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市场具有周期性,今天的冷是相对于昨天的热而言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市场具有周期性,今天的冷是相对于昨天的热而言的

当前,资本市场整体上处在一个相对理性的阶段,定增难度也有目共睹,但每天依旧有成功的定增案例在发生。

作者:沈莎莉

“先上来的企业一定要多承载一些责任,包括我们中介机构也一定要多承载一些职能,我们要为这个市场建设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企业要贡献,中介机构也要贡献。当时机到了,条件成熟的时候,该有的都会有!”

入行较早,玩转三板,2007年开始从事投融资财务顾问工作,2011年开始正式接触新三板推荐业务,信达证券场外部业务总监邹洋在三板市场上可谓摸爬滚打多年,他是一位理性的三板魔术师,最擅长解决企业挂牌上市过程中的疑难杂症。

在邹洋看来,企业选择新三板是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必然,但新三板挂牌绝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综合的协调与判断能力非常重要。

那么,对于当前的新三板市场,他有哪些特殊的见解呢?

在他看来,新三板企业如何发展才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对于未来,他又抱有怎样的期望呢?

接下来,跟着金牌顾问一起,听邹洋聊聊关于三板生态圈的专业干货分享!

一、市场有周期性波动,冷与热是相对的

1.市场过快增长,需要冷静期和恢复期

“从市场规律来看,任何一个市场本身都会有周期性波动,三板因为时间很短,第一个周期还没有走完。所以,事实上现在所谓的市场冷清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邹洋说,当前新三板市场已经能看到一些回暖的迹象,但不能避免整体市场回暖滞后效应的存在。

从2012年最初的区域性、协会管理下的新三板,到2014年之后全面放开、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再到2015年下半年开始逐渐趋冷,邹洋认为正是由于新三板市场的时间短,所以与一些相对成熟的市场周期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属性。

与其说现在的市场冷清,倒不如说它开始逐渐趋向于理性,邹洋认为这种理性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带来的:

第一,三板本身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风险,而且是在逐步释放和暴露的,这是市场首先必须承认的一个表现和问题;

第二,三板实践的时间太短,在制度上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定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第三,投资者的退出通道还没有完全打通,在该不该转板,还有投资理念上都有一些分歧和看法。

另外,再加上今年上半年受A股市场的影响,以及新监管理念下强化了对违规操作、欺诈发行、不诚信、不履行相关信息披露等的惩罚和检查,一定程度上对市场实施了压制。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就会产生一个缺乏赚钱效应的表现,从而影响整个三板市场,使其进入一个下行期。

但邹洋坚信这绝不是一件值得悲观的事,因为市场在过快增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冷静期和恢复期!

2.寒冬依旧,春天还会远吗?

事实上,三板市场趋冷也是当前资本寒冬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2015年下半年开始,从A股股灾爆发,到O2O从狂热跌至低谷,整个投资圈都处于一个很浮的状态,进入了所谓的资本寒冬!

但在邹洋看来,所谓寒冬实则不简单,“我们只看到了寒冬,却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寒冬之后是春天!”邹洋说。

事实上,寒冬就意味着未来,老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因为低谷期才更能使市场得到沉淀,这其实是一个价值成长很好的机会,也是投资非常好的时间窗口。就像邹洋说的,“这个冬天不会太冷。”

3.黎明到来前,企业如何寻找存活之道?

“截止到目前,三板市场基本上已经到了慢慢抄底的状态,但这个底更像是一个U型底,而不是V型底,它意味着转机,而且这个转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慢慢转化的,这对投资者和企业都是一个机会!”

面对当前三板市场的资本寒冬,邹洋给企业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坚持。如果企业倒在了黎明到来前的黑夜,那任谁也救不了它。所以即使有资本的支持,企业本身仍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存毅力。而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合规又是最重要的,因为违规的企业往往不能走到最后。

其次,要学会小步快跑。正所谓“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邹洋强调当前企业融资切忌一次性融太多,这会大大降低企业未来的稀释空间,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市场本身就偏向于谨慎收缩,一次大金额的融资不仅会增加当期融资的难度也会降低之后的融资潜力。因此,企业要学会估值低一点,活跃度高一点,以小步快跑的形式慢慢迎接春天的来临。

二、做一个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场外部门

“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全职能,能够给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理念设计部门架构。”邹洋向金牌顾问透露,当前信达证券场外部门的业务模块主要包括推荐挂牌、持续督导、做市交易、综合金融、研究,以及投资六大板块。

事实上,由于大多数场外业务慢慢趋同于交易所的特性,三板本身开始模糊了场内和场外的界限。不过现在信达仍旧坚持“场外”这个称呼,邹洋说基于服务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需要,现在他们的业务不仅仅停留在三板,也在向后端、投行IPO业务做延伸,同时也在做前端的延伸,即向四板打通,实现三四板之间的联动。在延伸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1.如何实现三四板联动?

除了有自己的辽宁股权交易中心,邹洋告诉我们当前公司还会与很多四板交易中心保持沟通,分析现有的企业是否符合三板挂牌标准,筛选其中符合要求的对其进行一个全程的培育。

比如,10月份推出的新的挂牌持续经营能力标准,其中对非科技创新类企业规模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如果企业短期内不符合这一挂牌条件,就会让它到四板上再成长一段时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增强它作为公众公司的规范意识,这样能很好地帮助企业更健康长久地发展。

“这其实是一个有进有出的模式!”邹洋说。

2.为什么要做综合金融?

综合金融也是当前信达场外部门负责的一个业务,谈及综合金融的概念,邹洋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正如他所说,不管企业上不上新三板,融资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那么,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融资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邹洋看来,主要有四点:

第一,很难得到认可。正所谓“酒香就怕巷子深”,中小企业往往知名度不够,热度不高,即使企业本身的业务前景很不错,非常具有独特性,但若不被人知晓,就容易落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第二,很难定价。公司到底是以净资产,还是以评估值,又或者说是以审计值来决定定价,一直是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一般企业会从市盈率角度定价,但容易忽略其适用条件。除了选择正确的估值方法外,有时也需要结合企业的内在价值和外延价值综合考虑。也就是说,这是一道没有准确答案的计算题,因为可能同样的资产在不同人眼里价格就会天壤之别;

第三,存在交易结构问题。事实上,在企业融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约束性条件,包括在支付方式、支付对价的节奏,对赌条款安排以及企业未来成长和退出路径设计要求等。但这些东西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显然不是它所擅长的;

第四,存在信任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企业融不到资,是因为它尚未与投资者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

企业要学会和资本对话,用资本市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展示自身优势,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我需要融多少资。从资本角度来说,融资不单单是把资金简单递到你手中,而是一个量身定做的过程。这就像去餐厅吃饭,你点的肯定是菜而不是一堆原料。

正是在这种模式下,综合金融业务应运而生。

三、推荐企业挂牌,成长性很关键

在过去5年,新三板在公众心中完成了完美的认知蜕变,在企业挂牌标准上也逐年明朗。除了挖掘本身优质的企业外,邹洋非常看好未来有较大投资价值和较高成长性的企业。他说优秀的企业想到新三板挂牌阶段早一点晚一点都没关系,他很愿意去辅助这些企业,使其尽早达到一个挂牌的标准。那么,如何看待企业的投资价值和成长性的?

1.处在一个优势行业内

首先,成长性高的企业必定是符合当下发展趋势的,处于优势行业内的公司。其中有几类企业是邹洋当前比较看好的:

一是文化创意类产业。这类产业由于本身商业模式稳定性不够,在传统资本市场上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导致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不是很顺。但随着国家政策以及互联网+的推动,这类产业未来具备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是高端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当前传统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包括垂直电商的机会已经不多,但制造业仍是一个很关键的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比如说新型复合材料、IC芯片等,我国制造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制造业是基础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要做的是提供更高端、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优化供给侧。与之相关的产业如机器人、物联网等也应多关注。

另外新兴技术也是重点关注对象,比如新能源、云计算、AR、VR等。还有一个是生物医药产业,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产业。

而对于如何做到对行业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邹洋告诉我们,除了公司研究部门提供一个很重要的帮助力量,他还会经常和企业家去交流,因为没有谁会比企业家更了解行业。

“把我们对于资本熟悉了解的东西,和企业家对行业了解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帮助企业优化它的商业模式,去做更好规划。”邹洋说。

2.毛利率指标高低

邹洋认为除了看它是否处在一个大的行业之外,还需要看企业快速成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类企业往往在创新方面会有一定的展示,包括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而这些创新的结果又会直接反应在公司的财务数据上,包括过去的财务业绩成长速度、利润率指标等。

其中毛利率指标是邹洋本人认为非常关键的一个衡量标准,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企业毛利率达到35%以上,它就可能具备投资价值。因为毛利率反应一个企业的综合市场议价能力,如果毛利率过低,说明其在市场上的议价力不够,从而影响其投资价值的独特性。试想,一个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仅仅依靠外部资本的推动,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儿。

四、如何看待企业做市?

做市制度不管在新三板,还是整个中国资本市场都是处在一个试点的阶段,还不够成熟。邹洋认为,现行做市制度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维持一定的流动性,或者说提供一定流动性;二是作为一个企业价值评判或者市场价格反应的标杆。

而对于之前流传的低价买股的说法,邹洋觉得这类声音对做市机构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随着二级市场交易,做市商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是其一。

另外,好的做市机构更多的是用一种投资的眼光在做市,它与投资机构的不同就在于它在投资的同时还要承担提供流动性的职能,但是做市商本身也是真金白银在做投资,所以不应对做市商苛责太多。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做市商之间会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有的做市商是一个偏财务性的投资快进快出,而有的做市商则讲究长线持有,另外还有一些做市商擅长投后管理,因此在企业发展中参与更深入。因为他们本身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模式,不能简单地做评判孰好孰坏,关键在于企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做市商。

此外,邹洋说随着企业数量以及做市需求的增加,未来做市机构也需要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更多的从服务市场的角度出发去做市,做市机构也需要体现出差异化,引入私募机构做市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但私募做市这一部分力量现在还太弱小,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一个过程,这应该是未来丰富做市机构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对于流动性本身来说,邹洋强调说,它不单单是做市商一家可以解决的事,流动性来源于交易的活跃度,这背后需要满足多个前提条件。证券市场最怕的就是出现单边市,当前三板投资者在数量和类别上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分散度不够,判断容易趋同,不利于市场的活跃和稳定。只有当市场的参与者足够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券商、私募、VC、PE等都参与进来,当投资者的判断出现差异化,买进卖出交易才会活跃。

但是邹洋不赞成简单的用降门槛的方法引入自然人投资者。增加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邹洋看来,只有当三板自身规范达到了高流动性的条件时,市场流动性才会相应地得到好转。而目前三板市场成长太快、时间太短,自身条件没有到位,还没有成熟到能够适应一个高流动性的市场环境,所以短期内的表现都不会太好。这是大家需要意识到的。

五、差异化视角看待三板分层

在新三板市场上,创新层企业一般更吃香,更占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分层现象,邹洋存在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对待这个问题不能太绝对化,而是要以差异化视角来看待。

首先,创新层的企业曝光度更高,毫无疑问它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流动性上也略胜一筹,同时创新层优先享受政策福利的机率比较大,更容易抢占先机,这是它的优势。而基础层上的企业由于关注度不高,在融资上相对比较困难。

但是,创新层的劣势在于,它的规范性要求、信息披露质量要求更高,一旦违反股转系统的规则受到处罚,就面临被移出创新层的风险。就目前来看,基础层和创新层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采用的是差异化对待的管理理念,分层是必要的,但未来分层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此外,对待基础层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邹洋给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扎实做好主业,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有些企业常常会因为分层乱了阵脚,会因为不能上创新层就失去了信心,这是大忌。邹洋说,企业的最终发展还是得取决于自己,脚踏实地把主业做好才是迫切需要做的事;

第二,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因为不管在创新层还是基础层,首先这些企业都是作为一家公众公司的形象出现的,所以要履行好公众公司该尽的义务,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做到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第三,抓住并购等业务机会。事实上,在三板基础层上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资本市场,成为一家为人所知的公众公司,所以在很多业务的开展上它的门槛已经降低了。

未来,新三板企业的并购机会将越来越多,企业要时刻保持这种灵敏度,把握并购的机会,不论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并购,还是挂牌公司和未挂牌公司之间并购,亦或是挂牌公司彼此之间并购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向。企业要积极寻找在这方面的办法。

另外,邹洋告诉我们现在的很多企业普遍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只要来新三板就能融到钱。但其实,这是一个相对性问题,一方面,上新三板确实能提高企业融资成功的机率,降低融资难度,但这不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法,最终是否能融到钱取决于企业优不优秀。如果一个企业到了新三板还是融不到钱,就得从自身去反省了。

六、企业定增三大注意事项

当前,资本市场整体上处在一个相对理性的阶段,定增难度也有目共睹,但每天依旧有成功的定增案例在发生。邹洋表示企业除了自身要优秀之外,对待定增的整体布局也非常关键,邹洋告诉我们在企业定增上有几点是需要重点注意的:

1.在定增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企业最忌讳的就是把定增简单看做是单次行为。真正成功的定增是需要和企业的发展状况相匹配的,和企业未来一年、两年,甚至是三年、五年以后的发展相关联的。

2.定价要有可持续性。如果从单次融资来看,价格高的肯定比价格低的好,减少稀释股份。但是如果市场节奏没有匹配好,可能就会给企业的二次融资、三次融资制造障碍。所以,在定价过程中要保持可持续性,“企业家要舍,要敢让利。”邹洋说。

3.要相信中介,借助中介的力量。企业在交易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多和券商、律师、中介机构去沟通,要更多地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和作用,避免自作主张,导致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东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市场具有周期性,今天的冷是相对于昨天的热而言的

当前,资本市场整体上处在一个相对理性的阶段,定增难度也有目共睹,但每天依旧有成功的定增案例在发生。

作者:沈莎莉

“先上来的企业一定要多承载一些责任,包括我们中介机构也一定要多承载一些职能,我们要为这个市场建设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企业要贡献,中介机构也要贡献。当时机到了,条件成熟的时候,该有的都会有!”

入行较早,玩转三板,2007年开始从事投融资财务顾问工作,2011年开始正式接触新三板推荐业务,信达证券场外部业务总监邹洋在三板市场上可谓摸爬滚打多年,他是一位理性的三板魔术师,最擅长解决企业挂牌上市过程中的疑难杂症。

在邹洋看来,企业选择新三板是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必然,但新三板挂牌绝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综合的协调与判断能力非常重要。

那么,对于当前的新三板市场,他有哪些特殊的见解呢?

在他看来,新三板企业如何发展才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对于未来,他又抱有怎样的期望呢?

接下来,跟着金牌顾问一起,听邹洋聊聊关于三板生态圈的专业干货分享!

一、市场有周期性波动,冷与热是相对的

1.市场过快增长,需要冷静期和恢复期

“从市场规律来看,任何一个市场本身都会有周期性波动,三板因为时间很短,第一个周期还没有走完。所以,事实上现在所谓的市场冷清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邹洋说,当前新三板市场已经能看到一些回暖的迹象,但不能避免整体市场回暖滞后效应的存在。

从2012年最初的区域性、协会管理下的新三板,到2014年之后全面放开、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再到2015年下半年开始逐渐趋冷,邹洋认为正是由于新三板市场的时间短,所以与一些相对成熟的市场周期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属性。

与其说现在的市场冷清,倒不如说它开始逐渐趋向于理性,邹洋认为这种理性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带来的:

第一,三板本身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风险,而且是在逐步释放和暴露的,这是市场首先必须承认的一个表现和问题;

第二,三板实践的时间太短,在制度上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定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第三,投资者的退出通道还没有完全打通,在该不该转板,还有投资理念上都有一些分歧和看法。

另外,再加上今年上半年受A股市场的影响,以及新监管理念下强化了对违规操作、欺诈发行、不诚信、不履行相关信息披露等的惩罚和检查,一定程度上对市场实施了压制。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就会产生一个缺乏赚钱效应的表现,从而影响整个三板市场,使其进入一个下行期。

但邹洋坚信这绝不是一件值得悲观的事,因为市场在过快增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冷静期和恢复期!

2.寒冬依旧,春天还会远吗?

事实上,三板市场趋冷也是当前资本寒冬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2015年下半年开始,从A股股灾爆发,到O2O从狂热跌至低谷,整个投资圈都处于一个很浮的状态,进入了所谓的资本寒冬!

但在邹洋看来,所谓寒冬实则不简单,“我们只看到了寒冬,却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寒冬之后是春天!”邹洋说。

事实上,寒冬就意味着未来,老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因为低谷期才更能使市场得到沉淀,这其实是一个价值成长很好的机会,也是投资非常好的时间窗口。就像邹洋说的,“这个冬天不会太冷。”

3.黎明到来前,企业如何寻找存活之道?

“截止到目前,三板市场基本上已经到了慢慢抄底的状态,但这个底更像是一个U型底,而不是V型底,它意味着转机,而且这个转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慢慢转化的,这对投资者和企业都是一个机会!”

面对当前三板市场的资本寒冬,邹洋给企业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坚持。如果企业倒在了黎明到来前的黑夜,那任谁也救不了它。所以即使有资本的支持,企业本身仍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存毅力。而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合规又是最重要的,因为违规的企业往往不能走到最后。

其次,要学会小步快跑。正所谓“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邹洋强调当前企业融资切忌一次性融太多,这会大大降低企业未来的稀释空间,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市场本身就偏向于谨慎收缩,一次大金额的融资不仅会增加当期融资的难度也会降低之后的融资潜力。因此,企业要学会估值低一点,活跃度高一点,以小步快跑的形式慢慢迎接春天的来临。

二、做一个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场外部门

“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全职能,能够给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理念设计部门架构。”邹洋向金牌顾问透露,当前信达证券场外部门的业务模块主要包括推荐挂牌、持续督导、做市交易、综合金融、研究,以及投资六大板块。

事实上,由于大多数场外业务慢慢趋同于交易所的特性,三板本身开始模糊了场内和场外的界限。不过现在信达仍旧坚持“场外”这个称呼,邹洋说基于服务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需要,现在他们的业务不仅仅停留在三板,也在向后端、投行IPO业务做延伸,同时也在做前端的延伸,即向四板打通,实现三四板之间的联动。在延伸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1.如何实现三四板联动?

除了有自己的辽宁股权交易中心,邹洋告诉我们当前公司还会与很多四板交易中心保持沟通,分析现有的企业是否符合三板挂牌标准,筛选其中符合要求的对其进行一个全程的培育。

比如,10月份推出的新的挂牌持续经营能力标准,其中对非科技创新类企业规模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如果企业短期内不符合这一挂牌条件,就会让它到四板上再成长一段时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增强它作为公众公司的规范意识,这样能很好地帮助企业更健康长久地发展。

“这其实是一个有进有出的模式!”邹洋说。

2.为什么要做综合金融?

综合金融也是当前信达场外部门负责的一个业务,谈及综合金融的概念,邹洋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正如他所说,不管企业上不上新三板,融资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那么,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融资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邹洋看来,主要有四点:

第一,很难得到认可。正所谓“酒香就怕巷子深”,中小企业往往知名度不够,热度不高,即使企业本身的业务前景很不错,非常具有独特性,但若不被人知晓,就容易落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第二,很难定价。公司到底是以净资产,还是以评估值,又或者说是以审计值来决定定价,一直是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一般企业会从市盈率角度定价,但容易忽略其适用条件。除了选择正确的估值方法外,有时也需要结合企业的内在价值和外延价值综合考虑。也就是说,这是一道没有准确答案的计算题,因为可能同样的资产在不同人眼里价格就会天壤之别;

第三,存在交易结构问题。事实上,在企业融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约束性条件,包括在支付方式、支付对价的节奏,对赌条款安排以及企业未来成长和退出路径设计要求等。但这些东西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显然不是它所擅长的;

第四,存在信任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企业融不到资,是因为它尚未与投资者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

企业要学会和资本对话,用资本市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展示自身优势,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我需要融多少资。从资本角度来说,融资不单单是把资金简单递到你手中,而是一个量身定做的过程。这就像去餐厅吃饭,你点的肯定是菜而不是一堆原料。

正是在这种模式下,综合金融业务应运而生。

三、推荐企业挂牌,成长性很关键

在过去5年,新三板在公众心中完成了完美的认知蜕变,在企业挂牌标准上也逐年明朗。除了挖掘本身优质的企业外,邹洋非常看好未来有较大投资价值和较高成长性的企业。他说优秀的企业想到新三板挂牌阶段早一点晚一点都没关系,他很愿意去辅助这些企业,使其尽早达到一个挂牌的标准。那么,如何看待企业的投资价值和成长性的?

1.处在一个优势行业内

首先,成长性高的企业必定是符合当下发展趋势的,处于优势行业内的公司。其中有几类企业是邹洋当前比较看好的:

一是文化创意类产业。这类产业由于本身商业模式稳定性不够,在传统资本市场上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导致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不是很顺。但随着国家政策以及互联网+的推动,这类产业未来具备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是高端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当前传统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包括垂直电商的机会已经不多,但制造业仍是一个很关键的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比如说新型复合材料、IC芯片等,我国制造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制造业是基础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要做的是提供更高端、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优化供给侧。与之相关的产业如机器人、物联网等也应多关注。

另外新兴技术也是重点关注对象,比如新能源、云计算、AR、VR等。还有一个是生物医药产业,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产业。

而对于如何做到对行业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邹洋告诉我们,除了公司研究部门提供一个很重要的帮助力量,他还会经常和企业家去交流,因为没有谁会比企业家更了解行业。

“把我们对于资本熟悉了解的东西,和企业家对行业了解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帮助企业优化它的商业模式,去做更好规划。”邹洋说。

2.毛利率指标高低

邹洋认为除了看它是否处在一个大的行业之外,还需要看企业快速成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类企业往往在创新方面会有一定的展示,包括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而这些创新的结果又会直接反应在公司的财务数据上,包括过去的财务业绩成长速度、利润率指标等。

其中毛利率指标是邹洋本人认为非常关键的一个衡量标准,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企业毛利率达到35%以上,它就可能具备投资价值。因为毛利率反应一个企业的综合市场议价能力,如果毛利率过低,说明其在市场上的议价力不够,从而影响其投资价值的独特性。试想,一个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仅仅依靠外部资本的推动,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儿。

四、如何看待企业做市?

做市制度不管在新三板,还是整个中国资本市场都是处在一个试点的阶段,还不够成熟。邹洋认为,现行做市制度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维持一定的流动性,或者说提供一定流动性;二是作为一个企业价值评判或者市场价格反应的标杆。

而对于之前流传的低价买股的说法,邹洋觉得这类声音对做市机构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随着二级市场交易,做市商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是其一。

另外,好的做市机构更多的是用一种投资的眼光在做市,它与投资机构的不同就在于它在投资的同时还要承担提供流动性的职能,但是做市商本身也是真金白银在做投资,所以不应对做市商苛责太多。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做市商之间会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有的做市商是一个偏财务性的投资快进快出,而有的做市商则讲究长线持有,另外还有一些做市商擅长投后管理,因此在企业发展中参与更深入。因为他们本身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模式,不能简单地做评判孰好孰坏,关键在于企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做市商。

此外,邹洋说随着企业数量以及做市需求的增加,未来做市机构也需要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更多的从服务市场的角度出发去做市,做市机构也需要体现出差异化,引入私募机构做市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但私募做市这一部分力量现在还太弱小,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一个过程,这应该是未来丰富做市机构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对于流动性本身来说,邹洋强调说,它不单单是做市商一家可以解决的事,流动性来源于交易的活跃度,这背后需要满足多个前提条件。证券市场最怕的就是出现单边市,当前三板投资者在数量和类别上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分散度不够,判断容易趋同,不利于市场的活跃和稳定。只有当市场的参与者足够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券商、私募、VC、PE等都参与进来,当投资者的判断出现差异化,买进卖出交易才会活跃。

但是邹洋不赞成简单的用降门槛的方法引入自然人投资者。增加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邹洋看来,只有当三板自身规范达到了高流动性的条件时,市场流动性才会相应地得到好转。而目前三板市场成长太快、时间太短,自身条件没有到位,还没有成熟到能够适应一个高流动性的市场环境,所以短期内的表现都不会太好。这是大家需要意识到的。

五、差异化视角看待三板分层

在新三板市场上,创新层企业一般更吃香,更占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分层现象,邹洋存在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对待这个问题不能太绝对化,而是要以差异化视角来看待。

首先,创新层的企业曝光度更高,毫无疑问它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流动性上也略胜一筹,同时创新层优先享受政策福利的机率比较大,更容易抢占先机,这是它的优势。而基础层上的企业由于关注度不高,在融资上相对比较困难。

但是,创新层的劣势在于,它的规范性要求、信息披露质量要求更高,一旦违反股转系统的规则受到处罚,就面临被移出创新层的风险。就目前来看,基础层和创新层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采用的是差异化对待的管理理念,分层是必要的,但未来分层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此外,对待基础层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邹洋给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扎实做好主业,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有些企业常常会因为分层乱了阵脚,会因为不能上创新层就失去了信心,这是大忌。邹洋说,企业的最终发展还是得取决于自己,脚踏实地把主业做好才是迫切需要做的事;

第二,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因为不管在创新层还是基础层,首先这些企业都是作为一家公众公司的形象出现的,所以要履行好公众公司该尽的义务,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做到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第三,抓住并购等业务机会。事实上,在三板基础层上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资本市场,成为一家为人所知的公众公司,所以在很多业务的开展上它的门槛已经降低了。

未来,新三板企业的并购机会将越来越多,企业要时刻保持这种灵敏度,把握并购的机会,不论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并购,还是挂牌公司和未挂牌公司之间并购,亦或是挂牌公司彼此之间并购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向。企业要积极寻找在这方面的办法。

另外,邹洋告诉我们现在的很多企业普遍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只要来新三板就能融到钱。但其实,这是一个相对性问题,一方面,上新三板确实能提高企业融资成功的机率,降低融资难度,但这不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法,最终是否能融到钱取决于企业优不优秀。如果一个企业到了新三板还是融不到钱,就得从自身去反省了。

六、企业定增三大注意事项

当前,资本市场整体上处在一个相对理性的阶段,定增难度也有目共睹,但每天依旧有成功的定增案例在发生。邹洋表示企业除了自身要优秀之外,对待定增的整体布局也非常关键,邹洋告诉我们在企业定增上有几点是需要重点注意的:

1.在定增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企业最忌讳的就是把定增简单看做是单次行为。真正成功的定增是需要和企业的发展状况相匹配的,和企业未来一年、两年,甚至是三年、五年以后的发展相关联的。

2.定价要有可持续性。如果从单次融资来看,价格高的肯定比价格低的好,减少稀释股份。但是如果市场节奏没有匹配好,可能就会给企业的二次融资、三次融资制造障碍。所以,在定价过程中要保持可持续性,“企业家要舍,要敢让利。”邹洋说。

3.要相信中介,借助中介的力量。企业在交易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多和券商、律师、中介机构去沟通,要更多地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和作用,避免自作主张,导致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东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