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揭秘抗生素耐药性原因,探究对抗之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揭秘抗生素耐药性原因,探究对抗之道

细菌为什么产生抗生素耐药性?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耐药性类型,我们能预测吗?

文|创瞰巴黎 Agnès Vernet

编辑|Meister Xia

Philippe Glaser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生态学研究主任

导读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世卫组织已发出警告:人类即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抗生素的分泌,以及对抗生素耐药性,是细菌生命活动中的自然现象。细菌为什么产生抗生素耐药性?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耐药性类型,我们能预测吗?

一览:

  • 抗生素耐药性,指细菌在原本足以杀死它的剂量下存活的现象。
  • 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和生理机制种类繁多。
  • 抗生素治疗相当于一种“优胜劣汰”的筛选,让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存活下来,甚至将耐药性基因转移给其他细菌。
  • 更好地了解抗生素耐药性,对于开发更有效的抗生素或联合治疗法至关重要。

抗生素耐药性,指细菌在原本足以杀死它的剂量下存活的现象,是一个复杂棘手的问题。耐药性与抗生素分子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微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直接相关。能使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细菌五花八门,对抗它们的抗生素分子也种类繁多。分析二者间在细胞层面和细胞群体层面的相互作用,对于了解抗生素耐药性至关重要。

01 致病菌的天然屏障

抗生素耐药性有两种类型:先天与后天。某些细菌结构本身含有保护层,可对抗外来有毒分子,此既先天的抗生素耐药性。以万古霉素为例:这是一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革兰氏阳性菌)有效的抗生素,但对于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却束手无措。革兰氏阴性菌有双层膜(肽聚糖层和外膜),可以阻止部分抗生素侵入,万古霉素只能渗入到两层膜之间。因此对付这类细菌,必须用能够穿过双层膜的分子,如青霉素家族的抗生素。

革兰氏阳性/阴性的分类源于丹麦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Hans-Christian Gram)发明的革兰氏染色,两种细菌染色结果不同,正是因为膜结构的差异。

致病菌的抗生素耐药性越来越高,对人类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曾经对药物敏感的微生物,现在已经失去了敏感性。细菌有两种方法保护自己免受外来有毒分子的伤害:一是分裂时积累有利基因突变,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点或阻止其进入细胞,使其无效。二是通过抗生素耐药性基因转移,既通过质粒(染色体或拟核以外的DNA分子,通常为环形)让一个细胞的DNA片段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质粒的基因转移作用十分惊人,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遗传物质,而且一个质粒能同时携带多种耐药性的基因。一个细菌一旦能获得这样的质粒,就会变得具有多重耐药性。

02 环境作用不可小觑

人类消化系统共生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外来质粒,获得了耐药性基因转移。共生细菌接收到的质粒,不仅含有耐药性基因,而且不适应肠道生态系统,导致了耐药性在微生物群中传播,这无异于形成了“定时炸弹”,其潜在临床后果尚不明确。

抗生素的药效如何,与细菌所处的环境也有关系,这意味着实验室获得的结果未必全面。某种抗生素在培养皿里能杀死细菌,在患者体内则不一定能,反之亦然。在血液中、尿液中或实验室环境下,抗生素的疗效及其与细菌相互作用的机理都不尽相同。此外,在患者体内的实际环境中,抗生素必然与患者的免疫系统协同作用,共同消灭引发感染病毒,而非“单打独斗”。巴斯德研究所的Seq2Diag项目等工作就旨在梳理上述因素,以改进临床诊断。

耐药性的研究还包括对细菌种群机理的研究。导致一场感染的细菌往往数量庞大,种类多样,处于多重环境中。当一部分细菌被抗生素消灭,便会释放出生存空间,让另一部分细菌会“趁虚而入”,进行繁殖。

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正是一些天然抗生素和耐药性基因的起源。链霉素等许多用于治疗肺结核的抗生素都是从细菌中分离出来的。细菌分泌这些抗生素分子,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空间,并消灭与它们共存的敏感细菌,获得更多的空间。也就是说,能合成抗生素的细菌必然对该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抗生素的分泌,以及对抗生素耐药性,是细菌生命活动中的自然现象。

03 未雨绸缪:预测新型耐药性

如今抗生素耐药性愈发普遍,让科学家们苦恼不已。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耐药性类型,我们能预测吗?这个问题很复杂,必须监测流行的菌株、分析其基因组才能得知答案。

具体而言,基因组分析一般指对具有非典型耐药性特质的细菌进行基因测序。如果耐药性基因在基因组里找不到,研究者则会分析该物种的进化史,或采取其他方式,试图解释该机制。理解机制的成因,理论上有利于预测新抗体的出现。然而,新的耐药性机制很罕见,而且发现的速度越来越快。世卫组织有一个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和使用监测系统 (GLASS),专门负责在低收入国家监测是否出现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细菌。

法国当前正通过“未来投资计划”开发一个名为ABRomics的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基因组数据库,汇聚国内发现的所有常见和罕见的耐药性机制,并实时监测它们的变化和传播。全球各地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数据库,旨在预测难以治疗的菌株的出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揭秘抗生素耐药性原因,探究对抗之道

细菌为什么产生抗生素耐药性?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耐药性类型,我们能预测吗?

文|创瞰巴黎 Agnès Vernet

编辑|Meister Xia

Philippe Glaser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生态学研究主任

导读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世卫组织已发出警告:人类即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抗生素的分泌,以及对抗生素耐药性,是细菌生命活动中的自然现象。细菌为什么产生抗生素耐药性?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耐药性类型,我们能预测吗?

一览:

  • 抗生素耐药性,指细菌在原本足以杀死它的剂量下存活的现象。
  • 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和生理机制种类繁多。
  • 抗生素治疗相当于一种“优胜劣汰”的筛选,让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存活下来,甚至将耐药性基因转移给其他细菌。
  • 更好地了解抗生素耐药性,对于开发更有效的抗生素或联合治疗法至关重要。

抗生素耐药性,指细菌在原本足以杀死它的剂量下存活的现象,是一个复杂棘手的问题。耐药性与抗生素分子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微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直接相关。能使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细菌五花八门,对抗它们的抗生素分子也种类繁多。分析二者间在细胞层面和细胞群体层面的相互作用,对于了解抗生素耐药性至关重要。

01 致病菌的天然屏障

抗生素耐药性有两种类型:先天与后天。某些细菌结构本身含有保护层,可对抗外来有毒分子,此既先天的抗生素耐药性。以万古霉素为例:这是一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革兰氏阳性菌)有效的抗生素,但对于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却束手无措。革兰氏阴性菌有双层膜(肽聚糖层和外膜),可以阻止部分抗生素侵入,万古霉素只能渗入到两层膜之间。因此对付这类细菌,必须用能够穿过双层膜的分子,如青霉素家族的抗生素。

革兰氏阳性/阴性的分类源于丹麦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Hans-Christian Gram)发明的革兰氏染色,两种细菌染色结果不同,正是因为膜结构的差异。

致病菌的抗生素耐药性越来越高,对人类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曾经对药物敏感的微生物,现在已经失去了敏感性。细菌有两种方法保护自己免受外来有毒分子的伤害:一是分裂时积累有利基因突变,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点或阻止其进入细胞,使其无效。二是通过抗生素耐药性基因转移,既通过质粒(染色体或拟核以外的DNA分子,通常为环形)让一个细胞的DNA片段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质粒的基因转移作用十分惊人,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遗传物质,而且一个质粒能同时携带多种耐药性的基因。一个细菌一旦能获得这样的质粒,就会变得具有多重耐药性。

02 环境作用不可小觑

人类消化系统共生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外来质粒,获得了耐药性基因转移。共生细菌接收到的质粒,不仅含有耐药性基因,而且不适应肠道生态系统,导致了耐药性在微生物群中传播,这无异于形成了“定时炸弹”,其潜在临床后果尚不明确。

抗生素的药效如何,与细菌所处的环境也有关系,这意味着实验室获得的结果未必全面。某种抗生素在培养皿里能杀死细菌,在患者体内则不一定能,反之亦然。在血液中、尿液中或实验室环境下,抗生素的疗效及其与细菌相互作用的机理都不尽相同。此外,在患者体内的实际环境中,抗生素必然与患者的免疫系统协同作用,共同消灭引发感染病毒,而非“单打独斗”。巴斯德研究所的Seq2Diag项目等工作就旨在梳理上述因素,以改进临床诊断。

耐药性的研究还包括对细菌种群机理的研究。导致一场感染的细菌往往数量庞大,种类多样,处于多重环境中。当一部分细菌被抗生素消灭,便会释放出生存空间,让另一部分细菌会“趁虚而入”,进行繁殖。

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正是一些天然抗生素和耐药性基因的起源。链霉素等许多用于治疗肺结核的抗生素都是从细菌中分离出来的。细菌分泌这些抗生素分子,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空间,并消灭与它们共存的敏感细菌,获得更多的空间。也就是说,能合成抗生素的细菌必然对该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抗生素的分泌,以及对抗生素耐药性,是细菌生命活动中的自然现象。

03 未雨绸缪:预测新型耐药性

如今抗生素耐药性愈发普遍,让科学家们苦恼不已。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耐药性类型,我们能预测吗?这个问题很复杂,必须监测流行的菌株、分析其基因组才能得知答案。

具体而言,基因组分析一般指对具有非典型耐药性特质的细菌进行基因测序。如果耐药性基因在基因组里找不到,研究者则会分析该物种的进化史,或采取其他方式,试图解释该机制。理解机制的成因,理论上有利于预测新抗体的出现。然而,新的耐药性机制很罕见,而且发现的速度越来越快。世卫组织有一个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和使用监测系统 (GLASS),专门负责在低收入国家监测是否出现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细菌。

法国当前正通过“未来投资计划”开发一个名为ABRomics的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基因组数据库,汇聚国内发现的所有常见和罕见的耐药性机制,并实时监测它们的变化和传播。全球各地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数据库,旨在预测难以治疗的菌株的出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