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北京风很大的Grid Coffee打算多地开店,胜算几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北京风很大的Grid Coffee打算多地开店,胜算几何?

与Manner等品牌相比,Grid Coffee缺少一些先发的规模优势,但在咖啡门店密度并不如上海集中的北京,它或许有一定机会。

图片来源:Grid Coffee

界面新闻记者 | 马越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在北京,一家主打单一产地产品,以大面积绿色外观、工业风装修的精品咖啡连锁悄然成为了本地咖啡圈里新的人气选手。

这家名为Grid Coffee的品牌在去年先在三里屯开设手冲咖啡快闪店后,于2022年9月将首家门店开在了北京王府井银泰in88商城,随后在10个月时间里已经在北京开出13家门店,并且覆盖了嘉里中心、西单君太、三里屯太古里、望京SOHO、华贸中心等热门商圈。

最近,Grid Coffee的主理人陈子宇透露了它的最新开店计划——预计在2023年年底,新开30-50家门店,并计划进入上海、成都、苏州等市场。

Grid Coffee三里屯手冲咖啡快闪店(图片拍摄:界面新闻 牙韩翔)

在短期内快速铺开的背后,Grid Coffee实际上是猿辅导寻求转型后的新生意

Grid Coffee是猿辅导母公司看云控股集团投资的独立咖啡品牌,所属北京单一起源咖啡有限公司,而猿辅导创始人李勇就是这家公司的执行董事。

从定位上来看,Grid Coffee并未以低价咖啡快速打开市场,而是面向相对成熟的、精品咖啡的消费者,强调“单一产地(SOE)”。

所谓单一产地咖啡,指的是选用在单一已知地理来源内种植的咖啡豆,譬如Grid Coffee菜单上的“肯尼亚玛赛AATOP”“埃塞俄比亚圣塔维尼”等等手冲黑咖产品,与之相对的是拼配咖啡。单一产地咖啡的风味主要依赖于特定的风土条件,于是在种植、处理、烘焙与冲煮各环节需要相对更严格的把控。

在陈子宇看来,单一产地咖啡不一定比拼配更好,但品质的“下限”更高。与市面上普遍添加水果、糖与奶形成的“咖啡奶茶化”的风潮不同,Grid Coffee强调全线产品在经典咖啡框架内。从产品上看,包含了经典奶咖、经典美式、冷萃、拿铁、手冲黑咖等不同系列,并且有烘焙产品和咖啡豆出售。

图片来源:Grid Coffee

目前Grid Coffee的门店集中在北京,主要覆盖核心商圈和写字楼开店,主流标准店型的面积在20-30平米,除了操作台外并未设置餐桌,主打外带杯。

而其他店型则在品牌与消费体验上有更多考量。譬如PRO店追求咖啡风味和专业性上的极致,强调“更好的豆子,更小的杯子”,北京的新PRO门店将在王府中环开出;商场体验店则提供座位。

看起来,与主打第三空间的星巴克、互联网性价比模式的瑞幸咖啡不同,Grid Coffee的定位与精品咖啡连锁Manner有些类似,但25-32元左右的价格带比Manner22元左右的均价要高。陈子宇并不讳言其品牌在商业模式上与Manner等咖啡连锁的相似性,但也强调在品牌侧更愿意对标蓝瓶咖啡(Blue Bottle),只是更方便携带。

根据中信报告研究部的研报,在20-30元/杯价格带的市场中,参与者主要是平价精品咖啡,满足对咖啡品质有一定要求但对价格也相对敏感的消费者。而这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地带。

不过目前主流的连锁手工现制咖啡如Manner、Seesaw与M Stand均发源于上海,并在上海布局了大部分门店;而在北京,Manner的门店数量为88家、Seesaw为21家以及M Stand为25家。Grid Coffee确实缺少一些先发的规模优势,但在咖啡门店密度并不如上海集中的北京,它或许有一定机会。

M Stand门店 (图片来源:微博@M Stand)

但要走出北京,来到上海和成都这些精品咖啡市场更成熟的地方,Grid Coffee面临的挑战可不小。

敢于走出本地的底气在于Grid Coffee的单店模型已经逐渐成熟。连锁咖啡品牌想要实现扩张,无论是主打空间设计还是产品组合的多元化,其根本逻辑是拥有稳定的、被验证有效的单店模型,以此来实现复制和规模化。

根据陈子宇的说法, Grid Coffee目前已经实现单店盈利,而它目前占比接近50%的是30-40岁的成熟咖啡消费者,年轻人则占比30%左右。

另外随着咖啡市场的整体扩容,中国咖啡消费者或许也将会出现更明显的分层趋势,主打性价比的连锁咖啡与讲求体验的精品咖啡都将拥有足够多的客群。这也意味着,面向成熟咖啡消费者的Grid Coffee仍具备增长机会。

目前,在上海还没有大规模涌现主打单一产地咖啡的连锁品牌,而独立精品咖啡店更多开始在“茶咖”特调咖啡方面比拼,这样的市场空白或许能够给Grid Coffee留出一些空间。

虽然上海咖啡市场竞争激烈,但依旧是本土咖啡品牌渴望走出当地时的首选。除了Grid Coffee之外,诞生于深圳的KUDOO Coffee也在6月进入上海,它的一个差异化竞争在于其招牌的“豆乳拿铁”和“黄皮耶加”一度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爆款,也引来了上海的咖啡爱好者尝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北京风很大的Grid Coffee打算多地开店,胜算几何?

与Manner等品牌相比,Grid Coffee缺少一些先发的规模优势,但在咖啡门店密度并不如上海集中的北京,它或许有一定机会。

图片来源:Grid Coffee

界面新闻记者 | 马越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在北京,一家主打单一产地产品,以大面积绿色外观、工业风装修的精品咖啡连锁悄然成为了本地咖啡圈里新的人气选手。

这家名为Grid Coffee的品牌在去年先在三里屯开设手冲咖啡快闪店后,于2022年9月将首家门店开在了北京王府井银泰in88商城,随后在10个月时间里已经在北京开出13家门店,并且覆盖了嘉里中心、西单君太、三里屯太古里、望京SOHO、华贸中心等热门商圈。

最近,Grid Coffee的主理人陈子宇透露了它的最新开店计划——预计在2023年年底,新开30-50家门店,并计划进入上海、成都、苏州等市场。

Grid Coffee三里屯手冲咖啡快闪店(图片拍摄:界面新闻 牙韩翔)

在短期内快速铺开的背后,Grid Coffee实际上是猿辅导寻求转型后的新生意

Grid Coffee是猿辅导母公司看云控股集团投资的独立咖啡品牌,所属北京单一起源咖啡有限公司,而猿辅导创始人李勇就是这家公司的执行董事。

从定位上来看,Grid Coffee并未以低价咖啡快速打开市场,而是面向相对成熟的、精品咖啡的消费者,强调“单一产地(SOE)”。

所谓单一产地咖啡,指的是选用在单一已知地理来源内种植的咖啡豆,譬如Grid Coffee菜单上的“肯尼亚玛赛AATOP”“埃塞俄比亚圣塔维尼”等等手冲黑咖产品,与之相对的是拼配咖啡。单一产地咖啡的风味主要依赖于特定的风土条件,于是在种植、处理、烘焙与冲煮各环节需要相对更严格的把控。

在陈子宇看来,单一产地咖啡不一定比拼配更好,但品质的“下限”更高。与市面上普遍添加水果、糖与奶形成的“咖啡奶茶化”的风潮不同,Grid Coffee强调全线产品在经典咖啡框架内。从产品上看,包含了经典奶咖、经典美式、冷萃、拿铁、手冲黑咖等不同系列,并且有烘焙产品和咖啡豆出售。

图片来源:Grid Coffee

目前Grid Coffee的门店集中在北京,主要覆盖核心商圈和写字楼开店,主流标准店型的面积在20-30平米,除了操作台外并未设置餐桌,主打外带杯。

而其他店型则在品牌与消费体验上有更多考量。譬如PRO店追求咖啡风味和专业性上的极致,强调“更好的豆子,更小的杯子”,北京的新PRO门店将在王府中环开出;商场体验店则提供座位。

看起来,与主打第三空间的星巴克、互联网性价比模式的瑞幸咖啡不同,Grid Coffee的定位与精品咖啡连锁Manner有些类似,但25-32元左右的价格带比Manner22元左右的均价要高。陈子宇并不讳言其品牌在商业模式上与Manner等咖啡连锁的相似性,但也强调在品牌侧更愿意对标蓝瓶咖啡(Blue Bottle),只是更方便携带。

根据中信报告研究部的研报,在20-30元/杯价格带的市场中,参与者主要是平价精品咖啡,满足对咖啡品质有一定要求但对价格也相对敏感的消费者。而这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地带。

不过目前主流的连锁手工现制咖啡如Manner、Seesaw与M Stand均发源于上海,并在上海布局了大部分门店;而在北京,Manner的门店数量为88家、Seesaw为21家以及M Stand为25家。Grid Coffee确实缺少一些先发的规模优势,但在咖啡门店密度并不如上海集中的北京,它或许有一定机会。

M Stand门店 (图片来源:微博@M Stand)

但要走出北京,来到上海和成都这些精品咖啡市场更成熟的地方,Grid Coffee面临的挑战可不小。

敢于走出本地的底气在于Grid Coffee的单店模型已经逐渐成熟。连锁咖啡品牌想要实现扩张,无论是主打空间设计还是产品组合的多元化,其根本逻辑是拥有稳定的、被验证有效的单店模型,以此来实现复制和规模化。

根据陈子宇的说法, Grid Coffee目前已经实现单店盈利,而它目前占比接近50%的是30-40岁的成熟咖啡消费者,年轻人则占比30%左右。

另外随着咖啡市场的整体扩容,中国咖啡消费者或许也将会出现更明显的分层趋势,主打性价比的连锁咖啡与讲求体验的精品咖啡都将拥有足够多的客群。这也意味着,面向成熟咖啡消费者的Grid Coffee仍具备增长机会。

目前,在上海还没有大规模涌现主打单一产地咖啡的连锁品牌,而独立精品咖啡店更多开始在“茶咖”特调咖啡方面比拼,这样的市场空白或许能够给Grid Coffee留出一些空间。

虽然上海咖啡市场竞争激烈,但依旧是本土咖啡品牌渴望走出当地时的首选。除了Grid Coffee之外,诞生于深圳的KUDOO Coffee也在6月进入上海,它的一个差异化竞争在于其招牌的“豆乳拿铁”和“黄皮耶加”一度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爆款,也引来了上海的咖啡爱好者尝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