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虽然现在的罗大佑虽已变质过期,但回想起来依旧美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虽然现在的罗大佑虽已变质过期,但回想起来依旧美好

罗大佑和崔健都陷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中,就是岁月的侵蚀。现在主流的听众已经转移,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很少人去体会他们作品所涵盖的思考和情感。

继上一期极具争议的剖析崔健之后,最新一期的海报观点丁太升与京城名记周俭又一起回首往事,聊聊罗大佑。

《海豹观点》第17期完整版

周俭首先就表态:“罗大佑是青春期最深的一个痕迹。”和当时许多大陆年轻人一样,他首次接触罗大佑的作品是成方圆翻唱的《童年》。当时流行乐坛被众多“僵化、八股”的作品所充斥着,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作品让他有一种“大清新”的感觉。丁太升和他都曾通过收音机、盗版磁带、抄歌词等手段搜集罗大佑的作品。

高晓松说过“我们都很擅长写八六拍的歌,都是受了罗大佑的影响。”许多音乐人都受到过他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当今独立音乐的一哥:李志。

丁太升曾与李志的经纪人深谈了一个晚上,都认为他被罗大佑深深影响过,周俭也风趣的提议二人可以搞一个“幼(佑)稚(志)”组合。其实逼哥对罗大佑的崇拜众所周知,演出从不赠票的他却称罗大佑和崔健可以免票入场,在各大视频网站中也可以轻松的搜索到他抱着吉他翻唱罗大佑作品的视频。

李志翻唱罗大佑作品《鹿港小镇》

人们一提到罗大佑,很容易就联想到他当年那些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当年他一头卷发、带着墨镜、操着破锣嗓子唱歌的形象总会让人们联想到Bob Dylan,所以当时也有人称他为中国的Bob Dylan。周俭则认为罗大佑是Bob Dylan之后最有可能拿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

他总能通过音乐很巧妙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亚细亚的孤儿》中“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中有红色的恐惧。”短短两句就把握住了整个时代的血脉将当时两岸的状态写的十分透彻。在《现象七十二变》中,用七十二这个数字巧妙地穿插在歌曲之中,堪称神来之笔。如果说崔健给人们的惊喜是“原来歌可以这么唱!”那罗大佑就是“原来歌可以这么写!”

回忆起罗大佑来内地开演唱会,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现在周俭想起仍会感叹“就俩字,就是青春”。作为大家崇拜多年的偶像,却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所有粉丝都表现的非常兴奋。在一辆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坐满了大佑的歌迷,大家茬琴唱歌狂欢了一夜,现在想来也是有种乌托邦的感觉。

演唱会现场也是十分感人,罗大佑也唱哑了嗓子,唱到结尾曲目《明天会更好》的时候,他像一个“老猴子”一样跳来跳去。周俭说:“大家后来聚会的时候都装的自己挺牛,但是后来我看他们写的博客中谈到这次演出,都哭了。”

有人采访罗大佑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好音乐?”他斩钉截铁的说:“我认为卖的好的音乐就是好音乐!”这样的回答让周俭震惊失望,曾经热爱过偶像如今变成这个样子让所有人都感到伤感。

罗大佑从一个不拍MV、不开发布会、不见记者、不跑任何通告的先锋音乐人,如今变成了只要钱够甚至可以在商场天井演出的世俗歌手。登上了主流的卫视、做了音乐节目的评委导师,成为了电视上一个默默叨叨的老头。

丁太升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将这一幕描绘了出来:“就像是我们青春时爱过的女孩,那么美,干干净净的,可是一转眼30年过去之后,她叼着烟袋在菜市场喊着你这肉怎么卖这么贵。”

其实无论是罗大佑还是崔健,都没能延续曾经的辉煌,也让无数歌迷感到伤感。但周俭还是会原谅这两位曾经的偶像,因为他们在青春的位置太重要了,虽然之后推出的作品已经“没法听了”,但是曾经辉煌难忘的作品现在听来依然会感动,以至于现在的伤感都是甜蜜的。现在的年轻人也会喜欢罗大佑,但是永远都体会不到他们当时的感受,那种发自内心热爱一个歌手的感受。

结合上一期我们能发现,罗大佑和崔健都陷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中,就是岁月的侵蚀。现在主流的听众已经转移,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很少人去体会他们作品所涵盖的思考和情感。

现在的社会可能不再需要一个战士一样的音乐人,正所谓温饱思淫欲,人们似乎更愿意看到一个外形亮丽的小鲜肉去唱一些唧唧我我的口水歌。所以我们还是希望有音乐人能站出来,延续罗大佑、崔健的精神,填补现在人们空虚的内心。

有人说罗大佑的伟大,不在于他《之乎者也》的嬉笑怒骂,也不在于他对《爱人同志》的款款深情,而在于他的作品曾代表着“台湾人民”这四个字背后的千万张面孔。而我们总是幻想着永恒不朽,以至于甚至都不愿面对现实。与其去苛求他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不如牢记那些曾感动过我们的时光。

本文为果酱音乐(www.jammyfm.com)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虽然现在的罗大佑虽已变质过期,但回想起来依旧美好

罗大佑和崔健都陷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中,就是岁月的侵蚀。现在主流的听众已经转移,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很少人去体会他们作品所涵盖的思考和情感。

继上一期极具争议的剖析崔健之后,最新一期的海报观点丁太升与京城名记周俭又一起回首往事,聊聊罗大佑。

《海豹观点》第17期完整版

周俭首先就表态:“罗大佑是青春期最深的一个痕迹。”和当时许多大陆年轻人一样,他首次接触罗大佑的作品是成方圆翻唱的《童年》。当时流行乐坛被众多“僵化、八股”的作品所充斥着,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作品让他有一种“大清新”的感觉。丁太升和他都曾通过收音机、盗版磁带、抄歌词等手段搜集罗大佑的作品。

高晓松说过“我们都很擅长写八六拍的歌,都是受了罗大佑的影响。”许多音乐人都受到过他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当今独立音乐的一哥:李志。

丁太升曾与李志的经纪人深谈了一个晚上,都认为他被罗大佑深深影响过,周俭也风趣的提议二人可以搞一个“幼(佑)稚(志)”组合。其实逼哥对罗大佑的崇拜众所周知,演出从不赠票的他却称罗大佑和崔健可以免票入场,在各大视频网站中也可以轻松的搜索到他抱着吉他翻唱罗大佑作品的视频。

李志翻唱罗大佑作品《鹿港小镇》

人们一提到罗大佑,很容易就联想到他当年那些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当年他一头卷发、带着墨镜、操着破锣嗓子唱歌的形象总会让人们联想到Bob Dylan,所以当时也有人称他为中国的Bob Dylan。周俭则认为罗大佑是Bob Dylan之后最有可能拿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

他总能通过音乐很巧妙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亚细亚的孤儿》中“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中有红色的恐惧。”短短两句就把握住了整个时代的血脉将当时两岸的状态写的十分透彻。在《现象七十二变》中,用七十二这个数字巧妙地穿插在歌曲之中,堪称神来之笔。如果说崔健给人们的惊喜是“原来歌可以这么唱!”那罗大佑就是“原来歌可以这么写!”

回忆起罗大佑来内地开演唱会,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现在周俭想起仍会感叹“就俩字,就是青春”。作为大家崇拜多年的偶像,却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所有粉丝都表现的非常兴奋。在一辆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坐满了大佑的歌迷,大家茬琴唱歌狂欢了一夜,现在想来也是有种乌托邦的感觉。

演唱会现场也是十分感人,罗大佑也唱哑了嗓子,唱到结尾曲目《明天会更好》的时候,他像一个“老猴子”一样跳来跳去。周俭说:“大家后来聚会的时候都装的自己挺牛,但是后来我看他们写的博客中谈到这次演出,都哭了。”

有人采访罗大佑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好音乐?”他斩钉截铁的说:“我认为卖的好的音乐就是好音乐!”这样的回答让周俭震惊失望,曾经热爱过偶像如今变成这个样子让所有人都感到伤感。

罗大佑从一个不拍MV、不开发布会、不见记者、不跑任何通告的先锋音乐人,如今变成了只要钱够甚至可以在商场天井演出的世俗歌手。登上了主流的卫视、做了音乐节目的评委导师,成为了电视上一个默默叨叨的老头。

丁太升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将这一幕描绘了出来:“就像是我们青春时爱过的女孩,那么美,干干净净的,可是一转眼30年过去之后,她叼着烟袋在菜市场喊着你这肉怎么卖这么贵。”

其实无论是罗大佑还是崔健,都没能延续曾经的辉煌,也让无数歌迷感到伤感。但周俭还是会原谅这两位曾经的偶像,因为他们在青春的位置太重要了,虽然之后推出的作品已经“没法听了”,但是曾经辉煌难忘的作品现在听来依然会感动,以至于现在的伤感都是甜蜜的。现在的年轻人也会喜欢罗大佑,但是永远都体会不到他们当时的感受,那种发自内心热爱一个歌手的感受。

结合上一期我们能发现,罗大佑和崔健都陷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中,就是岁月的侵蚀。现在主流的听众已经转移,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很少人去体会他们作品所涵盖的思考和情感。

现在的社会可能不再需要一个战士一样的音乐人,正所谓温饱思淫欲,人们似乎更愿意看到一个外形亮丽的小鲜肉去唱一些唧唧我我的口水歌。所以我们还是希望有音乐人能站出来,延续罗大佑、崔健的精神,填补现在人们空虚的内心。

有人说罗大佑的伟大,不在于他《之乎者也》的嬉笑怒骂,也不在于他对《爱人同志》的款款深情,而在于他的作品曾代表着“台湾人民”这四个字背后的千万张面孔。而我们总是幻想着永恒不朽,以至于甚至都不愿面对现实。与其去苛求他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不如牢记那些曾感动过我们的时光。

本文为果酱音乐(www.jammyfm.com)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