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香港“高才通”人才计划火爆,但部分获批者仍在观望是否留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香港“高才通”人才计划火爆,但部分获批者仍在观望是否留港

截至5月底,所有的高才通获批人数中只有三分之一入境香港,最终有多少人会真正转变成当地劳动力仍存在不确定性。对港府而言,如何把获批者留住才是更大的考验。

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戈振伟

到香港四个月后,35岁的Daniel感觉自己开始融入当地生活,曾经想象的另一种可能正慢慢变成现实。

Daniel目前就职于香港的一家金融公司,此前他在深圳做法务。今年2月2号,他来到香港,花了两个月时间才找到工作。

“找工作的过程中很煎熬,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Daniel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说。

2022年年底,Daniel做了一个决定:申请香港高才通(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去香港生活和工作。一个星期后,他拿到了入境批文。彼时,香港正开启新一轮“抢人才”模式。

2022年10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发布上任后的首份《施政报告》,报告指出,过去2年,香港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港府随后推出高才通,旨在吸引全球范围的高端人才到港工作,通过者可以全家获得香港居民身份。高才通成为香港继专才计划、优才计划和留学进修计划之后的又一个人才引进政策。

比起香港现有的人才引入计划,高才通手续相对简单,审批时间短(但随着后面的申请增多,审批时间越来越长),几位接受记者采访的申请者表示“自己就可以搞定,不需要通过中介”。

高才通一经推出后反响热烈,一跃成为四大主流途径中获批人数最多的方式。从2023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香港优才获批总数为2073人,同比增长371%,创历史新高;香港专才获批总数为3476人;留学进修获批总数为4745人;高才通获批总数接近12000人。

截至5月底,香港总共接获超过32040份高才通申请,其中有超过21494份获得批准,申请通过率高达67%。获批者中,全年收入达250万港元或以上(A类)获批宗数占比约16%,40岁以下的申请人占比接近8成,30岁以下占比超过4成。

换个环境

Daniel是广州人,中山大学毕业,讲粤语,看TVB长大,香港一直是他向往的地方,加上本身有亲戚朋友在香港。高才通推出后,他便第一时间获得了消息,着手申请。“去年深圳疫情管控,比较严,于是想换一个环境发展,所以去香港看看有没有机会。”

起初,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兴奋,当Daniel拿着两年的工作签证踏足香港,他吹着维多利亚港的海风,置身在车水马龙的中环街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

但面对随之而来的租房、找工作等生存压力,Daniel的香港滤镜终究被打破。他开始想念深圳,甚至想重新回到深圳工作。

最终,Daniel在香港找到了一份月薪3万港币的工作,工资虽然比深圳的高,但每月租房成本要1万港币,将近深圳的3倍。日常吃饭,一顿60港币左右,是深圳的2倍。生活成本高,是Daniel和大多数人到香港后的第一印象。

不过,Daniel感受最大的还是文化差异。虽然他和同事都说粤语,沟通没问题,但香港本地的粤语与广州的还是有些不一样,包括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虽然语言相通,Daniel感受到两地的思维模式也不太一样,“香港人更具批判性思维,追求多元化,更加实在。”

工作压力方面,Daniel所在的金融行业也大,但整体没有内地那么卷。“他们上下班时间区分明确,一般六七点就下班了,周末也很少加班,上班的时候工作效率高,重视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言外之意,香港的职场环境相对友好,特别是对于许多年龄到了35岁的职场人士来说,面对内地越来越卷的就业形势,去香港换一个职场环境,寻求新的工作机遇,突破自己的事业天花板,化解35岁危机,成为一个可能的选择。

40岁的黄女士在深圳一家公司做了多年的财务管理,已经很难有上升空间。她原本认为自己凭着多年的经验以及持续的学习(考取了CPA),还能在内地找到一份稍有前景的工作,可现实情况却是猎头因为她的年龄不积极推荐,自投简历也如石沉大海。

于是,在知道自己满足高才通条件,能够申请香港身份后,她“失眠考虑了几晚”,做了日后去香港生活的重要决定。她的高才通申请在5月9号获批,6月23号她便领取了香港居民身份证。

黄女士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分享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共鸣,而且已经有香港的公司主动联系她,给她面试机会。

“他们面试不会问你有多少岁,是否结婚、有没有小孩等这些问题,他们在意的是你的工作能力是否跟岗位匹配。”黄女士告诉记者。不过,黄女士的计划是明年再过去香港。

除了自身的考虑,促使黄女士申请高才通的一个更重要因素是孩子的教育。她的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成绩在班上排中上。小孩子天性爱玩,每晚女儿磨蹭着写完作业已经到了11点。眼看着班上的学霸们已经开始上各种上补习班,她家愣是挤不出丁点时间。

“又想保留孩子爱玩的天性,又担心升入高年级成绩被越甩越远。这种老母亲的焦虑谁能懂?”黄女士说。

在内地每年高考人数1000多万的背景下,黄女士让女儿在香港接受教育,以后就能多一种选择,可能会相对轻松一些。

按黄女士的规划,等以后获得香港永居身份,女儿就能够以港籍身份参加内地的华侨港澳台联招,这是保底的期待。华侨港澳台联招,是内地高校面向海外华侨、港澳台学生的招生考试,相较国内高考,华侨港澳台联招在考题难度、录取分数上均有大幅度降低。以最新公布的2023年华侨生联考录取分数线为例,普通类院校(专业)文史类为360分,理工类为380分。

要是孩子在香港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通过DSE(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也称“香港高考”)考港八大和海外大学也比内地生要有更多的优势。

事实上,不单是黄女士,对于有小孩的申请者来说,两位香港移民中介均对记者表示,孩子的教育是他们移居香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

“先申请一个再说”

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在所有的高才通获批者中,只有三分之一(逾7000人)已入境香港,13942人领取了签证/进入许可。根据规定,签证获批之后,申请者有3个月的期限可以缴费领取签证,在领取签证后的3个月内入境香港,即可完成签证激活,首次入境后可获准在港逗留两年。

记者从多位申请者处了解到,与Daniel和黄女士这样已经或准备移居香港的申请者不同,大多数获批的申请者还处于观望状态,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并不明确。

“我暂时没有想要过去香港工作,只是给自己多一手准备,多个选择。”在腾讯工作的LuLu对记者表示。

今年5月份,LuLu工作刚刚满三年,便开始准备材料申请,一个月后收到获批邮件。据她了解,她的本科同学大多和她情况类似,都是“先申请一个再说”,有些人甚至是跟风申请。

“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大家对于在香港那边的工作机会以及收入待遇这块,其实还不是特别明确,是不是一定就比内地这边的收入要高?但那边可预见的物价、房价都更贵,所以大家都还是一个观望状态,顾虑较多。”

在LuLu看来,虽然高才通目前的申请人数已经超过港府的预期,但最终有多少人会真正留在下来,转变为香港的劳动力,为香港的社会、经济贡献价值,还需要打个问号。每个申请者都会在心里反复权衡利弊,特别是对于那些距离香港远的,如北京、上海拖家带口的家庭,他们的转换成本其实很高。而且,如果将来要享受到内地对港澳人士的一些优惠政策,就要拿回乡证,意味着要放弃内地的一些权益。

同时,香港的就业选择也不如内地多,比如在互联网行业,香港承接高端人才的空间就不如内地的深圳。如果要想在香港创业,成本也比内地高。

对港府而言,如何把获批者留住才是更大的考验。港府目标是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通过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每年输入至少3.5万名预计留港至少12个月的人才。

香港立法会议员洪雯认为,仅仅从申请和获批数据来看,并不能说明这个计划吸引到了多少人来港定居,“这些顶尖人才有兴趣申请香港的签证,对香港来说是好事,下一步应该与申请人有更多沟通,让他们了解香港的机遇,吸引他们真正来港定居”。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香港,7月4日,李家超表示,将会拓展 “高才通计划”的院校名单,不仅局限于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学校,也将加入海外或内地的优秀学校。尤其是香港拥有“八大中心”定位,需要不同来自科技、文化产业、艺术、知识产权等不同领域的人才。

“所以接下来是不是能有更多的人,不仅仅是申请而已,而是他们真正能够在香港乐业,这样香港才能够真正留住人才。”LuLu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香港“高才通”人才计划火爆,但部分获批者仍在观望是否留港

截至5月底,所有的高才通获批人数中只有三分之一入境香港,最终有多少人会真正转变成当地劳动力仍存在不确定性。对港府而言,如何把获批者留住才是更大的考验。

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戈振伟

到香港四个月后,35岁的Daniel感觉自己开始融入当地生活,曾经想象的另一种可能正慢慢变成现实。

Daniel目前就职于香港的一家金融公司,此前他在深圳做法务。今年2月2号,他来到香港,花了两个月时间才找到工作。

“找工作的过程中很煎熬,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Daniel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说。

2022年年底,Daniel做了一个决定:申请香港高才通(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去香港生活和工作。一个星期后,他拿到了入境批文。彼时,香港正开启新一轮“抢人才”模式。

2022年10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发布上任后的首份《施政报告》,报告指出,过去2年,香港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港府随后推出高才通,旨在吸引全球范围的高端人才到港工作,通过者可以全家获得香港居民身份。高才通成为香港继专才计划、优才计划和留学进修计划之后的又一个人才引进政策。

比起香港现有的人才引入计划,高才通手续相对简单,审批时间短(但随着后面的申请增多,审批时间越来越长),几位接受记者采访的申请者表示“自己就可以搞定,不需要通过中介”。

高才通一经推出后反响热烈,一跃成为四大主流途径中获批人数最多的方式。从2023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香港优才获批总数为2073人,同比增长371%,创历史新高;香港专才获批总数为3476人;留学进修获批总数为4745人;高才通获批总数接近12000人。

截至5月底,香港总共接获超过32040份高才通申请,其中有超过21494份获得批准,申请通过率高达67%。获批者中,全年收入达250万港元或以上(A类)获批宗数占比约16%,40岁以下的申请人占比接近8成,30岁以下占比超过4成。

换个环境

Daniel是广州人,中山大学毕业,讲粤语,看TVB长大,香港一直是他向往的地方,加上本身有亲戚朋友在香港。高才通推出后,他便第一时间获得了消息,着手申请。“去年深圳疫情管控,比较严,于是想换一个环境发展,所以去香港看看有没有机会。”

起初,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兴奋,当Daniel拿着两年的工作签证踏足香港,他吹着维多利亚港的海风,置身在车水马龙的中环街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

但面对随之而来的租房、找工作等生存压力,Daniel的香港滤镜终究被打破。他开始想念深圳,甚至想重新回到深圳工作。

最终,Daniel在香港找到了一份月薪3万港币的工作,工资虽然比深圳的高,但每月租房成本要1万港币,将近深圳的3倍。日常吃饭,一顿60港币左右,是深圳的2倍。生活成本高,是Daniel和大多数人到香港后的第一印象。

不过,Daniel感受最大的还是文化差异。虽然他和同事都说粤语,沟通没问题,但香港本地的粤语与广州的还是有些不一样,包括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虽然语言相通,Daniel感受到两地的思维模式也不太一样,“香港人更具批判性思维,追求多元化,更加实在。”

工作压力方面,Daniel所在的金融行业也大,但整体没有内地那么卷。“他们上下班时间区分明确,一般六七点就下班了,周末也很少加班,上班的时候工作效率高,重视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言外之意,香港的职场环境相对友好,特别是对于许多年龄到了35岁的职场人士来说,面对内地越来越卷的就业形势,去香港换一个职场环境,寻求新的工作机遇,突破自己的事业天花板,化解35岁危机,成为一个可能的选择。

40岁的黄女士在深圳一家公司做了多年的财务管理,已经很难有上升空间。她原本认为自己凭着多年的经验以及持续的学习(考取了CPA),还能在内地找到一份稍有前景的工作,可现实情况却是猎头因为她的年龄不积极推荐,自投简历也如石沉大海。

于是,在知道自己满足高才通条件,能够申请香港身份后,她“失眠考虑了几晚”,做了日后去香港生活的重要决定。她的高才通申请在5月9号获批,6月23号她便领取了香港居民身份证。

黄女士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分享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共鸣,而且已经有香港的公司主动联系她,给她面试机会。

“他们面试不会问你有多少岁,是否结婚、有没有小孩等这些问题,他们在意的是你的工作能力是否跟岗位匹配。”黄女士告诉记者。不过,黄女士的计划是明年再过去香港。

除了自身的考虑,促使黄女士申请高才通的一个更重要因素是孩子的教育。她的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成绩在班上排中上。小孩子天性爱玩,每晚女儿磨蹭着写完作业已经到了11点。眼看着班上的学霸们已经开始上各种上补习班,她家愣是挤不出丁点时间。

“又想保留孩子爱玩的天性,又担心升入高年级成绩被越甩越远。这种老母亲的焦虑谁能懂?”黄女士说。

在内地每年高考人数1000多万的背景下,黄女士让女儿在香港接受教育,以后就能多一种选择,可能会相对轻松一些。

按黄女士的规划,等以后获得香港永居身份,女儿就能够以港籍身份参加内地的华侨港澳台联招,这是保底的期待。华侨港澳台联招,是内地高校面向海外华侨、港澳台学生的招生考试,相较国内高考,华侨港澳台联招在考题难度、录取分数上均有大幅度降低。以最新公布的2023年华侨生联考录取分数线为例,普通类院校(专业)文史类为360分,理工类为380分。

要是孩子在香港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通过DSE(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也称“香港高考”)考港八大和海外大学也比内地生要有更多的优势。

事实上,不单是黄女士,对于有小孩的申请者来说,两位香港移民中介均对记者表示,孩子的教育是他们移居香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

“先申请一个再说”

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在所有的高才通获批者中,只有三分之一(逾7000人)已入境香港,13942人领取了签证/进入许可。根据规定,签证获批之后,申请者有3个月的期限可以缴费领取签证,在领取签证后的3个月内入境香港,即可完成签证激活,首次入境后可获准在港逗留两年。

记者从多位申请者处了解到,与Daniel和黄女士这样已经或准备移居香港的申请者不同,大多数获批的申请者还处于观望状态,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并不明确。

“我暂时没有想要过去香港工作,只是给自己多一手准备,多个选择。”在腾讯工作的LuLu对记者表示。

今年5月份,LuLu工作刚刚满三年,便开始准备材料申请,一个月后收到获批邮件。据她了解,她的本科同学大多和她情况类似,都是“先申请一个再说”,有些人甚至是跟风申请。

“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大家对于在香港那边的工作机会以及收入待遇这块,其实还不是特别明确,是不是一定就比内地这边的收入要高?但那边可预见的物价、房价都更贵,所以大家都还是一个观望状态,顾虑较多。”

在LuLu看来,虽然高才通目前的申请人数已经超过港府的预期,但最终有多少人会真正留在下来,转变为香港的劳动力,为香港的社会、经济贡献价值,还需要打个问号。每个申请者都会在心里反复权衡利弊,特别是对于那些距离香港远的,如北京、上海拖家带口的家庭,他们的转换成本其实很高。而且,如果将来要享受到内地对港澳人士的一些优惠政策,就要拿回乡证,意味着要放弃内地的一些权益。

同时,香港的就业选择也不如内地多,比如在互联网行业,香港承接高端人才的空间就不如内地的深圳。如果要想在香港创业,成本也比内地高。

对港府而言,如何把获批者留住才是更大的考验。港府目标是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通过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每年输入至少3.5万名预计留港至少12个月的人才。

香港立法会议员洪雯认为,仅仅从申请和获批数据来看,并不能说明这个计划吸引到了多少人来港定居,“这些顶尖人才有兴趣申请香港的签证,对香港来说是好事,下一步应该与申请人有更多沟通,让他们了解香港的机遇,吸引他们真正来港定居”。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香港,7月4日,李家超表示,将会拓展 “高才通计划”的院校名单,不仅局限于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学校,也将加入海外或内地的优秀学校。尤其是香港拥有“八大中心”定位,需要不同来自科技、文化产业、艺术、知识产权等不同领域的人才。

“所以接下来是不是能有更多的人,不仅仅是申请而已,而是他们真正能够在香港乐业,这样香港才能够真正留住人才。”LuLu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