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若说对人性的讽刺,这部电影比《驴得水》更值得关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若说对人性的讽刺,这部电影比《驴得水》更值得关注

相比《驴得水》的张扬与外放,《不成问题的问题》更多是含蓄与收着的,很多讽刺的东西要细琢磨才有味道。

之所以会提到《驴得水》,是因为之前就曾有人把两部影片拿来比较,因为都是民国题材,又都是讽刺喜剧,而且,都满满对社会和人性的暗喻与嘲讽。

所以,在《驴得水》已经获得了这么多的关注和票房的同时,这一部同样需要有人关注。那就是

对,就是梅峰老师的这部片子,影片之前刚刚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拿到了最佳艺术贡献奖,还入围了金马影帝(范伟)以及改编剧本。

因为我前两天才在金马影展看过这片,所以想顺便推荐下,毕竟期待这部电影已经很久了。虽然影片观感与我的预期略有差距,却仍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华语片。同时,金马即将颁奖,也希望范伟大帝能有所斩获吧,虽然今年男主竞争很激烈。

不过,我们还是要先了解一下电影的背景。《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在1943年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原小说故事不长,却满是辛辣的讽刺,并以一种幽默的方式传递出创作者对整个民族性和社会的担忧。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不过是大后方的故事,重庆周边的事,这也与老舍先生当时在重庆的经历有关。小说讲的是几个大老板一起投资了一个树华农场,养些鸡鸭、种些蔬菜水果,倒不指望靠农场发家,但是这么好的农场却一直亏损,倒也是件奇事。

归根到底,可能问题还是出在农场主任——丁务源身上,也就是范伟那个角色

丁主任是个聪明人,做事八面玲珑,上面老板太太都伺候得非常好,周到、体面,上面吩咐的任何事都能特别完满给你办下来。同时,对农场的员工也非常客气,大家亲如兄弟,一家人,总之,谁也不得罪,大家都喜欢。

唯一的问题是,他的业务能力不行,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懂业务。而且,他也不管农场的实际生产,还在农场里安插些自己的亲朋好友,没事暗示大家拿农场的东西中饱私囊。对他来说,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够了,农场生产并不重要。这么经营下去,农场当然好不了。

问题是,类似丁主任这样的人,其实还挺常见。都是人精一样的人物,是些人际关系达人,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个高手。总之,事虽然办得很漂亮,但是农场经营状况却越来越差。

大概,就是这么个前提。

老舍的原著短篇小说很有趣,是很辛辣的讽刺,而且是很明显的寓言故事。书中除了丁主任,还有个不学无术只爱夸夸其谈的伪文青秦妙斋

一个号称自己是全能艺术家,却连一幅画、一篇文章都没写出来的家伙,却又瞧不起其他所有人,或者其他艺术家。

第三个角色,则是全书唯一的一个实干家,最后却被丁主任耍手段搞走的尤大兴。

国外留学的博士,专攻农业的高手,满腔抱负,然而却在他最该成就事业的农场,一事无成。

影片则是以这三个男人为题,分成三部分,构成整个故事。

实际上,如果看到了上面的剧情描述,大概就可以猜出故事的指涉。无疑,这是老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某种担忧,人情社会、人际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会不会做事,能不能做好事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人际关系搞得好,哪怕事情搞糟了,照样可以平稳过度,飞黄腾达。

而人际关系搞不好的,即便业务能力再强,最终还是得灰溜溜走开。

真正让人心寒的是,当时如此,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这是一个讽刺小说。

梅峰老师将其改编成电影,应该也是看中了其中的讽刺味吧。

提到梅峰,这也是电影学院的人气老师,很受学生欢迎。而这部《不成问题的问题》,则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在此之前,大家更了解他的,应该是他与娄烨合作的几部电影的剧本。

作为编剧或文学策划,他曾参与过娄烨导演的多部影片,包括《春风沉醉的夜晚》《夏宫》《紫蝴蝶》《浮城谜事》等等,其中,《春风沉醉的夜晚》拿到了那年戛纳最佳编剧奖,这也是梅峰电影最高峰了。

当了这么多年编剧,终于推出自己第一部作品,还是颇有野心的。

看之前的访谈,梅峰导演不但想拍一部民国时期的电影,更想把这部电影做出民国味道。比如,导演说为了拍这部电影,专门看了十几遍《小城之春》,就是想在美学上获得些灵感。简单说,就是民国时代那些尚未被好莱坞完全同化的东方电影美学,影片也试图去借鉴了很多其中的表现方式。

包括在情感上,也是有意的压制和隐忍,没有特别大开大放的表现,人物的情绪表达,多少都是收着的,这个其实很有意思。整个片子略带些东方的隐忍

影片结构上,则是以丁主任、秦妙斋、尤大兴三人的先后入场,分为三个章节,甚至,在这三个章节,都有意以不同的影像风格展示。虽然,我多少觉得这种区分有些刻意。

比如丁主任,是个老成稳重,办事圆滑的老油条。他的段落就一直特别稳,固定镜头,一直稳稳当当的,不会有什么晃动,好像他那个人一样,老成持重。

秦妙斋是个喜欢张扬、爱吹牛的年轻人,他的段落,镜头就要明显动起来,要手持,要晃起来。甚至场景,他的卧室也会特别凌乱,而丁主任就很规整。

至于尤大兴,因为是个实干家,是个干活的人,所以,到他的部分才会有更多农场和劳动的场面展示,包括风格上,导演称之为大地感。创作者也是希望以不同的影像风格,来区分不同人物。

而影片的在剧情的看点,仍然是集中在讽刺这件事上,一方面是丁主任,一方面则是秦妙斋。就像上面说的,丁主任是那种做事非常圆滑的人,谁也不得罪,谁都伺候好,这可是个大学问

片中有些非常有趣的细节,比如丁主任的语言,跟太太小姐们,就要讲几句上海话,而到了园丁工人那里,就要讲重庆话了。甚至遇到喜欢洋玩意的佟小姐,更是要甩出几句洋文。这一系列不同的应对,就见了功夫了。而且,范伟来演这个角色也是非常恰当。

原书中描写丁主任是这么说的“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个俊秀的人,而令人喜爱。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已经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

我看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诶?这不就是范伟么。

而在实际表演中,范伟也证明,他就是那个能把所有事都办得漂漂亮亮的丁主任。到什么程度呢,其实这部电影,其他很多演员的表演并不是那么出色,甚至有些让人出戏。但是,范伟是非常出众的,让人难忘的。他也一直是个好演员,各种角色都能尝试,而且都能有闪光点,这是他非常厉害的地方。而且,这几年他尤其喜欢塑造一些有趣的底层小人物,卑微或搞怪,都惟妙惟肖的。这应该也是他能拿到金马提名的原因吧。

不过,相比原书,梅峰导演在改编的时候,其实一定程度弱化了讽刺,而加入更多女性角色或是女性视角,也是本片与原书稍微不同的地方。或者是看多了《小城之春》的原因,这片也在讽刺之余,多了些哀怨与苦闷,这倒是原书里没那么明显察觉的。

所谓“新文人电影”

其实,这倒是我对影片稍稍有点遗憾的地方,被削弱了讽刺味道之后,片子稍微有点奇怪,或是不过瘾。当然,导演有他的美学考量,这部电影显然除了讽刺之外,已经不单是讲这个故事了,影片在形式上还有更大的野心,比如对民国电影风貌的再现。

相比《驴得水》的张扬与外放,《不成问题的问题》更多是含蓄与收着的,很多讽刺的东西要细琢磨才有味道,我觉得,这也更符合东方人,或者说我的想象。也得益于老舍的原书比较出色。

虽然影片相比我的预期略有差距,但是,还是有它试图达成的方向,尤其是艺术或是美学方面的野心。做电影嘛,总是该有些追求。虽然,我也仅会给这部片子6-7分的样子。但是,还是稍微推下吧,毕竟是个有追求的小文艺片。

虽然,问题还是,你们都不一定什么时候能看到这个片子,而且这种电影,真放在内地院线,应该也很难有什么票房。

不禁又想起丁主任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不成问题,说完还要再笑上几声。听多了,还真觉得有点不寒而栗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若说对人性的讽刺,这部电影比《驴得水》更值得关注

相比《驴得水》的张扬与外放,《不成问题的问题》更多是含蓄与收着的,很多讽刺的东西要细琢磨才有味道。

之所以会提到《驴得水》,是因为之前就曾有人把两部影片拿来比较,因为都是民国题材,又都是讽刺喜剧,而且,都满满对社会和人性的暗喻与嘲讽。

所以,在《驴得水》已经获得了这么多的关注和票房的同时,这一部同样需要有人关注。那就是

对,就是梅峰老师的这部片子,影片之前刚刚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拿到了最佳艺术贡献奖,还入围了金马影帝(范伟)以及改编剧本。

因为我前两天才在金马影展看过这片,所以想顺便推荐下,毕竟期待这部电影已经很久了。虽然影片观感与我的预期略有差距,却仍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华语片。同时,金马即将颁奖,也希望范伟大帝能有所斩获吧,虽然今年男主竞争很激烈。

不过,我们还是要先了解一下电影的背景。《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在1943年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原小说故事不长,却满是辛辣的讽刺,并以一种幽默的方式传递出创作者对整个民族性和社会的担忧。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不过是大后方的故事,重庆周边的事,这也与老舍先生当时在重庆的经历有关。小说讲的是几个大老板一起投资了一个树华农场,养些鸡鸭、种些蔬菜水果,倒不指望靠农场发家,但是这么好的农场却一直亏损,倒也是件奇事。

归根到底,可能问题还是出在农场主任——丁务源身上,也就是范伟那个角色

丁主任是个聪明人,做事八面玲珑,上面老板太太都伺候得非常好,周到、体面,上面吩咐的任何事都能特别完满给你办下来。同时,对农场的员工也非常客气,大家亲如兄弟,一家人,总之,谁也不得罪,大家都喜欢。

唯一的问题是,他的业务能力不行,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懂业务。而且,他也不管农场的实际生产,还在农场里安插些自己的亲朋好友,没事暗示大家拿农场的东西中饱私囊。对他来说,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够了,农场生产并不重要。这么经营下去,农场当然好不了。

问题是,类似丁主任这样的人,其实还挺常见。都是人精一样的人物,是些人际关系达人,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个高手。总之,事虽然办得很漂亮,但是农场经营状况却越来越差。

大概,就是这么个前提。

老舍的原著短篇小说很有趣,是很辛辣的讽刺,而且是很明显的寓言故事。书中除了丁主任,还有个不学无术只爱夸夸其谈的伪文青秦妙斋

一个号称自己是全能艺术家,却连一幅画、一篇文章都没写出来的家伙,却又瞧不起其他所有人,或者其他艺术家。

第三个角色,则是全书唯一的一个实干家,最后却被丁主任耍手段搞走的尤大兴。

国外留学的博士,专攻农业的高手,满腔抱负,然而却在他最该成就事业的农场,一事无成。

影片则是以这三个男人为题,分成三部分,构成整个故事。

实际上,如果看到了上面的剧情描述,大概就可以猜出故事的指涉。无疑,这是老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某种担忧,人情社会、人际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会不会做事,能不能做好事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人际关系搞得好,哪怕事情搞糟了,照样可以平稳过度,飞黄腾达。

而人际关系搞不好的,即便业务能力再强,最终还是得灰溜溜走开。

真正让人心寒的是,当时如此,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这是一个讽刺小说。

梅峰老师将其改编成电影,应该也是看中了其中的讽刺味吧。

提到梅峰,这也是电影学院的人气老师,很受学生欢迎。而这部《不成问题的问题》,则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在此之前,大家更了解他的,应该是他与娄烨合作的几部电影的剧本。

作为编剧或文学策划,他曾参与过娄烨导演的多部影片,包括《春风沉醉的夜晚》《夏宫》《紫蝴蝶》《浮城谜事》等等,其中,《春风沉醉的夜晚》拿到了那年戛纳最佳编剧奖,这也是梅峰电影最高峰了。

当了这么多年编剧,终于推出自己第一部作品,还是颇有野心的。

看之前的访谈,梅峰导演不但想拍一部民国时期的电影,更想把这部电影做出民国味道。比如,导演说为了拍这部电影,专门看了十几遍《小城之春》,就是想在美学上获得些灵感。简单说,就是民国时代那些尚未被好莱坞完全同化的东方电影美学,影片也试图去借鉴了很多其中的表现方式。

包括在情感上,也是有意的压制和隐忍,没有特别大开大放的表现,人物的情绪表达,多少都是收着的,这个其实很有意思。整个片子略带些东方的隐忍

影片结构上,则是以丁主任、秦妙斋、尤大兴三人的先后入场,分为三个章节,甚至,在这三个章节,都有意以不同的影像风格展示。虽然,我多少觉得这种区分有些刻意。

比如丁主任,是个老成稳重,办事圆滑的老油条。他的段落就一直特别稳,固定镜头,一直稳稳当当的,不会有什么晃动,好像他那个人一样,老成持重。

秦妙斋是个喜欢张扬、爱吹牛的年轻人,他的段落,镜头就要明显动起来,要手持,要晃起来。甚至场景,他的卧室也会特别凌乱,而丁主任就很规整。

至于尤大兴,因为是个实干家,是个干活的人,所以,到他的部分才会有更多农场和劳动的场面展示,包括风格上,导演称之为大地感。创作者也是希望以不同的影像风格,来区分不同人物。

而影片的在剧情的看点,仍然是集中在讽刺这件事上,一方面是丁主任,一方面则是秦妙斋。就像上面说的,丁主任是那种做事非常圆滑的人,谁也不得罪,谁都伺候好,这可是个大学问

片中有些非常有趣的细节,比如丁主任的语言,跟太太小姐们,就要讲几句上海话,而到了园丁工人那里,就要讲重庆话了。甚至遇到喜欢洋玩意的佟小姐,更是要甩出几句洋文。这一系列不同的应对,就见了功夫了。而且,范伟来演这个角色也是非常恰当。

原书中描写丁主任是这么说的“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个俊秀的人,而令人喜爱。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已经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

我看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诶?这不就是范伟么。

而在实际表演中,范伟也证明,他就是那个能把所有事都办得漂漂亮亮的丁主任。到什么程度呢,其实这部电影,其他很多演员的表演并不是那么出色,甚至有些让人出戏。但是,范伟是非常出众的,让人难忘的。他也一直是个好演员,各种角色都能尝试,而且都能有闪光点,这是他非常厉害的地方。而且,这几年他尤其喜欢塑造一些有趣的底层小人物,卑微或搞怪,都惟妙惟肖的。这应该也是他能拿到金马提名的原因吧。

不过,相比原书,梅峰导演在改编的时候,其实一定程度弱化了讽刺,而加入更多女性角色或是女性视角,也是本片与原书稍微不同的地方。或者是看多了《小城之春》的原因,这片也在讽刺之余,多了些哀怨与苦闷,这倒是原书里没那么明显察觉的。

所谓“新文人电影”

其实,这倒是我对影片稍稍有点遗憾的地方,被削弱了讽刺味道之后,片子稍微有点奇怪,或是不过瘾。当然,导演有他的美学考量,这部电影显然除了讽刺之外,已经不单是讲这个故事了,影片在形式上还有更大的野心,比如对民国电影风貌的再现。

相比《驴得水》的张扬与外放,《不成问题的问题》更多是含蓄与收着的,很多讽刺的东西要细琢磨才有味道,我觉得,这也更符合东方人,或者说我的想象。也得益于老舍的原书比较出色。

虽然影片相比我的预期略有差距,但是,还是有它试图达成的方向,尤其是艺术或是美学方面的野心。做电影嘛,总是该有些追求。虽然,我也仅会给这部片子6-7分的样子。但是,还是稍微推下吧,毕竟是个有追求的小文艺片。

虽然,问题还是,你们都不一定什么时候能看到这个片子,而且这种电影,真放在内地院线,应该也很难有什么票房。

不禁又想起丁主任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不成问题,说完还要再笑上几声。听多了,还真觉得有点不寒而栗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