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天文
《我不是潘金莲》在11月18日上映,可当天冯小刚在微博“开撕”万达排片问题,掀起的“骂战”受到的关注,甚至一度盖过电影本身。当王思聪、王中磊纷纷加入“口水战”后,更是直接让两家公司之间的“高管跳槽风波”摆上了台面。其中被点名提到的一位,正是当下北京文化·摩天轮的总经理杜扬。她的经历被用来证实万达也曾挖过华谊的墙角:杜扬曾离开华谊加入完美时空后,很快去到万达,后来又从万达离职创业。
杜杨
但这不是杜扬在这场“大戏”中的主要戏份。虽然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由冯小刚执导,但这段故事真正得以在银幕上呈现出来,却源自杜扬。早在2012年,杜扬还身在万达时,便与未来摩天轮的创始团队,买下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改编权,当杜扬离开万达成立摩天轮后,因为万达觉得拍摄有难度,这个版权与万达擦肩而过。
为什么如此看好“一个女人与28个男人之间的上访”故事?杜扬有几方面考虑,“我本人对刘震云老师的作品,有着类似崇拜的喜爱。当我第一时间读到这本小说时,会觉得好看得产生了生理反应。而我非常愿意将这种看到好故事的感受,传递给更多的观众”,杜扬说这样的灵感判断,来自从业20年的修炼;更理性的理由是,她认为,由一个女人的经历串联起28个男人,本身便是一个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的结构;“最后,我作为一名女性,虽然不会真的做出类似李雪莲那样的事,但对她的这种精神,还是十分钦佩的。”她说。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当《我不是潘金莲》从9月30日推档至11月18日时,坊间有不少关于“审查不过关”的流言。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个故事题材的敏感性,是影片的最大变数。不过,作为项目发起人及总策划,杜扬毫不担心,“从购买版权开始,我就完全没有考虑过影片可能通不过审查。”
杜扬解释说,《我不是潘金莲》从一开始就打算用黑色幽默的形式呈现,李雪莲想告的状,本身是荒唐的。加上其讽刺的,并不是所谓的上访、官员不作为,或者官僚制度问题,而是聚焦于“李雪莲和官员们分属不同的社会身份,当他们在面对事情时,各自采取的自我认为合适的方式,所形成的冲突”。当买到版权后,她唯一担心的是“如何用一个合适的角度去讲述故事”。
在11月15日的《我不是潘金莲》首映礼上,当影片开头代表审查通过的“龙标”出现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而整部影片,也与当初在中国传媒大学放映的“无龙标”版没有任何不同。
“杂家”制片人如何修炼出独到眼光?
杜扬在拍摄现场工作
杜扬在2011年加盟万达影视之前,曾在华谊兄弟工作了5年,从制片助理做到电影营销总经理。2013年离开万达后,她便参与筹备成立摩天轮,现任北京文化·摩天轮总经理。杜扬在业内更知名的身份是制片人,《南京!南京!》、《师父》、《失恋33天》、《警察故事2013》、《同桌的你》、《解救吾先生》和《寻龙诀》,都是其开发或制片的代表作品。
再加上这部《我不是潘金莲》,杜扬的项目从影片类型到导演风格都完全不同,她并非以这些作为选片标准。
选片是制片人的首要责任,能做成电影的IP很多,小说可以,游戏可以,歌曲可以,一个看着干冰从马桶里漫出来的想法也可以。制片人要从浩如烟海的项目中选择。
杜扬表示,对于选片至今没有所谓的“贯彻思想”,“我选片很自由,我觉得这是作为制片人最幸福的一件事。如果是导演,可能会有擅长类别的局限性。很难有创作者能够在喜剧与悲剧之间进行灵活的转换,制片人则不同,可以在不同领域中,与最聪明最具才能的人合作。”
虽然自由,但能在万里挑一中找到赚钱的项目和有能力的创作者,依然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与磨炼,“制片人挑选项目,就像老中医号脉,对社会形势前瞻性的经验判断十分重要。”杜扬认为制片人目光不应该狭隘地聚焦于电影领域,而是放眼社会,“包括接触不同年龄的人,了解现在90后、95后的想法,也要多读些书,比如心理学、社会性和传播学等领域”。最终目的是学会找到作品中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特别是近几年,票房与口碑越来越呈现出正相关性,兼顾商业与艺术尤为重要。
“制片人像公司的总经理,但还得是一名杂家”,杜扬说。虽然在国内,国际流行的“制片人中心制”经常被“导演中心制”所取代,但已经参与制作近20部作品的资历,让她不会在开发项目中被边缘化。
《南京!南京!》拍摄现场
她回忆说,在拍摄《南京!南京!》期间,剧组遇到了困难,“灯光组和置景组都闹着不干了”,这两个组的工作都偏体力劳动,威胁杜扬“有本事来跟我们干一天活试试”时,她立马跟着去了。杜扬说自己从业20年,从场记到制片助理,从策划到宣传发行,基本“一个电影人能做的工作都做过”,自然有了“hold住”各部门的能力。
《我不是潘金莲》得以使用圆形镜头,也有杜扬全力支持的功劳。筹划阶段多方争议“方圆之争”时,最终决定派个小型摄制组到婺源试片,看圆形镜头效果究竟如何。而主导这次试片及支付百万成本的,便是北京文化·摩天轮。“那时,华谊的投资还没有进来,当我告诉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要用圆形镜头拍摄并需要试片时,他毫不犹豫地就信任了我。”她说。
杜扬说,这样的信任,除了以往成绩,更是源于对她工作态度的认可。《同桌的你》从前期策划到上映,花了超过三年半的时间。而即将推出的“未定名的封神系列电影”,从筹备到上映,规划了“8年计划”,到现在筹备期已用去两年时间,依然没有进入正式拍摄阶段。
“好的商业电影,在艺术上一定也不能差。”杜扬说。
一切为了电影,相逢一笑泯恩仇
刘震云与冯小刚
作为《我不是潘金莲》项目开发者与总策划,宋歌和杜扬力邀冯小刚导演前来执导,前公司华谊兄弟成为主投公司,制片人由胡晓峰担任,这个班底有怎样的道理?
首先是由冯小刚执导。一方面,杜扬考虑到冯小刚与刘震云已有三次成功的合作,通过《一九四二》、《手机》和《一地鸡毛》,冯小刚不仅表现出驾驭刘震云小说故事的能力,他过往的喜剧和悲剧,口碑上也各有千秋。“表现此类语言形式的黑色幽默,非他莫属”。
另一方面,则是冯小刚本人的影响力及其在电影商业性上的造诣。“刘震云老师改编的剧本,在故事上已经很完美了,或许我找一个年轻的有才华的导演,也能拍的还不错。但冯小刚导演执导,不仅能在艺术造诣上更上一层楼,更能让影片故事的魅力,被最广大的观众感受到”。最终,这些口碑及导流上的设想,通过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拿奖、内地票房三天破两亿实现。
冯小刚与杜扬的合作,用她说的“导演,这次你可以任性了”就可以完全概括。“冯小刚导演有着非常好的节奏性与自律性,他很清楚自己应该把这部电影拍成什么样,并且能做到。”杜扬相信自己对冯小刚的了解。
确定由冯小刚执导后,项目在拍摄开始前移交至华谊进行制片,后来耀莱影业接手保底宣发,形成华谊、北京文化·摩天轮、耀莱三家投资份额比最终成为5:3:2的局面,则是后话。“宣发后来全权交由耀莱方面主持,我将精力投入公司其它项目中。”她说。
杜扬参加《我不是潘金莲》发布会
北京文化·摩天轮同期的开发项目,不仅有“《封神》三部曲”这样的大制作,还有诸如由歌手王啸坤转型导演、范伟主演的作品《有完没完》等,需要杜扬协调资源。尤其是与新导演合作,“最开始双方不熟悉,我要通过每一个环节的运作,帮他调动出所有的热情与潜力。”
而“《封神》三部曲”,是接下来6年杜扬与北京文化·摩天轮公司最需要投入精力的作品。无论导演乌尔善还是其《寻龙诀》团队,与北京文化都没有合约的束缚,“是真的觉得能够得到帮助”,才会在新项目上与杜扬继续合作。她解释说,“与导演、编剧的合作,我们都会视作品而定,绝不会为了固定量的产出,与创作者签订几年出几部的协定。”
大制作和新导演,将会是北京文化·摩天轮未来项目开发的两种主要形式。至于数量,杜扬表示,大概是一年3、4部影片。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