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超越BAT的万亿级企业为何将在医疗行业诞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超越BAT的万亿级企业为何将在医疗行业诞生?

在医疗健康领域未来最有可能诞生一家超越BAT的伟大企业,这也是让BAT最有危机感的领域。

▲元航资本合伙人肖玮接受一条财经专访 王佩 摄

近日,元航资本合伙人肖玮在接受一条财经专访时表示,医疗行业是未来三十年为数不多的值得做长线投资的行业。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未来还将吸引更多投资,并且最有可能诞生出一家超越BAT的伟大企业,这家企业的市值将是超万亿的,而未来医疗市场也至少是20万亿以上的规模。

肖玮认为,医疗健康领域存在多种风险,对于创业者而言,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以及找准自身商业模式和政策结合的节奏感尤其重要。

对于又“冷”下来的互联网医疗,他认为,互联网医疗的本质还是医疗,商业模式的设计一定不能动既有利益方的蛋糕,还是看好“硬件+软件+服务”的模式。先做好产品,在此基础上构建好医疗服务体系,不要妄想做一个包治百病的平台,按照病种做垂直平台还是有希望的。互联网是先做出“几个亿”的用户,再想怎么赚钱,医疗行业则相反,先把模式走通再进行扩张,成功率会高很多。

肖玮,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在医疗健康行业有超过十年研发、管理和投资经历。曾任中国新时代集团项目经理,中科招商投资管理集团业务董事,秉鸿资本副总裁。投资包括美年大健康,派尔特股份,微心百源,骨科在线,蒙药股份,至诚悠远等多家医疗健康企业。

以下根据专访整理:

踏准节奏成先驱,领先一步成“先烈”

一条财经:在医疗健康领域,您主要关注哪些具体细分领域?

肖玮:医疗行业总体来说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医药,第二是医疗器械,第三是医疗服务。医药又可以分为中药、化(学)药、原料药、生物药等;医疗器械很多,有上万种,但总体上分高值耗材、低值耗材、设备和诊断试剂等;医疗服务涵盖的领域较多,也相对复杂,这个细分行业包括医院的运营和管理、专科医生创业集团、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子商务、医药供应链管理等。

在这其中,我这几年最关注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两个细分领域。医疗器械中最关注高值耗材和诊断试剂,尤其是针对心脑血管和肿瘤的高值耗材和创新诊断试剂和设备。在医疗服务领域我最关注互联网医疗、专科医生创业集团以及医疗供应链领域,主要是B2B模式的企业。以上这些关注的领域同时也是我这几年一直深耕投资的领域。

一条财经:医疗健康领域存在哪些投资风险?如何规避投资风险?

肖玮:对医疗行业来说,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不大,整个行业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由于医疗行业受政策影响很大,所以第一是政策风险,尤其是医疗服务这个细分领域,对政策的依耐性非常大。医疗服务的创业对创业者把握政策的节奏要求很高,如果创业者能深入理解行业政策并能领先政策半步提前商业的布局,这就非常厉害了;但如果领先政策一步或者更多,就很可能成为“先烈”,所以对于这个领域的创业者而言,对政策的理解以及自身商业模式和政策结合的节奏感非常重要。

第二,医疗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风险也需特别注意。拿药品和器械的研发来说,首先要经过动物学实验,在验证其在实验动物身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才能开展临床试验,一系列临床试验通过以后才能拿到CFDA的新药证书或医疗器械证,才能允许生产和销售。

尽管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人体对于科学家而言其实还是一个黑匣子,我们现阶段还不可能像物理学那样把人体任何组成成分以及它们的调控机理精确地计算出来并提前预知一切生命现象,所以新药研发的失败率很高,风险很大。

拿化学药物研发为例,一般从几十万个化学分子才可能找出一个有药用价值的分子。为什么中国的化学药品研发做不过国外的跨国公司?因为国外十九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兴起了一批化学公司(现在很多跨国医药公司的前身都是化学企业),这些公司花了一百年时间来筛选合成和储备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个化学分子,这不是中国企业一下子就能学到的,人家毕竟有时间沉淀,有技术积累。

想象一下几十万个化学分子才可能筛选出一个作为新药,这种风险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新药研发的平均周期至少要十年,平均需要投入10亿以上的美金,这个长周期、巨额资金投入和高失败率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太难了,所以化学药品的新药研发的投资在国内我关注得较少。

但是生物药的新药研发我很关注,我国在生物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新药研发水平跟国外相差还不大,至少比化学药的差距小很多。生物药研发也有很大的风险,这块的技术风险主要是在生产工艺方面,因为生物药通常都是蛋白质大分子物质,通常是需要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的,这对工艺的全流程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比如生产某种抗癌药物的蛋白因子的时候,用人体的细胞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产,一旦工艺流程有缺陷,技术不成熟,发酵罐里哪怕混有一个噬菌体病毒,整个一罐就废了。再比如医疗器械研发,材料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壁垒还是蛮高的。

第三是市场推广风险。医药行业市场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政府对药品和器械的审批和销售进行高度管制的,其中的核心是招标价格的管制。例如药品以省为单位进行招标,器械以医院为单位进行招标,所以对于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来说,招标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公司产品招标失败可能瞬间就会丢掉一个省的市场。

第四是对于医疗服务细分领域的风险主要是资源整合和商业模式设计,这两块处理不好,企业的失败几率就会很高。

所以对于医疗行业的投资人来说,如果要规避投资风险,首先要研究和深入理解国家政策,投资的企业不能跑得离政策太远。比如研究世界卫生组织三方五家发布的中国医改研究报告和“健康中国2030纲要”发现,它们之间是有很强的逻辑联系的。中国原来是“重疾病轻预防”,现在提出方案如何“重预防”,还有支付方式的变革,数据的互联互通,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医疗服务,通过科技创新信息化,这些都是中国与世界水平接轨必须具备的。

其次是专业性问题,拿精准医疗来说,这个行业的投资最近几年非常火,但是这里面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类目前对疾病和基因以及蛋白质调控之间的关系没有彻底研究清楚,这是受制于整个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瓶颈。拿癌症为例,它不是由人体的一个基因决定的,而是由一系列基因决定的,基因与基因之间的复杂作用综合决定了疾病的产生。

现在经常有宣传说通过精准医疗能测出你有什么病,我认为方向是对的,但是具体到整体的治疗解决方案上,目前人类的基础生命科学理论还不能完全支撑。如果真有一揽子解决方案,哪怕针对某一种癌症,这都是能获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所以很多企业明明就是卖检测试剂的,确非要打着精准医疗的概念,企图在资本市场获得高溢价,我通常会对这样的企业说,你别忽悠我,你不就是卖试剂的吗?卖试剂就把试剂卖好,多研发一些有科技含量有技术壁垒的拳头产品,精准医疗这个事还得多沉淀沉淀。

还有就是市场推广,要了解招标信息,对重点省份进行调研,对竞争对手进行调研。

至少是一个20万亿以上的市场

一条财经:您觉得未来这个行业是怎样的?

肖玮:我非常看好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其实已经拥有一万多年的悠久历史,一直是一个朝阳行业,是我认为未来三十年为数不多的值得做长线投资的行业,除非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那时候当然也不需要医疗健康这个行业了。

根据人类医学史的记载,这个行业基本上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的文明社会。原始社会有巫师,再到后面的神学家,炼金士,这些都是人类最早的医生。中国很早就有神农百草经,印度也有悠久的草药文化。未来科技越发达,老百姓生活越好,对医疗健康的关注一定会越高。未来某天当人们吃喝都不用愁的时候,一定会把更大部分的精力和资金花在医疗和健康上。

目前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占GDP大概5.6%,公共卫生支出的数额,不包括自付,已经将近4万亿了,2030年预计要到16万亿,到那时候政府加个人的直接支出至少会在20万亿,当然还会有很多相关产业发展起来,所以未来这个行业至少是一个20万亿以上的市场,这是可以预见的。

最有可能诞生一家超越BAT的伟大企业

一条财经:医疗健康行业一直很火,为什么这些年才有更多到投资机构关注这快呢?

肖玮:其实投资机构一直非常关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只是受制于这个领域的专业投资人才的稀缺,从表面上来看貌似做的人不多,貌似不太关注。风险投资本身就是一个小众市场,医疗领域到风险投资则更是小众市场的小众了。这个行业非常专业,也不是一般投资人能轻易进入的。一般像我们做医疗行业投资的,大都是学生命科学或医学出身,同时又具备金融行业的学历和技能,这种复合型人才在中国太稀缺了。

其次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这个行业又是抗经济周期的,经济形势越差,这个行业就会越凸显。对于企业家和投资家而言,这是个非常好的抗经济周期的行业,所以在经济下行到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到资金涌入到医疗健康行业,从而在表面上看这些年有更多到投资机构关注医疗健康到投资了。

随着政策逐步完善,未来这个行业还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在医疗健康领域未来最有可能诞生一家超越BAT的伟大企业,这也是让BAT最有危机感的领域。

我可以大致勾画一下这样的一家企业的基本轮廓,它包含医疗支付方即医疗保险,有自己控制的几百家医院,利用医疗健康大数据优化系统内的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利用医疗供应链大数据优化体系内的药品和器械流通,这个企业的市值将是超万亿的。举个例子,一个大一点的三甲医院一年的销售额至少几十亿,如果有上百家这种实力的医院的话,一年的销售额就将是几千亿。

我觉得未来很大一部分投资机会将出现在医疗行业的第三方服务组织,当一个产业高度发达的时候,就会出现产业结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也是我未来在医疗投资领域的重要方向。

第三方服务组织主要是围绕着医疗健康大数据和医疗供应链大数据展开服务的,对医生来说,这些企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优化医生的处方,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治疗效果。拿医保审核为例,现在基本上是靠人来解决,况且这些人员基本都在体制内,据我了解,北京市医保局专门管医保审核的编制内人员也就不到一百人,靠人工去审核北京几千万人的医保数据,效果可想而知了。未来如果能通过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做这些事情,即能提高效率又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医疗领域是BAT切入难度很高的一个行业,因为BAT主要是B2C的模式,医疗行业做的主要是B2B的生意,同时行业的专业和资源壁垒很高。

消费互联网已经进入红利尾期阶段了,再做流量或者入口特别难,前期要花巨额的资金去推广,等推出来了又没有靠谱的盈利模式,分分钟就会被BAT干掉,就算没有被干掉,最后也是被这些企业并购了。医疗行业就不同,极其特殊,极其专业,如果好好走,慢工出细活,一定会走出一家超级企业。

医疗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

一条财经:元航投资理念“change , to change”如何解读?

肖玮:改变、尝试、创新,变化了才能突破和进步,螺旋上升,就像DNA一样,我们希望在医疗健康领域投出一批伟大的公司。

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企业家的能力很重要,但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有的人天生就是与众不同,你接触了就会感觉到,还要是个实干家,画的饼会兑现,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不是他跟别人做,而是别人跟他做。

医疗行业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不像互联网行业。医疗行业培育一个企业需要至少五年到十年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个行业的投资也是,不能有投机主义的心态,要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这个行业不太适合像消费互联网那样做产品宣传,例如我生产出一种肿瘤药,通过微信微博的方式大肆宣传,这样一方面受制于国家法规的限制,同时这种方式也是不妥当的。

千万莫谈颠覆,一定不能动既有利益方的蛋糕

一条财经:如何看待互联网医疗?

肖玮:互联网医疗过去两年火爆了,现在又冷下来了,我不是说以前做互联网的那帮人跑来做互联网医疗不好,但这样跨界明显就是有太多利益驱动的因素,投机主义很严重,结果可想而知了。

不管互联网+医疗也好还是医疗+互联网也好,其本质还是医疗,医疗行业是一个很专业的行业,有自己的行业特点。专业的人应该做专业的事,纯互联网跨界过来做互联网医疗的,由于缺乏专业性,缺乏对行业本质的认识,缺乏这个行业的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失败率非常高的原因。

医疗行业非常特殊,在这个行业千万莫谈颠覆,也不要套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与其那样烧钱效果又不明显,还不如多进行一些学术推广,在医疗行业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得到专家等行业主流人群的认可,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认为互联网医疗不是技术驱动型的,而是资源整合型的,它只是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让医疗服务更加高效,由于医疗服务牵扯的利益相关方也很多,比如药厂、器械厂、医院、医生、患者、保险公司等等,这个事情要做好,团队对这些利益相关方对整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是IT编程技术多牛逼,UI设计多么炫酷就能做起来的。商业模式的设计一定不能动既有利益方的蛋糕,至少企业在创业初期应该要遵循这个规律,这是现实,如果创造不了增量市场,就建议别做了,失败率会很高。

再次,很多创业者没有实实在在的产品,只有APP,也是做不好的。互联网医疗我还是看好硬件+软件+服务的模式。医疗行业毕竟是实打实的,有硬件产品至少方便前期商业推广。一上来不要谈做平台,做企业得一步步来,先做好产品,在此基础上再构建好医疗服务体系,前两个阶段做扎实,平台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在医疗行业不要妄想自己做一个包治百病的平台,这是不现实的,按照病种做垂直平台还是有希望的。互联网是先做出“几个亿”的用户,再想怎么赚钱,医疗行业则相反,先小范围把模式走通再选择扩张,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成功率会高很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超越BAT的万亿级企业为何将在医疗行业诞生?

在医疗健康领域未来最有可能诞生一家超越BAT的伟大企业,这也是让BAT最有危机感的领域。

▲元航资本合伙人肖玮接受一条财经专访 王佩 摄

近日,元航资本合伙人肖玮在接受一条财经专访时表示,医疗行业是未来三十年为数不多的值得做长线投资的行业。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未来还将吸引更多投资,并且最有可能诞生出一家超越BAT的伟大企业,这家企业的市值将是超万亿的,而未来医疗市场也至少是20万亿以上的规模。

肖玮认为,医疗健康领域存在多种风险,对于创业者而言,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以及找准自身商业模式和政策结合的节奏感尤其重要。

对于又“冷”下来的互联网医疗,他认为,互联网医疗的本质还是医疗,商业模式的设计一定不能动既有利益方的蛋糕,还是看好“硬件+软件+服务”的模式。先做好产品,在此基础上构建好医疗服务体系,不要妄想做一个包治百病的平台,按照病种做垂直平台还是有希望的。互联网是先做出“几个亿”的用户,再想怎么赚钱,医疗行业则相反,先把模式走通再进行扩张,成功率会高很多。

肖玮,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在医疗健康行业有超过十年研发、管理和投资经历。曾任中国新时代集团项目经理,中科招商投资管理集团业务董事,秉鸿资本副总裁。投资包括美年大健康,派尔特股份,微心百源,骨科在线,蒙药股份,至诚悠远等多家医疗健康企业。

以下根据专访整理:

踏准节奏成先驱,领先一步成“先烈”

一条财经:在医疗健康领域,您主要关注哪些具体细分领域?

肖玮:医疗行业总体来说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医药,第二是医疗器械,第三是医疗服务。医药又可以分为中药、化(学)药、原料药、生物药等;医疗器械很多,有上万种,但总体上分高值耗材、低值耗材、设备和诊断试剂等;医疗服务涵盖的领域较多,也相对复杂,这个细分行业包括医院的运营和管理、专科医生创业集团、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子商务、医药供应链管理等。

在这其中,我这几年最关注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两个细分领域。医疗器械中最关注高值耗材和诊断试剂,尤其是针对心脑血管和肿瘤的高值耗材和创新诊断试剂和设备。在医疗服务领域我最关注互联网医疗、专科医生创业集团以及医疗供应链领域,主要是B2B模式的企业。以上这些关注的领域同时也是我这几年一直深耕投资的领域。

一条财经:医疗健康领域存在哪些投资风险?如何规避投资风险?

肖玮:对医疗行业来说,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不大,整个行业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由于医疗行业受政策影响很大,所以第一是政策风险,尤其是医疗服务这个细分领域,对政策的依耐性非常大。医疗服务的创业对创业者把握政策的节奏要求很高,如果创业者能深入理解行业政策并能领先政策半步提前商业的布局,这就非常厉害了;但如果领先政策一步或者更多,就很可能成为“先烈”,所以对于这个领域的创业者而言,对政策的理解以及自身商业模式和政策结合的节奏感非常重要。

第二,医疗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风险也需特别注意。拿药品和器械的研发来说,首先要经过动物学实验,在验证其在实验动物身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才能开展临床试验,一系列临床试验通过以后才能拿到CFDA的新药证书或医疗器械证,才能允许生产和销售。

尽管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人体对于科学家而言其实还是一个黑匣子,我们现阶段还不可能像物理学那样把人体任何组成成分以及它们的调控机理精确地计算出来并提前预知一切生命现象,所以新药研发的失败率很高,风险很大。

拿化学药物研发为例,一般从几十万个化学分子才可能找出一个有药用价值的分子。为什么中国的化学药品研发做不过国外的跨国公司?因为国外十九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兴起了一批化学公司(现在很多跨国医药公司的前身都是化学企业),这些公司花了一百年时间来筛选合成和储备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个化学分子,这不是中国企业一下子就能学到的,人家毕竟有时间沉淀,有技术积累。

想象一下几十万个化学分子才可能筛选出一个作为新药,这种风险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新药研发的平均周期至少要十年,平均需要投入10亿以上的美金,这个长周期、巨额资金投入和高失败率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太难了,所以化学药品的新药研发的投资在国内我关注得较少。

但是生物药的新药研发我很关注,我国在生物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新药研发水平跟国外相差还不大,至少比化学药的差距小很多。生物药研发也有很大的风险,这块的技术风险主要是在生产工艺方面,因为生物药通常都是蛋白质大分子物质,通常是需要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的,这对工艺的全流程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比如生产某种抗癌药物的蛋白因子的时候,用人体的细胞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产,一旦工艺流程有缺陷,技术不成熟,发酵罐里哪怕混有一个噬菌体病毒,整个一罐就废了。再比如医疗器械研发,材料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壁垒还是蛮高的。

第三是市场推广风险。医药行业市场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政府对药品和器械的审批和销售进行高度管制的,其中的核心是招标价格的管制。例如药品以省为单位进行招标,器械以医院为单位进行招标,所以对于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来说,招标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公司产品招标失败可能瞬间就会丢掉一个省的市场。

第四是对于医疗服务细分领域的风险主要是资源整合和商业模式设计,这两块处理不好,企业的失败几率就会很高。

所以对于医疗行业的投资人来说,如果要规避投资风险,首先要研究和深入理解国家政策,投资的企业不能跑得离政策太远。比如研究世界卫生组织三方五家发布的中国医改研究报告和“健康中国2030纲要”发现,它们之间是有很强的逻辑联系的。中国原来是“重疾病轻预防”,现在提出方案如何“重预防”,还有支付方式的变革,数据的互联互通,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医疗服务,通过科技创新信息化,这些都是中国与世界水平接轨必须具备的。

其次是专业性问题,拿精准医疗来说,这个行业的投资最近几年非常火,但是这里面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类目前对疾病和基因以及蛋白质调控之间的关系没有彻底研究清楚,这是受制于整个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瓶颈。拿癌症为例,它不是由人体的一个基因决定的,而是由一系列基因决定的,基因与基因之间的复杂作用综合决定了疾病的产生。

现在经常有宣传说通过精准医疗能测出你有什么病,我认为方向是对的,但是具体到整体的治疗解决方案上,目前人类的基础生命科学理论还不能完全支撑。如果真有一揽子解决方案,哪怕针对某一种癌症,这都是能获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所以很多企业明明就是卖检测试剂的,确非要打着精准医疗的概念,企图在资本市场获得高溢价,我通常会对这样的企业说,你别忽悠我,你不就是卖试剂的吗?卖试剂就把试剂卖好,多研发一些有科技含量有技术壁垒的拳头产品,精准医疗这个事还得多沉淀沉淀。

还有就是市场推广,要了解招标信息,对重点省份进行调研,对竞争对手进行调研。

至少是一个20万亿以上的市场

一条财经:您觉得未来这个行业是怎样的?

肖玮:我非常看好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其实已经拥有一万多年的悠久历史,一直是一个朝阳行业,是我认为未来三十年为数不多的值得做长线投资的行业,除非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那时候当然也不需要医疗健康这个行业了。

根据人类医学史的记载,这个行业基本上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的文明社会。原始社会有巫师,再到后面的神学家,炼金士,这些都是人类最早的医生。中国很早就有神农百草经,印度也有悠久的草药文化。未来科技越发达,老百姓生活越好,对医疗健康的关注一定会越高。未来某天当人们吃喝都不用愁的时候,一定会把更大部分的精力和资金花在医疗和健康上。

目前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占GDP大概5.6%,公共卫生支出的数额,不包括自付,已经将近4万亿了,2030年预计要到16万亿,到那时候政府加个人的直接支出至少会在20万亿,当然还会有很多相关产业发展起来,所以未来这个行业至少是一个20万亿以上的市场,这是可以预见的。

最有可能诞生一家超越BAT的伟大企业

一条财经:医疗健康行业一直很火,为什么这些年才有更多到投资机构关注这快呢?

肖玮:其实投资机构一直非常关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只是受制于这个领域的专业投资人才的稀缺,从表面上来看貌似做的人不多,貌似不太关注。风险投资本身就是一个小众市场,医疗领域到风险投资则更是小众市场的小众了。这个行业非常专业,也不是一般投资人能轻易进入的。一般像我们做医疗行业投资的,大都是学生命科学或医学出身,同时又具备金融行业的学历和技能,这种复合型人才在中国太稀缺了。

其次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这个行业又是抗经济周期的,经济形势越差,这个行业就会越凸显。对于企业家和投资家而言,这是个非常好的抗经济周期的行业,所以在经济下行到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到资金涌入到医疗健康行业,从而在表面上看这些年有更多到投资机构关注医疗健康到投资了。

随着政策逐步完善,未来这个行业还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在医疗健康领域未来最有可能诞生一家超越BAT的伟大企业,这也是让BAT最有危机感的领域。

我可以大致勾画一下这样的一家企业的基本轮廓,它包含医疗支付方即医疗保险,有自己控制的几百家医院,利用医疗健康大数据优化系统内的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利用医疗供应链大数据优化体系内的药品和器械流通,这个企业的市值将是超万亿的。举个例子,一个大一点的三甲医院一年的销售额至少几十亿,如果有上百家这种实力的医院的话,一年的销售额就将是几千亿。

我觉得未来很大一部分投资机会将出现在医疗行业的第三方服务组织,当一个产业高度发达的时候,就会出现产业结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也是我未来在医疗投资领域的重要方向。

第三方服务组织主要是围绕着医疗健康大数据和医疗供应链大数据展开服务的,对医生来说,这些企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优化医生的处方,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治疗效果。拿医保审核为例,现在基本上是靠人来解决,况且这些人员基本都在体制内,据我了解,北京市医保局专门管医保审核的编制内人员也就不到一百人,靠人工去审核北京几千万人的医保数据,效果可想而知了。未来如果能通过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做这些事情,即能提高效率又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医疗领域是BAT切入难度很高的一个行业,因为BAT主要是B2C的模式,医疗行业做的主要是B2B的生意,同时行业的专业和资源壁垒很高。

消费互联网已经进入红利尾期阶段了,再做流量或者入口特别难,前期要花巨额的资金去推广,等推出来了又没有靠谱的盈利模式,分分钟就会被BAT干掉,就算没有被干掉,最后也是被这些企业并购了。医疗行业就不同,极其特殊,极其专业,如果好好走,慢工出细活,一定会走出一家超级企业。

医疗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

一条财经:元航投资理念“change , to change”如何解读?

肖玮:改变、尝试、创新,变化了才能突破和进步,螺旋上升,就像DNA一样,我们希望在医疗健康领域投出一批伟大的公司。

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企业家的能力很重要,但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有的人天生就是与众不同,你接触了就会感觉到,还要是个实干家,画的饼会兑现,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不是他跟别人做,而是别人跟他做。

医疗行业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不像互联网行业。医疗行业培育一个企业需要至少五年到十年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个行业的投资也是,不能有投机主义的心态,要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这个行业不太适合像消费互联网那样做产品宣传,例如我生产出一种肿瘤药,通过微信微博的方式大肆宣传,这样一方面受制于国家法规的限制,同时这种方式也是不妥当的。

千万莫谈颠覆,一定不能动既有利益方的蛋糕

一条财经:如何看待互联网医疗?

肖玮:互联网医疗过去两年火爆了,现在又冷下来了,我不是说以前做互联网的那帮人跑来做互联网医疗不好,但这样跨界明显就是有太多利益驱动的因素,投机主义很严重,结果可想而知了。

不管互联网+医疗也好还是医疗+互联网也好,其本质还是医疗,医疗行业是一个很专业的行业,有自己的行业特点。专业的人应该做专业的事,纯互联网跨界过来做互联网医疗的,由于缺乏专业性,缺乏对行业本质的认识,缺乏这个行业的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失败率非常高的原因。

医疗行业非常特殊,在这个行业千万莫谈颠覆,也不要套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与其那样烧钱效果又不明显,还不如多进行一些学术推广,在医疗行业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得到专家等行业主流人群的认可,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认为互联网医疗不是技术驱动型的,而是资源整合型的,它只是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让医疗服务更加高效,由于医疗服务牵扯的利益相关方也很多,比如药厂、器械厂、医院、医生、患者、保险公司等等,这个事情要做好,团队对这些利益相关方对整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是IT编程技术多牛逼,UI设计多么炫酷就能做起来的。商业模式的设计一定不能动既有利益方的蛋糕,至少企业在创业初期应该要遵循这个规律,这是现实,如果创造不了增量市场,就建议别做了,失败率会很高。

再次,很多创业者没有实实在在的产品,只有APP,也是做不好的。互联网医疗我还是看好硬件+软件+服务的模式。医疗行业毕竟是实打实的,有硬件产品至少方便前期商业推广。一上来不要谈做平台,做企业得一步步来,先做好产品,在此基础上再构建好医疗服务体系,前两个阶段做扎实,平台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在医疗行业不要妄想自己做一个包治百病的平台,这是不现实的,按照病种做垂直平台还是有希望的。互联网是先做出“几个亿”的用户,再想怎么赚钱,医疗行业则相反,先小范围把模式走通再选择扩张,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成功率会高很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