种面积为3070.07万亩,同比增长1.7%。
第二产业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其中,汽摩产业增长7.1%。
《报告》表示,重庆经营主体活力不断激发,2022年新增53.23万户,年末共计341.61万户。
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3.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长1.9%。
投资建设方面。2022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7%,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0%,增速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增长10.4%,是主要行业投资中增长最快的领域,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报告》说,重庆持续推动“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到达1.39 万亿元。
创新驱动深入实施
2022年,重庆市共集聚各类研发平台964家,新建重庆基础学科研究中心3个,获批国家基础研究科研项目1013项,项目经费7.22亿元。
新增科技型企业6050家、高新技术企业1240家,新增国家科技孵化平台19个,技术合同成交额630.5亿元,为2403家企业新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70.7亿元。
此外,重庆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智能化转型项目1407个,新认定智能工厂22个、数字车间160个等。
截至去年,重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1420亿元,其中长期贷款占比36.3%。
新兴产业方面。光伏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液晶显示模组等高新技术工业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4倍。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
2022年,“一区两群”(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成果显现。
《报告》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为 77587.99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4%,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 30.2%,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0%。
立足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川渝两地整合优势产业,双城经济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044.12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总额5916.46亿元,增长6.3%。
在优化全市区域经济布局方面。2022年,重庆“一区两群”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52.42亿元、5152.87亿元和1628.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4.1%和3.2%。
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发展
《报告》说,重庆持续实施“就在山城·渝创渝新”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2022年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0.67万人,超额完成6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实现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预期目标。
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66元,比上年增长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3%,快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增速比全市农民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
另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也有提升,分别比上年增长5.7%、2.1%和2.7%,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9.7%。
生态方面向好发展。2022年,重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2天,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并完成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评试点等。
在教育方面,重庆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较上年提高0.84、0.12、0.38和4.5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开放通道持续扩大。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值增长36%,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超过5000列,运输线路覆盖欧亚近50个国家超100个节点城市。
进出口总值达到8158.4亿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2%,占同期西部地区外贸总值21.1%;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214亿元,增长0.3%。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1.73万户,注册资本总额1565.79亿元。其中,新增注册外资企业128户,引进项目485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