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阳光撒满岷江上游的高山河谷地带。在阿坝州茂县赤不苏镇赤不苏村,小金黄玉米长势喜人,玉米地里,苹果也日渐长大。
航拍下,这个高半山羌族传统村寨,果树密植、玉米争绿,蓝天掩映下,与羌寨碉楼和村民们劳作的场景,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耕地少、产量小、产值低,高半山村要如何作答“天府粮仓”考题?作为阿坝州的农业大县,茂县摸索总结全县农业种植方式,于2022年在赤不苏村率先推出“一亩稳定粮、一亩高产果、一亩增收菜”的“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将一块地掰成三块种,年平均亩产值从过去1.3万元,增加到去年2.5万元,实现了增粮、增产、增效益三重目标。
“我们村山高地偏,光种青稞、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收入并不高。”54岁的赤不苏村村民王明守着3亩地,过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想过还有“复合种植”这一说法。
去年,在村支部书记王成龙的鼓动下,王明地里种下了2亩瑞雪苹果,根据时令,苹果树下又套种起青稞、玉米和莴笋等粮食蔬菜,加上养猪、园区务工和发展民宿,一年下来,有4万多元的进账。
“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最大化用好土地资源,平均亩产达到年收入2.5万元,不仅装满了老百姓的“粮仓”,还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赤不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晨洋说,当前,通过建设发展赤不苏河谷特色农业园区,赤不苏村在高半山建设生猪养殖场,在低半山种植果蔬粮食,大力发展起“种养循环”产业。

全县耕地总面积58695亩,每个家庭平均拥有土地不足2亩,按一年一季种植计算,一亩蔬菜或水果年平均收入约为1万元,一个家庭年均收入为2万元。”茂县科农局局长万力基算了这样一笔账,通过推行“一亩稳定粮、一亩高产果、一亩增收菜”的“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把一块地掰成三块种,因地制宜、因时因季多轮套种粮食、果蔬,全县耕地面积至少翻一番,以每季度耕作1亩为单元计算,全县农业产值和群众增收将提高2倍左右,这既保障了群众持续增收,又确保了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
据了解,按照发展规划,到2025年,茂县将基本实现“三个一亩”模式全县农户全覆盖。届时,全县将建成标准农田7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2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04元,走出一条民族地区建设高半山生态粮食区、助力“天府粮仓”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