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半年PM2.5浓度上升6.2%,生态环境部部长:三方面原因导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半年PM2.5浓度上升6.2%,生态环境部部长:三方面原因导致

随着疫情后经济活动逐渐恢复,冶金、建材、石化这样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长,污染物排放也随之增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2023年7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2023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同比出现了反弹,PM2.5浓度上升了6.2%,优良天数比率下降了3.2个百分点。

黄润秋介绍,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GDP翻一番的情况下,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在2013年是89.5微克/立方米,2022年降到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58天降为仅3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北京奇迹”。

对于2023年上半年PM2.5浓度上升原因,黄润秋介绍,生态环境部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过去三年,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去年上半年全国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为近8年同期最低。

其次,今年以来气象条件极为不利,受亚洲冬季风周期性活跃影响,全国沙尘过程明显增多,上半年达到37次,其中15次为大范围沙尘过程,为15年来同期最多,沙尘过程使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损失了5.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上升了1.4个百分点。同时,预测显示,我国将迎来一次中等强度以上厄尔尼诺事件,极端高温天气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的“新常态”;今年6月,华北地区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5.2天,致使当月臭氧超标天数异常偏高。

同时,黄润秋指出,排放也有所增加。随着疫情后经济活动逐渐恢复,冶金、建材、石化这样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长,污染物排放也随之增加。比如,上半年全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了8%。

“即便如此,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我国的PM2.5浓度仍下降了15%,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了1.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总的趋势呈明显改善。” 黄润秋说。

黄润秋称,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加快推动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严控增量。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和水路。减排存量。加快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公转铁”“公转水”等重大工程,以更大减排量冲抵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不确定性。

据介绍,今年以来,针对重点地区和空气质量改善压力比较大的城市,生态环境部直接抽调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执法骨干累计达2400多人,开展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共发现各类涉气问题3.2万个,地方已经整改完成2.6万个,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提升了环境治理水平。

对于生态环境监管问题,黄润秋称,这些年来,生态环境部通过突击检查,发现部分企业存在严重的监测数据造假行为。比如,有的拔掉或者遮挡采样探头,有的以自来水或好水充当采样水体,有的修改了仪器参数甚至内置计算公式,有的植入黑客程序,远程遥控篡改监测数据,有的编造虚假数据台账等。

“这些造假行为往往是排污企业与第三方服务机构沆瀣一气,恶意所为,造假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且有的专业化程度极高,查处难度极大。这些行为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突破底线,触犯刑法,必须严肃查处,坚决打击,决不放过。” 黄润秋说。

针对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问题,以及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案件多发频发的态势,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检、公安部连续四年开展打击两类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4年来,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共查处涉危险废物和涉自动监测数据违法案件19982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3667起。

黄润秋介绍,生态环境发布了10批80起涉危险废物和自动监测数据造假的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件。比如,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破获49人利用网络平台跨省处置铝灰污染环境案,涉及江苏、山东、浙江三省6个地级市,累计处置涉案铝灰8226吨,造成包括清运、规范处置、修复费用等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涉案18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七个月,并处罚金32万至1万元不等。

此外,他表示,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对3起第三方服务机构在环评编制、验收监测、机动车检测等领域弄虚作假的重点案件实施了联合挂牌督办,严肃查处了以山东锦华案为代表的一批环评造假案件。

山东锦华案是我国查处和判决的环评领域犯罪第一案。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林某鑫等人大肆招揽业务,在环评工程师靳某燕等人未参与任何编制、公司未开展任何环评工作的情况下,伪造环评工程师签名,将盖有锦华公司、悦华公司印章的环评报告资质页通过被告人谷某欢等人对外出售,用于编制虚假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900余份,违法所得近80万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最终,青岛市即墨区法院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林某鑫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另外3名被告人同被判刑并处罚金。

“案件中依法被予以刑事处罚的人员,既有空壳环评单位的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也有‘挂靠’的环评工程师,还有居间联络的中介‘掮客’,覆盖了环评造假的主要链条。”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5月29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这是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后,环评造假入刑司法实践的重大突破,也是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标志性成果,充分彰显生态环境部门、刑事司法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零容忍”的态度和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的决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半年PM2.5浓度上升6.2%,生态环境部部长:三方面原因导致

随着疫情后经济活动逐渐恢复,冶金、建材、石化这样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长,污染物排放也随之增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2023年7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2023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同比出现了反弹,PM2.5浓度上升了6.2%,优良天数比率下降了3.2个百分点。

黄润秋介绍,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GDP翻一番的情况下,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在2013年是89.5微克/立方米,2022年降到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58天降为仅3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北京奇迹”。

对于2023年上半年PM2.5浓度上升原因,黄润秋介绍,生态环境部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过去三年,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去年上半年全国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为近8年同期最低。

其次,今年以来气象条件极为不利,受亚洲冬季风周期性活跃影响,全国沙尘过程明显增多,上半年达到37次,其中15次为大范围沙尘过程,为15年来同期最多,沙尘过程使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损失了5.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上升了1.4个百分点。同时,预测显示,我国将迎来一次中等强度以上厄尔尼诺事件,极端高温天气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的“新常态”;今年6月,华北地区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5.2天,致使当月臭氧超标天数异常偏高。

同时,黄润秋指出,排放也有所增加。随着疫情后经济活动逐渐恢复,冶金、建材、石化这样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长,污染物排放也随之增加。比如,上半年全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了8%。

“即便如此,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我国的PM2.5浓度仍下降了15%,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了1.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总的趋势呈明显改善。” 黄润秋说。

黄润秋称,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加快推动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严控增量。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和水路。减排存量。加快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公转铁”“公转水”等重大工程,以更大减排量冲抵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不确定性。

据介绍,今年以来,针对重点地区和空气质量改善压力比较大的城市,生态环境部直接抽调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执法骨干累计达2400多人,开展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共发现各类涉气问题3.2万个,地方已经整改完成2.6万个,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提升了环境治理水平。

对于生态环境监管问题,黄润秋称,这些年来,生态环境部通过突击检查,发现部分企业存在严重的监测数据造假行为。比如,有的拔掉或者遮挡采样探头,有的以自来水或好水充当采样水体,有的修改了仪器参数甚至内置计算公式,有的植入黑客程序,远程遥控篡改监测数据,有的编造虚假数据台账等。

“这些造假行为往往是排污企业与第三方服务机构沆瀣一气,恶意所为,造假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且有的专业化程度极高,查处难度极大。这些行为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突破底线,触犯刑法,必须严肃查处,坚决打击,决不放过。” 黄润秋说。

针对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问题,以及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案件多发频发的态势,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检、公安部连续四年开展打击两类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4年来,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共查处涉危险废物和涉自动监测数据违法案件19982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3667起。

黄润秋介绍,生态环境发布了10批80起涉危险废物和自动监测数据造假的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件。比如,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破获49人利用网络平台跨省处置铝灰污染环境案,涉及江苏、山东、浙江三省6个地级市,累计处置涉案铝灰8226吨,造成包括清运、规范处置、修复费用等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涉案18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七个月,并处罚金32万至1万元不等。

此外,他表示,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对3起第三方服务机构在环评编制、验收监测、机动车检测等领域弄虚作假的重点案件实施了联合挂牌督办,严肃查处了以山东锦华案为代表的一批环评造假案件。

山东锦华案是我国查处和判决的环评领域犯罪第一案。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林某鑫等人大肆招揽业务,在环评工程师靳某燕等人未参与任何编制、公司未开展任何环评工作的情况下,伪造环评工程师签名,将盖有锦华公司、悦华公司印章的环评报告资质页通过被告人谷某欢等人对外出售,用于编制虚假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900余份,违法所得近80万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最终,青岛市即墨区法院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林某鑫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另外3名被告人同被判刑并处罚金。

“案件中依法被予以刑事处罚的人员,既有空壳环评单位的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也有‘挂靠’的环评工程师,还有居间联络的中介‘掮客’,覆盖了环评造假的主要链条。”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5月29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这是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后,环评造假入刑司法实践的重大突破,也是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标志性成果,充分彰显生态环境部门、刑事司法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零容忍”的态度和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的决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