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年内17家消金机构“换帅”20次,行业内卷如何破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年内17家消金机构“换帅”20次,行业内卷如何破局?

7月份,消金机构高管变动十分频繁。

文  | 新经济观察团

刚进入2023年下半年,持牌消金公司就迎来了一轮高管更迭潮。新经济观察团根据银保监局官网不完全统计发现,仅7月份,就有晋商消金、兴业消金、北银消金、蚂蚁消金等5家消金公司宣布高管更替。2023年开年至今,则至少有17家消金公司出现了20次董监高、副总、总助、首席财务官、首席风险官、董事等职务的迭代。

而在高管换血背后,是各机构面临着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如何突围,成为全行业的共同考量。

7月份5消金公司换帅,年内17家消金公司换血20次

7月份,消金机构高管变动十分频繁。

最近的一次高管变动出现在晋商消金。7月25日,山西银保监局核准了王君、惠康和郭金涛三人的晋商消金董事的任职资格。

无独有偶,7月19日,福建银保监局审核了兴业消金董事陈东聆的任职资格;7月17日,北京银保监局核准了辛晓琦北银消金总经理助理的任职资格。据了解,辛晓琦来自北银消金母公司北京银行,曾任北京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助理一职。

此外,7月14日,重庆银保监局发布批复,核准了金晓龙的蚂消金董事长任职资格。金晓龙目前为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网商银行董事长。7月10日,湖北银保监局核准了蔡碧湖北消金董事长任职资格。资料显示,蔡碧现任湖北银行营销总监和湖北银行襄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实际上,不仅是7月份,消费金融行业的高管迭代贯穿了2023年全年。

新经济观察团不完全统计发现,年初以来, 至少17家消金公司完成20次“换血”,职位涉及董事长、总经理、董事、监事、首席风险官、财务总监等等核心岗位。

其中,6月份,哈银消金董事、监事完成变更,盛银消金总经理陈劲伟盛的任职资格获批;5月份,唯品富邦消金和杭银消金分别更换了首席风险官和财务总监;4月份,宁银消金副总裁、总裁助理任职获批;一季度,兴业消金、小米消金、中银消金、宁银消金、金美信消金、盛银消金、海尔消金、长银五八消金、南银法巴消金、中原消金等10家机构均现高管变动。

其中,蚂蚁消金、湖北消金、小米消金、金美信消金和中原消金5家更换了董事长;长银五八消金、海尔消金、盛银消金3家更换了总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20次高管变动中,盛银消金、宁银消金、兴业消金等三家机构均出现了两次变更。

对于消金公司高管频繁变动的情况,多位业内专家在受访时表示,与行业竞争加剧密切相关。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表示,消费金融公司高管的变动,与公司的变化及行业竞争有关。

他认为,一方面,因为消金公司股东变更、股东人事变动和新业务开展,而调整董事和新增高管人员;另一方面,消金公司之间,消金公司与其他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金融进入精细化发展的转型阶段,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业务调整和高管的变动都可能增加,人才在各类机构之间也会多向流动。

博通分析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则认为,消金高管的变动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领导层正常退休,需要人员继续晋升;第二、股权变动带来管理层变动;第三则是行业竞争加剧,合规性增加带来的经营方向调整,也会导致管理层变化。这一方面说明行业对于2023年业绩期望值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行业竞争在持续加剧。

行业竞争加剧,中尾部压力增大

正如专家们所言,这些“换帅”的消费金融公司,多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自身合规问题。

从行业来看,经历多年的飞速增长,持牌机构集体面临增速放缓,随之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844亿元和8349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7.5%。

但与2021年相比,增速已经双双放缓。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达到7106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

从2022年业绩来看,据新经济观察团此前的统计,行业马太效应凸显,业绩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净利润指标差距超460倍。大部分公司的增速已不及前几年,增速进入下滑区间。而除了增速下滑,他们还要面临日益强化的合规要求。

以头部机构招联金融为例,2022年净利润增速已降至个位数。而2019-2021年,其净利润增速曾分别达到17.00%、13.78%和83.63%。这背后,是去年2月,招联金融因“八宗罪”被罚290万元。

头部机构尚且如此,中尾部机构压力更大。2023年,在已经开业的31家消金机构中,既有招联金融、兴业消金、马上消金等强势玩家,又有蚂蚁消金等巨头,还有中信消金、建信消金、宁银消金等新晋竞争者,中尾部的压力倍增。后者中多数面临业绩垫底、频繁被罚、高管变动,甚至增资失败等困境。

晋商消金就是典型的例子。

首先是高管变动频繁。2022年5月,晋商消金董事、董事长上官玉将任职资格获批;2022年7月份,核准赵崇平晋商消金副总裁任职资格;2022年8月份,晋商消金首席信息官李文超任职资格获批等等。

业绩上,2022年,晋商消金营业收入为4.28亿元,同比下降22%;净利润为5195.89万元,同比下降15%。与头部机构的业绩差距已超过数十倍。

合规方面,2022年3月底,晋商消金因未准确报送个人信息等,被央行罚款49万;2019年8月,晋商消金还因违反相关规定,未经同意查询个人信息,被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以罚款50万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以罚款5万元。

7月3日,《山西银保监局办公室关于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晋商消金被点名2次。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诉量情况来看,2023年第一季度,晋商消费金融公司82件;山西信托7件。其中,晋商消金个人贷款业务投诉82件,占其总量的100.00%。

北银消金状况也类似。虽然是北京银行亲生子,但近年来发展不利。业绩方面,北银消金2022年总资产104.75亿元,净利润8734.69万元,处于行业中下游。

更致命的是,在行业竞争加剧之下,北银消金试图通过增资增强竞争力的尝试失败。今年3月,北银消金工商信息发生变动,注册资本从10亿元减少15%,降低至8.5亿元。这意味着北银消金多次尝试,但一直未跨过10亿元门槛。

高管变动频繁的盛银消金,也备受行业关注。

陈劲伟是盛银消金开业7年来第4任总经理,上一任总经理马驰任期不足2年,她于2021年7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

2022年,盛银消金实现净利润0.65亿元,同比下降19.59%;营业净收入为1.78亿元,同比下降33.11%。注册资本3亿元,在消费金融行业垫底。7月8日,顺峰投资实业有限公司退出盛银消金股东行列。

背靠互联网巨头小米集团的小米消金,也被行业给予厚望,但业绩承压。

开业三年,小米消金净利润分别为0.11亿元、0.04亿元和0.01亿元,其中2022年增速约为195%,2021年增速238%。

尽管增速亮眼,但小米消金业绩始终垫底行业。与同年开业的平安消金、阳光消金相比差距已经不小,更不用提同在重庆的两家消金巨头:马上消金和蚂蚁消金,两者2022年净收入分别为17.88亿和8.4亿,是同年小米消金净利润的百倍。

去年9月8日,小米消金还因为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的违法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

面对重重压力,小米消金先后更换了总裁和董事长。今年3月份,新董事长岳凯走马上任,但这位具有民生银行背景的高管能否带领公司业绩起飞,还需要观察。

从行业来看,同样如此。面对内部外部的种种问题,消金公司或许试图通过更换高管来“改头换面”,但具体的效果还得时间检验。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近几年,持牌消费金融董监高频繁变动,是各家机构顺应变革、锐意进取的一个缩影,变动后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她表示,高管变动对机构而言,能够引入新鲜血液,激发组织活力,体现出数字经济时代消费金融机构顺势而为加强数字化转型及业务扩张的动作,但过度频繁的变动可能会影响公司战略布局的连贯性,降低决策的执行力度,此外还会增加磨合成本。

于百程则认为,高管变动,往往有利有弊。一般来说,董事长和总经理等核心岗位的变动,对于公司业务的影响比较大,往往会带来后续战略和人事上的进一步调整,而这种调整带来的后续影响,还得市场检验。而在正常范围内的高管人员更迭,引入专业能力更强的人才,新陈代谢,对公司是有利的。但凡事有个度,如果过于频繁的变动则往往表明公司的战略和管理不稳,对业务开展并不利。

至于消金公司的突破口,苏筱芮认为,主要有四点:

一是进一步做好客群细分,考虑针对细分群体结合场景提供合适的产品,确保资金用到实处;

二是运用科技等手段在前期做好授信工作,探索用自动化建模、智能审核等方式提升业务效率,挖掘数据在金融领域存在的价值潜力,以此节约融资成本;

三是持续优化对重点客群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科技等方式提升用户体验、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触达客群等;

四是建立高效、畅通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及沟通机制,倾听市场诉求,持续跟进和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现阶段市场需求与痛点,持续迭代自身产品以及服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晋商银行

1.8k
  • 快看 | 贷款管理不尽职,晋商银行被罚195万元
  • 晋商银行:柳林支行640000元承兑票据已结清

蚂蚁集团

2k
  • 蚂蚁集团在北京成立科技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
  • 蚂蚁集团组织升级一个月,支付宝法人变更为韩歆毅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年内17家消金机构“换帅”20次,行业内卷如何破局?

7月份,消金机构高管变动十分频繁。

文  | 新经济观察团

刚进入2023年下半年,持牌消金公司就迎来了一轮高管更迭潮。新经济观察团根据银保监局官网不完全统计发现,仅7月份,就有晋商消金、兴业消金、北银消金、蚂蚁消金等5家消金公司宣布高管更替。2023年开年至今,则至少有17家消金公司出现了20次董监高、副总、总助、首席财务官、首席风险官、董事等职务的迭代。

而在高管换血背后,是各机构面临着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如何突围,成为全行业的共同考量。

7月份5消金公司换帅,年内17家消金公司换血20次

7月份,消金机构高管变动十分频繁。

最近的一次高管变动出现在晋商消金。7月25日,山西银保监局核准了王君、惠康和郭金涛三人的晋商消金董事的任职资格。

无独有偶,7月19日,福建银保监局审核了兴业消金董事陈东聆的任职资格;7月17日,北京银保监局核准了辛晓琦北银消金总经理助理的任职资格。据了解,辛晓琦来自北银消金母公司北京银行,曾任北京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助理一职。

此外,7月14日,重庆银保监局发布批复,核准了金晓龙的蚂消金董事长任职资格。金晓龙目前为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网商银行董事长。7月10日,湖北银保监局核准了蔡碧湖北消金董事长任职资格。资料显示,蔡碧现任湖北银行营销总监和湖北银行襄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实际上,不仅是7月份,消费金融行业的高管迭代贯穿了2023年全年。

新经济观察团不完全统计发现,年初以来, 至少17家消金公司完成20次“换血”,职位涉及董事长、总经理、董事、监事、首席风险官、财务总监等等核心岗位。

其中,6月份,哈银消金董事、监事完成变更,盛银消金总经理陈劲伟盛的任职资格获批;5月份,唯品富邦消金和杭银消金分别更换了首席风险官和财务总监;4月份,宁银消金副总裁、总裁助理任职获批;一季度,兴业消金、小米消金、中银消金、宁银消金、金美信消金、盛银消金、海尔消金、长银五八消金、南银法巴消金、中原消金等10家机构均现高管变动。

其中,蚂蚁消金、湖北消金、小米消金、金美信消金和中原消金5家更换了董事长;长银五八消金、海尔消金、盛银消金3家更换了总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20次高管变动中,盛银消金、宁银消金、兴业消金等三家机构均出现了两次变更。

对于消金公司高管频繁变动的情况,多位业内专家在受访时表示,与行业竞争加剧密切相关。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表示,消费金融公司高管的变动,与公司的变化及行业竞争有关。

他认为,一方面,因为消金公司股东变更、股东人事变动和新业务开展,而调整董事和新增高管人员;另一方面,消金公司之间,消金公司与其他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金融进入精细化发展的转型阶段,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业务调整和高管的变动都可能增加,人才在各类机构之间也会多向流动。

博通分析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则认为,消金高管的变动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领导层正常退休,需要人员继续晋升;第二、股权变动带来管理层变动;第三则是行业竞争加剧,合规性增加带来的经营方向调整,也会导致管理层变化。这一方面说明行业对于2023年业绩期望值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行业竞争在持续加剧。

行业竞争加剧,中尾部压力增大

正如专家们所言,这些“换帅”的消费金融公司,多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自身合规问题。

从行业来看,经历多年的飞速增长,持牌机构集体面临增速放缓,随之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844亿元和8349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7.5%。

但与2021年相比,增速已经双双放缓。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达到7106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

从2022年业绩来看,据新经济观察团此前的统计,行业马太效应凸显,业绩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净利润指标差距超460倍。大部分公司的增速已不及前几年,增速进入下滑区间。而除了增速下滑,他们还要面临日益强化的合规要求。

以头部机构招联金融为例,2022年净利润增速已降至个位数。而2019-2021年,其净利润增速曾分别达到17.00%、13.78%和83.63%。这背后,是去年2月,招联金融因“八宗罪”被罚290万元。

头部机构尚且如此,中尾部机构压力更大。2023年,在已经开业的31家消金机构中,既有招联金融、兴业消金、马上消金等强势玩家,又有蚂蚁消金等巨头,还有中信消金、建信消金、宁银消金等新晋竞争者,中尾部的压力倍增。后者中多数面临业绩垫底、频繁被罚、高管变动,甚至增资失败等困境。

晋商消金就是典型的例子。

首先是高管变动频繁。2022年5月,晋商消金董事、董事长上官玉将任职资格获批;2022年7月份,核准赵崇平晋商消金副总裁任职资格;2022年8月份,晋商消金首席信息官李文超任职资格获批等等。

业绩上,2022年,晋商消金营业收入为4.28亿元,同比下降22%;净利润为5195.89万元,同比下降15%。与头部机构的业绩差距已超过数十倍。

合规方面,2022年3月底,晋商消金因未准确报送个人信息等,被央行罚款49万;2019年8月,晋商消金还因违反相关规定,未经同意查询个人信息,被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以罚款50万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以罚款5万元。

7月3日,《山西银保监局办公室关于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晋商消金被点名2次。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诉量情况来看,2023年第一季度,晋商消费金融公司82件;山西信托7件。其中,晋商消金个人贷款业务投诉82件,占其总量的100.00%。

北银消金状况也类似。虽然是北京银行亲生子,但近年来发展不利。业绩方面,北银消金2022年总资产104.75亿元,净利润8734.69万元,处于行业中下游。

更致命的是,在行业竞争加剧之下,北银消金试图通过增资增强竞争力的尝试失败。今年3月,北银消金工商信息发生变动,注册资本从10亿元减少15%,降低至8.5亿元。这意味着北银消金多次尝试,但一直未跨过10亿元门槛。

高管变动频繁的盛银消金,也备受行业关注。

陈劲伟是盛银消金开业7年来第4任总经理,上一任总经理马驰任期不足2年,她于2021年7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

2022年,盛银消金实现净利润0.65亿元,同比下降19.59%;营业净收入为1.78亿元,同比下降33.11%。注册资本3亿元,在消费金融行业垫底。7月8日,顺峰投资实业有限公司退出盛银消金股东行列。

背靠互联网巨头小米集团的小米消金,也被行业给予厚望,但业绩承压。

开业三年,小米消金净利润分别为0.11亿元、0.04亿元和0.01亿元,其中2022年增速约为195%,2021年增速238%。

尽管增速亮眼,但小米消金业绩始终垫底行业。与同年开业的平安消金、阳光消金相比差距已经不小,更不用提同在重庆的两家消金巨头:马上消金和蚂蚁消金,两者2022年净收入分别为17.88亿和8.4亿,是同年小米消金净利润的百倍。

去年9月8日,小米消金还因为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的违法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

面对重重压力,小米消金先后更换了总裁和董事长。今年3月份,新董事长岳凯走马上任,但这位具有民生银行背景的高管能否带领公司业绩起飞,还需要观察。

从行业来看,同样如此。面对内部外部的种种问题,消金公司或许试图通过更换高管来“改头换面”,但具体的效果还得时间检验。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近几年,持牌消费金融董监高频繁变动,是各家机构顺应变革、锐意进取的一个缩影,变动后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她表示,高管变动对机构而言,能够引入新鲜血液,激发组织活力,体现出数字经济时代消费金融机构顺势而为加强数字化转型及业务扩张的动作,但过度频繁的变动可能会影响公司战略布局的连贯性,降低决策的执行力度,此外还会增加磨合成本。

于百程则认为,高管变动,往往有利有弊。一般来说,董事长和总经理等核心岗位的变动,对于公司业务的影响比较大,往往会带来后续战略和人事上的进一步调整,而这种调整带来的后续影响,还得市场检验。而在正常范围内的高管人员更迭,引入专业能力更强的人才,新陈代谢,对公司是有利的。但凡事有个度,如果过于频繁的变动则往往表明公司的战略和管理不稳,对业务开展并不利。

至于消金公司的突破口,苏筱芮认为,主要有四点:

一是进一步做好客群细分,考虑针对细分群体结合场景提供合适的产品,确保资金用到实处;

二是运用科技等手段在前期做好授信工作,探索用自动化建模、智能审核等方式提升业务效率,挖掘数据在金融领域存在的价值潜力,以此节约融资成本;

三是持续优化对重点客群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科技等方式提升用户体验、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触达客群等;

四是建立高效、畅通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及沟通机制,倾听市场诉求,持续跟进和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现阶段市场需求与痛点,持续迭代自身产品以及服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