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学生社团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和简历上的一笔——在社团中认识些新朋友、尝试一把领导别人的感觉、大三大四的时候因学业繁忙渐渐淡出、毕业后带着往事如烟的心境回忆这段青春。但马婧却说,她的学生社团经历和她现在的工作在她的人生经历中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甚至塑造了她是谁、她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马婧现在是英孚青少年海外游学的中国区产品总监。在进入英孚之前,她为一个叫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会(AIESEC)的学生组织工作了7年,涵盖了她的整个大学生涯和毕业后的三年时光。
那是这个贵州女孩在进大学之前完全无法想象的一道人生轨迹。和大部分中国学生一样,马婧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也和大部分中国学生一样,她听从了父母的意见选择学校专业,进入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系,理由是父亲认为这个专业赚钱。
这种按部就班的乖顺只保持到了她邂逅AIESEC之前。
1948年,AIESEC由7名欧洲大学生联合创立,旨在通过跨文化交流增进理解和尊重。截至2014年,这个由大学生和近期毕业生负责运行的非盈利组织在全球12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分支、拥有2.6万个地区分会和7万余名会员、为全球大学生创造了450046个海外志愿活动和实习机会。
“我的室友都去参加了学生会的宣讲会,他们回来分享的就是我要成为学校牛人,但我发现AIESEC宣讲会没有在强调成为牛人的概念,它更强调的是你的存在对世界来讲能不能增加一点积极的改变?”马婧说。但在经历了两次面试之后(是的,她第一次面试因为英语口语不好被刷),她才发现这是个比学生会更难进的“牛人”组织,是AIESEC全球几千所高校联盟中做得最好的分会之一。

大一暑假,马婧通过AIESEC获得了一个海外实习机会。她被分配到爱琴海上的一座希腊小岛上做图书管理员。那是她第一次出国,对所有的事情都懵懵懂懂,她的上级也不知道这位中国女孩能帮他们做什么,所以这两个月的实习与其说是一份工作,倒更像是双方跨越文化边界观察理解彼此的过程。
马婧坦言当时的自己口语不行,也非常胆怯,是那种在一个房间里只会跟坐在旁边的人寒暄的内向女孩。但在与希腊岛民同吃同住的那段时光中,她看到了另外一种生存状态:“当时觉得他们非常容易满足,他们生活中的快乐来得非常容易,而且是真诚的开心。这个岛是从来不需要锁门的,因为岛上所有人都知道彼此,这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你要追求的幸福感到底来自什么。”
事后回想起来,在希腊的这段经历让马婧深刻意识到人生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一期一会”,“这件事情在你当下的状态、以你当下对世界的认识发生,这个经历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硬币的另外一面就是,生命最重要的不是规划筹谋获得某个特定的结果,而是不断创造体验,在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瞬间中抓住意义和方向感。
真正决定马婧人生方向的顿悟来自她大二那年前往德国参加的一次AIESEC峰会。会上有一个环节是领导力训练,导师让所有人回答50多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你上次最开心的时候是什么”。马婧发现自己的答案是“考试考得特别好或获得什么成功的时候”,而那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小伙伴写下来的答案则是上次跳舞的时候、上次跟父母一起大笑的时候、上次家里的狗学会一项新技能的时候。
“那时我的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中国年轻人其实是活在别人给你的价值观上的。这件事给我带了了很大的改变,也是这件事让我以后想从事教育,”她说,“我想从事的教育行业不是帮你获得高分,而是帮你发现你自己是谁,你到底喜欢什么。”
大学的每一年年末,马婧都会写一份下一年希望达到的个人成长目标,回顾过去一年的成长。令她自豪的是,每一年她真的做到的东西都要远远多于她计划中的东西,而这要归功于AIESEC的一项特殊规定:AIESEC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曲线在第一年是变化最快的,因此在组织中同一个职位每个人只能担任一年。这意味着,AIESEC的工作经历就是一个年复一年“升级打怪”的过程。
AIESEC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全球大学生获得海外志愿活动和实习机会,马婧在大一时的任务就是去敲公司的门,说服HR接受外国实习生是有意义的;大二时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团队,带着七八个学生与公司建立联系、谈合同;到了大四,她被选为AIESEC对外经贸分会主席,不仅要运营这个有着150多名学生志愿者的机构,还要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系,为外国学生开拓实习资源。对于马婧来说,这几乎可以算是如何运营一家公司的实战演习了,无论是商业敏感度、大局观还是领导力、沟通能力,都在这短短四年间获得了长足进步。
2010年,马婧大学毕业,彼时的她已不再是那个对父母言听计从、亦步亦趋地随大流的乖小孩了。虽然父母从来就没有理解过AIESEC是什么、为这家月薪只有2500块的NGO工作有什么意义,但马婧很清楚这是个对自己最好的决定:“我当时问自己,在这个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能够给我最大程度上的成长?我觉得是当时的AIESEC。”
毕业后第一年,马婧在AIESEC中国大陆区副主席的职位上培训团队、与普华永道、玛氏、英孚等外部合作伙伴谈合作、了解不同城市的新兴行业和合作增长点;第二年,她当上了主席,学习如何激励这支由16名全职人员构成的团队在管理运营AIESEC中国这个庞大机构的同时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成长;第三年,她来到了AIESEC位于荷兰鹿特丹市的总部担任AIESEC全球副主席,监督管理AIESEC在欧洲与北美的发展。
因为工作原因,马婧去了好多国家,用一种少有的角度认识世界:“当你通过这样的方式旅行的时候,你都是在跟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对话。每次你在讨论怎么帮AIESEC在这个国家增长的时候,你讨论的都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你会发现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年轻人都在想什么,他们的下一步要怎么走。”她的足迹在6年时间里遍布近50个国家,这不仅让她结识了全球各地的朋友(去年马婧结婚时近20个国家的300多位好友赶来参加了她的婚礼),也大大拓展了她的世界观和格局。
到了第7年的末尾,马婧认为是时候离开已经开始成为舒适圈的AIESEC、去真实的商业环境挑战自我了,她只投了一家公司的简历,就是英孚。

在马婧看来,英孚“打破藩篱”(Break down barriers)的企业价值观和AIESEC颇有相似之处,而最令马婧心动的,是英孚EF360全球管培生项目本身:一般的管培项目通常每年从高校招上百名管培生,进入企业后开始一两年的轮岗,而EF360全球管培项目每年没有固定的招聘指标,新人一入职即被分配到全国甚至全球产品线总裁的身边当一年的学徒,直接参加高层会议,近距离观察高管们的工作方法和职场哲学,前往全球各地参加培训论坛,并在完成一项项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适合的岗位。
马婧觉得这个项目非常适合自己,因为她既需要一个能够发挥自己战略思维优势的职位,又希望能采取行动将想法落地,而英孚为这个在国际学生组织中积累了诸多团队管理、战略制定和跨文化交流经验的职场新人提供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职业起点。马婧成为了那一年入选EF360的5名全球管培生中的一个,面试官对她的评价是:她是这一代的年轻人中非常有大局观的人,是在她这个年龄段中对自己想要什么非常清楚的人。
入职英孚后,马婧被分到英孚海外游学产品线的亚洲区总经理身边,驻扎香港。她得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一线学习如何销售。在不停给客户打电话的时间里,马婧发现了业务流程中的一个漏洞:客户对英孚产品的接受程度不一,其中既有只有初步购买意向的客户,也有购买意愿强烈的客户,而英孚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缩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
两个月后,马婧根据自己的观察撰写了一份商业企划案,提出建立一个全新的部门,专门负责潜在客户的转化。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高层的首肯,马婧被召回到上海组建自己的团队,带领团队成员开发市场营销的新模式,例如打电话邀请客户参加英孚举办的各类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增加互动、发邮件吸引潜在客户等。新部门成立一年,英孚产品的销量就有了很大的增长,更令马婧自豪的是她亲自招聘的三名应届毕业生全部成为了公司里的明星销售,而在那之前,英孚是很少招聘应届毕业生做销售的。
在入职英孚两年后,马婧就被提拔到了一个更有战略意义的岗位上:青少年海外游学的中国区产品总监,直接管理全国9个销售办公室,负责全国的销售、预算和产品运营。她的前任,是一位在英孚工作了10年的资深员工。这是个极其强调团队调度能力、商业敏感度、细节专注力和快速行动的岗位,马婧发现,此前所有的经历中学到的东西,都在她当下的工作中有了实际的意义,而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她也在不断学习着,比如如何激励、管理比自己更年长的、有更多生活压力和实际考量的员工。
马婧认为自己是个有方向感的人,但在选定方向后,她乐于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我做的每件事情其实多多少少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走的,但不是我一定要做A、做B、做C,因为我不知道在这个节点上,A、B、C哪个是最重要的,但在每一年你是看得到的,你是知道今年你做哪些事情会让你更接近未来你想要的方向的。我们每个人对自己都是有期待的,这个期待本身就是方向感相辅相成的东西。”
在自我期待和方向感的鞭策下,她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挑战自己的极限,学习新的技能。马婧觉得,见证自己一次次的自我蜕变是件会上瘾的事。“你会发现,人是很奇妙的,你有很多潜力是你不知道自己有的,你有很多侧面是你以前不知道自己可以开发出来的。”回想自己从一个不敢和外国人讲话、站在台上发表竞选演说时浑身颤抖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经常主持各类发布会、让七八百名观众起立鼓掌的职场人,她如是感叹。
改变中国的教育,依旧是她心底最大的梦想。“中国的教育还是有很多进步的空间的,这是需要这一代的人共同去推进的。我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其中的一个正面力量。我觉得已经在改变了,但人格教育真的是非常欠缺。怎么样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学会生存,学会快乐,这是我希望去帮助改变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