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斥资千亿美元发展清洁能源,但目前最大赢家是中日韩公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斥资千亿美元发展清洁能源,但目前最大赢家是中日韩公司

现实情况是,制造电池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的技术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他们的大规模投资普遍受到美国社区欢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崔璞玉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气候立法,2022年8月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计划在10年内动用近4000亿美元资金,帮助美国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大幅削减碳排放,因此也称作“气候法案”。

不过,《华尔街日报》近日发布的一篇分析报道指出,自该法案通过以来,最大的受益方却是外国公司。

报道称,一年来,美国政府已在清洁能源项目上投入近1100亿美元。其中超过60%涉及外国公司参与的项目,这些外国公司主要来自韩国、日本和中国。在20个最大的投资项目中,有15个涉及外国企业,这些投资几乎都集中在电池工厂。

这些海外制造商能够申请数十亿美元的税收抵免,成为气候法的最大赢家。他们的信贷通常与产量挂钩,这意味着最大的投资方将获得奖励。

比如,日本松下估计,从其在内华达州和堪萨斯州运营或建设的电池工厂产能来看,该公司每年可以获得逾2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这家为特斯拉供应电池的公司,正考虑在美国设立第三家工厂,以提高总产能。

气候法案旨在帮助美国在国内建立起绿色能源产业的供应链,但现实情况是,制造电池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的技术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气候法案促使这些海外企业在美国投资,通常是与美国企业合作。

“这证明我们仍生活在全球化经济中,”投资银行杰富瑞(Jefferies)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策略主管沙阿(Aniket Shah)表示,“你不能突然设立边界说,它必须由美国公司在美国本土制造。”

气候法案还规定,要获得补贴资格,电动汽车必须在北美组装,汽车电池必须由在美国或其自由贸易伙伴国境内开采或加工的部件制造。另外,若某项目使用来源于美国制造商的材料(如钢铁),就可以获得更大额度的可再生能源补贴。

《华尔街日报》调查了大约210个由该法案推动的清洁能源项目和公司举措,其中包括行业组织“美国清洁能源”和“环境企业家”跟踪的项目;分析了企业、州和地方政府的公告,以及媒体报道。其中发现了投资额总计约1100亿美元的约140个项目。

分析人士预计,气候法案有可能在未来10年内释放3万亿美元的投资,用于发展清洁能源。美国公司也在大力投资,包括特斯拉、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和氢气生产商“空气化工产品公司”(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等。

但要在美国建立起完整的电池或太阳能电池板供应链,还需要数年,因为目前外国公司几乎主导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步,从原材料到精密零部件。

总体而言,外国企业的大规模投资普遍受到美国社区的欢迎。过去几十年来,这些外国汽车制造商和其他公司的投资,给当地社区创造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支出。但随着中美紧张关系有所升级,来自中国企业的一些投资引发了强烈抵制。

据《华尔街日报》分析,至少有10个项目涉及总部位于中国的公司,或通过其核心业务或大型投资者与中国有密切联系的公司,投资总额接近80亿美元。一些项目正面临阻力,包括两个位于密歇根州的项目。

一个是,福特公司利用宁德时代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建造的价值35亿美元的电池工厂;另一个项目是国轩高科价值24亿美元的电池组件工厂。 

杰富瑞的沙阿表示,当外交政策与气候政策和贸易政策发生冲突,美国必须判断哪个更重要:是对中国的敌意,还是快速脱碳的愿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斥资千亿美元发展清洁能源,但目前最大赢家是中日韩公司

现实情况是,制造电池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的技术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他们的大规模投资普遍受到美国社区欢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崔璞玉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气候立法,2022年8月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计划在10年内动用近4000亿美元资金,帮助美国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大幅削减碳排放,因此也称作“气候法案”。

不过,《华尔街日报》近日发布的一篇分析报道指出,自该法案通过以来,最大的受益方却是外国公司。

报道称,一年来,美国政府已在清洁能源项目上投入近1100亿美元。其中超过60%涉及外国公司参与的项目,这些外国公司主要来自韩国、日本和中国。在20个最大的投资项目中,有15个涉及外国企业,这些投资几乎都集中在电池工厂。

这些海外制造商能够申请数十亿美元的税收抵免,成为气候法的最大赢家。他们的信贷通常与产量挂钩,这意味着最大的投资方将获得奖励。

比如,日本松下估计,从其在内华达州和堪萨斯州运营或建设的电池工厂产能来看,该公司每年可以获得逾2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这家为特斯拉供应电池的公司,正考虑在美国设立第三家工厂,以提高总产能。

气候法案旨在帮助美国在国内建立起绿色能源产业的供应链,但现实情况是,制造电池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的技术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气候法案促使这些海外企业在美国投资,通常是与美国企业合作。

“这证明我们仍生活在全球化经济中,”投资银行杰富瑞(Jefferies)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策略主管沙阿(Aniket Shah)表示,“你不能突然设立边界说,它必须由美国公司在美国本土制造。”

气候法案还规定,要获得补贴资格,电动汽车必须在北美组装,汽车电池必须由在美国或其自由贸易伙伴国境内开采或加工的部件制造。另外,若某项目使用来源于美国制造商的材料(如钢铁),就可以获得更大额度的可再生能源补贴。

《华尔街日报》调查了大约210个由该法案推动的清洁能源项目和公司举措,其中包括行业组织“美国清洁能源”和“环境企业家”跟踪的项目;分析了企业、州和地方政府的公告,以及媒体报道。其中发现了投资额总计约1100亿美元的约140个项目。

分析人士预计,气候法案有可能在未来10年内释放3万亿美元的投资,用于发展清洁能源。美国公司也在大力投资,包括特斯拉、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和氢气生产商“空气化工产品公司”(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等。

但要在美国建立起完整的电池或太阳能电池板供应链,还需要数年,因为目前外国公司几乎主导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步,从原材料到精密零部件。

总体而言,外国企业的大规模投资普遍受到美国社区的欢迎。过去几十年来,这些外国汽车制造商和其他公司的投资,给当地社区创造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支出。但随着中美紧张关系有所升级,来自中国企业的一些投资引发了强烈抵制。

据《华尔街日报》分析,至少有10个项目涉及总部位于中国的公司,或通过其核心业务或大型投资者与中国有密切联系的公司,投资总额接近80亿美元。一些项目正面临阻力,包括两个位于密歇根州的项目。

一个是,福特公司利用宁德时代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建造的价值35亿美元的电池工厂;另一个项目是国轩高科价值24亿美元的电池组件工厂。 

杰富瑞的沙阿表示,当外交政策与气候政策和贸易政策发生冲突,美国必须判断哪个更重要:是对中国的敌意,还是快速脱碳的愿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